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苏省北师大盐城附属学校高考考前模拟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1. 为拍摄这一美丽的夕阳,该摄影师将摄影机的镜头指向了( )
A. 东北方向B. 东南方向C. 西北方向D. 西南方向
2. 一周之后该摄影师又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抓拍了夕阳景象。与前一张不同是画面中的( )
A. 太阳高度增高B. 太阳高度降低C. 太阳爬上树顶梢D. 太阳没入地平线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6月22日,为北半球夏季的一天,河西走廊昼长夜短,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故C正确,ABD错误。
【2题详解】
6月22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河西走廊昼渐短,夜渐长,在同一时刻观测夕阳,与6月22日相比更接近日落,故其高度角会下降。B正确,AC错误。太阳没入地平线,则不会见到夕阳,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某地(非极昼极夜区)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干旱区的荒漠植被在不同季节其生长水分利用来源有所不同。下图示意新疆艾比湖三种荒漠植被水分利用来源及比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3. 荒漠植被在春季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是因为春季( )
A. 积雪融化量大B. 地表蒸发量小
C. 山地降水增加D. 根系生长较慢
4. 白刺和盐穗木在夏季会选择深层土壤水是由于( )
A. 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 深层土壤水的温度较低
C. 浅层土壤水含盐量较大D. 浅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大
5. 梭梭利用地下水的比例最高,这样能( )
A. 满足不同季节的生长需求B. 增大土壤水的季节变化
C. 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D. 导致土壤水的水量减少
【答案】3. A 4. C 5. A
【解析】
【3题详解】
新疆艾比湖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冬季风影响,会出现降雪天气,导致地表积雪。春季气温回升,地表积雪融化,补给浅层土壤,土壤水分增加,A正确;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力大,空气干燥,地表蒸发量大,B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降水少,C错误,春季万物复苏,植物根系生长快,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夏季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浅层土壤水分含量极少。夏季干旱区土壤表层会出现盐渍化现象,导致浅层土壤水的含盐量较大。因此,白刺和盐穗木会选择吸收含盐量较小的深层土壤水,以促进生长,C正确;有机质主要是由枯枝落叶转化而来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A错误;温度较低不利于植物生长,白刺和盐穗木在夏季会选择深层土壤水不是由于深层土壤水的温度较低,B错误;夏季浅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大不是白刺和盐穗木在夏季会选择深层土壤水的原因,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地下水比较稳定,受季节变化小。艾比湖地区的地下水埋深较深,可达到5m。梭梭属于深根本系植物,根系发达,因此在生长季节可吸收地下5米深的地下水,从而满足了不同季节的生长需求,A正确;梭梭利用地下水的比例最高不会增大土壤水的季节变化 、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导致土壤水的水量减少这些现象发生,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我国新疆干旱区,春季由于积雪覆盖及融化,土壤表层含水量较高,荒漠植被会优先利用浅层土壤水,到了夏季,由于土壤温度高,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降低,植被(尤其是深根系植被)开始利用深层水源,比如深层次土壤水和地下水,到了秋季,土壤含水量较夏季有所增加,植被利用中间层土壤水比例增加。冬季时由于气温低,浅层土壤水冻结,无法利用。植物大多处于休眠状态,需水量少。
某高校在天山东部调查分析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采样发现:在林地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的树木径向(直径)生长呈现较大差异,表现为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而在高海拔则呈显著正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与气温相关系数呈负相关,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光照B. 水分C. 坡度D. 热量
7. 气候变暖对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的影响是( )
A. 高海拔年轮更稀疏B. 中、低海拔长势趋好
C. 低海拔年轮更稀疏D. 中、高海拔长势趋缓
8. 在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之下,天山东部西伯利亚落叶松分布的变化可能是( )
A. 上限和下限均下降B. 上限不变,下限上升
