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政治课时作业3把握逻辑要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5199955/0-1704972948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版高中政治课时作业3把握逻辑要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5199955/0-17049729481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版高中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31份)
新教材2023版高中政治课时作业3把握逻辑要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版高中政治课时作业3把握逻辑要义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共5页。
课时作业3 把握逻辑要义一、选择题1.“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有不同的用法。王西彦《夜宴》一:“不过,按照廖淑宇先生自己的逻辑讲起来,却实在是有几分冤枉的。”这里的“逻辑”是指( )A.事物的客观规律B.思维的方式方法C.形式逻辑D.辩证逻辑2.“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后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B.前一个“逻辑”是指思维规律,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C.前一个“逻辑”是指客观规律,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D.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3.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称为逻辑学,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逻辑学( )A.就是指形式逻辑B.就是指辩证逻辑C.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D.研究的是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4.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推导结论的思维形式。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 )A.思想的具体内容B.思想的形式结构C.语言的准确性D.思维的清晰敏捷5.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 )A.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B.掌握逻辑的不同用法C.全面认识逻辑学D.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创新6.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下列对同一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遵循同一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②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一旦确定下来,就要始终保持不变 ③同一律要求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④同一律要求人们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论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产生争执。顾客:“啤酒里怎么有苍蝇啊!”服务员:“不要紧,苍蝇不会饮酒。”从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角度看,服务员的回答(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④并未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8.“小张去年还是大学生,现在已是大学教师了。”下列各项对这一判断分析合理的是( )A.判断正确,同一律并不要求概念或判断一定是同一的B.判断正确,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C.判断错误,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D.判断错误,同一律要求人们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9.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以经济代价最小的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并极力宣扬“处理后的核废水无害,可以喝”,而日本首相菅义伟却拒绝尝试一杯“稀释过的核废水”的提议。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此举( )①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逻辑错误 ②违背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逻辑错误 ③违背了明确性要求,对“核废水是否有害”的论断持两不可态度 ④违背了一致性要求,对“核废水是否有害”的两个论断必有一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在某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讨论案情时,一队员在发表个人意见时说,“把本案定性为重伤罪是对的,定性为不是重伤罪也有道理。”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看,该队员的意见( )A.违反了同一律B.违反了矛盾律C.违反了矛盾律和排中律D.违反了排中律11.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12.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乙的回答(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13.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公民无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也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不是虚假空间,公民必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 )A.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B.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D.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14.三个小学生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窗户玻璃,老师问是谁打碎的,甲说:“不是我。”乙说:“不是我。”丙说:“是甲打碎的。”如果只有一个学生说了真话,据此可以推断打碎窗户玻璃的是( )A.乙B.甲C.丙D.无法推断15.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假定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则下列论断为真的是(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二、非选择题16.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盒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求婚者猜中了。试运用“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求婚者的思维过程。课时作业3 把握逻辑要义1.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按照……自己的逻辑讲”,是按照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讲的意思,所以B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排除。答案:B2.解析:材料是在说马克思并未留下专门的逻辑学著作,但是在《资本论》中留下了他要阐释的理论观点,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A、B、C错误,D正确。答案:D3.解析: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A、B两项对广义逻辑学的定义不完整,D反映的是狭义逻辑学,C正确。答案:C4.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B当选,其余三项排除。答案:B5.解析: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A当选,其余三项排除。答案:A6.解析:同一律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要求人们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论题,①③④符合题意。遵循同一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但并非确定下来就要始终保持不变,排除②,故选C项。答案:C7.解析:同一律反对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判断,偷换论题,服务员的回答就是故意转移论题,回避顾客的责问,不符合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③符合题意,排除②④。答案:C8.解析: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该判断正确,首先排除C、D;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而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应该保持自身同一性,A说法片面。答案:B9.解析: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日本政府极力宣扬“处理后的核废水无害,可以喝”,而日本首相菅义伟却拒绝尝试一杯“稀释过的核废水”,这违背了一致性要求,对“核废水是否有害”的两个论断必有一假,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答案:C10.解析: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该队员的发言既认为该案是重伤罪,又认为该案不是重伤罪,违反了矛盾律,B当选。答案:B11.解析: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爱因斯坦的说法是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答案:C12.解析:“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情况存在,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乙的回答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B正确。答案:B13.解析:材料未体现小明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A不符合题意。小明对两种观点都不赞成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其实质上违背了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B正确。答案:B14.解析:排中律表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材料中甲与丙的话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学生说了真话”,故乙的话必定为假,乙打碎了玻璃,故选A。答案:A15.解析: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的口供是真的。甲口供为真,作案者必定有丙,加上丙的口供为真,丁也是作案者,由此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作案的是丙和丁,B当选。答案:B16.答案:鲍西亚的肖像应该在银盒子里。因为根据排中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铅盒子与金盒子上的话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又已知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可知银盒子的话肯定是假的,既然银盒子上的话“肖像不在盒这盒里”是假的,那么就可以断定这肖像是放在银盒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