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第十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第十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红土型镍矿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位于基岩上部的地表红土风化壳矿床中,缓坡地带更有利于红土型镍矿的形成和保存。大面积广泛分布红土风化壳,是红土型镍矿最直接、最重要的找矿标志。下图所示岛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镍矿产区,②区域是该国红土型镍矿的主要分布区,某地质勘探队在图中M观察点(纬度22°11′20″)对该地区进行相关的地理环境勘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1. ①区域的典型植被是( )
A. 热带雨林B. 热带荒漠C. 热带稀树草原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②区域由基岩到镍矿矿床的形成过程是( )
A. 岩石风化―淋滤―沉积B. 火山喷发―冷凝―堆积
C. 外力侵蚀―搬运―堆积D. 地壳下沉―变质―富集
3. 勘探队在图中M观察点勘测时测得:该观察点一年中,昼长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为H1,昼长最短时正午太阳高度为H2。H1与H2的关系是( )
A. H1=1/2H2B. H1=H2C. H1=2H2D. H1=3H2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区域位于20°~22°S地区,受东南信风和赤道低气压交替控制,且①区域为山地的背风地带,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典型植被为热带稀树草原,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典型植被是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气候的典型植被是热带荒漠;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植被是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据材料“红土型镍矿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位于基岩上部的地表红土风化壳矿床中,缓坡地带更有利于红土型镍矿的形成和保存”可知,②区域由基岩到镍矿矿床的形成过程是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后在多雨的环境淋滤,后在缓坡地带沉积而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勘探队在图中M观察点(纬度22°11′20″)勘测时,该观察点一年中昼长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为H1,昼长最短时正午太阳高度为H2。据图可知,该地为南半球,昼长最长时,太阳直射23°26'S,根据纬度算出H1=90°-(23°26'-22°11′20″)=88°45′20″;昼长最短时,太阳直射23°26'N,根据纬度算出H2=90°-(23°26'+22°11′20″)=44°22′40″;所以H1=2H2,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当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在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在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冰川物质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它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冰川零平衡线是积累区与消融区分界线。近年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呈快速消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冰川消退地区植被群落也会发生变化。通常该地冰川退缩后的裸地气温已明显上升,但直到100年后才有地衣类植物茂盛繁育,3000年后才有苔草草甸的广泛发育。甲图为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三次运动形成的地貌,乙图表示1号冰川物质零平衡线高度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关于1号冰川物质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冰川融化越弱
B. 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冰川积累越多
C. 降水越多,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
D. 气温越高,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
5. I、II、III地貌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 III、I、IIB. II、I、IIIC. I、II、IIID. III、II、I
6. 冰川消退后,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直接决定因素为( )
A. 土壤B. 气温C. 水分D. 光照
【答案】4. C 5. D 6.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冰川物质平衡量等于积累量与消融量的差值,冰川物质平衡量越小,说明积累量越少,消融量越大,A、B错:降水越多,说明冰川物质积累量越大,即冰川物质平衡量大,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低,C对;气温越高,说明冰川物质消融量越大,即冰川物质平衡量小,冰川物质零平衡线越高,D错误。
【5题详解】
I、II、III地貌属于冰川堆积形成的单冰碛垄地貌,是由冰川退缩形成的,III代表冰川运动的最远界限,是最先形成的,由于冰川退缩,II、I依次形成,排除ABC,D正确。
【6题详解】
基于冰川退化后,主要留下冰碛物,冰碛物以砾石为主,初始土壤未发育,主要是荒漠植被,随着时间演化,土壤发育,A正确。由材料可知,气温上升100年后才有植物繁育,因此气温不是直接决定因素,B错误。冰川消退后,水分、光照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但是对于植物群落演替不会起到直接决定作用,CD错误。故选A。
【点睛】冰川零平衡线与雪线的分析思路基本一致: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等有关。一般来说,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为油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
