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四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整理和复习【教案】,共8页。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P65“整理和复习”,完成教科书P64“练习十一”中第10、11题,P66“练习十二”中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整理,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区别及联系。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并能够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自主整理和复习中积累整理知识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会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构建单元知识体系1.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对“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请同学们先回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然后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学情预设】六年级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经验,学生可能会用文字叙述、树状图、表格等形式整理,只要是对的都给予认可。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困难点,有针对性地复习。(2)小组展示、讨论、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一边教学一边出示课件)2.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师: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混易出错?你还有什么问题?和你的同桌相互交流。【学情预设】通过交流,让学生自我补充知识点和完善结构图,在交流易错、易混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的过程,在交流中吸纳和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寻找自己的知识缺陷或困惑,针对个性问题,在同桌交流中得到初步的解决。二、理练结合,加深理解1.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小组内讨论、交流教科书P65第1题。小组内同学一起填写下表,课件展示。(表格中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展示)教学笔记 (2)师:判断每组里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说说你的判断方法。6∶3和8∶4 2∶和4∶50【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3)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第2题。师:先说说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解这些比例。【学情预设】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是一种基本方法,学生通常都用这种方法。也有学生通过求出比例式等号一边的比值来解比例,也要予以肯定。【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先理后练的方法,先在整理、比较中厘清概念,理解意义,再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2.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第3题。师:想一想,怎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三个小题中的数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本环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空间,在自主梳理知识及练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这个过程中可以查漏补缺。量关系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圆周率×半径”,根据路程、高、圆周率不变,判断出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关系,体积与底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关系。通过说理、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接着指导学生总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首先判断两个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然后再看两个量的商或乘积是否为定值。【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通过先练后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复习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复习比例的应用。(1)复习比例尺的知识。师:关于比例尺你都知道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按表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按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练习: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二”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2)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学情预设】学生完成这两道题比较轻松,很容易发现这两道题中,第一道题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第二道题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同样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当速度不变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当路程不变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师:你能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吗?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对于“比例尺”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回顾、交流。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已经有一定的整理和复习的经验,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有困难可以翻阅教科书或求助同学。整理知识之后再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掌握。【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围绕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来说,先找到题目中的不变量,再看哪两种量成比例关系,根据比例关系写出关系式后再解答,还要注意反思和检验。【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探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用比例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反思学习过程,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汇报交流。【学情预设】这道题中第(3)、(4)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第(3)题,由于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上底、下底不变时,(上底+下底)÷2就是一个固定值,即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因此,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第(4)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可以让学生将等式转化为=5,得到y与x的比值不变,所以y与x成正比例关系。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64“练习十一”第10、11题和P66“练习十二”第3题。小组内交流订正。【学情预设】第10题:抓住当路程不变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第11题:抓住一个月的零花钱总数不变,每天花的钱数与够花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反比例的特点:两种量向相反方向有规律地变化,两种量对应值的乘积不变。第3题:这道题是比例尺的灵活运用。可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两个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的实际距离,再根据新的比例尺,求出新的图上距离。也可以想:新的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所以图上教学笔记距离也应是5.5cm的。(2)师生一起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二”第4题。【学情预设】这道题既要用到比例的知识,又要用到折扣的知识。第(1)题,折扣相同,说明现价与原价成正比例关系,关系式是=折扣。第(2)题,总钱数不变,数量与单价成反比例关系,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第(3)题,算出折扣是六折,所以现价是原价的60%,也就是y=60%x。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三个板块,采取先理后练或先练后理等方法,注重某一处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还通过对比、判断、概括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归纳和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反思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在解答时会遇到困难,或解答过程缓慢,或只会使用一种方法,或难以理解各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合理把握,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一、1. 一台织布机从上午8时开始,到中午12时共织布180m。照这样的织布速度,要织布405m,需要几小时完成?2.工程队修一段公路,每天工作8小时,15天完成任务。如果工作效率不变,要用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工作多少小时?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这一组练习题的综合性非常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四、学校周边示意图如下。1.路路家距学校的图上距离是( )cm,已知实际距离是400m,该图的比例尺是( )。2.文化馆到路路家的图上距离是( )cm,实际距离是( )m。如果路路每分走72m,她从文化馆走回家需( )分。3.路路从超市沿( )偏( )( )°方向走( )m到学校,再从学校沿( )偏( )( )°方向走( )m到公园。4.市政府在学校西偏南30°方向,距学校的实际距离是500m,请在图中标出市政府所在位置。参考答案二、1. 2 1∶20000 2. 4.5 900 12.53. 东 南 50 700 东 北 40 4004.图略教学笔记
