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如图为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尿病人应该少吃①层食物B. ②层食物摄入不足可能会患坏血病等
C. 青少年应多吃一些③、④层的食物D. ⑤层食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为了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要,人们的营养必须合理。“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示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
【详解】A.糖尿病人应该少吃①层富含糖类的食物,A正确。
B.②层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摄入不足可能会患坏血病等,B正确。
C.③、④层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应多吃一些,C正确。
D.⑤层食物是油脂类人体的备用能源,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D错误。
故选D。
【点睛】主要考查的是合理膳食的知识,可结合平衡膳食宝塔来解答。关键是理解合理营养及平衡膳食宝塔的含义。
2. “O”型腿是佝偻病的轻度表现症状,影响人的外在形象。为预防“O”型腿,我们应保证身体获取足够的含钙的无机盐,并服用哪种维生素来促进钙的吸收( )
A. 维生素AB. 维生素BC. 维生素CD. 维生素D
【答案】D
【解析】更多优质滋源请 家 威杏 MXSJ663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重要成分,幼年缺钙会患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缺钙易得骨质疏松。维生素对人体也有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会得相应的缺乏症,如缺维生素D会患骨质疏松、佝偻病等,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即使食物营养中含有钙,但由于身体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鱼肝油中含丰富的维生素D,因此服用钙片的同时,往往还要服用少量鱼肝油,还要服用少量鱼肝油。服用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预防“O”型腿。故选D。
【点睛】此题的关键是了解维生素D的作用,明确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3. 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温水中保温5~10分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唾液B. 加碘液后,②号试管变蓝色
C. 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D. 该实验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 因此该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变量是唾液,A正确。
B.①号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色;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B正确。
C.该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唾液,①号试管有唾液,②号试管无唾液,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组,①号试管是实验组,②号试管是对照组,C正确。
D.该实验是以唾液为变量设计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没有涉及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4. 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一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
B. 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 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
D. 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
2.图中: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X是小肠。
【详解】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正确。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B错误。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错误。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A。
5. 如图甲、乙、丙表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的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
A. 呼吸道以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畅通
B. 乙图4表示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C. 丙图5和6的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在丙图所示部位,血红蛋白容易与氧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其中,鼻腔、1咽、喉、2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3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空气的作用;3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4肺泡、5肺泡壁、6毛细血管壁。
【详解】A.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体畅通,正确。
B.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是肺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乙图4表示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正确。
C.5肺泡壁和6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正确。
D.丙图肺泡处氧气浓度很高,血红蛋白很容易跟氧结合,错误。
故选D。
6. 如图是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时:呼气,膈顶下降B. b→c时:吸气,膈肌收缩
C. c→d时:胸廓容积扩大D. c→d时:外界气压>肺内气压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2)图示中表示的是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曲线ab段和cd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
【详解】A.曲线a→b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膈顶舒张上升;A错误。
B.曲线b→c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小变大,表示吸气,膈肌收缩,B正确。
C.曲线c→d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膈顶上升,胸廓容积缩小,C错误。
D.曲线c→d时,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肺内气压>外界气压,D错误。
故选B。
【点睛】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7. 下图为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位置应该分别是( )
A. 肺泡、血管IB. 血管I、血管II
C. 肺泡、组织细胞D. 血管II、血管I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图示为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氧气在人体内的扩散方向是:肺泡→血液→组织细胞,因此,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肺泡内。
人体跟其他大多数生物一样也在进行呼吸作用,而人体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少部分用来维持体温。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气体的扩散作用,明确肺泡处含氧气最多,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最多。
