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教案第1页
    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教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自学展示,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3.学习并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课时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告诉我们: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即将书本知识化为己有,转为己用。科学家丁肇中用另一种方式阐释了这个道理。
    今天 ,我们就共同学习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聆听他对我们的敦敦教诲。
    二、自学展示
    1、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丁肇中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9年第44期。有改动。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字词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什么是格物致知?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1.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现代观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3.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4.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传统的中国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传统教育——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的内心,不是探究新知识。
    现代观念——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目标和制定细致计划,而目标的选定是需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6.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四、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阅读全文,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论述的内容针对性强,层层推进,思路清晰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3.探讨论述过程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五、课堂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