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展开课题
《望岳》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1.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五岳归来不看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泰山更是被称为“五岳之首”。当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是何等的气魄。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杜甫的佳作《望岳》,看看杜甫登泰山呦呵感慨。
背,听
激趣
讲授新课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风格沉郁顿挫。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收录《杜工部集》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
《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咏东岳泰山。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那种蓬勃的朝气。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音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 夫(fú) 了(liǎ)
曾(通“层”) 眦(zì)
读懂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都望不尽。
析: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的参天耸立拔地而起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析: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前虚后实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层云升腾,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 远望飞鸟归林;
析: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主观感受 ,反衬泰山的雄伟壮丽和感人力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析:写诗人心底的愿望,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钟”聚集的意思,诗人用拟人的修辞,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写出泰山汇聚大自然的神奇和灵秀,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
“割”分的意思,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将山南山北分割成明暗不同的两部分,突出泰山的遮天蔽日的形象。
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诗歌语言精炼,包含哲理,你能赏析吗?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读
读,补充笔记
读
读
多种形式的读
读,思,笔记
思考,讨论
明确目标
了解文常
知人论世
完成目标1
完成目标2
完成目标2
用诗句填空
1、《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句子是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4、《望岳》中,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的句子是:
课外拓展:登兖州城楼
杜甫·唐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注释】
登兖州城楼这首诗和《望岳》同是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兖州:唐代州名,在今山东省。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东郡趋庭:到兖州看望父亲。
初:初次。海岱:东海、泰山。入:是一直伸展到的意思。青徐:青州、徐州。
秦碑:秦始皇命人所记得的歌颂他功德的石碑。鲁殿:汉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馀:残馀。
古意:伤古的意绪。踌躇:犹豫。
1、请适当想象,描绘“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两句诗的画面。
2、结合全诗,分析“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所表达的情感。
做练习
拓展提高,
完成目标3
课堂小结
读诗方法:
1、关注标题知内容或情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抓关键词揣摩意境、品味情感。
4、结合背景 知人论世。
板书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己亥杂诗其五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有关资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及反思,共4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