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昌黎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打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Li-7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i-28P-31 S-32 Cl—355 K-39 Ca-40 Fe-56 Cu-64 Zn-65 Br-80 Ag-108 I-127 Ba-137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神舟十一号”宇宙飞船返回舱外表面使用的高温结构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
③工业生产玻璃、水泥都用石灰石做原料
④工业海水制取镁流程:海水Mg(OH)2→MgCl2(aq)Mg
⑤成分为盐酸的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使用易中毒
⑥植物油和矿物油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又叫皂化反应,常常用来制取肥皂
⑦“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
⑧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属于胶体
A. ②④⑥⑧B. ①④⑥⑧C. ②③⑤⑥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高温结构陶瓷一般用碳化硅、氮化硅或某些金属氧化物等在高温下烧结而成,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正确;
②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是硅,错误;
③制玻璃所需原料石灰石、纯碱和石英,制水泥所需原料为石灰石和黏土,正确;
④制取镁单质需要电解熔融氯化镁,不能用氯化镁溶液,错误;
⑤成分为盐酸的洁厕灵与84消毒液混合后会生成氯气,易中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ClO-+2H+=Cl2↑+H2O,正确;
⑥植物油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为皂化反应,常常用来制取肥皂,矿物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的混合物,矿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物油不能发生水解反应,错误;
⑦NOx在紫外光照射下,会与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作用,生成光化学烟雾和臭氧,NOx在大气中可形成硝酸和硝酸盐细颗粒物,同硫酸和硫酸盐细颗粒物一起,发生远距离传输,从而加速了区域性酸雨的恶化,所以“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都与氮氧化合物有关,正确;
⑧PM2.5中的微粒直径大于胶体颗粒大小,因此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不属于胶体,错误;
故选A。
2.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盐酸与锌粉反应时,若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加快H2产生速率
B.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不一定增大
C. 钢铁浸泡于食盐水中发生电化学腐蚀时的正极反应为:2H2O+2e-=H2↑+2OH-
D. 已知: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1,D正确;
故答案选C。
3. 下列操作或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在压缩体积后,气体颜色最终比原来深
B. 与直接用水洗气相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中的HCl,更有利于减少的损失
C. ,把球浸泡在冰水中,气体颜色变浅
D. 工业制取金属钾Na+KCl NaCl+K,选取合适的温度,使K变成蒸气从体系中逸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A.H2(g)+I2(g) 2HI(g),该反应的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变,所以压强不影响平衡移动,由H2、I2蒸气、HI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体系的体积减小碘蒸气浓度增大,颜色加深,与平衡移动无关,所以不能用勒夏特里原理解释,选项A符合;
B.氯化钠在溶液中完全电离,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由于饱和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氯离子,导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氯气的溶解量减小,可以减少氯气的损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B不符合;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把球浸泡在冰水中,温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的浓度减小,气体颜色变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选项C不符合;
D.将K变成蒸汽分离出来,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反应向正向移动,可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A。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不一定改变
B. 从综合经济效益看,工业合成氨时,压强越高越好,因为高压有利于氨气的生成
C. 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NaCl(l)+K(g),为了使K变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反应温度越高越好
D. 对于反应:H2NCOONH4(s) CO2(g)+2NH3(g),在反应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H2NCOONH4(s)固体,反应一段时间后,当CO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时,则该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A.如果温度不变,化学平衡移动,平衡常数不会改变,如果温度改变,化学平衡移动,平衡常数必然改变,选项A正确;
B.工业合成氨时,要综合各项条件(如材料的强度和设备的制造要求、需要消耗的动力、生产成本等)选取合适的压强,并不一定压强越高越好,选项B错误;
C.温度过高,Na等物质也可能气化,另外还要考虑生产成本、装置的耐热性等问题,选项C错误;
D.反应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故的体积分数为定值,无法用于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选项D错误;
答案选A。