C. 上限和下限均上升D. 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答案】6. B 7. A 8.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提示,林地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生长随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生长受到限制,最有可能是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影响落叶松生长所需的水分条件,B正确。气温升高对光照和坡度影响不大,AC错误。气温升高,热量条件会变好,不会成为制约因素,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林地中、低海拔地区随气温升高,水分条件变差,落叶松生长速度减慢,长势会趋缓,年轮会更加密集,B、C、D错误;据材料可知,高海拔地区落叶松生长与气温呈正相关,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的落叶松生长长势(径向生长)会趋好,年轮会更稀疏,A正确。所以选A。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第一题分析可知,影响林地中、低海拔地区落叶松生长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在低于林地的海拔高度,地形对水汽抬升作用有限,降水减少,植被演化为草原。气候持续变暖,会使林地低海拔地区蒸发加剧,原下限处水分条件变差,落叶松无法继续生长,导致下限上升。而同时,气候持续变暖使高海拔地区落叶松长势趋好,是因为这里水分较为充足,且热量条件改善,落叶松的上限会上升,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影响林线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影响林线分布下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全球变暖使林线形状更趋于复杂化,并导致林线宽度变宽,林线分布上限会因为热量条件的改善而上升,林线下限会因为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传统村落是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西南地区共有1912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保护名录,其分布受海拔、河流、人口、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地政府对不同生态环境状况的传统村落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下图示意西南部分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相较于川渝地区,滇黔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更为密集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宜人适宜居住 ②村落受外界干扰小 ③少数民族分布广泛 ④传统农耕历史悠久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0. 滇西北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数量少,受当地居民破坏小B. 地形起伏大,连片可利用土地少
C. 水热条件好,适合居住区域众多D. 人口流动大,对当地环境压力大
11. 生态环境脆弱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措施最可行的是( )
A. 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B.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
C. 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政策D. 兼顾相邻村落,统筹规划优势互补
【答案】9. C 10. B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由图可知,与川渝地区相比,滇、黔是少数民族分布广泛的区域,加上交通较为闭塞,村落景观受外界干扰较小,传统村落易于保存下来,故②③正确;川渝边界位于四川盆地内,气候较滇黔地区更为宜人,排除①;川渝地区相较于滇黔地区地形平缓,适合农业发展和人类居住,传统农耕历史较滇黔地区悠久,排除④;故选C。
【10题详解】
滇西北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而传统村落分布较多,主要是因为滇西北位于高海拔区,地形起伏大,可供连片利用的土地较少,居民点呈片状或带状密集分布在河谷两侧,因此分布较广,B正确,C错误;受当地居民破坏小,并不会导致传统村落多,排除A;该地交通闭塞,人口流动少,排除D;故选B。
【11题详解】
相较于生态环境较好村落,生态环境脆弱村落应该应以修复保护为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树立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环保参与积极性,C正确;生态环境较好村落便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同时加大政策扶持,优化配套基础设施,排除A、B;兼顾相邻村落并非其本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优化的最佳选择,排除D;故选C。
【点睛】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下图)是哈尼人世代留下的杰作,也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人引山上的溪水灌溉,先经村寨,再入梯田,以田为渠,由高到低将地表营养物质逐级带入梯田,称为“水冲肥”。当地人凭借“肥田靠发(分枝),瘦田靠插”的经验,确定秧苗密度和稻谷品种,以保障水稻的产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历史上,哈尼人冬季水稻收获后仍放水浸泡梯田的目的是( )
A. 放水冲田,增加肥力B. 水田风光,吸引游客
C. 人工湿地,调节气候D. 养护梯田,防止开裂
13. 下列适合哈尼梯田的水稻种植方式是( )
①海拔高,密植耐寒品种
②海拔低,密植耐旱品种
③海拔高,稀植耐寒品种
