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D. 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详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选B。
2.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某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 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C. 农田中玉米植株高低不一,体现了群落的分层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光能
D. 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详解】A、海拔高度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地形、不同的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不同的温度,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B正确;
C、农田中玉米不是群落,玉米植株高低不一是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的,不能体现群落的分层现象,C错误;
D、森林中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 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故选C。
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
3、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
【详解】A、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因此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A错误;
B、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这种现象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B正确;
C、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
故选A。
4. 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支配呼吸肌
B. 只要脊髓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C. 体液中CO2浓度升高,增强呼吸运动,不需依赖完整的反射弧
D. 睡眠时的呼 吸运动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也可以按照功能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自主神经是传出神经的一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详解】A、大脑皮层不能通过传出神经直接支配呼吸肌,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A错误;
B、由题意“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可知,只有脊髓功能正常,脑干不正常,则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不能正常进行,B错误;
C、CO2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由题意“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可知,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说明脑干呼吸中枢对脊髓呼吸中枢起了调节作用,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5. 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
B. 兴奋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传导速度相同
C. 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内外电位差为0
D. 当a处受到刺激时,最左侧电位计不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有神经节的B是传入神经。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B右侧细胞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出神经,E表示效应器,所以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方向是B→C→D,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会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在神经元内都是电信号,所以在神经元之间传导速度慢,B错误;
C、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膜电位为外正内负,膜内外有电位差,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当a处受到刺激时,最右侧的电位计不会发生偏转,而其余3个电位计都会发生偏转,D错误。
故选A。
6. 电影《战狼2》故事情节逼真,尤其是战区很多人感染了拉曼拉病毒(一种可引发烈性传染病RNA病毒),让观众认识到机体稳态调节的重要性。根据所学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看到高潮部分时,观影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 特战队员战斗时肾上腺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包装,最终分泌到细胞外
C. 若预防拉曼拉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可以通过进行接种疫苗来预防该疾病
D. 故事情节中一些人遭受重伤后会出现持续高烧现象,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1、疫苗的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2、体温恒定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A、观看电影高潮部分,由于神经—体液的调节,观影人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A正确;
B、肾上腺素不是蛋白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场所不在核糖体,也不需要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所以与分泌蛋白过程不同,B错误;
C、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研制成功,可通过进行接种来预防,使得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类型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战争中有些人遭受重伤后会持续高烧,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B。
7. 某种神经递质X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迅速在细胞间扩散,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如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通过增强GC(鸟昔酸环化醇)的催化活性,打开离子通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下列关于该神经递质X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神经递质X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
B. 该神经递质X与突触后膜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 突触后膜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D. 该神经递质X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调节该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该神经递质X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凭借其脂溶性穿过细胞膜,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该神经递质X不经受体介导,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说明突触后膜上没有其特异性受体,其受体应该在细胞内,B正确;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可实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该神经递质X直接进入突触后膜细胞内,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说明其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调节该过程,D错误。
故选B。
8. 被称为“中国第一棉”的新疆棉,以绒长、品质好、产量高而著称于世。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比较干旱,土壤多为沙质土壤,加上植物激素的使用,均为棉花的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显著提高棉花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
B. 生长素调节棉花细胞代谢时,具有微量、影响显著的特点
C. 光除了为新疆棉提供能量外,还能作为信息分子调控其生长发育
D. 在新疆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一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在细胞中,胞质溶胶和细胞核中都有光敏色素。
【详解】A、赤霉素是信号分子,酶才能提高棉花细胞内化学反应速度,A错误;
B、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调节棉花细胞代谢时,具有微量、影响显著的特点,B正确;
C、光是重要的环境信号,对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因此光除了为新疆棉提供能量外,还能作为信息分子调控其生长发育,C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D正确。
故选A。
