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物理八上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
1.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
C.10点40分D.11点20分
2.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关于行车记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两倍焦距外
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
C.人肉眼是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
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内
3.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4.北方严冬季节,有时路旁树枝上会出现霜,从而形成雾淞景观。下列热现象与形成雾淞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B.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C.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D.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了
5.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6.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2倍焦距之外,b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那么木棒在光屏上的像是( )
A.a端变细,b端变细B.a端变粗,b端变粗
C.a端变细,b端变粗D.a端变粗,b端变细
7.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投影仪工作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8.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用打气筒给篮球打气,当篮球变圆后,仍继续给它打气,则篮球内气体
A.质量增大,密度增大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增大,密度不变D.质量不变,密度增大
9.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可能是蜡
B.在BC段,该物质温度不变,因而不吸热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10min
D.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0.光使世界绚丽多彩,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光。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玻璃三棱镜可以使太阳光发生色散
B.萤火虫是光源
C.光在发生漫反射时反射角小于入射角
D.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凸面镜能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11.10月1日,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如图是战旗方队乘战车整齐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时的场景,关于此情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广场上的欢呼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战车与威风凛凛的战士是相对静止的
C.观众看到战车上的战士是因为光发生反射
D.相对路面,战车是静止的
12.下列四幅图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凸透镜矫正
B.乙图:表示远视眼的成因图,用凹透镜矫正
C.丙图: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D.丁图: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目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13. “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图中蜡烛油在顺着蜡烛向下流淌时,它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是下图中的( )
A.B.C.D.
14.自然及生活中许多光现象都是由于光不同的传播特点而形成.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阳光下的影子
C.水面“折断”的笔
D.放大镜中的景物
15.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形中,属于二力平衡的是( )
A.B.
C.D.
16.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17.2016年1月23日晚,深圳市气象台发布了梧桐山的天气信息图片(如图所示),这是最近20年间深圳录得的最低气温。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云是地表的水在蒸发时上升到空中的水蒸气
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1度”
18.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最后从下表面再射入空气,以下光路图合理的是
A.B.
C.D.
19.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那么初中生身体的体积最接近哪一个值?
A.5m3B.0.5m3C.0.05m3D.0.005m3
20.寓言“刻舟求剑”中的主人公找不到掉入江中的剑,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岸边的山B.水中的剑C.乘坐的船D.江中的水
21.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则该液体密度是( )
A.
B.
C.
D.
22.在商场内乘坐观景电梯上升时,乘客说电梯是静止的,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面B.商场的门窗C.商场内的货架D.电梯内的乘客
23.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应
A.大于100mm B.略大于50mm C.小于50mm D.恰好等于50mm
24.实验里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把物体放在距该凸透镜20cm处,则物体通过该凸透镜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缩小的实像
25.2017年4月,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并与“天宫二号”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对接完成后,若认为“天舟一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A.“长征七号”B.“天宫二号”
C.文昌航天发射场D.地球
26.下图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示意图,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以斜面为参照物,木块是运动的
C.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的平均速度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27.如图甲所示电路的电源电压为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图乙是小灯泡的I--U图像.闭合开关S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时,灯泡变暗
B.电流表示数为0.4A时,灯泡的电阻是25Ω
C.电压表示数为2.5V时,小灯泡的功率是1.25W
D.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的电功率是0.25W
28.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滴水。下列关于水在三态之间转化过程中所对应的吸放热情况,标注都正确的是
A.B.
C.D.
29.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长度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本物理书的厚度为10cmB.正常成年男子的鞋子长度约为42cm
C.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5mD.一支新的中华铅笔长度约为18cm
30.关于水银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3℃~44℃B.测量体温时,温度计内水银的密度不变
C.示数稳定时,温度计内水银温度和人体温度相同D.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人体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
31.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都用到了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不同的是投影仪成的是_____像,放大镜成的是_____像(均选填“虚”或“实”)。
32.超声波、红外线、紫外线等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但实际应用非常广泛,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图片下方的横线上填写出所利用的物理原理的名称。
验钞机:______,电视机遥控器:______,蝙蝠探路:______。
33.不能把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放在汽车驾驶室内的驾驶台上,这是因为装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_______,对阳光有_______作用,会形成高温区产生危险。
34.干湿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吸热,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的读数低。在相同室温下,两个读数的差值越大,就表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_____(选填“越大”“越小”)
35.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车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运行2min后,甲车相对于乙车向_________方向行驶,两车相距_________m。
36.小明身高1.6m,站在1m高的竖直的平面镜前,他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全身像高______m,现只将平面镜向左侧平移一段距离,他在镜中像的位置会______(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变”),当他远离镜面时,他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7.完成下列单位转换
(1)50m=_____km (2)36km/h=_____m/s (3)0.6min=_____h.
38.著名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先驱____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数千年之久的“地心说”。伟大的物理学家____,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等有着某些相似,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选填“居里夫人”、“哥白尼”、“牛顿”或“安培”)
39.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就是____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个过程需要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40.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由图可判断:入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角等于________度。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题,15分)
4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如图甲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
(2)如图乙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
(3)如丙图,所成的像的特点与_____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4)如丙图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调节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变_____些;
(5)若步骤(4)中未调整光屏的位置,则需在凸透镜前加一个_____(填“凸”或“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的像;
(6)接着小明用不透光的纸板遮挡住凸透镜的上半边,然后移动光屏,他_____(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完整的像。
4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标有刻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能绕垂直于的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1)实验前,应将纸板__放置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束绕入射点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__时针方向转动;
(2)移动激光笔,使入射角为,测得反射角也为,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__;
(3)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束呈现此现象说明了:__;
(4)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束__(选填字母符号)。
A.仍在纸板上呈现
B.被纸板挡住
C.在纸板前方
(5)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__。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
43.如图所示为我国自行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龙一号”飞机,设计师为了减轻飞机的质量,将一些钢制零件改成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小了104 kg,则制造这些铝制零件所需铝的质量为多少?(ρ钢=7.9×103 kg/m3,ρ铝=2.7×103 kg/m3)
44.如图的两个交通标志牌,按交通规则要求,从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莆田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
1、C
2、A
3、C
4、D
5、C
6、C
7、C
8、A
9、D
10、C
11、D
12、C
13、A
14、B
15、B
16、C
17、B
18、C
19、C
20、C
21、D
22、D
23、B
24、D
25、B
26、D
27、D
28、C
29、D
30、C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题,20分)
31、凸 实 虚
32、紫外线 红外线 超声波
33、凸透镜 会聚
34、越小
35、东 600
36、1.6 不变 不变
37、0.05 10 0.01
38、哥白尼 牛顿
39、液化 升华 吸热
40、AO 40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题,15分)
41、光屏的中央 15.0 照相机 左 小 凹 能
42、垂直 顺 一次实验得到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C 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题,20分)
43、54 kg
44、18min
江西省吉安市名校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名校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2023-2024学年九上物理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3-2024学年物理八上期末经典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