④海拔低,稀植耐旱品种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冬季水稻收获后仍放水浸泡梯田进行冬灌,可以蓄水保墒,增加土壤水分,减少土壤缝隙,减少地面蒸发,D正确。冬季放水冲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但不是主要目的,A错误。利用水田风光,可以吸引游客,但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放水浸泡梯田后可以形成人工湿地,调节气候,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营养物质向下传递过程,低海拔地区营养物质汇集,高海拔地区容易流失,所以高海拔地区肥力低,低海拔地区肥力高;根据“当地人凭借“肥田靠发(分枝),瘦田靠插”的经验,确定秧苗密度和稻谷品种,以保障水稻的产量”可知,海拔高处,气温低,适宜种植耐寒品种,因肥力较低,适宜密植插秧,①正确,③错误;海拔低处,气温高,蒸发强,适宜种植耐旱品种,因肥力较高,适宜稀植插秧,②错误,④正确;所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法国干邑地区生产的葡萄酒享誉全球,与当地种植的优质葡萄息息相关。该地葡萄种植区面积约750平方千米,区内地势起伏小,但葡萄品质差异较大。1887年后,葡萄酒产量和产值明显提升,促进了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不断集聚,出口葡萄酒的包装也从单一的木桶装变成木桶装和瓶装。下图示意干邑地区不同品质酿酒葡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影响干邑地区葡萄品质内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B. 土壤C. 水源D. 热量
15. 干邑地区高端葡萄酒出口多采用瓶装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酒蒸发B. 提高产品口感C. 注重品牌保护D. 减少植被破坏
16. 葡萄酒生产企业不断集聚干邑地区,主要是为了( )
A. 获得规模效益B. 利用廉价劳动力C. 降低能源消耗D. 推动下游产业发展
【答案】14 B 15. C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法国干邑地区葡萄种植区面积约750平方千米,在小范围空间尺度情况下,该地经纬度跨度不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区,气候降水差异不大,所以区域内光照差异不大,A错;由于纬度跨度不大,区内地势起伏小,所以热量差异不大,D错;区域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且有河流流经不同品质葡萄产区,所以葡萄品质差异也不是由水源引起的,C错。在小范围空间尺度情况下,土壤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肥力的土壤对葡萄的品质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B正确。
【15题详解】
木桶装和瓶装只要密封条件好都可以很好的防止酒的蒸发,A错;影响葡萄酒口感的因素主要是葡萄品种、风土条件(产地土壤和气候)、酿造者、收获年份、储藏方式(葡萄酒贮藏环境的温度,最好维持在12-15℃,恒湿),所以高端葡萄酒采用瓶装并不能提升口感,B错;采用瓶装还是桶装与植被破坏没有关系,D错;玻璃瓶可以塑造不同瓶装外形,更加利于塑造高端葡萄酒品牌形象,C正确。
【16题详解】
法国干邑地区生产的葡萄酒享誉全球,与当地种植的优质葡萄息息相关,说明当地葡萄原料供应充足且质量好,葡萄酒生产企业集聚靠近原料,减少了原料的交通运输成本,共用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知名度,从而获得规模效益,A正确;当地为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较高,B错;降低能源消耗、推动下游产业发展不是葡萄酒生产企业集聚的目的,CD错。故选A。
【点睛】葡萄对土壤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但是这个“适应能力”是指葡萄存活的要求,而不是品质好的要求。灰质高的岩层能让葡萄拥有更多的风味及单宁。矿物质越高,pH值就越高,但是偏碱性的土壤却能让葡萄的酸度变高,而酿造白兰地需要酸性环境,因为较高的酸度下的化学反应是其多重香味的来源,所以区域内的土壤不同,对葡萄品质影响也不同。
河西走廊地区的沙丘地貌以流动沙丘为主(下图),其东西部之间在沙丘地貌演化上的差异,受控于区域尺度的主导风系。当地沙丘往往沿着干河床断续分布或散布于绿洲边缘。在全球性和区域性增温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区沙尘暴事件的发生频率没有像全球沙尘暴一样增加,反而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组合中地理位置与当地主导风向搭配正确的是( )
①河西走廊东北侧——东北风 ②河西走廊东北侧—一西北风
③河西走廊西北侧——西北风 ④河西走廊西北侧—一东北风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8. 从沙源角度,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流动沙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绿洲内部固定灌丛沙堆植被被破坏B. 砾质戈壁及风蚀地提供了丰富沙源
C. 废弃的沙质干河床受风力吹扬起沙D. 黄土高原土壤受风力作用吹拂至此
19. 全球变暖背景下,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频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
①湿度增大,沙面粘滞性增强 ②降水减少,地表补给水源减少
③气温升高,地表蒸发量增大 ④风速减小,沙尘释放动力减弱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由题可知,其东西部间之间在沙丘地貌演化上的差异,受控于区域尺度的主导风系,输沙风向控制着区域近地表的输沙过程进而控制着沙丘的走向和移动。图中河西走廊东西两侧沙丘走向存在差异,西北侧沙丘走向为东北一西南,东北侧沙丘走向为西北一东南向。题目中要求为当地盛行风向,故西北侧为东北风,东北侧为西北风,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18题详解】
由题可知,当地沙丘往往沿着干河床断续分布或散布于绿洲边缘。对于绿洲边缘沙丘的沙源主要是由于河西走廊地区中的绿洲边缘的砾质戈壁及风蚀地等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引起风沙堆积形成沙丘,B正确;绿洲内部固定的灌丛沙堆植被被破坏,应该导致绿洲内部沙丘的形成,而非边缘地区,排除A;废弃的沙质干河床受风力吹扬起沙符合沿着干河床断续分布,排除C;该地的沙源不来自黄土高原,排除D;故选B。