9. 辣椒素是辣椒中主要的辣味成分。研究发现,辣椒素和高温均能直接激活细胞膜上的受体TRPV1,使其作为离子通道协助相关离子跨膜运输,产生兴奋。兴奋沿伤害性传入神经上传至大脑,因为大脑对伤害性传入神经信号统一解读为“疼痛”,所以辣的感觉被定义为痛觉。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辣椒素和高温引发的“疼痛”属于条件反射
B. 细胞膜上的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Na+内流,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C. 可通过提高TRPV1的敏感性研发镇痛药物,以减轻某些种类的疼痛
D. 吃完辣椒后,马上喝热水比喝冷水更会加重辣椒素引发的疼痛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详解】A、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辣椒素和高温引发的“疼痛”,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A错误;
B、细胞膜上的TRPV1被辣椒素激活后,Na+内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提高TRPV1的敏感性,会加重某些种类的疼痛,所以不能通过提高TRPV1的敏感性研发镇痛药物,C错误;
D、由于辣椒素和高温均能直接激活细胞膜上的受体TRPV1,所以吃完辣椒后,马上喝热水比喝冷水更会加重辣椒素引发的疼痛,D正确。
故选D。
10. 肺癌是目前全球癌症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抗CTLA-4免疫疗法效果显著。CTLA-4是一种位于细胞毒性T细胞上的膜蛋白,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的活性,能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LA-4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
B. 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有关
C. 抑制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
D. 使用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CTLA-4的本质是膜蛋白,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故CTLA-4的形成过程中有水的生成,A正确;
B、免疫监视功能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肿瘤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关,B错误;
C、CTLA-4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的活性,能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所以抑制膜蛋白CTLA-4的活性,细胞免疫功能将增强,C正确;
D、使用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能增强T细胞的功能,即免疫功能增强,有可能会引发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B。
11. 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产生的④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B. 细胞②、细胞③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脊髓中成熟
C. 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②③⑤⑥⑦⑧
D. 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⑤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细胞④能分泌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则⑤为记忆B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a为细胞因子。
【详解】A、图中产生的④是浆细胞,浆细胞无识别能力,A错误;
B、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B错误;
C、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⑤为记忆B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正确;
D、⑤为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可以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C。
12.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类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农桑辑要》是元朝司农司撰写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其中描述“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6冲天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此项操作与生长素有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 植物体内的PAA、GA、IBA、IAA都属于生长素
C. 用一定浓度生长素除去稻田中的双子叶杂草,利用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D. 打去“冲天心”是通过促进侧芽合成赤霉素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生长素是吲哚乙酸等物质,不是蛋白质,基本单位不是氨基酸,A错误;
B、GA赤霉素,PAA、IBA、IAA都属于生长素,B错误;
C、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田间除草利用的是生长素浓度过高杀死植物的原理,C正确;
D、打去“冲天心”是通过解除顶端优势,减少顶芽生长素运输到侧芽,通过调节顶芽和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而起作用,D错误。
故选C。
13. 某实验小组对有害动物甲进行调查并绘制了与甲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B. 食物、天敌等因素对有害动物甲种群的作用强度与其种群密度相关
C. 调查期间有害动物甲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D. 对有害动物甲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此后能使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密度能直接反应种群的数量,A错误;
B、一般来说食物、天敌等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的密度有关,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
C、结合图示可知,调查期间有害动物甲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而后减小,C错误;
D、对有害动物甲的防治应在B点之前,达到B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对有害动物甲的控制难度增大,D错误。
故选B。
14. 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长期的进化,其99%的食物都是竹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并结合资料可知小熊猫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B. 箭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小熊猫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数量
D. 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种内竞争激烈,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繁殖机会大,这属于协同进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通过协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A、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由此可见,小熊猫捕食面广,其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
B、箭竹林中的箭竹属于种群,箭竹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小熊猫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影响数量,C错误;
D、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大熊猫进化过程中种内竞争激烈不属于协同进化,D错误。
故选A。
15. 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外貌和物种组成。下列关于陆地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陆地群落中,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是最高的
B. 某一区域的群落是什么类型,与该区域的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C. 不同群落在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是完全不相同的
D. 群落中不同生物的生态位不尽相同,使群落资源得到了最有效地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详解】A、在陆地群落中,森林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是最高的,营养结构最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高,A正确;
B、群落类型的形成受到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某一区域的群落是什么类型,与该区域的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B正确;
C、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并非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如草原群落和森林群落中也存在相同的物种,C错误;
D、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 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主要与它含有HCO3-、NO3-等离子有关