5.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数增多,但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B. H2(g)+Br2(g)2HBr(g)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向容器中通入Ar(g),化学反应速度减小
C. 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故催化剂一定不参与化学反应
D. 100mL2ml•L-1的盐酸与锌反应时,加入适量的NaCl溶液,生成H2的速度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升高温度,使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均增大,故A错误;
B.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向容器中通入,相当于减小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B正确;
C.在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会先参加化学反应,后通过化学反应再生成,故C错误;
D.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溶液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6.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A(g)+ yB(g) ⇌ zC(g),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 m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次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0 ml·L-1,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x + y < zB.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B的转化率增大D. C的体积分数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50 ml•L-1,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若平衡不移动时A的浓度变为0.25ml/L,再达平衡时,测得A的浓度降低为0.30 ml•L-1,0.25ml/L<0.3ml/L,可知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导致A的浓度增大,
A.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x+y>z,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逆向移动,故B错误;
C.平衡逆向移动,B的转化率降低,故C错误;
D.平衡逆向移动,C的体积分数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7. 在T℃时,向一个3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4ml、aml,发生反应:。此时的平衡转化率为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B. 当时,反应达到平衡
C. 反应过程中分离出,正反应速率增大
D. 平衡时,若的转化率为60%,则a=5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相等,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反应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减小,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A正确;
B.由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B正确;
C.反应过程中分离出水蒸气,生成物的浓度减小,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C错误;
D.平衡时反应物氨气和氧气的转化率相等说明起始通入的氨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等于化学计量数比,由起始氨气为4ml,则通入的氧气一定为5ml,则a=5,故D正确;
故选C。
8. 法国化学家PaulSabatier较早提出可以利用工业废弃物CO2转化为CH4,其反应原理为CO2(g)+4H2(g)⇌CH4(g)+2H2O(g) △H=-165kJ・ml-1。若在密闭容器中充入1mlCO2、1ml H2引发该反应进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该反应特点,可设反应转化的二氧化碳为x ml,则平衡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为n(CO2)=(1-x)ml,n(H2)=(1-4x)ml,n(CH4)= x ml,n(H2O)=2x ml,可以得出整个反应过程中, CO2的体积分数为=50%(x<),随着反应正向移动,x逐渐增大,CH4的体积分数表达式为,分子逐渐增大,分母逐渐减小,所以甲烷的体积分数逐步增加,平衡后CH4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结合x<可知,其数值小于50%,A正确;
B.若升高温度,正反应与逆反应速率均比初始的大,随后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继续减小,二者相等时再次达到平衡,从图象中可以看出,t1时刻正反应速率增大后一直保持不变,说明平衡未发生移动,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应为“加入催化剂”,B错误;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变小,C错误;
D.增大压强,该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会增大,D错误;
故选A。
9. 我国科研工作者设计了一种光酶催化装置(如图所示),实现了苯甲醛转化为苯甲醇。光照时,光催化电极产生()和空穴(),TEOA在光催化电极表面的反应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装置实现了光能到电能的转化
B. NADPH起到了传递质子和电子的作用
C. 溶液中的从电极a向电极b迁移
D. 正极发生的总反应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光照时,电极b电子流出沿着导线进入电极a,则电极b为负极、电极a为正极。
【详解】A. 据分析,该装置实现了光能到电能的转化,A正确;
B. 由图知,电极a上NADPH提供质子、质子得电子后转变为氢原子或氢气、与苯甲醛反应得到苯甲醇,则NADPH起到了传递质子和电子的作用,B正确;
C. 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迁移,则溶液中的从电极b向电极a迁移,C错误;
D.结合选项B可知, 正极的总反应正确,D正确;
答案选C。
10. 环戊二烯的键线式为:,其广泛用于农药、橡胶、塑料等工业合成,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相关键能和能量循环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相同条件下,反应: ∆H,则∆H
B.
