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最后一卷)期末综合测试培优卷-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培优必刷卷(苏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最后一卷)期末综合测试培优卷-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培优必刷卷(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李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 )发生了栓塞。
A.左脑B.右脑C.小脑
2.排队时,如果后排的同学只能看到前一名同学的后脑勺,说明队伍已经站整齐了。这是利用了( )。
A.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B.光向四面八方射出的原理C.光传播速度很快的原理D.光的反射原理
3.大理岩属于( )。
A.沉积岩B.岩浆岩C.变质岩
4.背对太阳喷水雾制造彩虹和用三棱镜制造彩虹,两种彩虹颜色?( )
A.相同B.不同C.难以判断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诗句中我们得知,人们在( )时间可以看到露。
A.春天B.秋夜C.冬季
6.如图,当长颈烧瓶瓶颈处的水加热到沸腾时,瓶内的鱼依然在水中游动,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鱼比较耐热B.长颈烧瓶颈部的玻璃容易被加热
C.当长颈烧瓶颈部被加热时,由于烧瓶形状的影响,其中的水在颈部位置进行对流比较强烈,短时间内对瓶底部分水的水温影响较小。
7.当发生地震时,有人被埋在废墟下,下列做法中,最合理的是( )。
A.大声呼救B.尝试挖开废墟自己爬出去
C.保持体力,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8.大脑中控制人体右侧身体运动的部分是______。
A.左脑B.右脑C.脑干
9.地震时,( )最有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A.躲在卫生间B.站在空旷处C.躲在桌子下
二、填空题
10.脑科学发现了 之间的联结方式,学习科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 图、 图、鱼骨图等。
1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低空就是( )。
12.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 )色光。
13.云和雾都是描述的 现象,都是空气中的遇冷凝结形成众多小水滴或 ,它们漂浮在高空就是 ,接近地表就是 。
14.热辐射不需要依靠 、 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15.不锈钢勺子放在热水中,热从温度( )的地方传到温度( )的地方。
16.“沧海变桑田”指的是( )发生的变化。
17.中国的古代学者 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透过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 ,左右也 。
18.光的反射现象在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在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光在水面发生的( )来判断前方的路况。
19.云和雾都是 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的,只是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漂浮在高空的是 ,接近地表的是 。
三、判断题
20.液体只能发生热对流。( )
21.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
22.三棱镜可以使光发生折射。( )
23.冰雹也叫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 )
24.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弯了,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
25.雾和霜就是水蒸气。( )
26.星光都是星星反射太阳的光。( )
27.几乎各种物体都可以反射光,越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的效果越好。( )
28.地球上的水只是在陆地、海洋之间不间断的循环。( )
29.人脑就是指大脑,它的形状像核桃仁。( )
四、连线题
30.连线。
五、排序题
31.我会排序:奇思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信号是如何传递的? 请填写出正确的传递顺序。(只填序号)
①奇思停下脚步
②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③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
④大脑发出“停止”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
⑤眼睛看到红灯亮起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六、实验题
某科学探究小组为了探究物体的颜色与物体吸热能力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黑色、粉红、白色、黄色的纸各一张,折成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袋。
②在纸袋中各插入一支温度,同时放置到阳光照射处的同一地点。
③十分钟后读出每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在记录表内。
32.实验小组认为影响物体吸热多少的因素是( )。
A.纸袋的形状与大小,阳光照射时间长短和光的强弱
B.纸袋的形状与大小,阳光的强弱
C.纸袋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和光的强弱
33.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纸袋的颜色B.纸袋的形状C.光照的时间
34.假设“白色物体吸热的能力强”,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A.十分钟后黑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B.十分钟后白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C.十分钟后黄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35.如果实验结果十分钟后黑色纸袋中的温度计温度最高,则实验的结论是( )。
A.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
B.白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
C.物体的吸热能力与颜色无关
七、简答题
36.“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请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句话。
37.下图中顺着箭头指示的方向看,会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这其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什么是风化?造成岩石风化的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做哪些事?
近几年,学生群体患近视眼的比例增加,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眼睛。(至少写出3点)
41.什么叫岩浆岩?