8. 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情况危急。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对溺水者进行口对口吸气法的人工呼吸抢救
B. 先判断溺水者无呼吸或无意识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C. 在急救车到达前,确认溺水者和救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
D. 在急救车到达前,需要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出现意外、危机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A.发现有人溺水,立即将溺水者救上岸,先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再用人工呼吸等方法进行急救,A符合题意。
B.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B不符合题意。
C.在急救车到达前,首先,确认伤病员和救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不符合题意。
D.在急救车到达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以挽救患者的生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有关它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三种血细胞都需要血浆运载
B. ②代表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
C. 图中③可以用来作为DNA亲子鉴定材料
D. 某志愿者从平原到西藏参加支教半年后,血液中①数量显著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
【详解】A.血浆是淡黄色,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成分是水,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A正确。
B.②代表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保护作用,B正确。
C.图中③是血小板,无细胞核,不可以用来作为DNA亲子鉴定材料,C错误。
D.西藏属于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后,体内血液中①红细胞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增加了血红蛋白的含量,提高了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D正确。
故选C。
10. 如图为“观察血液的流动”实验及观察到的血液流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管1是小动脉B. 血管3是小静脉
C. 血管2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D. 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目的是避免鱼乱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中:1是动脉,2是毛细血管,3是静脉。
【详解】A.由图可知,1是由主干流向分支,是动脉,A正确。
B.由图可知,3是由分支流向主干,是静脉,B正确。
C.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目是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
B. ⑤的壁最厚,肌肉发达,收缩和舒张能力最强
C. ⑦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⑨
D. ⑨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⑦是右心房、⑨是右心室、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⑥是上腔静脉,⑧是下腔静脉,③是肺静脉。
【详解】如图所示:⑦是右心房、⑨是右心室、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⑥是上腔静脉,⑧是下腔静脉,③是肺静脉。①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最快,故A正确。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与心脏各腔的输血功能相适应,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这是因为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因此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同样的道理,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故心脏壁最厚的腔是⑤左心室,故B正确。⑦是右心房,右心房收缩,静脉瓣关闭,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右心房流向右心室,故C错误。⑨是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右心室流向②肺动脉,故D正确。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路线。
12. 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结构中血液流动示意图,②表示器官或结构,①、③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②表示大脑,则③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
B. 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血管内流静脉血
C. 若②表示小肠,则③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都增加
D. 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③内流出的血液为静脉血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下:
【详解】A.若②表示大脑,由于脑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则③脑静脉内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减少,A正确。
B.若②表示肺,则③表示肺静脉,由于在肺部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到血液中,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的动脉血了,因此血管③肺静脉内流动脉血,B错误。
C.若②表示小肠,则③小肠静脉内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都增加,氧气会减少,因为小肠细胞要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
D.若②表示肾小球,则①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是尿液形成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结构[4]和结构[5]构成肾小体
B. 某人的尿量是正常人的数倍,可能病变的部位是结构[4]
C. 结构[5]中收集的液体是原尿,从结构[3]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D. 血液透析治疗模拟的是人体内的A生理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图中,1入球小动脉、2肾静脉、3肾小管、4肾小球、5肾小囊,A、B过程分别表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A.4肾小球、5肾小囊构成肾小体,与肾小管共同构成肾单位,A正确。
B.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形成尿液。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原尿中大部分水不能重吸收回血液,尿液大大增加,故若某人的尿量是正常人的数倍,可能病变的部位是结构3肾小管,B错误。
C.当血液流经4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5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因此5中收集的液体是原尿,3流出的液体是尿液,C正确。
D.通过血液透析,达到了排出代谢废物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D正确。
故选B。
14. 如图表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某些物质的变化,甲乙分别是( )
A. 无机盐、尿素
B. 尿素,葡萄糖
C. 蛋白质、葡萄糖
D. 血细胞、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