A. 灌溉B. 排水C. 防虫害D. 通风
8. 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高产量B. 减少水土流失C. 降低生产成本D. 减少蒸发
9. 近年来,该地( )
A. 种植结构复杂化B. 作物熟制增加C. 田间管理精细化D. 种田大户增多
【答案】7. B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正确;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错误;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错误;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正确;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蒸发,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随着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巢湖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变化不大,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A错误;作物熟制由气候决定,不会提高,B错误;种田大户承包经验,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等。
泥石流的分布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及降水的控制作用明显。下图示意我国某省泥石流发生次数随暴雨发生日数呈“双峰”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暴雨的年内分布往往呈“双峰"现象,“前峰”与“后峰”的主要降雨类型分别是( )
A. 锋面雨对流雨B. 锋面雨气旋雨
C. 地形雨气旋雨D. 对流雨地形雨
11. 与“前峰"相比,“后峰”降水特点及影响最可能是( )
A. 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泥石流次数多
B. 降雨强度小,历时短,泥石流次数少
C. 降雨强度大,历时长,泥石流次数多
D. 降雨强度小,历时长,泥石流次数少
12. 该省份最可能是( )
A. 湖北省B. 江苏省C. 广东省D. 浙江省
【答案】10. B 11. A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前峰降雨发生在6月份,是我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时期,主要降雨类型为锋面雨;后峰降水发生在8月份,我国台风活动频繁时期,多气旋雨;在我国对流雨发生机会比较少,北方夏季午后,可能会出现对流雨,但发生频率机会少,地形雨与山地迎风坡有关,季节变化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与前锋相比,后锋出现泥石流次数多,排除BD;后峰多气旋雨,暴雨日数少,但形成泥石流次数多,降水特点最可能是降雨强度大,历时短,A正确,C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省6月份出现前锋,也即锋面雨带推移到该省,最可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C;8月份出现后锋,受台风活动影响,多气旋雨,因此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少,排除A;该省泥石流多发,因此山地分布较广,江苏省地形平原为主,浙江省位于东南丘陵,多山地,泥石流多发。因此,B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降水的主要类型 (1)对流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雨。典型分布地区:赤道地区,我国夏季午后。(2)地形雨:特点:山地迎着暖湿空气的一侧降水,背风坡为雨影区。典型分布地区:一些山区,世界和我国的雨极。(3)锋面雨:特点:强度小、历时长、范围大。典型分布地区:温带地区,我国夏秋季节的降水。(4)台风雨:特点: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典型分布地区:夏秋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边境口岸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21世纪初期处于“岸城守望”状态,口岸与城市互动不足。2008年之后逐渐形成“前岸中区后市”发展格局,“中区”不仅是连接口岸与城市中心的纽带,还能促使口岸和城市中心真正的高度融合。下图示意凭祥市口岸与城市空间模式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该地口岸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过境货物贸易的发展B. 东南亚产业转移
C. 边境旅游人数的增加D. 矿产资源丰富
14. 与“前岸”相比,“后市”( )
A. 人口密度更大B. 产业部门更多C. 对外交通更便捷D. 用地资源更少
15. 最适宜在“中区”发展的产业是( )
A. 物流产业B. 产品加工业C. 会展旅游业D. 原木贸易业
【答案】13. A 14. B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该地口岸地区城镇化发展利于过境货物贸易的发展,A正确;越南经济发展落后,是产业主要转入地区,B错误;口岸地区的城镇化与过境旅游人数无关,过境旅游人数只是经过,不会成为当地的城镇人口,C错误;口岸地区发展与矿产资源开发无关,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材料“凭祥市为中越边境口岸城镇,21世纪初期处于“岸城守望”状态,口岸与城市互动不足”可知,凭祥位于边境地区,长期以来,边民依托互市点,进行着简单的边贸活动,增加收入,前岸贸易活动比较活跃,人口集中,“后市”发展较慢,而且面积更大,人口密度较小,A错误;前岸主要是边境贸易活动为主,后市二三产业均有所发展,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资源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均有发展,产业部门更多,B正确;对外交通前岸更便捷,C错误;后市向内地发展,用地资源更广,前岸受边境限制,用地资源有限,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由材料“中区”不仅是连接口岸与城市中心的纽带,还能促使口岸和城市中心真正的高度融合”可知,最适宜在“中区”发展的产业是产品加工业,B正确;物流产业在口岸地区发展更有利,A错误;会展旅游业适合在城市发展,C错误;越南限制原木出口,因此不发展原木贸易业,D错误。故选B。
