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艺术职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艺术职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质运动。下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序号①~④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②代表的物质中常含有化石,字母A~D代表岩石圈物质转化的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序号③代表的岩石类型中常见的有( )
A. 安山岩B. 页岩C. 石灰岩D. 大理岩
2. 字母D代表的岩石圈物质转化的地质作用是( )
A. 外力作用B. 重熔再生C. 变质作用D. 岩浆上升冷却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岩石圈物质转化的过程中,一般看箭头的指向,三进一出是岩浆,三个箭头指进来的是岩浆,一个箭头指出去的是岩浆岩,所以①是岩浆岩,④是岩浆,根据材料中信息②代表的物质常含有化石,所以②是沉积岩,剩下的③就是变质岩,安山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A错误;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BC错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上题中的①是岩浆岩,由岩浆冷凝作用形成,A为冷却凝固作用;②是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B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为外力作用;③是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C为变质作用;④是岩浆,由重熔再生形成,D为重熔再生。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判读技巧:1、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2、巧用箭头,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3、巧用辅助性信息,沉积物化石和岩层。三大类岩石的类型:岩浆岩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典型的沉积岩有石灰岩、砾岩、页岩、砂岩;变质岩有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左图为蘑菇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左图所示“蘑菇石”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
A. aB. bC. cD. d
4. “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 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外力作用指向沉积岩,故d为沉积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互相转化,故c为变质岩,b为岩浆岩,a为岩浆。根据材料,“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形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而层状变质岩中的板岩、片岩等主要来源于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堆积、并固结形成的,经过变质作用后,形成层状变质岩堆叠,后来在地壳抬升过程出露地表,又经历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蘑菇石”。据此分析“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变质岩的特征:岩性紧密,岩石重结晶明显;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即为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该地貌景观广泛分布在我国( )
A. 青藏高原B. 内蒙古高原C. 黄土高原D. 云贵高原
6. 塑造该地貌的外力是( )
A. 冰川侵蚀B. 风力侵蚀C. 流水侵蚀D. 海浪侵蚀
【答案】5. D 6. C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石柱、石笋、钟乳石等景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广泛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D正确;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都不典型,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和淀积作用而形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7. ①②③④四处的岩层比较,最新的岩层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三个岩层为沉积岩,一般老的在下,新的在上,结合图中图例标注可知,岩层从老到新的排序为①、②、③;图中显示,④岩层为岩浆岩,④岩层侵入到①、②、③三个岩层之中,表明④岩层比①、②、③三个岩层形成较晚,因此四岩层中最新的岩层是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8. 火山、地震一般分布在( )
A. 板块内部B. 大陆和海洋交界处C. 褶皱山脉与平原交界处D. 板块交界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火山、地震是地球释放内能的方式,是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往往是地壳最薄弱之地,容易产生火山、地震,因此火山、地震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D符合题意;板块内部比较稳定,火山地震相对较少,排除A;大陆和海洋交界处、褶皱山脉与平原交界处有可能处于板块内部,因此不一定多火山、地震,排除BC。故选D。
9. 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特征主要成因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搬运堆
C. 流水侵蚀搬运作用D. 流水搬运堆积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因此会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C正确。黄土高原的沟壑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AB错误。沟壑是流水侵蚀和搬运,把原有的土层迁移走导致的,与堆积作用无关,D错误。故选C。
10. 下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B. 沙洲C. 冲积扇D. 沙丘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扇状地貌,应是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的冲积扇,该地貌的形态位置与三角洲、沙洲、沙丘不同,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1. 下图是一幅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形成这一景观的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侵蚀作用B. 风力堆积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D. 流水堆积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地貌的形态判断,图中地貌为河口三角洲,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因此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不是由风力侵蚀作用、风力堆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2. 下图中为某河流四个不同河段的沉积物颗粒组成图,四个地点中距河流源头最近的地点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的沉积物颗粒具有分选性,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题干要求选出距离河流源头最近地点的沉积物,此处沉积物颗粒应较大,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13. 下图②地貌的成因是( )
A. 流水侵蚀B. 流水堆积C. 风力侵蚀D. 风力堆积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②是内蒙古阿拉善附近沙丘,为干旱地区的地表形态,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1)侵蚀地貌: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分别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V”形谷、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崖、海蚀平台等地貌。(2)沉积地貌: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沙丘、黄土、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等。