42.敏敏赤脚在家行走,发现走在瓷砖上感觉比较冷,走在地毯上感觉比较暖和,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43.天空中年年降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呢?
44.蓬松的棉被为什么盖起来很暖和?
雨
雪
霜
固态
露
雾
液态
水蒸气
冻雨
气态
冰雹
雾凇
冰
参考答案:
1.A
【详解】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左脑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李奶奶患上了脑血栓,右边的身体瘫痪,这是因为她的左脑发生了栓塞。
2.A
【详解】光由光源发出,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的,而且光在空气中一定沿直线传播。排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表示队伍排直了。这主要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C
【详解】变质岩,三大岩类的一种,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它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天然材料。
4.A
【详解】太阳光是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单色光组成。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小水滴里,发生光的折射,发生了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彩虹。背对太阳喷水雾制造彩虹和用三棱镜制造彩虹,两种彩虹颜色完全相同。故A选项正确。
5.B
【详解】露、云和雾是水的液态形式,它们都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由于它们都是液态形式存在,所以其存在的温度是高于0℃,其中的露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小水珠,云和雾都是在空中形成的小水珠。根据对水的状态的认识,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凝结而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月是故乡明证明时间是中秋节,所以人们在秋夜时间可以看到露。
6.C
【详解】当长颈烧瓶颈部被加热时,由于烧瓶形状的影响,其中的水在颈部位置进行对流比较强烈,短时间内对瓶底部分水的水温影响较小,所以当长颈烧瓶瓶颈处的水加热到沸腾时,瓶内的鱼依然在水中游动。
7.C
【详解】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要学会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都能作为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如果地震中有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通过敲击附近的铁管,被救援人员发现而获救的做法是利用铁管能传播声音。
8.A
【详解】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左脑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大脑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人的大脑中,左半球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右半球侧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所以大脑中控制人体右侧身体运动的部分是左脑。
9.B
【详解】大地震发生时,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瞬间坍塌是引起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当地震突然来临时,采取正确的避险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在室内,应迅速就近躲到结实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避开高大建筑物。所以地震时,站在空旷处最有可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躲在卫生间和躲在桌子下都容易让我们受伤。
10. 神经 气泡 概念
【详解】科学家一直在用多种方法研究大脑,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例如,脑科学发现了神经之间的联结方式,学习科学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图形表征是建立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如气泡图、概念图、鱼骨图等。
11.云
【详解】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上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从地面到高空,气温逐渐降低,上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高空,这就是云。
12.互补
【详解】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将红、蓝、绿任意两种光斑重叠,会发现红绿混合成黄色,红蓝混合成紫色,蓝绿混合成青色。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白光。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
13. 水蒸气的凝结 小冰晶 云 雾
【详解】水有冰、水、水蒸气的三态变化。水的三种形态有着循环变化的关系。当水蒸发后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14. 空气 水
【详解】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辐射是物体不依靠空气、水等介质,直接将能量发射出来,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15. 较高 较低
【详解】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热传导是热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至温度低部分的过程。热传导是固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不锈钢勺子放在热水中,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16.地表
【详解】沧海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地壳运动、火山地震、河流改造、岩石风化、人类活动\围海造田等,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不断产生着影响。
17. 墨子 颠倒 颠倒
【详解】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的。这个现象是中国古代墨子发现的。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18.反射
【详解】在有月光的夜晚,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因为水面反能力较强,泥土反光能力较差,看到地面上较亮的地方是小水坑。水面对光的反射能力较强,夜晚,我们可以通过光在水面发生的反射来判断前方的路况。
19. 水蒸气 云 雾
【详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漂浮在低高空中,形成了雾,在高空形成云。根据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只是雾是在低空形成的,接触地面,而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
20.×
【详解】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对流, 所以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21.√
【详解】光的色散现象是17世纪时由牛顿发现的。光透过三棱镜能够显现出7个颜色。在一定的条件下,这7个颜色的光又能合成白光。
22.√
【详解】 三棱镜,由于光的折射和波长的不同,被分散成七种不同色彩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
23.√
【详解】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冰雹是固态。
24.√
