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8(共10组,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8(共10组,附参考答案),共1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③,无此必不明。”注释:①若令:如果。②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③瞳子:瞳孔。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③尝月下戏 戏:④人语之曰 之:2.翻译文中下列的句子。①未若柳絮因风起。②无此必不明。3.对《徐孺子赏月》中徐孺子巧妙回答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他回答这种看起来不可能回答的问题,用了人的眼睛来做类比,一下子就使回答既贴切合情合理又新鲜动人,新颖有趣。B.他的这个回答,妙在“无中生有”,他从问者“月中无物”的问题纰漏中,抓到月中有物这个问题关键,在无中生有中解决问题。C.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间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D.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借用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类比对方的“月中有物”,运用了辩论常用技巧。4.《咏雪》这个故事中,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人,谁是故事主角?请做出回答并说明理由。(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牧,素结恩德。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③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有删改)【注】①行部:巡视州郡。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舍弃)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C.伋辞谢之(感谢) D.先期一日(期待)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 B.君与家君/期日中C.诸儿/复送/至郭外 D.儿/曹何自远来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4.两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三)【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节选自《宋史》)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箧(qiè):书柜、书箱。④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13.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B.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德的人 饭疏食饮水:动词,吃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爱好 逝者如斯夫:往,离去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 三军可夺帅也:改变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找出【甲】中两章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标出对应的序号),并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章,说说你的理解。16.【乙】中写赵普晚年对《论语》是手不释卷,所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请结合甲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四)【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高凤①,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③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授业于西唐山中。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节选自范晔《后汉书·高凤传》,有删改)【注】①高凤:东汉人,字文通。②护鸡:看护好鸡,以防吃了麦子。③潦(lāo)水:雨后地上的积水。1.解释下列句中词。(1)悲守穷庐 庐: (2)凤方悟之 之: 2.用“/”标注文中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B.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C.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D.凤年老/执志不倦名声/著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高凤是个怎样的人?5.请结合高凤读书的故事,谈谈你对《诫子书》中“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解。(五)【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下列句中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 B.屠乃奔倚其下C.居自后断其股 D.身亡所寄(《杞人忧天》)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恐前后受其敌( ) (2)一狼洞其中( )(3)意甚仓皇( ) (4)狼闻声四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4.结合文段内容,谈谈甲乙两文中狼的形象有何不同。(六)【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国氏善为盗》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向氏以赃获罪,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___,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选自《列子·天瑞》有删节)【注释】①穣:庄稼丰收,富足。②垣:墙。1.用“/”给文中文中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夫 金 玉 珍 宝 谷 帛 财 货 人 之 所 聚 岂 天 之 所 与 ?2.解释下列加点字。(1) 闻之于宋君(2) 喻其为盗之言(3) 遂逾垣凿(4) 亡不探也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4.请为【乙】文划线处为国氏选择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A.唉 B.嘻我选择 (序号),理由是 5.结合文本内容,补全下列对话。小文:为什么在这两则寓言中会产生这么大的误解?小言:因为【甲】文中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1) ,但其他人却理解为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乙】文中向氏理解的“盗”是(2) 但其实国氏所传授的“盗”指的是(3) 。小文:哦,我懂了。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共同的启示:(4)(七)【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有犬为人所弃,惶惶于阡陌间。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北史·孝行传·张元》)【注释】①陌:田间小路。②延:引进,请。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公欣然曰( )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惶惶于阡陌间( ) ④若见而不收养(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C.白雪纷纷\何所似 D.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3.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②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4.联系全文,说说【甲】中两个比喻句哪一个更好?5.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乙】文中的张元是一个怎样的人?(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 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注】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 (yú):句末语气词。