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77959/0-170477494845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77959/0-17047749485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177959/0-1704774948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下列属于太阳活动的是,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2度,东经105,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各题。
1.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2. 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B. 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
C. 中生代不是重要的成煤时期D. 在新生代形成了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高大山系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从时间来讲, 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三叶虫为古生代早期生物,鱼类为古生代晚期生物,恐龙为中生代生物,故B选项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后期,A选项错误;在前寒武纪形成了大量铁、金等金属矿产,B选项错误;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因此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C选项错误;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在此时期落基山、安第斯山等环太平洋高大山系逐渐形成,故D选项正确。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之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
A. 耀斑发生在光球层B. 只有黑子和耀斑两种形式
C. 爆发周期约为11年D. 黑子发生在日冕层
4. 下列属于太阳活动的是( )
A. 甲和乙B. 乙和丙C. 丙和丁D. 甲和丁
5.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 )
A. 扰乱地球有线电短波通信B. 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C. 低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现象D. 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
【答案】3. C 4. A 5. B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上,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上,AD错误;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还有太阳风、日珥等其他太阳活动,故B错误;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故C正确。所以选C。
【4题详解】
读图甲为太阳黑子、乙为日珥,丙为日食现象,丁为月食现象,属于太阳活动的为甲和乙,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5题详解】
耀斑爆发扰乱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并干扰地球无线电短波通信,故A错误,B正确;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和地球公转有关,故C错误;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故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
A. 元古代B. 太古代C. 古生代D. 中生代
7. 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 干燥,冷热多变B. 湿润,森林茂密
C. 炎热,降水稀少D. 寒冷,冰雪广布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恐龙出现在中生代,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和鸟类时代。早古生代又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的时期是古生代。故选C。
【7题详解】
煤是地质史上的植物遗体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石炭~二叠纪既然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那就可以推知当时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选B。
8.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 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B. 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 准确预报地震D. 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海底石油、天然气等与周边岩石的状态差异大,地震波穿过这些矿层时会有明显变化,因此科学家可以获得这些变化信息利用地震波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B正确;掩埋地下的地震中的幸存者个体小,地震波速变化不明显,很难利用地震波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A错误;地震发生后才释放地震波,因此很难利用地震波准确预报地震,C错误;地核位于地球深处,地震横波不能穿过,可以通过地震波推测地核的物质状态,但很难利用地震波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D错误。故选B。
【点睛】
2021年9月16日凌晨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当地居民收到了倒计时预警信息,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9.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黄金12秒”。泸州地区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倒计时预警疏散。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B.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10.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软流层
【答案】9. B 10. A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故B正确;A、C、D错误。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此次震源深度10千米,陆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中,A正确;B、C、D错误。
【点睛】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11. 人类对太阳及其活动的探测从未停歇,下图为2018年发射的名为“帕克太阳探测器”的宇宙飞船绕日飞行(6年绕日24圈)的部分轨道示意图,四个大圆为近日行星公转轨道。图中乙行星有着主要由CO2组成的浓密大气层和云层,地表温度高达400℃。从发射到近距离接近太阳,帕克太阳探测器( )
A. 穿越了小行星带B. 能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
C. 可观测完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D. 只穿越了一级天体系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乙行星的描述,乙为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帕克太阳探测器从地球出发围绕太阳运动,始终在甲(地球)轨道内,A错。探测器经过了地月系和太阳系两级天体系统,D错。探测器仅仅飞行6年时间,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C错。太阳风为日冕层射出的带电粒子流,能够被探测器探测到,B正确。故选B。
12. 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
A. 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B. 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
C.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D. 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古生代时期,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据此分析本题选A。
【点睛】
下图示意太阳外部结构与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M代表
A. 太阳黑子B. 耀斑C. 日珥D. 太阳风
14. M爆发对我国的影响,可能是
A. 东北上空出现极光B. 有线网络通信中断
C. 多地出现强烈地震D. 威胁卫星飞行安全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M所在的区域亮度比较大,可知M所在的区域代表的是耀斑,故B正确,可知ACD错误。
【14题详解】
当太阳活动发生时在两极地区才会出现极光现象,故A错误;太阳活动发生时有线网络通信不受影响,故B错误;太阳活动发生时我国不可能多地出现强烈地震,故C错误;太阳活动产生时无线电短波通信信号会受到强烈的干扰甚至中断,因此可知耀斑爆发时可能会威胁到卫星的安全飞行,使星通讯中断,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威胁其正常运转,故D正确。
【点睛】太阳活动的类型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他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15. 下列关于太阳外部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肉眼可以观测到光球B. 从里到外依次是:色球、光球、日冕
C. 日冕的亮度比光球和色球大D. 色球层上的黑斑点叫太阳黑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太阳向外辐射的可见光主要来自太阳的光球层,因此肉眼可以观测到光球,A正确;太阳大气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色球、日冕,B错误;日冕的温度很高,向外辐射的电磁波中可见光部分很少,因此亮度比光球和色球低,C错误;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中,是温度比周围低、呈暗黑色的斑块,D错误。故选A。