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P65“整理和复习”,完成教科书P64“练习十一”中第10、11题,P66“练习十二”中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和整理,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区别及联系。能正确、熟练地解比例。2.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并能够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自主整理和复习中积累整理知识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会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构建单元知识体系1.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对“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请同学们先回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然后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小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学情预设】六年级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经验,学生可能会用文字叙述、树状图、表格等形式整理,只要是对的都给予认可。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困难点,有针对性地复习。(2)小组展示、讨论、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一边教学一边出示课件)2.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师: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混易出错?你还有什么问题?和你的同桌相互交流。【学情预设】通过交流,让学生自我补充知识点和完善结构图,在交流易错、易混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的过程,在交流中吸纳和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寻找自己的知识缺陷或困惑,针对个性问题,在同桌交流中得到初步的解决。二、理练结合,加深理解1.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小组内讨论、交流教科书P65第1题。小组内同学一起填写下表,课件展示。(表格中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展示)教学笔记 (2)师:判断每组里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说说你的判断方法。6∶3和8∶4 2∶和4∶50【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假设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看内项之积是否等于外项之积。(3)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第2题。师:先说说解比例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解这些比例。【学情预设】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是一种基本方法,学生通常都用这种方法。也有学生通过求出比例式等号一边的比值来解比例,也要予以肯定。【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先理后练的方法,先在整理、比较中厘清概念,理解意义,再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2.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第3题。师:想一想,怎样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学情预设】学生结合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三个小题中的数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本环节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空间,在自主梳理知识及练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这个过程中可以查漏补缺。量关系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圆周率×半径”,根据路程、高、圆周率不变,判断出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关系,体积与底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圆的面积与半径不成比例关系。通过说理、判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接着指导学生总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首先判断两个量是否是相关联的量,然后再看两个量的商或乘积是否为定值。【设计意图】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通过先练后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复习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复习比例的应用。(1)复习比例尺的知识。师:关于比例尺你都知道什么?【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按表现形式分,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按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分,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练习: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二”第1题。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2)复习用比例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65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学情预设】学生完成这两道题比较轻松,很容易发现这两道题中,第一道题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第二道题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教师注意适时引导,同样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当速度不变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当路程不变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师:你能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吗?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对于“比例尺”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回顾、交流。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已经有一定的整理和复习的经验,要相信学生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有困难可以翻阅教科书或求助同学。整理知识之后再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掌握。【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围绕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几个步骤来说,先找到题目中的不变量,再看哪两种量成比例关系,根据比例关系写出关系式后再解答,还要注意反思和检验。【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探求合适的解决方法。通过“用比例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反思学习过程,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1.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汇报交流。【学情预设】这道题中第(3)、(4)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第(3)题,由于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上底、下底不变时,(上底+下底)÷2就是一个固定值,即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因此,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第(4)题,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可以让学生将等式转化为=5,得到y与x的比值不变,所以y与x成正比例关系。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64“练习十一”第10、11题和P66“练习十二”第3题。小组内交流订正。【学情预设】第10题:抓住当路程不变时,时间和速度成反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第11题:抓住一个月的零花钱总数不变,每天花的钱数与够花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反比例的特点:两种量向相反方向有规律地变化,两种量对应值的乘积不变。第3题:这道题是比例尺的灵活运用。可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两个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的实际距离,再根据新的比例尺,求出新的图上距离。也可以想:新的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所以图上教学笔记距离也应是5.5cm的。(2)师生一起完成教科书P66“练习十二”第4题。【学情预设】这道题既要用到比例的知识,又要用到折扣的知识。第(1)题,折扣相同,说明现价与原价成正比例关系,关系式是=折扣。第(2)题,总钱数不变,数量与单价成反比例关系,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第(3)题,算出折扣是六折,所以现价是原价的60%,也就是y=60%x。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哪些新的收获?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三个板块,采取先理后练或先练后理等方法,注重某一处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还通过对比、判断、概括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归纳和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促进反思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在解答时会遇到困难,或解答过程缓慢,或只会使用一种方法,或难以理解各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合理把握,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一、1. 一台织布机从上午8时开始,到中午12时共织布180m。照这样的织布速度,要织布405m,需要几小时完成?2.工程队修一段公路,每天工作8小时,15天完成任务。如果工作效率不变,要用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工作多少小时?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这一组练习题的综合性非常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四、学校周边示意图如下。1.路路家距学校的图上距离是( )cm,已知实际距离是400m,该图的比例尺是( )。2.文化馆到路路家的图上距离是( )cm,实际距离是( )m。如果路路每分走72m,她从文化馆走回家需( )分。3.路路从超市沿( )偏( )( )°方向走( )m到学校,再从学校沿( )偏( )( )°方向走( )m到公园。4.市政府在学校西偏南30°方向,距学校的实际距离是500m,请在图中标出市政府所在位置。参考答案二、1. 2 1∶20000 2. 4.5 900 12.53. 东 南 50 700 东 北 40 4004.图略教学笔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