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共20页。
本试卷共三张,11页,25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注意书写认真规范,年级将对潦草、大量涂改、大量空白等问题卷整改落实。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劳动问题。《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如《伐檀》《七月》等,对不劳而获的贵族流露出不满、讽刺甚至反抗。
传统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劳动的地位不高。《论语》写到:“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可见,孔子对劳动者所从事的事情是非常轻视的。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是广为流传,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
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学习,批评士大夫“未尝目观起一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认为“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不过,《颜氏家训》也只是主张士大夫粗识农务,“知稼穑之艰难”即可,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
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代表了劳动者的要求。他们从劳动者利益出发提出“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掠夺劳动者的衣食之财,甚至牺牲劳动者的生命为统治者殉葬。不过,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后,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取消君主、官吏与民众的分工,要求贤君与民众并耕而食。这与同时代的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针锋相对。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倡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佛法的大意。僧更多课件教案等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人要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体悟得道,把“行住坐卧皆是禅”运用于具体的活动中。明清时期一批出身劳动阶层的思想家提出“百姓日用就是道”,强调“格物”“习行”,重视动手实际操作,表现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的重视。
(摘编自哲学的视域《中国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态度》)
材料二:
习近平指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勤学,强调的是锐意进取、勤勉为人。一名劳动者要想有所作为,就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岗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增长新本领,不断更新自我,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俱进。勤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用这句古语形容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我们“40年来取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回溯历史,任何一点进步、任何一次成功都是由人民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不畏艰辛、不辞辛苦。
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产品服务,基本要求是合法合理劳动,具有至真性、共享性、至善性等特点。诚实劳动的至真性,表现为劳动认知的客观、劳动行为的务实和劳动成果的实事求是。诚实劳动的共享性,表现为劳动知识和劳动成果的共建共享。劳动过程中劳动技能技巧的切磋,劳动资料、知识、成果的分享互鉴等体现出劳动者之间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和谐关系。诚实劳动的至善性,表现为劳动思想和劳动行为的“善”。诚实是劳动者的基本道德品格。诚实劳动突显了劳动者的道德主体性。道德的劳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劳动的“善”。实干求真贯穿诚实劳动的始终,是整个劳动活动得以完成和继续的轴承,是诚实劳动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是要脚踏实地。于个人而言,唯有诚实劳动,才能最好地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创造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的“资本”。于国家而言,诚实劳动是提升国力的基石和坚守国格的精神基因。
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科学知识,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创造新的生产条件、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的劳动。它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上,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起点。着眼当下,要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跑好民族复兴接力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创新劳动思维,从理论联系实践中及时廓清困扰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迷雾。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支点。劳动者应尽可能多的具备从事一定劳动所要求的劳动知识、技术、技巧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生产出新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才能造就闪光的人生。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
(节选自向艳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质蕴涵探赜》)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儒家轻视劳动人民不同,《颜氏家训》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人民。
B. 农家学派的许行和传统禅宗都重视劳动,提倡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具有相同的出发点。
C. 墨家重视劳动,代表劳动者的要求,但未成主流,是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明清时期一批思想家能够重视劳动,提出“百姓日用就是道”,与其出身劳动阶层有关。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勤劳动不仅要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我,增强自身本领和综合素质。
B. 诚实劳动突显了劳动者的道德品格,实干求真的态度,以及劳动实践至真、至善、共享的特点。
C. 诚实劳动是新时代劳动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它是保障和实现个人的自由本质的最佳途径。