C. 表中键能可知将1ml气态解离成气态碘原子需要吸收151kJ能量
D. (g)转化为(g)的过程属于氧化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和卤素单质生成卤化氢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氯原子半径小于碘,得电子能力更强,形成的化学键键能大于碘形成的化学键,放出热量更多,焓变更负,故∆H,A正确;
B.由盖斯定律可知,,则,由键能数据可知,,则,B错误;
C.断键需要吸收能量,表中键能可知将1ml气态解离成气态碘原子需要吸收151kJ能量,C正确;
D.(g)转化为(g)的过程中减少了氢原子,属于氧化反应,D正确;
故选B。
11. 沸石笼作为一种载体对氮氧化物进行催化还原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沸石笼能增大气体吸附面积,从而加快反应I的反应速率
B. 反应I中只有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C. 反应II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 反应I与反应II均没有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A.沸石笼的固体表面积大,能增大气体的吸附面积,从而加快反应I的反应速率,A正确;
B.由图可知,反应I中氮元素、氧元素和铜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变化,B错误;
C.由图可知,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Cu(NH3)+NO=Cu(NH3)+N2+NH +H2O,反应中氮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一氧化氮和四氨合铜是反应的氧化剂,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四氨合铜是反应的还原剂,则被氧化元素和被还原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但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无法确定,C错误;
D.由图可知,反应I与反应II中均有氮气和水生成,所以均有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形成,D错误;
故选A。
12. 次磷酸(H3PO2)是一元中强酸,次磷酸钠(NaH2PO2)广泛应用于化学镀镍,次磷酸钠的生产与镀镍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i2+价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B. “碱溶”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C. PH3、PO中P杂化方式相同,键角PO>PH3
D. 次磷酸铵与足量氢氧化钠共热,发生反应NH+H2PO+3OH-NH3↑+3H2O+PO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态Ni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84s2,Ni原子失去2个4s电子变为Ni2+,则Ni2+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8,故其价电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故A错误;
B.“碱溶”时,发生的反应为P4+3NaOH+3H2O=3NaH2PO2+PH3↑,氧化剂与还原剂均为P4,根据化合价变化,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3,故B错误;
C.PH3中P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3+=4,采取sp3杂化,有1对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PO中P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4,采取sp3杂化,无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所以PO中P的杂化方式相同,键角PO>PH3,故C正确;
D.H3PO2是一元酸,则NH4H2PO2为正盐,H2PO不电离,次磷酸铵与足量氢氧化钠共热,发生反应NH+OH-NH3↑+H2O,故D错误;
答案选C。
13. 将传感器、氯离子传感器、氧气传感器分别插入盛有氯水的广口瓶中,用强光照氯水,测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甲可推知光照可促进与水反应
B. 由图乙可推知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能电离出
C. 由图丙可推知光照可催化水分解
D. 由图甲、乙、丙可验证见光分解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甲中溶液降低的原因还有见光分解,A项错误;
B.不能电离出,B项错误;
C.图丙中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见光分解,且光照不易使水分解,C项错误;
D.综合图甲、乙、丙中信息可推知,见光分解的产物中有和,在水中电离出和,D项正确。
故选D。
14. 为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发电厂试图采用以下方法将废气排放中的CO进行合理利用,以获得重要工业产品。Burns和Daintn研究发现Cl2与CO合成COCl2的反应机理如下:
①Cl2(g)2Cl·(g) 快;
②CO(g)+Cl·(g) COCl·(g) 快;
③COCl·(g)+Cl2(g) COCl2(g)+Cl·(g) 慢。
反应②的速率方程c(CO)×c(Cl·),c(COCl·),是速率常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反应②的平衡常数
B. 反应①的活化能小于反应③的活化能
C. 要提高合成COCl2的速率,关键是提高反应③的速率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增大该反应体系中COCl2(g)的体积分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②平衡常数K=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CO)×c(Cl·)c(COCl·),所以,则,故A正确;
B.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反应①是快反应、反应③是慢反应,所以反应①的活化能小于反应③的活化能,故B正确;
C.反应③是慢反应,慢反应决定总反应速率,要提高合成COCl2的速率,关键是提高反应③的速率,故C正确;
