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3-6年级上册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必刷卷(期末押题卷)(多版本)
(期末押题卷)期末综合测试预测卷-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必刷卷(教科版)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期末综合测试预测卷-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必刷卷(教科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小提琴的四根弦,按1到4的顺序用相同的力拨动琴弦,声音的变化规律是( )。
A.从高到低B.从低到高C.从弱到强
2.往米饭中滴碘酒会出现蓝色,是因为其中含有( )。
A.蛋白质B.淀粉C.维生素
3.在呼气过程中,呼吸器官参与的顺序是( )。
A.肺—气管—鼻子或口腔B.鼻子或口腔—气管—肺C.气管—鼻子或口腔—肺
4.小米粥来到餐桌上的过程不包括( )。
A.加工成小米B.做成小米粥C.喝掉小米粥
5.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放在水面上,可以看到水的波纹从振动的音叉开始( )传播。
A.只向上下B.只向左右C.向四周
6.在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中,我们发现______的食物更容易通过食道。
A.饼干状B.粥状C.馒头状
7.鞋底的花纹是为了( )。
A.减小摩擦力B.增大摩擦力C.美观
8.如图所示,两本书相对,一页一页交错叠加,发现很难把两本书分开,这是因为( )。
A.压力增大B.摩擦力增大C.摩擦力增大
9.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少摩擦(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二、填空题
10.按煮熟或者没煮熟,可以把食物分为 和生食。
11.外耳由耳郭和( )构成,中耳由鼓膜和( )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 )相连。
12.食物在 进一步磨碎和分解, 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场所。
13.( )位于心脏和肺脏下面,是用于呼吸的重要器官。
14.声音的高低与物体( )有关。物体振动得越( ),发出的声音越( );物体振动得越( ),发出的声音越( )。
15.设计师在设计赛车时,轮胎很粗糙,可以 。拉拉链时,我们打上一些蜡,这是为了 。
16.如下图,小嘉将左耳紧贴水槽外壁,小科将敲击后的音叉浸入水中,小嘉左耳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 (填“水”“空气”或“桌面”)传播的。
17.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 ,在呼吸过程中,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1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 。
三、判断题
19.运动的物体失去运动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反冲力的作用。( )
20.汽车鸣笛的声音和摩托车大喇叭声是不一样的。( )
21.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 )
22.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食物。( )
23.设计制作自己的小车,首先要做的是组装零件。( )
24.人体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
25.在制作吸管排箫时可以适当将吸管剪得短一些,以便吹出更响亮的声音。( )
26.小车越重,车轮和地面间的摩擦力越大。( )
27.有些物体工作时不需要能量。( )
28.在计数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时,一呼一吸算两次。( )
四、连线题
29.请把实验活动和被检测的营养成分连接起来。
五、排序题
30.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请将下列物质按传播声音的快慢进行排列。
空气 木棒 食盐水 清水 钢管
钢管〉 〉 〉 〉 (快→→慢)
六、实验题
如图,小明用橡皮筋将一块绷紧的气球皮扎在圆筒一端,并在气球皮上挂一个小泡沫球,然后在杯口另一端敲击音叉,观察实验现象。
31.小明这个实验是模拟( )的装置。
A.耳朵内鼓膜振动B.物体振动发出声音C.声音是怎样传播
32.敲击音叉的力越大,小球跳动得越( )。
A.远B.快C.近
33.将图中的音叉换成更小的音叉,用相同的力敲击,小球跳动会变( )。
A.远B.快C.近
七、简答题
34.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文具盒的重力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35.下表是周末某位同学安排的全家一日三餐的食物,这些都是他喜欢的食物。你觉得合理吗?说说你的想法。
米饭在我们身体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请按顺序写出各消化器官的名称。
简述我们吃的食物到身体内的什么地方去了?
给一个气球充足气,再用细线把开口绑紧,并用手指轻轻敲气球,听听此时气球发出的声音。再将气球放于耳朵边上,然后轻敲气球远离耳朵的另一侧,你会发现此时听到的声音比刚才大得多了。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
写出食物在人身体里“旅行”的过程,以及食物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如果教室里没有了空气,我们还能听到老师的说话声吗?为什么?
41.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存在能量。
参考答案:
1.B
【详解】声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快慢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图中从1到4四根弦,材料长短相同,由粗到细,用相同的力拨动时,振动由慢到快,所以发出声音的变化规律是从低到高。
2.B
【详解】淀粉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生活中常用滴碘酒观察是否变色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根据判断淀粉的方法,在食物上滴加碘酒,观察颜色变化,如果变蓝色,说明含有淀粉,否则不含淀粉。往米饭中滴碘酒会出现蓝色,是因为其中含有淀粉。
3.A
【详解】根据对人体呼吸器官的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中转站,能够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呼气过程中,呼吸器官参与的顺序是肺—气管—鼻子或口腔.