【详解】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肾小管中葡萄糖迅速减少变为0.而尿素没有被重吸收,由于大部分水被重吸收,所以原尿流经肾小管后尿素的浓度大大提升。因此,图示中甲代表的是尿素,乙代表的是葡萄糖。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15. 疫情期同学们也不忘打卡锻炼身体,“开合跳”中的同学们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哪些功能( )
①保护 ②排泄 ③调节体温 ④感受外界刺激
A. ①②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详解】人运动的过程中血流量增大循环加快,血管扩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体现了皮肤具有分泌和调节体温的功能。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体现了皮肤还具有排泄作用。因此上述现象体现了皮肤的排泄和调节体温的功能,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B。
16. 下图为神经元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神经元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
B. 神经元胞体主要分布在脑和脊髓的灰质
C. 神经元包括[①]树突和[②]轴突两部分
D.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神经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图中①是树突,②是轴突。
【详解】A.神经元的功能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它的神经元,故A正确。
B.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地方,色泽灰暗,叫灰质,故B正确。
C.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②轴突和多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①树突,故C错误。
D.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D正确。
故选C。
17. 下列哪一疾病不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 )
A. 佝偻病B. 巨人症C. 糖尿病D. 侏儒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体内激素分泌异常,人会患相应疾病。
【详解】A.佝偻病缺钙或维生素D导致的,A符合题意。
B.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B不符合题意。
C.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 —位老者爬楼梯时脚下一滑,突然后仰导致头部着地,致使呼吸和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结合所学生物知识,你认为受伤部位可能是
A. 脑干B. 大脑
C. 小脑D. 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因此老者因头部受伤而导致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受伤的部位可能是脑干。A正确;
B、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大脑有语言中枢、感觉中枢、运动中枢等,错误;
C、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错误;
D、脊髓有反射和传导的作用,错误;
故选A。
【点睛】脑干中含有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一旦损伤会危及生命。
19. 图是人体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B→C→D→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 若①处受损,刺激A处时不能引起相应的感觉
C. 若②处受损,刺激A处时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
D. 复杂反射依赖图中所示结构就可以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反射弧的结构: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
【详解】A.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这五部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
B.若①处受损,即是传入神经受损,此时刺激A处,外界刺激不能进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不能根据刺激发命令给反应器,因此无感觉,无运动,B正确。
C.若②处受损,即是传出神经受损,此时刺激A处,外界刺激能进入神经中枢,但神经中枢的命令不能传递给反应器,因此有感觉,无运动,C正确
D.复杂反射并非仅依赖图中结构就可完成,图中结构的神经中枢并未指明是否为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D错误。
故选D。
20. 下图为人体耳、眼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咽喉发炎时,病原体可经③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B. ④破裂对听觉的形成有影响
C. 用眼观看由远处迎面走来的同学时,⑥的曲度会由大变小
D. 调节瞳孔大小的结构是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①听小骨,②耳蜗,③听神经,④鼓膜,⑤角膜,⑥晶状体,⑦视网膜,⑧视神经。
【详解】A.咽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咽部受病菌感染时,病菌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A错误。
B.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④鼓膜的振动,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鼓膜破裂对听觉的形成有影响,B正确。
CD.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近物时,正好相反。所以用眼观看由远处迎面走来的同学时,晶状体的曲度是由小变大,C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听视觉的形成。
21. 某人因醉驾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胸部受伤形成截瘫,此病人会出现以下哪种症状?( )
A 不能说话B. 不能形成视觉C. 不能控制四肢D. 不能控制排尿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因此反射活动的途径可简单表示如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排尿反射的调节中枢位于脊髓腰骶段,并且排尿是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的,是高级中枢的反射控制了低级中枢的反射。而胸部高位截瘫的病人其脊髓的神经冲动不能传导至大脑皮层,因此表现为尿失禁。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所以胸部受伤形成截瘫的人不会出现不能说话、不能形成视觉的症状。胸段脊髓受伤,下肢与大脑的联系中断,因此下肢不受大脑控制,但上肢是可以控制的。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考生识记人脑的结构及功能。
22. 如图是人体免疫系统概念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
B. 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
C. 丁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D. 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2)图中:甲是非特异性免疫,乙是特异性免疫,丙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详解】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甲,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乙,A正确;
丙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B错误;
丁主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C正确;
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免疫的概念和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3. 健康人、流感、流感病人、流感病人的飞沫、流感病毒分别属于( )
①传染源 ②病原体 ③传播途径 ④传染病 ⑤易感人群