D.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使用合适的催化剂不能改变该反应体系中COCl2(g)的体积分数,故D错误;
选D。
15. 某实验小组从锌电镀污泥【含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和少量(Ⅲ)、(Ⅲ)】中提取有用金属的一种流程如图:
已知:P204表示为HR。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酸浸”所得气体属于新型能源B. “除铬、铁”所得滤渣由两种成分组成
C. 溶剂油的主要作用是提取D. “反萃取”所得有机相可回收P204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锌电镀污泥加入硫酸溶液酸浸时,锌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得到酸浸液,向酸浸液中加入石灰乳,将铬离子、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铬、氢氧化铁沉淀,同时钙离子与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钙,过滤得到含有氢氧化铬、氢氧化铁、硫酸钙的滤渣和滤液;向滤液中加入P204和溶剂油萃取溶液中的锌离子,分液得到水相和含ZnR2的有机相;向有机相中加入硫酸溶液反萃取,分液得到有机相和硫酸锌溶液。
【详解】A.由分析可知,酸浸时发生的反应为锌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属于新型能源,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除铬、铁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铬、氢氧化铁、硫酸钙,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加入P204和溶剂油的目的是萃取溶液中的锌离子,其中P204用于将锌离子转化为ZnR2,溶剂油用于萃取溶液中的ZnR2,故C正确;
D.反萃取时,ZnR2与硫酸溶液反应得硫酸锌溶液和HR,则所得有机相可回收P204,故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部分2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6. 由实验操作和现象可得出相应正确结论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的硝酸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能说明硝酸的酸性强于硅酸,从而证明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则二氧化氮通入硅酸钠溶液中有透明凝胶生成能证明氮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硅元素,故A正确;
B.硫酸铁溶液和氯化铜溶液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均不相同,由探究实验的变量唯一化原则可知,向体积相等浓度相等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滴入2滴0.05ml/L硫酸铁溶液和0.1ml/L氯化铜溶液,前者产生气泡较快不能说明铁离子的催化能力强于铜离子,故B错误;
C.黄色光会掩盖紫色光,则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后在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离子,故C错误;
D.含有亚硫酸根离子和硫离子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也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淡黄色沉淀,则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盐酸,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淡黄色沉淀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硫代硫酸根离子,故D错误;
故选A。
17. 利用含硫物质热化学循环实现太阳能转化与存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 反应Ⅰ为放热反应
C. 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D. 可循环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示过程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A正确;
B.反应I中,H2SO4分解需要热能,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错误;
C.反应II中,SO2发生“催化歧化”反应,生成H2SO4和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O2+2H2O2H2SO4+S↓,C正确;
D.如图所示,H2SO4既有消耗,又有生成,可循环使用,D正确;
故选B。
18. 如图,c管为上端封口的量气管,为测定乙酸溶液浓度,量取待测样品加入b容器中,接通电源,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左侧电极反应:
B. 实验结束时,b中溶液红色恰好褪去
C. 若c中收集气体,则样品中乙酸浓度为
D. 把盐桥换为U形铜导线,不影响测定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装置为电解池,左侧阳极析出氧气,右侧阴极析出氢气,据此分析解题。
【详解】A.左侧阳极析出氧气,左侧电极反应:,A正确;
B.右侧电极反应2CH3COOH+2e-=H2+2CH3COO-,反应结束时溶液中存在CH3COO-,水解后溶液显碱性,故溶液为红色,B错误;
C.若c中收集气体,若在标况下,c中收集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10-3ml,转移电子量为0.5×10-3ml×4=2×10-3ml,故产生氢气:1×10-3ml,则样品中乙酸浓度为:2×10-3ml ÷10÷10-3=,并且题中未给定气体状态不能准确计算,C错误;
D.盐桥换为U形铜导线则不能起到传递离子使溶液呈电中性的效果,影响反应进行,D错误;
答案选A。
19. 常温下某同学将一定量的NO2充入注射器中后封口,测得拉伸和压缩注射器的活塞过程中气体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气体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2NO2(红棕色)N2O4(无色) △H<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NO2):d>cB. b点的操作为压缩注射器