【点睛】口岸是供人员、货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国境的港口、机场、车站、通道等,口岸的开放和关闭,由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执行,凡开放口岸,应根据需要设立边防检查、海关、港务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查验机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代理服务机构。
第II卷(非选择题)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经流水作用形成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下图为青海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演化过程图,该地丹霞地貌顶托的黄土和气候环境对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1)据图描述青海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2)分析顶托的黄土和当地气候环境对青海坎布拉丹霞地貌的保护作用。
【答案】(1)坎布拉地区地壳相对下沉,碎屑物在该地不断沉积形成沉积岩;红层盆地构造抬升,裂隙发育;在裂隙处经流水下切侵蚀,形成幼年期的丹霞地貌;地壳进一步抬升,流水继续下切侵蚀形成壮年期的丹霞地貌。
(2)黄土覆盖减少了降水对下部岩层的侵蚀;气候干冷,降水较少,减轻了流水对岩石的侵蚀。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海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演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丹霞地貌是由砂岩、砾岩等沉积岩层经流水侵蚀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应包括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流水侵蚀三个步骤。由红层堆积阶段可知,坎布拉地区经历了地壳下沉,形成低洼的内陆盆地相——红碎屑沉积;然后经历了地壳构造抬升,且形成众多裂隙,然后经长时间的流水侵蚀作用,丹霞地貌不断发育。
【小问2详解】
黄土覆盖在丹霞地貌顶部,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对下部岩石的侵蚀;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距海较远,降水较少,地表径流较少,减轻了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点睛】地貌形成过程分析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明确因果联系,保证过程的连贯性,环节的完整性,答案的精细化。先分析地貌景观的位置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明确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然后按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罗列提纲,保证地理过程合乎逻辑;依据“地理过程要求”完善答案。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喜马拉雅白皮松属松科松属植物,生长在海拔1800米到3350米之间喜马拉雅山麓西北的高山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其中,阿富汗东北部(如下图)高山河谷地带特别适合此种松树生长,该地不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年平均年均气温7—13摄氏度,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大部分地区夏季(6到8月)总降水量约50mm,冬季降水量较大。
阿富汗松子松仁饱满,品质出众,深受市场青睐。2021年10月阿富汗松子喜获丰收,但松子销售困难,11月初45吨松子在中国政府的协调下运往中国,并在11月6日央视新闻的网络直播中一售而空。这是阿富汗政局发生变化以来,阿富汗对华的首单出口贸易。
(1)分析2021年10月阿富汗松子喜获丰收,但销售困难的不利条件。
(2)说明阿富汗松子得以在央视网络直播中短时间一售而空的主要原因。
(3)结合资料,指出我国河北省引种喜马拉雅白皮松的限制性自然因素。
【答案】(1)阿富汗国内人口少,消费能力较弱,国内市场狭小;地处山区,距消费市场远,交通不便,外运困难;受疫情和政治因素影响,难于外销。
(2)阿富汗松子品质好;政府的支持和宣传;中国市场需求量大。
(3)河北省的高山河谷地形分布面积较小。河北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与原产地差异较大,冬季降水偏少,春旱较严重。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以区域为背景来考查农业区位和农业发展问题,旨在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销售困难主要市场需求大小、距离市场的远近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市场需求来看,阿富汗2020年国内人口只有3890万左右,国内人口数量较少,市场需求少,国内市场狭小;结合且松子主要分布在阿富汗东北部高山河谷地带,该地区人口较为稀少,使得松子的产地和销售地距离较远,且松子主产区位于山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为松子外运增加了困难;最后联系时间可知,2021年全球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增加了松子出口的难度,使得松子难于外销。
【小问2详解】
从松子的品质、我国的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和宣传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得益于阿富汗松子品质好,易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喜爱;其次中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量大;再次中国经济较为发达,购买能力强;最后还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支持和电视台的宣传等。
【小问3详解】
结合松子原产地的条件和生长习性进行对比分析,与阿富汗相比,首先河北省多平原,山区面积狭小,使得不能大面积种植松子;其次从气候条件来看,阿富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河北省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较低,不利于松子的越冬,夏季降水多,影响其品质,春季降水少,不利于松子的生长等。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中平原自然条件优越,乡村聚落内部形态呈团聚形。1995年以前区域内粮食以自给为主,农户耕作半径影响了土地开发强度,形成了以聚落为中心的环形土地利用带。下图为1995年前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