点睛】
16. 从地球上观察,地外行星投影在遥远的天球上存在着位置的移动。一段时间内行星在天空中运行的正常路径是由西向东移动的,但由于不同行星的公转速度不同,内侧行星会周期性地超越外侧行星,从而地球上会观测到行星投影在天球上的位置存在逆行的现象。下图中①~⑤是指按照先后排序的五个时刻地球和火星位置图。完成问题。
据图判断,火星发生逆行现象的时段出现在
A. ①至②B. ②至③
C. ③至④D. ④至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首先在将地球轨道和火星轨道上相同时刻位置(数字)的点连线,画出从地球上观察火星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如下图),观察图中位置可知,③与②相比,③的火星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位于②的投影位置以西,出现逆行,而其它①与②、③与④、④与⑤之间没有出现逆行现象,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二、综合题: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4月24日,在第5个“中国航天日”上,公布了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图形标识“揽星九天”(左图),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天问一号”。火星表面有稀薄的大气,密度相当于地球的百分之一。
材料二:北京时间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着陆器首次成功降落火星,着陆器上搭载我国首辆火星探测车祝融号。为适应火星地理环境,圆满完成火星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不仅搭载了很多先进设备,周身也充满了特殊设计,如巨大的太阳能帆板、正十一烷集热窗和气溶胶保温材料、可升降机身和独立驱动车轮等。右图为工作中的祝融号艺术效果图。
(1)据左图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特点。
(2)火星属于____行星,在左图“揽星九天”标识中对应字母____。
(3)结合资料和所学,说明祝融号火星车各项特殊设计的理由。
【答案】(1)根据图,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地球内侧的是金星,外侧是火星;
(2) ①. 类地 ②. D
(3)集热窗和保温材料: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夜晚气温低@功能:此项设计有利于祝融号夜晚保持舒适适宜的温度。可升降机身和独立驱动车轮:火星尖锐沙石众多,会破坏火星车动力系统,导致出现故障。功能:能够自由转向,独立驱动,提高驾驶安全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天体和行星为材料,涉及八大行星的分布、天体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八大行星从内到外的顺序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结合左图,地球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地球内侧的是金星,外侧是火星。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根据从内到外顺序八大行星的位置依次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火星在左图“揽星九天”标识中对应字母为D。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集热窗和保温材料: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夜晚气温低,此项设计有利于祝融号夜晚保持舒适适宜的温度;可升降机身和独立驱动车轮:火星尖锐沙石众多,会破坏火星车动力系统,导致出现故障,此项设计能够使祝融号火星车自由转向,独立驱动,提高驾驶安全性。
18. 下图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波。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D表示____界面,F代表____界面;C代表____,E代表____,G+H代表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地震波B速度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____态。
【答案】 ① 横 ②. 纵 ③. 莫霍 ④. 古登堡 ⑤. 地壳 ⑥. 地幔 ⑦. 地核 ⑧. 消失 ⑨. 下降 ⑩. 液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及内部圈层的划分,属容易题。
【详解】(1)纵波的速度快于横波,因此B代表纵波、A代表横波。
(2)依据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地球内部被分为三大同心圈层,自外向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因此图中D表示莫霍界面,F代表古登堡界面;C代表地壳,E代表地幔,G+H代表地核。
(3))两图结合可知,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均可传播。图中F处横波消失,说明F面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学家宣布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中,预计2025年达到太阳活动峰值。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和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之间的太阳活动最小值,即太阳活动谷年,发生在2019或2020年。一个太阳活动周期是由太阳黑子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来衡量的。下图为太阳黑子数量周期变化和太阳大气结构图。
(1)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谷年发生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2)判断太阳黑子、日珥、太阳风分别位于太阳外部圈层A、B、C中的位置,并写出该位置的名称。
(3)请说出太阳活动高峰时对地球可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在2030或2031年。
理由: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结合材料信息可以预测下一个太阳活动谷年的发生时间大约在2030或2031年。
(2)太阳黑子位于C光球层;日珥位于B色球层;太阳风位于A日冕层。
(3)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导致气候异常等。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通过图像来考查太阳活动,涉及太阳大气结构和太阳活动类型等知识,旨在考查知识运用能力,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上一个太阳活动谷年大约在2019--2020年,由于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因此下一个太阳活动的谷年大致在2030--2031年。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为图中的C;日珥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为图中的B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为图中的A层。
【小问3详解】
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黑子数增多,会干扰气候,引起旱涝灾害频发;黑子多的年份,耀斑也频繁爆发,会出现磁暴,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两极地区会产生强烈的极光。
20. 能源消费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
材料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兆焦/米2.年)。
材料三 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1)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的________,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按波长分),其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
(3)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答案】(1) ①. 太阳能 ②. 古生代(后期) ③. 中生代 ④. 全球变暖
(2) ①. 可见光 ②. 可再生无污染
(3)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青藏高原上最多,四川盆地最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光伏电站为背景材料,涉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太阳辐射能的优点、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地球上煤炭形成的两次重要时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后将固定在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出来,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进而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
【小问2详解】
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约占50%,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由于我国自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因此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增。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最少,年太阳辐射量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多云雾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最多,年太阳辐射量最少。
【点睛】特殊设计
理由与功能
示例:巨大太阳能帆板
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太阳能密度较小,此项设计有助于收集足量太阳能供火星车使用
集热窗和保温材料
可升降机身和独立驱动车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TOD城市开发模式能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在国内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