A. ⑤④③①②B. ⑤②③④①C. ①⑤④③②D. ⑤④①③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详解】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流感患者等;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如老人和小孩等。传染病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健康人是⑤易感人群、流感 是④传染病、流感病人是①传染源 、流感病人的飞沫是③传播途径、流感病毒是②病原体。
故选D。
24. 如图生动形象的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B. 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C. 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D. 该免疫细胞能够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以及抗体与抗原的区分,主要从二者的概念来答。
【详解】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病原体等异物称为抗原,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显然该免疫细胞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的说法错误。
故选D。
25. 下列有关健康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病人或家属可自行购买非处方药(OTC),非处方药并非绝对安全
B.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C. 长期酗酒会损伤心脏和血管,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变稠
D. 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A.无论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如果应用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有可能危害健康,A正确。
B.因为睡眠可以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所以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能力,B正确。
C.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舒筋活血、御寒壮骨,C错误。
D.绿色出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D正确。
故选C。
第Ⅱ卷(填空题 50分)
二、填空题
26. 图一表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图二曲线表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请据图回答:
(1)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是图一中的[ ]___________,它分泌的消化液是_______,能将图二中________(填甲、乙或丙)曲线所代表物质乳化为微粒,这种消化过程属于_________性消化。
(2)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________,
该物质会进一步在图一中的[ ]_______中被消化成葡萄糖。
(3)图二中乙曲线所表示的物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在消化道内参与消化该物质的部位有____________,该物质经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2肝脏 ②. 胆汁 ③. 丙 ④. 物理
(2) ①. 麦芽糖 ②. 3小肠
(3) ①. 胃、小肠##小肠、胃 ②. 氨基酸
【解析】
【分析】(1)由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一可知:1唾液腺、2肝脏、3小肠、4口腔、5食道、6胃、7胰腺、8大肠、9肛门。
(2)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化学消化的器官依次是口腔、胃、小肠。所以,图二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人体的消化道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是: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
【小问1详解】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2肝脏,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进行乳化作用,将其乳化成脂肪微粒,加速脂肪的消化,这种消化属于物理性消化。图二中丙代表的是脂肪,脂肪最早在小肠内被消化。
【小问2详解】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最终在3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小问3详解】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图二中曲线乙的消化开始于C胃,是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27. 图一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二是人体呼吸运动模拟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 ]_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图二中,根据④运动方向判断甲处于______(填“吸气”或“呼气”)状态,胸廓容积______(填“扩大”或“缩小”),肺内气压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外界大气压。
(3)图三中a、b表示的过程是______,通过______实现。血液从[4]端流到[5]端,其成分变化是______气体含量减少。
【答案】(1)1肺 (2) ①. 吸气 ②. 扩大 ③. 低于
(3) ①.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②. 气体的扩散作用 ③. 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图一:1肺,2呼吸道,3膈肌。图二:①模拟气管,②模拟肺,③模拟胸廓,④模拟膈肌。图甲表示吸气,乙表示呼气。图三: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气体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4肺动脉,5肺静脉。
【小问1详解】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2呼吸道和1肺两部分,1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
【小问2详解】
图二中,甲膈肌收缩,顶部下降,表示吸气。吸气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小问3详解】
图三中a、b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图二中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表示的气体是氧气。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8. 图中甲图是人体心脏模式图,乙图为人体血液循环时血液中某气体的含量变化情况,据图回答问题:
(1)心脏的四个腔中,[⑨]______的壁最厚。
(2)甲图中体循环的终点是______(写序号),肺循环的起点是______(写序号);在⑥内流的是______,在⑦中流的是______(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3)在循环系统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结构,分别是______、动脉瓣和静脉瓣。
(4)乙图为人体血液循环时,血液中某气体的含量变化情况。若横轴中的I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Ⅲ段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则此气体最可能是______。
【答案】(1)左心室 (2) ①. 右心房 ②. 右心室 ③. 静脉血 ④. 动脉血
(3)房室瓣 (4)氧气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图甲中①上腔静脉、②右心房、③右心室、④下腔静脉、⑤主动脉、⑥肺动脉、⑦肺静脉、⑧左心房、⑨左心室。
小问1详解】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⑨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壁最厚。