D. 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就能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闪光的人生。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亲自到试验田去观察,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
B. 张秉贵以“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服务群众,体现了诚实劳动的理念。
C. 王振义院士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放弃申请专利,给患者带来福音,体现诚实劳动理念。
D. 钟扬每天行程排满,工作废寝忘食,总是感慨“自己的时间太短了”,是辛勤劳动理念的代表。
4. 两则材料都讨论了“劳动”,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5. 两则材料在主要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探讨传统文化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
②材料二侧重探讨(习近平劳动实践观的)不同劳动类型的本质(含义、特点)和劳动的意义。
5. 同:①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材料一主要引用各流派关于劳动的观点,材料二主要引用习近平对劳动的论述。
异:②材料一主要使用事实(举例)论证,通过例举各流派的观点,论证了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态度;
③材料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证各种劳动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颜氏家训》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观念,重视劳动人民”错误,依据“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可知《颜氏家训》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
B.“许行和传统禅宗都重视劳动,提倡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错误,依据“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许行主张取消君主、官吏与民众的分工,要求贤君与民众并耕而食”可知许行出发点是君民平等,都应劳作;依据“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提倡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佛法的大意。僧人要参加劳动并自食其力,在劳动中体悟得道”可知传统禅宗出发点是通过劳动体悟得道。两者出发点不同。
C.“未成主流,是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果关系不成立,依据“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后,墨家思想便销声匿迹了”墨家一直未成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其在汉代销声匿迹的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劳动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就能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成就闪光的人生”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劳动者应尽可能多的具备从事一定劳动所要求的劳动知识、技术、技巧和运用它们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力生产出新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劳动成果和社会需求,才能造就闪光的人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是创造性劳动的典型”错误,依据“所谓创造性劳动,……它建立在开放性思维和挑战性实践的基础上,是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可知袁隆平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亲自到试验田去观察,发现天然杂交水稻,“发现”不是“创造”,这是辛勤劳动,不是创造性劳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①依据“中国人很早就关注到劳动问题”“传统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受其影响劳动的地位不高”“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重视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学派重视劳动,但都没有形成主流”等可知材料一侧重探讨传统文化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
②依据“新时代,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科学知识,通过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等可知材料二侧重探讨(习近平劳动实践观的)不同劳动类型的本质(含义、特点)和劳动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同:①都采用了引用论证。依据“《论语》写到:……”“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等可知材料一主要引用各流派关于劳动的观点,依据“习近平指出……”材料二主要引用习近平对劳动的论述。
异:②依据“《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如《伐檀》《七月》等,对不劳而获的贵族流露出不满、讽刺甚至反抗”“《论语》写到……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一书,虽然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念……依然认为劳动人民是下愚,反对弃学从农的做法”“战国时期的墨家重视劳动,代表了劳动者的要求……反对统治者掠夺劳动者的衣食之财”“明清时期一批出身劳动阶层的思想家……表现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劳动的重视”等可知材料一主要使用事实(举例)论证,通过例举各流派的观点,论证了传统文化对劳动的态度;
③依据“辛勤劳动含有勤学和勤劳两方面的内容。勤学……勤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奋发干事”“诚实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积极、实干、诚信的态度……诚实劳动的至真性……诚实劳动的共享性……诚实劳动的至善性……”“所谓创造性劳动,是指人充分利用其劳动技能……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劳动的逻辑起点”“创造性劳动,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也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等可知材料二主要采用道理论证,论证各种劳动的特点。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节选)
废名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不过现在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底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
三姑娘的拒绝,本是很自然的,妈妈的神情反而有点莫名其妙了!用询问的眼光朝妈妈脸上一瞧,——却也正在瞧过来,于是又掉头望着嫂子们走去的方向:
“有什么可看?成群打阵,好像是发了疯的!”