C. c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a点小D. 若注射器绝热,Kb>Kc
【答案】AC
【解析】
【分析】已知气体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由图示可知,透光率b点到c点先瞬间减小后缓慢增大,说明气体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浓度瞬间增大后又减小,为压缩注射器,平衡正向移动;c点后的拐点透光率瞬间升高后又缓慢下降,说明气体颜色变浅,二氧化氮浓度瞬间减小后又增大,为拉伸注射器,平衡逆向移动。
【详解】A.已知气体颜色越深,透光率越小,:,故A符合题意;
B.由图示可知,透光率点到点先瞬间减小后缓慢增大,说明气体颜色瞬间变深后又缓慢变浅,即二氧化氮浓度瞬间增大后又减小,点操作为压缩注射器,故B不符合题意;
C.点操作为压缩注射器,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少,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点大,故C符合题意;
D.绝热时,压缩注射器,平衡正向移动,温度升高,。升温,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0. 2-甲基丙烯与HCl的加成反应有两种产物,这两种加成反应过程与其相应的能量变化曲线关系如下图所示。在恒容绝热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2-甲基丙烯与HCl的混合物进行有关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稳定性的强弱:产物1反应Ⅱ
C. 升高温度,反应Ⅰ的逆反应速率变化值小于反应Ⅱ的逆反应速率变化值
D. 2-甲基丙烯与的加成反应产物中, 更稳定
【答案】AB
【解析】
【详解】A. 能量:产物1>产物2,能量越低越稳定,故产物的稳定性:产物1反应Ⅱ,B正确;
C. 反应I的逆反应活化能大,升高温度,反应I的逆反应速率变化值大,C错误;
D. 由图象可知,2-甲基丙烯与HCl的加成中,氢原子加在含氢多的碳原子上得到的产物更稳定,故与H2O的加成反应产物中, 更稳定,D错误;
故选AB。
第II卷(非选择题)
21. 含氮化合物(NOx、NO等)是主要的污染物之一,消除含氮化合物的污染倍受关注。
(1)下列过程属于氮的固定过程的是_______(填选项字母)。
A. 工业合成氨
B. 工业利用氨气合成硝酸
C. 雷雨天中氮气与氧气生成氮氧化合物
D. 通过碱性试剂将气态的氮氧化合物转化为固态含氮化合物
(2)已知反应2NO2(g)+4CO(g)=N2(g)+4CO2(g) = -1169kJ·ml-1,该反应的逆反应活化能为akJ·ml-1,则其正反应活化能为_______kJ·ml-1 (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某种含二价铜微粒的催化剂可用于汽车尾气脱氮。催化机理如图1,反应历程如图2。
①Cu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基态Cu+比Cu2+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能结合NH3的原因:_______。
②该脱氮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历程的决速步骤是_______。(填选项)
a.状态①→状态② b.状态②→状态③
c.状态③→状态④ d.状态④→状态⑤
(4)实验室用NaOH溶液对氮氧化合物进行尾气吸收,例如NaOH溶液可将NO2转化为NaNO3和NaNO2。该吸收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1)AC (2)(a-1169)
(3) ①. 或 ②. Cu+的价电子式为,为全充满状态,较稳定,Cu2+的价电子式为,较不稳定 ③. NH3中的N有孤电子对,中的CuII有空轨道能接受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 ④. 4NO+4NH3+O24N2+6H2O ⑤. c
(4)2NO2+2OH- =NO+NO+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A.工业合成氨,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故选A;
B.工业利用氨气合成硝酸,氮元素不是游离态变为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不选B;
C.雷雨天中氮气与氧气生成氮氧化合物,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属于氮的固定,故选C;
D.通过碱性试剂将气态的氮氧化合物转化为固态含氮化合物,氮元素不是游离态变为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不选D;
选AC。
【小问2详解】
已知反应2NO2(g)+4CO(g)=N2(g)+4CO2(g) = -1169kJ·ml-1,该反应的逆反应活化能为akJ·ml-1,焓变=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则其正反应活化能为akJ·ml-1+(-1169kJ·ml-1)= (a-1169)kJ·ml-1。
【小问3详解】
①Cu是29号元素,基态Cu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Cu+的价电子式为,为全充满状态,较稳定,Cu2+的价电子式为,较不稳定,属于基态Cu+比Cu2+稳定;NH3中的N有孤电子对,中的CuII有空轨道能接受孤电子对,形成配位键,所以能结合NH3。
②根据图示,该脱氮过程中氨气和一氧化氮、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总反应方程式为4NO+4NH3+O24N2+6H2O。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慢反应决定总反应速率,属于该反应历程的决速步骤是状态③→状态④,选c。
【小问4详解】
NaOH溶液将NO2转化为NaNO3和NaNO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O2+2OH- =NO+NO+H2O。
22.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完全燃烧ag乙炔(C2H2)气体时生成1mlCO2和H2O(l),同时放出热量bkJ,则表示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
(2)某课外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有关电化学的问题。图中是两个串联的甲烷燃料电池做电源对乙池丙池进行电解实验(各溶液溶质均足量),当闭合该装置的电键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①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