14. 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为( )
A. 风化、搬运、侵蚀、堆积B.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C. 堆积、侵蚀、搬运、风化D. 侵蚀、风化、堆积、侵蚀
【答案】B
【解析】
【详解】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沙漠中的沙丘是主要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排除CD;干旱地区岩石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作用所形成的碎屑颗粒,再经风力的搬运作用,在附近或其他地方沉积形成沙丘,B正确,A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5.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 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B.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 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D.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答案】C
【解析】
【详解】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C正确;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位于云贵高原,而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为黄土高原的特点,A错误;喀斯特地貌的岩石具有水溶性,地表水缺乏,不可能河流众多,B错误;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土壤贫瘠,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也称岩溶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甲、乙、丙三处地质构造依次是( )
A. 背斜、向斜、断层B. 断层、向斜、背斜
C. 向斜、背斜、断层D. 背斜、断层、向斜
17. 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
A. 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B. 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C. 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D. 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岩层形态,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B、C错误;乙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D错误;丙处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A正确。故答案选A。
【17题详解】
丁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B错误。山岭的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耐侵蚀而成,C正确;沿向斜槽部裂侵蚀而成的是峡谷,不是山岭,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褶皱:强烈碰撞和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招皱。类型有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边新;向多的岩层向下弯曲,中间新两边老。背斜一般成山岭,常被侵蚀形成山谷;向斜一般成谷地,两翼被侵蚀成山。
18.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下列地貌中与“蘑菇沙漠”成因相同的是( )
A. 雅丹地貌B. V形谷地C. 牛轭湖D. 黄河三角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蘑菇沙漠”位于沙漠之中,上部大,下部小,是风力携带砂石侵蚀而成,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A对;V形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B错;牛轭湖是流水作用形成的,C错;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D错。故选A。
19. 下列景观图中,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为沙丘,风力堆积地貌,A错误;B为峡谷,流水侵蚀地貌,B错误;C为石林,流水侵蚀地貌,C错误;D是三角洲,流水堆积形成,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地貌类型按河流作用划分,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20. 地壳物质经过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
A. 侵入岩B. 喷出岩C. 沉积岩D. 变质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侵入岩和喷出岩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AB错误。沉积岩的成因为固结成岩,为外力作用,C正确。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D错误。故本题选择C。
【点睛】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无关的是( )
A. ①②B. 2④C. ③④D. ①③
22. 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的主要作用( )
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C. 流水沉积D. 海浪侵蚀
【答案】21. D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的主要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海南岛南天一柱是由海浪侵蚀形成,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的是①③,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2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地貌是由风力沉积形成,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高山高纬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滨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3. 布兰德山位于非洲纳米比亚北部,是典型的花岗岩山体。下图为“布兰德山及周边区域地质地貌遥感影像图”。布兰德山花岗岩岩体的成因是( )
A. 火山喷发B. 沉积作用C. 变质作用D. 岩浆侵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形成,D正确。火山喷发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A错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B错误。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如花岗岩变质成为片麻岩,C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4. 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
A. 水往低处流B. 四季更替C. 太阳东升西落D. 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水往低处流是地势差异的结果,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所致,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所致,都不能证明海陆变迁,排除ABC;喜马拉雅山是目前陆地上最雄伟的山脉,但其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表明地质时期该地曾为一片海洋,这能证明海陆发生了变迁,D符合题意。故选D。
下图为黄崖村一虎头岭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黄崖村、虎头岭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 )
A. 均为背斜B. 分别是背斜、向斜C. 均为向斜D. 分别是向斜、背斜
26. 塑造图示地区地貌的内力作用主要是( )
A. 地壳运动B. 岩浆活动C. 变质作用D. 堆积作用