【小问2详解】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循环的途径是⑨左心室→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全身静脉→①④上、下腔静脉→②右心房。肺循环的途径是③右心室→⑥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⑦肺静脉→⑧左心房。所以图中体循环的终点是②右心房,肺循环的起点是③右心室。在⑥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在⑦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小问3详解】
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倒流;心室和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倒流;四肢静脉中有静脉瓣。
【小问4详解】
如果I段代表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组织细胞要进行生理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Ⅲ段代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液要进行肺循环。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在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因此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则此气体最可能是氧气的变化情况。
29. 如图1是老师绘制的肾单位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曲线,请结合图2肾单位模式图分析回答。
(1)肾单位的结构包括图中的[ ]______、[ ]______和[⑥]肾小管三部分组成。
(2)图1中,部位II的葡萄糖浓度最终降为0,是因为该部位发生了______作用。
(3)若尿检后发现尿液中出现血细胞,最可能是因为图2中的[ ]______发炎,造成通透性增加,血液流经此处,发生______作用时,血细胞也随着进入______中形成原尿。
(4)①内的液体与③内的液体相比较,蛋白质的浓度______。
【答案】(1) ①. ④肾小球 ②. ⑤肾小囊
(2)重吸收 (3) ①. ④肾小球 ②. 过滤 ③. 肾小囊
(4)较高
【解析】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3)肾脏作为一个一般器官,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要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和养料,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和养料都会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4)肾脏作为一个排泄器官,要将流经肾脏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流经肾脏后废物会减少。
(5)图2中,①是出球小动脉,②是肾静脉,③是肾动脉,④是肾小球,⑤是肾小囊,⑥是肾小管,⑦是收集管。
【小问1详解】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⑥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④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⑤肾小囊。
【小问2详解】
“图1中,部位Ⅱ的葡萄糖浓度从0.1最终降为0”,是因为该部位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重新吸收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
【小问3详解】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能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若尿检后发现尿液中出现血细胞”,最可能是因为图2中的④肾小球发炎,造成通透性增加。血液流经此处,发生过滤作用时,血细胞也随着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小问4详解】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从①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与③肾动脉相比,蛋白质等大分子的物质的浓度会明显升高,是因为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以后,蛋白质数量没有改变,血液中大量的水分进入肾小囊中。
30. 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环境与地球有差异,但生理活动与在地球时基本相同。请结合如图所示的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⑥表示生理过程)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航天食品是流质的,是为了避免固体食品颗粒在失重条件下进入呼吸道影响①、②过程,①、②过程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2)图中③和④都表示______过程,营养物质可以通过该过程进入血液,主要通过血液中的______运输,最终在组织细胞内经氧化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______。
(3)太空失重的环境会使宇航员的心率和血压下降,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如果宇航员突患肠炎,服用青霉素消炎,药物到达病灶之前,流经图中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______(填字母);
(4)宇航员的代谢废物,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可以通过______排出。
【答案】(1)呼吸运动
(2) ①. 吸收 ②. 血浆 ③. 能量
(3)ABCD
(4)皮肤
【解析】
【分析】(1)血液循环简图:
(2)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 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呼吸系统通过肺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由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3)①表示吸气过程,②表示呼气过程,③和④都表示吸收过程,⑤表示过滤作用,⑥表示重吸收作用;A是右心房,B是右心室,C是左心房,D是左心室。
【小问1详解】
①、②过程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①表示吸气过程,②表示呼气过程,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都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小问2详解】
图中③和④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胃和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的过程。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气;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是加速凝血和止血。因此营养物质通过吸收过程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最终在组织细胞内通过呼吸作用被氧化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小问3详解】
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的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服用青霉素消炎,药物到达病灶之前经过心脏的路径为:小肠处毛细血管→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所以药物到达病灶之前,流经图中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小问4详解】
排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图中显示了呼吸系统呼出气体和泌尿系统排出尿液,所以宇航员的代谢废物,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可以通过皮肤排出。
31. 每年12月2日是“全国交通安全日”,遵守交通规则应成为我们的行为规范。请结合图示及生物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人能看清楚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主要是图一中[ ]__________的曲度大小可以调节;正常情况下,光线经过折射,使物像落在[ ]_________上;若司机患有近视,需要配戴__________镜进行矫正。
(2)司机看到红灯后刹车,这一反射类型属于_______反射,图二中a相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