D. 无机盐、葡萄糖、水、呼吸酶和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详解】A、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与它含有HCO3-、H2PO4-等离子有关,C错误;
D、呼吸酶是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CD。
17.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酵母菌数量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B.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进行适当稀释
C. 在血细胞计数板滴上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将盖玻片先斜靠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
D. 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答案】CD
【解析】
【分析】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原理:酵母菌可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实验流程:(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3)观察计数;(4)重复(2)、(3)步骤数次,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绘图分析。
【详解】A、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很多,逐个计数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A正确;
B、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用无菌水进行适当的稀释,B正确;
C、计数板使用先盖盖玻片,吸取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自行渗入,吸取多余培养液,片刻后待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观察计数,C错误;
D、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小,D错误。
故选CD。
18. 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山区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树杜鹃林中大树杜鹃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
C. 通过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来了解大树杜鹃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D. 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该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AD
【解析】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详解】A、大树杜鹃属于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范畴,不属于群落,A错误;
B、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
C、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有助于了解大树杜鹃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C正确;
D、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该因素属于环境制约因素,不是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故选AD。
19.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AIDS)是人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下图1是HIV增殖过程示意图,图2是某人感染HIV后10年内血液中辅助性T细胞和HIV的数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可由母亲遗传给子女
B. 图1中过程③需要RNA聚合酶,该过程主要在辅助性T细胞内完成
C. 过程④表示翻译,需要宿主细胞内游离的氨基酸作为原料,场所为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D. 根据图2推测,感染艾滋病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到影响
【答案】BCD
【解析】
【分析】HIV是RNA病毒,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没有细胞结构,必需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中才能生存。
【详解】A、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属于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因此不能由母亲遗传给子女,A错误;
B、过程③表示转录,该过程RNA聚合酶的催化,由于HIV无细胞结构,且其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 故该过程主要在辅助性T细胞内完成,B正确;
C、④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需要宿主细胞内游离的氨基酸作为原料,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可发挥作用,根据图2推测,感染艾滋病后,辅助性T细胞减少,故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BCD。
20. 紫茎泽兰是我国常见外来入侵植物,会释放强烈的化感物质,并改变入侵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尤其是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促进紫茎泽兰的竞争力,而假地豆可能是对紫茎泽兰具有竞争力的潜在目标植物。为了防止紫茎泽兰的过度蔓延,生态学家提出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相关实验,探究添加活性炭(AC)或杀真菌剂(FC)是否可以影响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本地植物的生长,所得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替代控制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种间竞争
B. 紫茎泽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
C. 假地豆与紫茎泽兰混种时,假地豆处于劣势地位
D. 混种时,添加AC或FC可以提升假地豆的竞争力
【答案】ABD
【解析】
【分析】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生物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详解】A、生物替代是利用有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的植物取代入侵植物的生物替代控制方法,利用的种间关系是竞争,A正确;
B、紫茎泽兰入侵引起当地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正确;
C、混种时,假地豆的生物量明显高于紫茎泽兰,说明在种间竞争中,假地豆吸收利用资源的能力强于紫茎泽兰,处于优势地位,C错误;
D、分析柱形图可知,添加AC或FC均明显提高了假地豆的生物量,面对紫茎泽兰的影响不明显,说明提升了假地豆的竞争力,促进假地豆的生长,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 在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过程中,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作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人体由于压力过大会导致机体产生焦虑感,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外界刺激引起焦虑紧张时,血液中多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改变,某种刺激使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是通过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___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缓,___会受影响。
(2)已知5%葡萄糖溶液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部分被氧化分解,部分被合成糖原,两者都会产生___并排出细胞,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尿量增加,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3)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促进代谢加强,此时有关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成年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___。
【答案】21. ①. 神经-体液 ②. 细胞因子 ③. 细胞免疫
22. H2O(水) 23. ①.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②. 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速度快,范围局限,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运输,速度较慢,范围广泛,延续时间长。
【小问1详解】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调节过程,该过程既有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相关激素参与,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下,机体免疫能力减弱,原因是:在胸腺中成熟的T细胞活性下降,导致细胞因子产生量减少,影响体液免疫;另外,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减缓,细胞毒性T细胞等的产生受影响,细胞免疫会受影响。
【小问2详解】
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进入细胞后,部分被氧化分解,部分被合成糖原,两者都会产生水并排出细胞,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起尿量增加,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小问3详解】