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聒聒的喧声,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
“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妈妈不作声,三姑娘娇恼着:
“到底!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三姑娘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
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三姑娘本不依恃妈妈的帮忙,妈妈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站起来,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我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的站在那里笑。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
“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1924年10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一扫“纸幡残片”的颓丧,是母女俩通过勤劳的双手逐步改善自己生活的写照。
B. “竹林里……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鸟儿的鸣叫以声衬静,烘托了三姑娘母女寂寞的心境。
C. “乡户人家呵,要这样?”体现了妈妈对女儿每天打扫房间的心疼。而女儿出门做客,妈妈硬逼女儿打扮,则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
D. “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三姑娘忖着声音自言自语,说明她内心对热闹场所也十分向往,只不过被“乖巧”抑制住了。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用华丽而热情的笔调描述了三姑娘几个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各自独立又衔接自然,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B. 小说多处使用直接引语,加之争吵、卖菜等具体情境,使人物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主观情绪,极大地保留了人物言语的现场感、真实感。
C. 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极强,如“像一阵旋风”“冲到那街”“硬从盒子里拿出”“抓起一把掷”等形象地表现出不同境况下不同的人物心理。
D. 小说结尾写“我”与三姑娘重遇时她只是“低头过去”,作者对其命运与结局没有交代,故事在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 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著称,《竹林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答案】6. C 7. A
8. ①勤劳能干(勇于担当):三姑娘失去父亲后辛勤劳动,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她辛勤劳动,卖菜养家,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勇于担起家庭重任。
②乖巧懂事(含蓄内敛):三姑娘想出去玩却只用眼神询问母亲的意见,偶尔出门也不打扮,这一切都是为了守着母亲。三姑娘想看灯却没去看,只有“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可见三姑娘的乖巧懂事。
③质朴善良(纯洁自然):三姑娘卖菜时多给一把菜,卖的菜“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可见三姑娘的善良淳朴。
9. ①情节弱化:小说描述了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菜等内容,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呈现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现出一轴平淡朴实、从容雅致的生活画卷。
②语言诗化:小说语言简练质朴、冲谈平和、委婉含蓄,富于诗意。如小说开头对老程坟茔的描写,并没直言老程去世,也未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只是寥寥数笔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哀而不伤。
③环境意蕴化:小说中茂密的竹林,碧绿的菜地,鸣唱的鸟雀,淳朴的民风……作者着力渲染出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氛围和意境,充满诗意。
④人物意象化:小说没有刻意描写三姑娘的形象,面貌是模糊的,三姑娘的性格纯真朴实、含蓄内敛,自然化入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人物风情的一部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体现了妈妈强势的一面”说法错误。母亲“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这是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打扮得漂亮,希望女儿能有新生活,这是母亲爱女儿的表现。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华丽而热情的笔调”错误,全文笔调是质朴、冲淡而怅惘的。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三姑娘失去父亲后,“母女都是那样勤敏”,所以园子里的菜“绿得可爱”;“拿一束稻草,一菜篮适才饭后同妈妈在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一二三四的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的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在卖菜时,大家都抢着买她的菜,因为“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可见三姑娘的勤劳能干。
我们和三姑娘开玩笑,要她多称一两青椒,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可见三姑娘的质朴善良。
三姑娘“过于乖巧”,有时会和妈妈发生善意的争吵。她不跟大家一起去看赛龙灯,妈妈让她不要这样守着自己,她会“娇恼”,“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但是自己偶尔出门做客,却“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不肯戴花。可见三姑娘乖巧懂事,孝顺节俭。
三姑娘不肯上街去看灯,但锣鼓喧天,“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也会“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猜测,而她终究是没有去看灯,而是在家里陪着妈妈。当“我”说“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时,三姑娘羞涩地“跑了”;而“我”今年遇到三姑娘时,她和母亲“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母亲说她不回家,她也没有回应。可见,三姑娘恬静温柔,含蓄内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观察三姑娘,“我”作为一位旁观者,描述了三姑娘的一些日常生活片段,如三姑娘丧父、和母亲居住的日常、卖茶等。片段与片段之间有留白,没有明显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结构散文化,呈现给读者的多是三姑娘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淡化了有关三姑娘的小说情节,少有悬念,找不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轴平淡朴讷、从容雅致的山水画卷,却又在淡雅之中寄寓了深深的哀愁。
从人物上来看,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篇小说却将人物虚化,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三姑娘纯真朴实,含蓄内敛,不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三姑娘种菜、卖菜,打扫屋子,偶尔做客,时常因“过于乖巧”而同妈妈争吵几句。三姑娘的性格特征被淡化了,小说在淡美的情景中,流泻出三姑娘的缕缕哀愁,呈现出三姑娘本真的原貌。
从环境、情韵上来看,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竹林”,潺潺的流水,茂林的修竹,碧绿的菜地……作者以凝炼而韵味无穷的笔致,勾勒出宗法制农村中一派充满诗情画意、青春气息的田园牧歌图画,以及在此图画下所蕴藏的生活的悲苦。意境优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用笔浅淡,“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等着力于氛围的渲染,构成一种自然明净、宁静哀愁的情调,充满了散文般的诗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①,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②,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③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②著作、秘书:官职名。③鹿独:疲困不振。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此之谓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何为其然也
