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掌握下列字音字形,“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文体歌行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瀚海雪景图,送别风雪送客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析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探究诗歌中的写作特点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其中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 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辕门( ) 着 ( ) 饮 ( ) 狐裘( ) 瀚海( ) 锦衾薄( ) lán干( ) qiāng笛( ) 风chè红旗(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1.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
咏雪(点出环境、季节)
人物(诗人、武判官)事件(归京)
任务一: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析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从诗的题目来看,此诗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写雪景,一部分写雪中送别。试将此诗分成两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诗中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等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4.诗中送别部分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
(设宴演奏饯别方式)(边塞奇寒背景)(送程之远,担忧路之难行)(目送归去之依恋)
5.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1.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精妙的用词。“忽”显示塞外气候变换的奇特和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2)新奇的比喻。以梨花喻雪,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仿佛也闻到阵阵花香,将肃杀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给人以欣喜和暖意。
(3)春意盎然的意境和昂扬乐观的精神。只有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任务二: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探究诗歌中的写作特点。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画面: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作用: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寒冷,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将士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两句动静结合,白红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学习目标回顾:1.了解作者及边塞诗,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析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探究诗歌中的写作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解析:B项中“将梨花比作雪花”说法有误,应是将雪花比作梨花。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图片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诗人简介,歌行体,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题目,咏雪篇,送别篇,地点转换,送别图,主旨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诗词曲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瀚海雪景图,送别风雪送客图,白草胡天,辕门轮台,琵琶羌笛,边塞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示范课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拉开弓弦,指沙漠,纵横交错的样子,指主将,泛指西域的琴,羌族管乐器,领兵将帅的营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