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方与之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4.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九)【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①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②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 ’,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③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④走。居⑤五日,李生故⑥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⑦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⑧改之乎?不然,迨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⑩。”(《李生论善学者》)【注释】①或谓:有人说。②志:记。③何以:凭什么。④还:同“旋”,掉转身。⑤居:过了。⑥故:特地。⑦冀:希望。⑧盍:为什么。⑨迨:等到。⑩昭炯戒:展示明显的警戒。17.解释下面句子中字的意思(1)学而不厌 厌: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_________18.把【甲】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若从【甲】选出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说理由。20.比较阅读。(1)联系上下文,【乙】横线处可以选填【甲】中“ ”一句。(2)这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一个共同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与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十)【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吾此言,后生之药石②也,各须谨之,毋贻③后悔。(选自《放翁家训》)注:①才锐:才思敏捷。②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③贻:留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最易坏( )④自此十许年( )(2)翻译下列句子。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②勿令与浮薄者游处。(3)请选出下列句中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静以修身/训以宽厚恭谨B.夫君子之行/各须谨之C.淫慢则不能励精/日中不至,则是无信D.意与日去/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乙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B.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C.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D.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5)乙文中说“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你同意放翁的观点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论证你的观点。附:参考答案(一)28.①文章的义理,②大体,③玩耍,游玩,④代词,他,这里指徐孺子。29.①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②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假如没有这个,必定看不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30.B31.略(二)1.B2.A3.(1)(父亲)等您很久都不来,已经离开了。(2)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4.(1)做人一定要讲信用 郭伋即使是答应孩子的事情也要做到守信(2)甲文:做人除要讲信用外,还要讲礼貌。乙文:做人要讲信用,言行一致,特别是面对孩子时,更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三)13.D14.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15.①⑤示例一: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我们保持自己的初心,不用去理会他人的看法。16.示例:《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修身做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读之有很多好处。(四)1.(1)房舍 (2)代词,指代麦子湿了这件事 2.B 3.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4.高凤是个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的人。 5.“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高凤正是因为读书的专心(高凤读书时能屏除杂念和干扰),成了著名的学者。(五)1.B 2.攻击 打洞,挖洞 神情 看,张望 3.(1)禽兽的欺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4.甲文中主要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愚蠢,乙文中主要表现了狼母爱的伟大。(六)1.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2.. 使……听到 明白 越过 无,没有 3. 像这样寻找到的传闻,不如没有听到。 齐国的国氏很富有,宋国的向氏很贫困,(向氏)从宋国到齐国,请教他(致富)的方法。 4. 示例一:“唉”字写出了国氏对于宋氏没有理解他的话,去偷盗财物导致获罪的叹息和同情。示例二:宋氏没有理解国氏的话,因偷盗财物获罪。“嘻”字可见国氏对宋氏愚蠢贪财行径的嘲笑和蔑视。 5.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偷盗财物 借助天地时利来种植庄稼、建造房子、获取食物。 凡事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七)1.高兴,开心,愉快 趁,乘 在 如果2.B3.(1)兄长的儿子胡儿说:“向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2)现在它被人所遗弃,不是道义。4.把雪比作柳絮,既道出了比喻的形似,又体现了雪花的轻盈之态,后者咏雪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所以把雪比作随风飘舞的柳絮更好。5.从张元打算收养弃狗,并说服自己的叔父收养弃狗。张元是个有仁爱之心、善良、关爱动物的人。(八)1.C2.(1)约定 (2)舍弃 (3)才 (4)害怕,担心3.(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朋友才到。(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就留他吃饭。4.【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倍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九)【答案】17. 满足 好的方面(优点)18.博览群书并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想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9.示例1:我选择“不耻下问”作座右铭,因为不懂就问,问了才能长知识、长智慧,问是不分耻辱光荣的。想要成功就要多问,要勤思好问。示例2:我选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座右铭,因为只有取长补短,虚心学习,才能做一个像孔子一样品德高尚的人。20.(1)学而不思则罔(2)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十)【答案】(1)①达到;②增长;③变坏;④大约 (2)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②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来往。 (3)C (4)B (5)示例:我同意放翁的观点。这句话是说才思敏锐的年轻人。甲文《诫子书》讲了宁静淡泊,就是时刻告诫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才思敏捷就内心浮躁。乙文《放翁家训》认为孩子的先天条件优秀固然很好,家长要对孩子加强行为规范上的良性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