C. 列器玩于左右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以此观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 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 君主不把臣下当作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 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答案】10. B 11. D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推测,大概;/代词,他”;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B.均为“代词,这样,那样”;句意:道理受到尊崇,这样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C.“介词,在;/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句意:在他们的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D.“介词,从,在;/介词,在……时候”;句意:从这点来看。/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子只有懂得最高境界的难与易、美与丑,然后才能广喻博晓;能广喻博晓,然后才能做老师;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
“难易”是并列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
“然后”是固定词组,“这样之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可见,选项说反了,是教导不善学习的人,事倍功半,老师还会被埋怨。
故选D。
参考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兑命》中说:“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君子知道到达学问之路的难易,而又了解学生资质的好坏,然后能因人而异对学生多方面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老师,能当好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因此,老师就是跟随他学习为君之道的人。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记》说:“三王四代都以选择老师为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找到学习方法的人,不仅不会让老师操心而且学习效果还很好,并对老师心存感激;不会学习的人,尽管老师很勤苦但是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最后还会埋怨老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将容易的问题问完再问难的,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恰恰相反。对于提问者的问题会给出有比较有针对性地答案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等他人将问题问完之后再作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上面所说道的这些,讲的都是教学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语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趿著高齿履,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豪爽之士”。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干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
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籍知识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3. 翻译下列语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不;“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李颀
蔡女①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注】①蔡女:指蔡文姬。传说曾被匈奴掳走,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其赎回。在匈奴时,她感胡笳之音,作琴曲《胡笳十八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势突兀,不言“董大”而说“蔡女”,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
B. 三、四句描写蔡文姬弹奏时胡人、汉使悲切难抑、断肠欲绝的场面,烘托了琴曲的感人魅力。
C. 第七句的“商”“角”“羽”属于古代五音,五声音阶由低至高依次为宫、商、角、徵、羽。
D. 诗歌描写大开大阖,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将两者巧妙联系起来,自然浑成。
15. 为了突出董大高超的演奏技艺,诗人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夸张:琴声惊得“秋叶”摵摵而下,连深山妖精都来偷听,极言琴声顿挫富有激情。
②正侧面结合:“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正面表现出指法娴熟;借群鸟散而复聚,天空阴而复晴,侧面表现胡笳曲调的丰富变化。
③比喻:琴声忽纵忽收时,就像山鸟散而复聚(曲调情感起伏如浮云蔽天与云开日出;嘶哑辛酸的琴声如失群的雏雁的孤夜哀鸣,如胡儿恋母之声),烘托出琴音的凄恻动听。
④想象:想象深山妖精偷听琴音,以衬琴音之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用凄美的传说交代了胡笳艺术的起源”错误。传说蔡文姬翻胡笳调入琴曲,作《胡笳十八拍》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这是诗人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写起,引入音乐。“起源”之说无中生有。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①“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写董大出手不凡,其琴声竟使“秋叶”“惊落”,引得“妖精”“窃听”,用奇特的夸张,极言琴声顿挫富有激情,突出了董大琴艺的超群出众。
②“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这是从正面描写董大轻拂琴弦,由商弦而角弦而羽弦,始迟缓低沉,后慷慨激昂,正面表现出其指法娴熟;“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这里采用侧面描写,烘衬琴音的变化莫测,凄婉动听,侧面表现胡笳曲调的丰富变化。
③“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这里连用比喻,以鸟的聚散、云的离合比喻琴音的急缓相间,用失群雏雁的悲鸣、胡儿别母的恸哭来描绘琴音的悲切,烘托出琴音的凄恻动听。
④为了充分表现乐声的动听和琴技的高超,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力,用以形容琴声的种种变化,将难以言传的抽象的乐声,传神地描摹成一个个具体生动而美妙的形象。如琴弦一拨动,秋叶就瑟瑟落下,山中精灵也前来窃听,散去的群鸟重新聚拢,阴沉的天空转而为晴,等等,衬托出琴音之妙。
四、默写(共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作者指出,应以能者为师,也就是前文所说的“______,______”的观点。
(2)荀在《劝学》中通过自己的经历“______,______”。强调了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要实实在在地学习。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答案】 ①. 道之所存 ②. 师之所存(也) ③.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⑥.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须臾”“豗”。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选择题
1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D. ①今其智乃不能及。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假”,动词,借助;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
②“假”,动词,借;句意: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B.①“绝”,动词,横渡;句意:并不是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②“绝”,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句意: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
C.①“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②“传”,名词,流传的文字;句意: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下来的文字,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得完呢?