【详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初步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弯了,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25.×
【详解】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露和霜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上受冷凝结成的,形成露的温度在0度以上,形成霜的温度在0度以下。露和雾是液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它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霜是固态的水。
26.×
【详解】太阳可以发光,我们看到的星星也是光源,自身就是发光体,只是离我们比较远而已。
27.×
【详解】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越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的效果越差。
28.×
【详解】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正是由于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地球表面才会发生沧桑巨变,万物才会生机盎然。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循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29.×
【详解】人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大脑表面像核桃仁一样,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题目说法错误。
30.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雨、雾、露都是水的液态形式,霜、冻雨、雾凇、雪、冰雹、冰都是水的固态形式,水蒸气水的气态形式。
31.⑤②④③①
【详解】站在路口准备过马路时,看到红灯亮起,便止步等待。在此过程中,我们的眼睛首先看到红灯亮起,然后传入神经将视觉信号传递给大脑,再大脑发出“停止”的指令并传递给脊髓,再由传出神经将停止信号从脊髓传递给腿脚,最后停下脚步。
32.C 33.A 34.B 35.A
【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吸收热的本领弱。
32.根据题干实验方案的变量可知,实验小组认为影响物体吸热多少的因素是纸袋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和光的强弱;
33.根据实验方案①取黑色、粉红、白色、黄色的纸各一张,折成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袋可知,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纸袋的颜色;
34.根据题干可知,假设“白色物体吸热的能力强”,预期的实验现象是十分钟后白色纸袋中的温度最高;
35.根据题干可知,十分钟后黑色纸袋中的温度计温度最高,所以可知物体的吸热能力与颜色有关,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
36.“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是一句气象谚语,主要描述的是雨和云的关系。
【详解】这是一条气象谚语,是说云在山头上,盖住了山顶,像戴了一顶帽子一样,就要下雨;云在山的中间,看不见了山腰,就是晴天。指山与云的位置关系,要下雨了,山顶有云,如“戴帽”;当云横山腰的时候,就不会下雨。
37.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详解】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图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线,所以才可以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
38.水、风、温度、生物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叫做风化。造成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是冷热变化、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详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水、风气温、牛物等各种因素都会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叫做风化。岩石在自然界当中,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击、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风化。
39.(1)医疗。可以电子保存医疗记录,协助医生完成外科手术,为家中的老人提供服务。(2)电子商务。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3)教育。未来人工智能让虚拟教育成为可能,学习分析驱动的智能家庭教育将被广泛应用。
【详解】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在未来和人类面对面下围棋、实现汽车的完全自动驾驶,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加大了人类危害自身的可能性,体现了科技的两面性。
40.①在光线柔和、均、稳定的环境中学习;②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风沙天气减少外出;③每20~40分钟远眺片刻,让眼睛适当休息;④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⑤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
【详解】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例如:眼是视觉器官。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眼睛,可以在光线柔和、均、稳定的环境中学习;保持眼睛周边卫生,风沙天气减少外出;每20~40分钟远眺片刻,让眼睛适当休息;不要躺着看书或玩手机;⑤坚持做眼保健操,缓解眼部疲劳等。
41.答: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详解】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见岩浆岩;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42.站在瓷砖上感觉比地毯上冷,这是因为瓷砖属于热的良导体,能够较快的传导身体的热量,而地毯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速度较慢。
【详解】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冬天,从沐浴房里洗完热水澡出来,站在瓷砖上感觉比地毯上冷,这是因为瓷砖属于热的良导体,能够较快的传导身体的热量,而地毯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导热速度较慢。
43.因为地球上的水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详解】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所以天空的水总也降不完。
44.棉花隔绝空气流动,其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暖作用。
【详解】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说明棉花隔绝空气流动,其棉花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保暖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最后一卷)期末综合测试预测卷-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培优必刷卷(苏教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最后一卷)期末综合测试提高卷-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培优必刷卷(苏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最后一卷)期末综合测试培优卷-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培优必刷卷(苏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