在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会促进代谢加强,此时有关反射弧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控制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成年人不但能够憋尿,还能在没有尿意的时候排尿,但是当人因受伤丧失意识后就会像婴儿一样尿床,该现象说明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关系是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22. 生长激素(GH)既能促进个体生长,又能参与调节物质代谢等。下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A是一种___,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导致该神经元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__。
(2)GH的化学本质是___,分泌增加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I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是___。
(3)GH的分泌受GHRH和SS的共同调节,这种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垂体细胞含有___。
(4)人体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长高的原因是___。
(5)由题可知,某成年人可能由于垂体分泌的GH增多而患上肢端肥大症或___(病名)。
【答案】(1) ①. 神经递质 ②. 由负电位变正电位
(2) ①. 蛋白质 ②. 负反馈调节
(3)GHRH和SS的特异性受体
(4)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GH分泌,促进蛋白质和软骨的形成等
(5)糖尿病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物质A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所以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神经递质刺激后,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负电位最后再恢复为正电位。在应激状态下,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I,间接调节GH的分泌,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GH过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一方面神经系统可以控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另一方面生长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小问1详解】
物质A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故为神经递质;物质A作用于GHRH神经元,钠离子内流,导致该神经元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小问2详解】
GH是生长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I,IGF-I会促进SS神经元分泌SS,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GHRH和SS都是信息分子,作用于垂体细胞,是因为垂体细胞含有这两种信息分子(GHRH和SS)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4详解】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体进入青春期后身体迅速长高的原因是雄(雌)性激素分泌增加,促进GH分泌,促进蛋白质和软骨的形成等,进而表现为身体迅速生长。
【小问5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GH过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的产生。
23. 调查某草原田鼠的数量时,在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43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2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调查区内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_________只。若调查中使用的标记物比较醒目,田鼠被标记后被其天敌捕食的机会增大,则第二次捕获后计算得出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数量。
(2)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食物和水(不考虑疾病等其他因素),则笼内田鼠数量变化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甲中的曲线____________。田鼠过多,会破坏草原植被,如果要控制鼠害,该草原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为____。
(3)用样方法调查该草原0.01平方千米的调查区内某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若某样方内部被调查植物的分布如乙图所示,则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的个体数应计为_______株。
【答案】 ①. 129 ②. 大于 ③. C ④. 从降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答,合理即可 ⑤. 随机取样 ⑥. 8
【解析】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
【详解】(1)由题意知,调查该田鼠数量时使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已知第一次捕获43只并标记,第二次捕获36只,其中标记的有12只,根据计算公式,解得(只)。若调查中使用的标记物比较醒目,田鼠被标记后被其天敌捕食的机会增大,则会导致计算出的种群数量大于实际数量。
(2)虽然实验中田鼠的食物条件充裕,但其仍受到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即为图中的曲线C。田鼠过多,会破坏草原植被,如果要控制鼠害,应该想办法(如适当引入天敌)来降低该鼠的环境容纳量。
(3)调查草原植物的种群数量常用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采用样方法对某植物进行计数时,对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数目,所以该样方中被调查植物的个体数应计为8株。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识记标志重捕法相关的计算公式,结合题干数据进行计算,并能够分析估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4.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 结构。
(3)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____年,第15—2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
【答案】(1) ①. S0 ②. 丰富度 (2)水平结构和垂直
(3) ①. 20 ②. 衰退型 ③. 0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的空间结构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彼此相互融洽,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空间和资源。
【小问1详解】
调查的样方面积应选择物种数较多且相对稳定的最小面积,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不适合作为调查的样方面积,在S0时物种数达到最大,且之后物种数处于稳定状态,虽然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因此选S0最好。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为群落的丰富度。
【小问2详解】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空间结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图示不同植物分布的区域不同,且存在分层现象,因此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小问3详解】
图3中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会维持稳定,据此分析可知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20年,第15~20年间,λ小于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因此,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第20~30间种群的λ等于1,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其增长率为0。
25. 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水草→甲→丁 ②. 丙和丁 ③. 捕食和竞争 ④.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⑤. 大于 ⑥. 丁 ⑦. 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水草、藻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乙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丁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还可以为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图2中水草、藻类固定的总能量为25000KJ/(m2.a),乙固定的能量为1900 KJ/(m2.a),丁固定的能量为275 KJ/(m2.a)。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
(5)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
(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判断甲图中各个成分占据的营养级和消费层次,并能够根据图2中的不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