D.均为“副词,竟然”句意: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故选D。
18. 下列句子中,关于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B. 师不必贤于弟子。(固定句式)
C. 不拘于时。(被动句)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定语“利”修饰名词中心语“爪牙”,定语“强”修饰名词中心语“筋骨”;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B.错误。无特殊句式。句意: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
C.正确“于”表被动。句意:不被时俗限制。
D.正确。“句读”作动词“不知”的宾语,“惑”作动词“不解”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故选B。
19.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B. 《师说》中作者认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C. 《师说》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组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劝学》中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师说》中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以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结合文本内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分析,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真正的老师,而是说自己说的老师不是教孩子读书的老师。
故选B。
20. 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为“妙手回春”的匾额通常挂在医院或诊所,那么题为“太白遗风”的匾额,你知道它们通常挂在什么地方吗?( )
A. 药店B. 书店C. 酒店D. 商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
C.“太白遗风”常挂在酒店门口。太白指李白,李白饮酒赋诗非常著名,酒家以此示己,一方面说客人有李白风范,一方面显示自己店有深厚的文化氛围。“太白遗风”后来变成了酒家招揽顾客的招牌。
故选C。
21. 根据下面语句逻辑关系,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______。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A. 可持续性B. 轻重缓急C. 孰轻孰重D. 先后次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文段中提到“目前”,这是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概念,还提到“着重”,这是一个重要性的概念。
A.“可持续性”,文段中并未提及。
B.正确。
C.“孰轻孰重”只涉及到重要性这个概念。
D.“先后次序”,只涉及时间概念。
故选B。
22. 结合文意,判断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项是( )
A. 在理论和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喜看稻菽千重浪》)
B. 突然,袁隆平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鸡立鹤群的水稻植株上。(《喜看稻菽千重浪》)
C. 通讯员立刻飞红了脸,更加扭捏作态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百合花》)
D.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肆无忌惮。(《香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亦步亦趋”,指学生紧紧追随老师;比喻没有主见,处处追随模仿的意思。该句表达的是袁隆平不愿意跟在权威后面,他认为应有所突破,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使用正确。
B.“鸡立鹤群”指一只鸡站立在一群鹤中间,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突出、不显眼、很渺小属于错误词语,此处形容水稻株与众不同,很突出,可用“鹤立鸡群”。
C.“扭捏作态”指具有矫揉造作或夸张的性格,不合语境,此处形容通讯员难为情,可用“忸怩不安”。
D.“肆无忌惮”指恣意妄行,毫无顾忌,是贬义词,不合语境。文中用来形容姑娘们笑得不加掩饰,可用“无所顾忌”。
故选A。
23.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导演诺兰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拍摄《敦刻尔克》,是因为他自小熟知这个故事,一直想要把它拍出来。
B. 企业应该完善、健全职工高温津贴制度,通过工会协助劳动者与企业平等协商,把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写进劳动合同。
C. 黄龙戏作为地区传统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D. “互联+教育”不仅让学生放开学习形态和地理位置的限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在导演诺兰接受采访时表示”介词封锁主语导致成分残缺,改为“导演诺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B语序不当,应是“健全、完善职工高温津贴制度”;D“放开”应改为“突破”,“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发展”搭配不当,改为“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发展”。
六、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海德格尔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有人认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诗意地栖居……