(3)“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司机听到救护车的鸣笛声时,要主动让出道路,听觉的感受器位于图一中的[ ]__________,听觉最终在[ ]__________形成。
(4)新交通法明确规定不得醉酒驾车。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出动作不协调,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 ]___________。人们看到因醉驾导致的车祸现场时,往往会非常紧张害怕,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不由自主加快,这是_____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1) ①. ③晶状体 ②. ⑤视网膜 ③. 凹透
(2) ①. 条件##复杂 ②. 传入神经
(3) ①. 3耳蜗 ②. A大脑皮层
(4) ①. B小脑 ②. 神经和激素
【解析】
【分析】题图中:1是鼓膜,2听小骨,3是耳蜗,4与听觉有关的神经;A大脑皮层,B小脑;①角膜,②瞳孔,③晶状体,④玻璃体,⑤视网膜、⑥视神经。反射弧模式图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f是下行传导束,g是上行传导束。
【小问1详解】
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所以,人能看清楚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主要是图一中[③]晶状体的曲度大小可以调节。眼球中的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故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是眼球内成像的部位。所以,正常情况下,光线经过折射,使物像落在[⑤]视网膜上。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导致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而不是视网膜上。而凹透镜具有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因此,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矫正了近视眼。所以,若司机患有近视,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小问2详解】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所以,司机看到红灯后刹车,这一反射类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从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图二中a相当于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结构。
【小问3详解】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所以,司机的听觉的感受器位于图一中的[3]耳蜗,听觉最终在[A]大脑皮层形成。
【小问4详解】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所以,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出动作不协调,主要原因是酒精麻痹了人的[B]小脑。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其中神经系统的调节占主导地位,激素调节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也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人们看到因醉驾导致的车祸现场时,往往会非常紧张害怕,血压升高,心跳和呼吸不由自主加快,这是神经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32. 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传染病具有______的特点。
(2)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______免疫。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接种的牛痘病毒属于______。
(3)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______。
(4)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由新冠病毒(2019-nCV)引起的传染病突然爆发,国家即刻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疫情防控,如:①出行坚持佩戴口罩 ②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③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 ④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⑤建议健康人群注射新冠疫苗等,上述预防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填数字);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来看,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属于______。
(5)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从免疫的角度看,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______,从而提高免疫力。
【答案】(1)传染性和流行性
(2) ①. 特异性 ②. 抗原
(3)病原体 (4) ①. ①② ②. 易感人群 (5)抗体
【解析】
【分析】1、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道防线指的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体液中含有的一些杀菌物质能破坏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各种病原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小问1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小问2详解】
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通过注射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人体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故从人体免疫角度分析,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所以,题干两种方法都属于人出生后才产生特异性免疫。从免疫的角度分析,接种的牛痘病毒是疫苗,属于抗原。
【小问3详解】
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所以,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统称为病原体。
【小问4详解】
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一般来说,凡是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均为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等;凡是对病人或怀疑是病人的采取的措施均为控制传染源,如隔离病人等;其余的“环境消毒、消灭媒介蚊虫、讲究个人卫生、戴口罩”等措施可判断为切断传播途径。所以,题干中:①出行坚持佩戴口罩;②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③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以增强自身体质和免疫力和⑤建议健康人群注射新冠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④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属于易感人群。
【小问5详解】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如病原体等异物。病原体等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使其产生了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者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因此,从免疫的角度看,注射新冠病毒疫苗后,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力,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八年级(下)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下列有关近视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