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课《社戏》(第1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一课《社戏》(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二课《回延安》(第2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三课《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1.把握本文情节以及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风景、风俗、人情的感情。
目标导学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第三部分文本细读
分角色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豆”?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
4.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根据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考虑事情周到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
(8)“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9)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10)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淳朴、好客
(11)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目标导学五:感受文章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三、问题探究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 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四、课堂小结
(一)主题: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二)写作特色
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景物的描写效果。
2.人物描写非常成功。
作者写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少年,最突出的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作者还描写了一个淳朴厚道的乡民——六一公公。
3.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详略得当。
“看戏”这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如看社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看社戏后深夜归航的情景等,详写这些内容,是为了着重表现农村劳动人民的诚恳、无私、善良等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品析7-30自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 社戏/鲁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我研学,生成新知,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