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你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安时处顺,诗意栖居
海德格尔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而我认为安时处顺,保持本真,才能真正做到诗意地栖居。
我赞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祥和;是“幽谷云萝朝采药,静院轩窗夕对棋”的悠然自得;是在寒冬凛冽时,与好友相聚,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惬意与安乐;是遇到挫折时,快然一笑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从容。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生会显得无趣,更欣赏的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但荣华不过是晨曦的露珠,富贵不过是秋冬的白霜。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任他天潢贵胄;浮华的宫殿在时间的长河里,也都不过是一抷尘土。闲来静处,何不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诗意地栖居,拂去贪欲功利,不忘初心。“行色匆匆”是这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写照。正如艾青所言“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我们生活在快节奏与内卷的时代,争的是那些虚无缥缈的数字,逐渐变得麻木与疲倦。愈是追求功利,就陷得愈深,此时的人们与金丝笼假象中的鸟儿并无差别。
诗意地栖居,回顾往昔,诗情处处可寻。高山苍苍,江河茫茫。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从来就是追求诗意的国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看见上古尧舜禹走来,从繁繁星辉的秦代走来,从皎皎月光的汉代走来,中华民族一路踏着诗意走来。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牧歌;是“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在流水;是“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的恣意快然。
回往历史长河,我们从不缺乏诗意。当被现实迷雾蒙住眼睛,我想我们应去自然深处访道,于古籍中寻真谛。人,诗意地栖居,与内心和谐。时代飞速发展,现代人被工作和责任囚禁在快节奏的大城市,哪还有心思向往自然?自然,它像诗一般美丽浪漫,远离世俗的喧嚣,纯粹而美好。栖居在那样的桃花源是何其幸福而诗意!闻清风鸟语,见明月彩云,看一场凌晨四点半未眠海棠花的花事,听一次盛夏阳光里蜻蜓相触的声音,一早便与彩蝶一起,等待那料峭春风吹开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
诗意地栖居,在繁杂的世界中抱朴归真,保持内心的富足和本真,才是生命的奥义所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以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出对“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的思考。然后提供了四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地栖居,重点是人生必须有雄心壮志,奋斗不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意地栖居,重点阐述人须有尊严,保持高尚品质,过富有个性的人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意地栖居,是胸怀天下,以己及人的人文关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地栖居,是遵从本心,热爱自然,悠闲自得的人生。
由此看来,诗意栖居的方式,反映的更多的应该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生命质量,一种心灵世界等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一种健康而有文化的心理。任务要求是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如何理解“诗意地栖居”,考生可以对四种“诗意的栖居”进行分析或选其一种进行阐述,重点论述自己认可的理由。可以写宁静与淡泊的人生追求,可以写面对困境的豁达与从容,可以写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可以写不忘初心,抛却名利欲望的束缚等。
构思行文时,如写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是一种“诗意地栖居”,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将文章分成三个分论点来写,一是“诗意地栖居”是一种处事的方式,而曹操的积极进取就属于在奋斗中成长;二是“诗意地栖居”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一种积极乐观,不服老、不服输的勇于竞争的人生态度;三是“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生活情趣,在实现个人价值和个人抱负时,要怀揣着一颗永恒不变的进取心,以积极乐观和真诚态度打造我们的诗意人生。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永远的积极进取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立意:
1.悠然采菊,诗意栖居。
2.有自信,诗意自在我心。
3.积极进取,诗意栖居。
4.心系天下是诗意的栖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共20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延边州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 I’ll pay him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