(1)从开发强度的角度,说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化的原因。
(2)说明图中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两个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发生改变的原因。
(3)有学者推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关中平原乡村聚落会逐步合并,形成以少数较大聚落为核心的乡村聚落体系。请说明这种推测的合理性。
【答案】(1)初期,关中平原人口较少,聚落少,密度低,生产技术较落后,耕作半径有限(小),聚落位于耕作半径中心。随着距聚落距离增大,土地开发成本增大(交通时间延长、交通费用和管理难度提升),开发强度减小,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半径之外,形成非耕地利用及荒地。
(2)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农业技术提高,人们将原中低产田和荒地改造为高产田;农业耕作半径有限(小),为了就近耕作,部分人口迁入到聚落之间的原荒地之上,将之改造为聚落用地。
(3)生产力水平提升,机械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半径增大,粮食可跨区域流通供给,乡村聚落受农业生产半径限制减小;人口增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乡村聚落合并,可以整合土地,节约土地资源。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关中平原乡村聚落分布及发展阶段模式示意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聚落的形成、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从图中看开发初期土地利用方式分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等几种类型,产生这种分化的的原因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早期,此区域人口较少,生产能力、生产技术较落后,交通落后,耕作范围有限,聚落主要位于耕作半径中心,距聚落越来越远,开发能力越来越低,开发强度不断减小,并从聚落中心向四周由强到弱依次分化出园地、高产土地、中低产土地,在耕作区域之外,分布着非耕地及荒地。
【小问2详解】
从图中看,从开发初期到现在,园地、高产土地所占范围增大,中低产土地和非耕地减少甚至消失。这种变化与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交通都有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开发能力增强,开发利用土地范围扩大,开发强度较低的土地变少;改造土地能力增强,难利用土地也被开发利用起来;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变多,粮食需求增强,客观上也需要增强土地开发强度,增大耕地面积,使土地资源利用发生了变化。
【小问3详解】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能力、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交通条件越来越好,农业生产不是必须紧邻居住地,使乡村聚落对耕地位置的依赖降低,有利于合并;同时聚落合并可以减少建筑物对优良土地的占用,释放更多耕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状况。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气在航空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击暴流是影响航空安全的一种特殊天气。下击暴流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对流性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十五级。气流运动方向的变化往往使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造成严重危害。下图示意下击暴流云层剖面和飞机穿越下击暴流区的着陆过程。
(1)在云层剖面图上用“→”绘制下击暴流天气的气流运动方向。
(2)与反气旋在近地面形成旋转气流相比,从时空角度分析下击暴流形成直线型大风的原因。
(3)阐述飞机穿越下击暴流区着陆过程。
【答案】(1)说明:云层上升气流;垂直下沉气流;近地面水平辐散气流。
(2)与反气旋相比,下击暴流突发性强,强对流下沉气流势力强,速度快;局地性气流辐散范围小,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小。
(3)飞机先遇逆风,加速抬升,飞机上升到原定下滑道以上;经过下击暴流中心会遇到下沉气流冲击,飞机快速下降;最后遇顺风,加速下降,飞机在原定下滑道以下飞行落地。
【解析】
【分析】该题以下击暴流天气现象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天气系统、热力环流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读图和作图能力,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下击暴流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其对流性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十五级。冷空气突然从万米高空以极高的速度俯冲下来时,因此在图示右侧高空处为垂直下沉气流,触地后向四周四散直线型大风,因此近地面为水平辐散气流,在图示左侧大量水汽聚集,云层厚,为上升气流。如图:
【小问2详解】
从时间角度来说,下击暴流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下沉气流较反气旋势力强、速度快;从空间角度说,下击暴流影响范围较小,局地性气流辐散范围小,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小,因此形成直线型大风
【小问3详解】
由(1)题可知,飞机着陆先受由左向右的直线型大风影响,逆风飞行,需加速抬升,越过近地面逆风区,飞机上升到原定下滑道以上。而后经过下沉气流区,受到强烈的下沉气流冲击,飞机快速下降。最后再次受由右向左的直线型大风影响,顺风飞行,加速下降,飞机在原定下滑道以下飞行落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文件包含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调研考试地理试卷docx、高三年级第六次调研考试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昌黎第一中学高三第七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黎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