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学法指导:
1.自读课文,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
2.结合“思考探究一”,把文中出现的人物,制成表格,体会记叙的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彭荆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红指甲》等,散文集《________》《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
2.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
3.故事中提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鹿衔草 断肠草 绿月亮 当芦笙吹响的时候 绿色的网 泸沽湖水色 2.梨花
3.“我” 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二、内容品读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
3.“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梨树林优美、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把读者引入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中,烘托出“我”和老余有了希望,得到安慰时的心情,也为下文投宿小茅屋做铺垫。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答案示例:“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有辣子”(8、10、11段)
印象: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5.第11自然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侧面描写。“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表明茅屋主人的热心、细致、周到。这个侧面描写正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为表现小茅屋主人的高贵品格服务的。
6.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7.“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肖像描写。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天真、活泼和美丽。
8.“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属于语言描写。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揭示了谜底----解放军叔叔才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9.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PPT)
答案示例:①“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②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③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④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⑤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10.文章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内容上: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主旨,深化中心。
三、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本文以“梨花”为线索,通过记叙“我”和老余在云南哀牢山中发现小茅屋后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热情地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画面。
四、写作特色
1.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照看小茅屋----“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2.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哪几处材料是插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解放军盖茅屋
插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曲折回旋,行文不呆板,又便于刻画人物和深化主题。插叙的关键是上下衔接要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交代清楚。本文的第一处插叙补充交代了瑶族老人送粮食的缘由,再次突出了小茅屋的作用;同时,又介绍了做好事的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这处插叙初显了梨花姑娘的性格特征,又为下文梨花姑娘的出场蓄足了势,使文章的线索发展不沿旧辙。第二处插叙,通过小姑娘的口,很自然地介绍了解放军盖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以及梨花姑娘照管屋子的经过。这个插叙,使读者弄清了事情的全部真相,消除了悬念,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充分展现,又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3.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PPT)
答案示例: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本文所写人物较多,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间接描写的人物有哪些?本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
答案示例: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的妹妹。
间接描写的人物有:梨花姑娘和解放军。
对梨花姑娘和解放军的描写,一是通过瑶族老人和梨花的妹妹的介绍表现出来的;二是通过写路人的心情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修葺小茅屋来表现的;三是通过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的,如第8~11自然段从外到内写了小茅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四是通过赞美洁白、美丽的梨花来表现的。
教师点拨: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环境或其他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五、深入探究
1.“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答案示例:①“驿路”与“梨花”与文章内容、景物完美吻合;
②“梨花”既指花又指人,高度赞扬了“梨花们”善良、美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雷锋精神,譬喻贴切,形象鲜明;
③以“驿路梨花”为题,引用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艺性。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环境及主要(重要)人物(职业、身份、特点、暗示命运等)
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疑悬念、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含蓄委婉、诗情画意等)
③概括(关联)文章的主要事件
④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
⑤全文的线索
⑥营造氛围
2.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
答案示例:作者在谈本文文体时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所以,常被人误以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由此可见了,本文是小说,文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作品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的,因此也就常有人问我:“是你的亲身经历吗?是真有这么一个故事吗?”
有一篇评论《驿路梨花》的文章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容许猜想,那么大概是真有其事,但作者把它写成文章时,却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的。这就是说,事情的具体发展,不一定是完全这样,只有经过作者的巧加安排,悉意提炼,才显得如此完整、如此引人入胜。”此话说得很对。有了生活,有了素材,还需要提炼、剪裁。
六、拓展延伸
1.趣味讨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2.同学们,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答案示例:这篇课文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在偏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们积极“为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雷锋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七、存疑问难
1.“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老余”和当地“瑶族老猎手”跟着“我”一起猜测、询问茅屋的主人是谁,是否合情理?
2.“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这句话的语序是否妥当?
答案示例:洗脚水不能填饱肚子,所以应改为:“温暖的火、滚热的洗脚水和喷香的米饭,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3.“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这段描写真实吗?
答案示例:当时已是天黑,外面只有一弯新月,“我们”已经上床睡觉,没有灯火,怎么能一眼就看清门外来人“须眉花白”,而且是个“瑶族”老人呢?就算在月色里依稀能看到他提着的是一杆火枪,他肩上扛的那一袋东西是无论如何都看不穿的,怎么能一见便知,说是“一袋米”呢?另外,从后面对小姑娘行礼这一细节来看,这瑶族老人很懂礼貌,但从这句话看来,他明知有人在屋里谈话(“正说着”),却不先敲敲门,而是推门直入,这是失礼的行为,我想一个老猎人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4.“‘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这段描写合常理吗?
答案示例:不速之客没有得到主人的同意擅自进屋休息,生火做饭,这是迫不得已的事。如果真的把老人当作茅屋的主人的话,我们见到主人后首先应表示歉意,请求主人的谅解,得到主人的谅解之后再表示感谢才合情合理。
5.课文在开头说:“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后面,那瑶族老人却说:“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这里恐怕又是一处疏漏。
答案示例:梨花的花期有这么长吗?
6.“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
答案示例:茅屋不是战场,电筒不是机枪,“扫射”一词不妥,改为“照射”似乎好些。
八、随堂练习
1.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雷锋精神代代传
2.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⑩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
2.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3.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答案:1.我们误将梨花妹妹当作梨花。
2.(1)“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既写了梨树林挡住突然出现小姑娘的情景,又写出了小姑娘天真活泼的神态。
3.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九、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雷锋生平,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你认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 A (修整、修补、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③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 B (闪、跳、跑)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④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⑤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⑥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⑦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⑧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⑨“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⑩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请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填在A、B处。
A. B.
A.修葺 B.闪
2.选文中第①段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①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②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③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4.“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请就传承雷锋精神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①指出雷锋精神的内涵(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
②写出具体做法;
③语言表述。(围绕“雷锋精神的内涵,传承雷锋精神的做法”展开即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复习,内容品读,主题思想,写作特色,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存疑问难,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