【19题详解】
全球变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亚洲夏季风势力增强,导致降水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增加,风速减小。一方面会因风速降低,使得沙尘释放过程的动力减小;另一方面会因湿度增大,使得沙面的粘滞性增大,导致沙尘暴事件的频率降低,故①④正确;而②选项中地表补给水源减少和③选项中地表蒸发量增大会进一步加剧干旱,导致沙尘暴的产生和加剧,排除②③;故选B。
【点睛】荒漠化治理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埃及首都开罗人口2132万(2021年),人口密度约为20000人/平方千米,街道狭窄,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失业人口多。2021年12月,埃及正式启动迁都程序。新首都位于开罗以东35千米处荒凉的沙漠中,暂时叫NAC(新行政首都),新首都建设耗资450亿美元,可容纳650万人。下图示意开罗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埃及将新首都建在荒凉沙漠之中的主要原因是( )
A. 沙漠的土地租金较低B. 沙漠地形低平且单一
C. 沙漠广袤,并且人烟稀少D. 埃及沙漠广布,耕地紧缺
21. 埃及建立新首都的主要目的是( )
A 合理规划城市,解决就业问题B. 缓解城市问题,发挥首都职能
C. 彻底改造旧城,改善居民生活D. 控制城市规模,拓宽城市道路
【答案】20. D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迁都的选址一般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影响。埃及新首都选址于荒凉的沙漠中,自然条件并不优越,根据埃及的实际情况可知,埃及沙漠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95%,农业用地不足5%,耕地更为稀缺,新首都不得已选址在土地生产力几乎为零的沙漠地区,以保障耕地不被占用,保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D选项正确。土地租金低不是首都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A选项错误。埃及大部分地区地形都较平坦,故地形不是其新首都选址的理由,B选项错误。沙漠广袤,并且人烟稀少并不是首都选址的主要吸引力,根据埃及的实际情况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少占耕地,C选项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开罗人口密度大,街道狭窄,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落后,失业人口多。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城市病,因此启动了迁都程序,因而埃及建立新首都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问题,更好发挥首都职能,B选项正确。就业问题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的方式解决,与城市规划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新建新首都可以改善旧城的城市病,但旧城也失去了首都的优势,不一定改善民居生活,C选项错误。控制城市规模,拓宽城市道路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但不是埃及建立新首都的主要目的,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首都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的会聚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迁都背后的原因亦可以涉及很多原因。旧的首都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经济、军事防御、地震等)而逐渐丧失其重要性。朝代的交替也可能代表首都的迁移,例如中国古代的迁都,西周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东周,唐末朱温要挟皇帝从长安(今西安)迁移往东都洛阳。也有按照领土变更或扩大而迁移首都的例子,例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安卡拉)或东西统一后的德国(波恩-柏林)。或是像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缅甸、韩国、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南苏丹等重新建造城市移转首都,平衡国家发展的例子。 日本规划从现在距离火山较近的东京迁都到中部安全区域。
民宿是利用当地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其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江苏省南部地区(简称苏南)经济发达,民宿众多。下图示意苏南民宿点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太湖附近高端民宿数量多,最主要是因为太湖周边( )
A. 可利用面积大B. 传统文化浓厚
C. 环境质量优越D. 人口密度较小
23. 苏南民宿多沿交通干线集聚,主要目的是( )
A. 缩短到达民宿的时间B. 便于招募劳动力
C. 大幅度降低住宿成本D. 更接近消费市场
【答案】22. C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民宿是一种依托当地环境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生活的住宿方式,对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高端民宿主要面向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一般布局在环境质量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方。苏南沿太湖地区经济发达,沿湖旅游景点多,自然环境保护较好,风景优美,吸引数量众多的高端民宿在此集聚,C正确。可利用面积、传统文化、人口密度不是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苏南民宿多沿交通干线集聚,主要目的是缩短了游客抵达民宿的时间,增强对外联系的同时也提高了民宿的可达性,A正确;民宿对劳动力需求量小,B错误;民宿多沿交通干线集聚不会大幅度降低住宿成本,C错误;民宿多沿交通干线集聚不一定更接近消费市场,D错误。故选A。