②电解过程中丙池中发生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
③当两个燃料电池共消耗甲烷2240mL(标况),乙池中某极上析出Ag的质量为_____g。
(3)如图所示是一种可实现氢气循环利用的新型电池的放电工作原理。
若以此新型电池为电源,用惰性电极电解制备硼酸[H3BO3或B(OH)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阳膜和阴膜分别只允许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
①新型电池放电时,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
②两池工作时,电池的电极M应与电解池的____(填a或b)极相连接;1、2、3膜为阳膜的是:____。
③产品室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为:____。
【答案】(1)C2H2(g)+O2(g)=2CO2(g)+H2O(l) △H=-2bkJ•ml-1
(2) ①. CH4+10OH--8e-=CO+7H2O ②. Fe+2H2OFe(OH)2+H2↑ ③. 43.2
(3) ①. H2+2OH--2e-=2H2O ②. b ③. 1、3 ④. B(OH)+H+=H3BO3+H2O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通入甲烷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则乙池和丙池为电解池,注意其中丙池中的铁电极为活泼电极,以此解题。
【小问1详解】
ag乙炔燃烧放出热量bkJ,则1ml乙炔燃烧放出热量-2bkJ,故表示乙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2(g)+O2(g)=2CO2(g)+H2O(l) △H=-2bkJ•ml-1;
【小问2详解】
①通入甲烷的电极,甲烷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此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10OH--8e-=CO+7H2O;
②丙池中是铁做阳极的电解氯化钠溶液的反应,铁在阳极失去电子,水电离的氢离子离子在铂电极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同时注意阳极生成的二价铁会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总反应方程式为:Fe+2H2OFe(OH)2+H2↑;
③体积为2240mL(标况)的甲烷其物质的量为0.1ml,每个燃料电池消耗0.05ml甲烷,共失去电子0.4ml,则乙池中某电极上析出Ag也为0.4ml,其质量为43.2g;
【小问3详解】
①由图可知,氢气在N电极失去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N电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
②通过①问分析可知,M为正极,通过图示可知,原料室中的钠离子向左移动,b极附近的氢离子向左移动,则a电极为阴极,b电极为阳极,则M应该与b电极连接;同时1、3为阳膜;
③在产品室中应该是原料室中的B(OH)向右进入产品室,和b极区进入产品室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产品H3BO3,相应的离子反应为:B(OH)+H+=H3BO3+H2O。
23. 某研究小组测定反应速率并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反应过程中溶液出现乳白色浑浊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用品】0.1ml/LNa2S2O3溶液、0.1ml/LH2SO4溶液、蒸馏水。试管、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等。
实验一:甲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前应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除如图所示的实验用品外,还需要的实验仪器是_____。
(2)若在2min时收集到224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气体,可计算出在2min内的反应速率v(H+)=0.02ml/(L•min),而该速率值比实际值偏小,其原因是_____。
实验二:乙同学得到各组实验数据如表。
(3)①V=_____,加入VmL水的目的是_____
②实验I、III探究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测得t3、20℃,故答案为:温度;>。
【点睛】此题考查速率的影响因素;注意通过气体测速率需要考虑气体体积的影响。
24. 煤炭燃烧时产生大量SO2、NO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将煤进行气化和液化是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
(1)煤的液化是现代能源工业中重点推广的能源综合利用方案,最常见的液化方法为用煤生产CH3OH。已知制备甲醇的有关化学反应及平衡常数如下:
i:CO2(g)+3H2(g)CH3OH(g)+H2O(g) △H1
ii:CO2(g)+H2(g)CO(g)+H2O(g) △H2=41.2kJ/ml
iii:CO(g)+2H2(g)CH3OH(g) △H3=-132.0kJ/ml
850℃时,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160、K2=243、K3=160。
①△H1=____,该反应在____(填“高温”或“低温”)能自发进行。
②850℃时,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i,开始时只加入CO2、H2,反应10min后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表。比较正、逆反应的速率的大小:v正____v逆(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化学试卷+,文件包含河北昌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六次调研考试化学试卷docx、高三六调答题纸docx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共17页。
这是一份2023届河北省昌黎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2kJ/ml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