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全册(教师版+学生版)
-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庄子》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1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庄子》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礼记》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学案 0 次下载
- 统编版语文八下 《马说》导学案(学生版) 学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
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预习任务
1.完成“三读”任务。
2.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完成下面三项小任务。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___________手法。
5.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
1.略 2.①有时 ②虽然 ③显现 ④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5.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7.B
【课中导读】
一、读其文
1.正音。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才美不外见xiàn /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yé?
2.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通其意
1.译读第一段。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④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研读第一段:
(1)读了第一段后,说说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即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最终的遭遇是什么?
答案示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译读第二段。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研读第二段: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答案示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
(3)对食马者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答案示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译读第三段。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研读第二段:
(1)食马者的愚蠢无知(“不知马”)具体表现如何?(千里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答案示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文章主旨句:
答案示例:其真不知马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答案示例: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斥。
三、品其味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案示例: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四、理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答案示例: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五、捋知识
1.通假字
①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xiàn)(“见”同“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同“才”,才能、才干。)
④其真无马邪(yé)(“邪”同“耶”,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虽eq \b\lc\{\rc\ (\a\vs4\al\c1(古义:即使。例:故虽有名马。,今义:虽然。))奴隶eq \b\lc\{\rc\ (\a\vs4\al\c1(古义:仆役。例:衹辱于奴隶人之手。,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或eq \b\lc\{\rc\ (\a\vs4\al\c1(古义:有时。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3.一词多义
策eq \b\lc\{\rc\ (\a\vs4\al\c1(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能eq \b\lc\{\rc\ (\a\vs4\al\c1(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尽eq \b\lc\{\rc\ (\a\vs4\al\c1(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竭尽))
4.词类活用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②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③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句前省略主语“食马者”。)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况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前导学,课中导读,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22 《礼记》二则综合与测试学案设计,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固定格式,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1 《庄子》二则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学,课中导读,yōng ,课后导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