【点睛】服务业、商业的区位因素:①市场:在市场因素中,人口规模尤为重要。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需要考虑。②交通: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③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④集聚:一方面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24.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珠江三角洲低平的河流区域,古人挖沟排水,堆泥成垛,形成一处处台状高地。在垛基上种植荔枝、龙眼、黄皮等热带果树,故名“垛基果林”,是岭南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广州海珠垛基果林湿地公园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是候鸟重要的迁徙地。改革开放之后,原有的垛基果林大多被弃置抛荒,生态功能退化。近几年,广州市通过疏伐垛基果林、拓展垛间水道、优化果林植被结构、恢复河流-沟渠网络等措施,对垛基果林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应。下图示意垛基果林湿地景观。
(1)分析古人挖沟排水,堆泥成垛的原因。
(2)分析适度疏伐果林对垛基果林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3)说明对河流-沟渠进行扩挖,实施生态清淤的原因。
【答案】(1)垛基种植果树,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增加果林内部的光照,促进林下植物生长,增加林下植物的种类;改善光照、通风等条件,促进果树生长,提高水果的品质;果林密度减少,为鸟类觅食提供充足空间。
(3)增加沟渠水量,提高河水流动性,提升水体更新速度,改善水质;扩大沟渠水域面积,扩大鸟类、鱼类的生存空间,提高生物多样性;拓宽沟渠,并进行清淤,有利于增加蓄水量,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加强垛基果林内的联系,方便公园管理。
【解析】
【分析】该题以珠江三角洲垛基果林湿地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小问1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加之当地降水较多,因此当地易积水,易发生洪涝灾害,且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挖沟排水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堆泥成垛可以在垛基上发展林业,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小问2详解】
疏伐垛基果林可以减小果树间的密度,利于增加果林内的光照,促进林下植物的生长,利于优化果林植被结构,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种植结构;同时也改善了果林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利于提高果树本身的水果品质和产量;也可以增大果林中的生物的生存空间,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小问3详解】
生态清淤主要目的在于让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减轻河道内源的污染。对河流-沟渠进行扩挖,可以提高河流-沟渠内水体的流动性,加快水体更新速度,提高水质;扩挖可以增大水域面积,为水下生物提供更广阔的的生存空间,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增大蓄水量,提高排水能力,可以减缓当地的洪涝灾害,减轻城市内涝问题;也可以确保河流-沟渠之间的连通性,便于维护和管理等。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印度尼西亚(下图)是由一万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家,森林覆盖率67.8%,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不平衡。爪哇岛土壤肥沃,盛产水稻,最先有人类定居,该岛面积占全国7%,人口却占54.1%,森林覆盖率仅为23%。首都雅加达年平均降水量约2000mm,降水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人口超过3000万,城市供水不足需大量抽取地下水,该市近一半区域位于海平面以下,每年都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2022年1月,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式确定将首都迁至加里曼丹岛东部的努桑塔拉。
(1)分析爪哇岛森林覆盖率较低的社会经济原因。
(2)说明雅加达淡水资源短缺却洪涝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3)说出努桑塔拉成为印度尼西亚新首都的优势条件。
【答案】(1)开发历史悠久,原生植被破坏严重;主要农耕区,林地被大量开垦;人口稠密,聚落等用地规模大。
(2)水资源短缺:降水季节变率大,导致旱季缺水;岛屿狭长,水资源调蓄空间不足;河流短小,少湖泊;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滞留时间短。
洪涝灾害严重:降水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雨季多洪涝;地处沿海,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顶托作用明显。