【答案】25. B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及岩层弯曲方向可知,黄崖村所在地区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属于背斜构造;虎头岭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是向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6题详解】
图示地区所示的地质构造主要是褶皱和断层,二者均属于地壳运动作用的结果。图示地区岩浆活动作用的区域较小,不是其主要的内力作用,A正确,C错误;变质作用几乎不影响地貌变化,C错误;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D错误。故选A。
【点睛】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1)内外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含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下面左图为若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右图为蘑菇石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右图所示“蘑菇石”的岩石类型对应左图中的( )
A. aB. bC. cD. d
28. “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 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 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 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堆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 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答案】27. C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外力作用指向沉积岩,故d为沉积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互相转化,故c为变质岩,b为岩浆岩,a为岩浆。根据材料,“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形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而层状变质岩中的板岩、片岩等主要来源于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物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堆积、并固结形成的,经过变质作用后,形成层状变质岩堆叠,后来在地壳抬升过程出露地表,又经历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蘑菇石”。据此分析“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变质岩的形成: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例:石灰岩是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地层层序产生沉积中断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位势区)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为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且①~⑥为生油岩(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 )
A. Ⅰ、ⅤB. Ⅱ、Ⅴ
C. Ⅲ、ⅣD. Ⅱ、Ⅲ
30. 该地( )
A. 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右降左升B. 甲处变质岩体可能是大理岩
C. 大致为中间老,两翼新的构造D. 辉绿岩形成晚于生油岩
【答案】29. B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油气聚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图中Ⅱ与Ⅴ上面有辉绿岩,属于圈闭构造,可能成为油气藏,B正确。Ⅲ附近有断层,Ⅰ、Ⅳ是普通沉积岩层,不是圈闭构造,不容易成为油气藏的地点,AC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根据岩层分布可以看出,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于其左侧岩体,有所下降,相对于其右侧岩体,有所上升,A错误。由材料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C错误。甲处附近有辉绿岩,表明此处有岩浆侵入,受岩浆影响,甲处发生变质作用,岩体可能是变质岩,大理石主要是碳酸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所以甲处变质岩体不能是大理岩,B错误。生油岩形成之后,岩浆侵入生油岩时结晶形成辉绿岩,所以辉绿岩形成晚于生油岩,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构造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3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乙是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乙是____,丙是____。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答案】(1) ①. 谷地 ②. 山地 ③. 背斜 ④. 向斜 ⑤.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地质构造以及地形的判断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甲地海拔比两侧低,地形为谷地;乙地地形比周围高,地形为山地。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岩层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岩层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断裂,且有相对位移,为断层构造。
【小问2详解】
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在侵蚀前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貌景观丰富多样,如黄土地貌、冲积扇、山地、沙丘地貌等(如下图)。
(1)分别指明图中泰山、沙丘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在我国诸多名山中,泰山素有“五岳独尊”之美誉,以雄伟而闻名于世。其实泰山的实际海拔并不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居第三位。试从地形角度说明泰山以雄伟而闻名的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和冲积扇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答案】(1)泰山: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并有断层发育。沙丘:外力作用—风力堆积作用。
(2)泰山属于断块(块状)山,在华北平原上崛起,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3)相同点:两者形成都与流水作用有关。不同点:黄土高原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冲积扇地貌是流水堆积的结果。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主要知识点为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塑造高山和低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泰山为断块山,有断层发育,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那就是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沙丘属于风力沉积而成的地貌: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属于外力作用中的风力堆积作用。
【小问2详解】
平原海拔小于200米,丘陵海拔介于200米和500米之间。泰山属于断块(块状)山,边缘有断层发育。泰山位于华北平原东侧的山东丘陵之上、在二者的衬托下,原本海拔并不高,却显得鹤立鸡群,十分雄伟。
【小问3详解】
黄土土质疏松,而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夏季多暴雨,在流水冲蚀作用下形成沟谷。在流出山口的位置,地形一下开阔起来,且变得平坦、水流速度变缓,其搬运的泥沙便在此沉积下来,呈扇形分布,形成冲积扇。故高原沟谷地貌和冲积扇都是流水作用的结果,但沟谷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冲积扇地貌是流水堆积的结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河北赵县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中洋流会导致, 该景观所反映的植被带是, 该景观可能出现的地区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精英华唐艺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