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82881/0-170479558857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82881/0-170479558862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182881/0-17047955886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教案,共6页。
课题
登幽州台歌
单元
5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苍凉悲壮的意境。
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苍凉悲壮的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登高”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杜甫“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发出感时伤逝的感慨。唐代的文学家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他又有什么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
背
引入激趣
讲授新课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任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军谋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3.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因置金于台而闻名天下。因此,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范读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慢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读懂诗意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
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
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我们该如何来赏析呢?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起姜尚受命于周室二代君主,成就伟业;想起燕昭王礼遇乐毅,使其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垂名千古;想起太子丹知遇荆轲,壮士的绝唱似乎还在耳边;想起太宗启用敌臣魏征,终来贞观之治。
此处的古人,并不单单指燕昭王,应是唐朝之前的贤明君主、有为之士。
“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这两句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两句的措辞、句式,受《楚辞》的影响颇深。陈子昂似乎记起了屈原,在曾经同样因直谏而受到迫害的屈原身上,他照到了自己的影子。
第三句俯仰天地,遥想宇宙,又把诗歌的背景辟至辽阔空旷的境地。
最后一句,突然推出自己的孤独悲伤。
这股无法抑制的情感,立刻充满了诗人前面铺垫的时空。这种遒劲的诗风,举重若轻的艺术手法,让人根本无力拒绝,只能心怀激动、感伤,最终甘心被这诗篇俘获。
在这一瞬间,诗人的寂寞和先人的孤傲再次神交了。北方的苍茫和南国的旖旎,也在吟唱中接壤了。九州大地充溢着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忍不住滴下的眼泪,正是比血还宝贵的英雄泪。这里,陈子昂仅用了前两句诗,就把时间感写得淋漓尽致,仿佛这诗是从远古洪荒而来,绵延到地老天荒,永无绝期一般。
理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描绘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面对茫茫天宇和原野,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自然就“怆然而涕下”了。
练习背诵
读
自己读
读
读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读
读
读,思
赛读。背诵
明确目标
初步感知
了解作者
完成目标1
完成目标2和3
完成目标3
(课内练习)1、用诗歌的原句填空:
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_________
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______ ___
2、填空
“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 __ 的心境。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_______书写 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 _ _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 _的感情基调。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并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2)拓展练习
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之二(陈子昂)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jì)门,历观燕(yān)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wú)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zōu)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蓟门:即蓟丘。燕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邹子:即邹衍,生于战国末期的齐国,他是稷下学宫中的一位著名学者,主要学说包括: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等。因为,他可预知天事,所以,人们用“谈天衍”或“邹子”来称呼他。燕昭王广纳人才, 邹衍前往燕国,燕昭王为他修筑了一座碣石宫.轩辕:黄帝之号。
1、“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描绘什么景色?作用是什么?
2、这首诗与《登幽州台歌》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登楼远眺书写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阅读古诗我们要:
理解诗意
揣摩意境
知人论世
板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学设计,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