(3)开发程度较低,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充足;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附近,水源充足;距板块交界处较远,受地质灾害影响小;位于国土中部,利于平衡国家经济发展;邻近港口,便于和该国其他岛屿联系;两个城市之间,为新首都建设提供物流、基建支持。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印尼迁都为背景,涉及森林覆盖率低原因分析、洪水灾害多的原因分析、迁都的区位条件分析等,考查对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同时考查对地理问题的阐释能力。
【小问1详解】
该岛屿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过度开垦现象严重;开发历史悠久,原始森林破坏严重,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占用林地,导致森林覆盖率低。
【小问2详解】
水资源短缺原因: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集中,降水季节变率大,导致旱季缺水;岛屿狭长,面积小,水资源调蓄空间不足;岛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导致河流短小,且少湖泊,地表水储存少;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滞留时间短。
洪涝灾害严重原因:降水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集中,强度大,雨季多洪涝;地处沿海,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对河流顶托作用明显;大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
【小问3详解】
位于印尼国土中部,利于经济与政治的平衡;距板块交界处较远,安全度高,地震、洪灾、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比较少;邻近东加里曼丹省两座最大的城市——港口城市巴厘巴板和首府三马林达,这两座城市可以为新首都提供很好的物流支持以及基建支持;开发程度较低,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充足;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邻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港口,利于与其他岛屿进行联系。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转型赋能未来”为主题的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在江苏盐城召开。盐城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目前已建成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下图为江苏盐城市位置图及海上风电场景观图。
(1)推测盐城风电场发电机的叶片朝向和发电量最大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相比,分析盐城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条件。
(3)从能源消费结构角度简析开发海上风电对控制碳排放的作用。
【答案】(1)东南;夏季。盐城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风为东南季风;风从海上吹来,摩擦力小,风力强。
(2)具有广阔的滩涂等海洋空间布局风电场,不占用土地;东南沿海接近东部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较近,输电成本较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市场规模大。
(3)开发海上风电可以降低化石燃料使用比例;增加清洁能源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江苏盐城市位置图及海上风电场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我国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区位条件、开发海上风电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盐城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位于黄海沿岸,风能资源丰富,距离影响的我国夏季风(东南季风)的源地(西北太平洋副高)较近,夏季风电发电量最大,叶片应朝向东南方向。近地面风考虑摩擦力的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摩擦力较小,风力强劲。
【小问2详解】
由图片可知盐城海岸线较长,具有广阔的滩涂等海洋空间布局风电场,不用占用陆地;与西北内陆相比,盐城风电距离上更靠近我国东部消费市场,输电距离短,输电成本低;我国东部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更大。
【小问3详解】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盐城开发海上风电,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和绿色能源城市。风电属于清洁能源,属于可再生资源,风电开发可以增大清洁能源的比例,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点睛】我国风能资源分布为如下几个区域:东南沿海及其岛屿、内蒙古和甘肃北部、黑龙江和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沿海、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的北部和沿海等大风能源区域。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高考前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高考前模拟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图示河流袭夺的成因, 被袭夺河流, 中部海峡盐度明显偏低的原因是, 丹霞山岩体的成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