4.C
【详解】小米粥来到餐桌上经历了播种、谷子成熟、收割稻谷、晒稻谷、加工成小米、做成小米粥这些过程。喝掉小米粥不属于这个过程。
5.C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把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放在水面上,音叉在振动,可以看到水的波纹从振动的音叉开始向四周传播。
6.B
【详解】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口腔摄入食物,牙齿咀嚼食物,舌头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在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粥状的食物更容易通过食道。
7.B
【详解】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地方:汽车轮胎上的条纹、车轮上的防滑链条、鞋底的花纹、用毛巾包着瓶盖拧盖。在鞋底加上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让行走更加稳定。
8.B
【详解】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如图,将两本书相对,一页一页错开叠加,然后尝试从书脊处拉开两本书,发现怎么也拉不开,这是因为书页之间接触面比较粗糙,加之书页重叠得很多,粗糙程度和压力导致摩擦力很大,所以很难把两本书分开。
9.A
【详解】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摩擦力有时对我们有利,有时对我们有害。减少摩擦是加润滑油,增大摩擦的是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轮胎上有很多花纹,所以A符合题意。
10.熟食
【详解】食物是指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根据食物的吃法,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
11. 外耳道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详解】耳朵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是由耳郭和外耳道组成。中耳是由听小骨和鼓膜组成。内耳由耳蜗组成,耳蜗与听觉神经相连。
12. 胃 小肠
【详解】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依次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经过食道到达胃,食物在胃进一步磨碎和分解,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场所。
13.横膈膜
【详解】横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作用能帮助肺呼吸,通过收张帮助肺呼出吸入气体。呼气时,胸廓向内收缩,横隔向上移,胸腔空间变小,腹部舒张,肺泡里的二氧化碳被排除体外;吸气时,胸廓向外扩张,横隔向下移,胸腔空间变大,腹部收缩,吸入了空气。
14. 振动的快慢 快 高 慢 低
【详解】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分析】本题考查声音的高低,要求学生掌握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15. 增大摩擦力 减小摩擦力
【详解】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使用轮子、打上一些蜡、加润滑油、设计成流线型等。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是轮胎很粗糙、增加重量。
16.水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小嘉将左耳紧贴水槽外壁,小科将敲击后的音叉浸入水中,小嘉左耳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水传播的。
17.气体交换
【详解】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氮气不变,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了。
18. 强 弱
【详解】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19.×
【详解】运动的物体失去运动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所以题干中说法是错误的。
【分析】本题考查阻力,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的物体失去运动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20.√
【详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因此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汽车鸣笛的声音和摩托车大喇叭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21.√
【详解】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22.√
【详解】食物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我们可以按照食物来源、食用时间、加工方式等来对食物进行分类。按照生活习惯我们可以分为粮食、蔬菜、肉类、奶制品、水果和调味品等,按照食物的来源我们可以分为植物性的素食和动物性的荤食,按照主次我们可以分为主食和副食,按照熟和生我们可以分为熟食和生食。食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给食物分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食物。故该说法正确。
23.×
【详解】设计的一般流程是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在设计制作小车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问题,设计图纸,然后才是动手操作。
24.√
【详解】人类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本质就是气体交换,吸进去氧气,呼出来二氧化碳气体,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
25.×
【详解】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用力吹时,物体振动的幅度较大,发出的声音越响亮。将吸管剪得短一些,改变的是声音的高低,不能改变声音的响度,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6.√
【详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大,物体越轻,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小车越重,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大,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27.×
【详解】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28.×
【详解】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正常下,一分钟呼吸的次数与年龄、健康状况、劳动强度等有关,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9.
【详解】检验食物中营养成分的方法,把食物放在白纸上挤压、滑动,白纸上留下了油渍变透明,说明这种食物含有脂肪,脂肪是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根据淀粉遇碘会变蓝的特性,在食物上滴碘酒,是为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如果发现有变蓝色的现象出现,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玉米、马铃薯、大米、红薯和馒头等。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主要材料,没有蛋白质就没有人的生命。蛋白质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来源:瘦肉、鱼、蛋、奶、豆类。蛋白质检验:将食物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烧,辨别气味。
30. 木棒 食盐水 清水 空气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各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所以按传播声音的从快到慢依次是钢管〉木棒〉食盐水〉清水〉空气。
31.A 32.A 33.C
【分析】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人的耳朵具有产生听觉和平衡觉的功能。
31.分析实验可知,小明这个实验是模拟耳朵内鼓膜振动的装置。
32.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敲打音叉的力越大,小球跳动得越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保护自己的耳朵的方法有远离生源;控制发生物体声音强弱;听到剧烈声音及时捂住耳朵,减弱声波对耳朵的伤害等。
33.将图中的音叉换成更小的音叉,用相同的力敲击,音叉振动变小,小球跳动会变近。
34.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详解】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35.不合理,一天中摄入的都是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缺乏蔬菜和水果,这样的饮食不健康。
【详解】我们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不挑食,不然会因为缺少某种营养而得病。进食要适量,吃得不够会营养不良,吃得过多,会得肥胖病,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消化器官。我们只有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的摄入要全面、适量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均衡。这位同学一日三餐的设计的不合理,一天中摄入的都是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缺乏蔬菜和水果,这样的饮食不健康。
36.答:食道、胃、小肠、大肠。
【详解】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肝、胰腺、小肠、大肠、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米饭进入人体后的“旅行路线”是从口腔,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从肛门排出体外。
37.食物通过我们体内消化器官的消化分解,一部分营养物质被吸收,用来维持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剩余的残渣形成粪便,被我们排出体外。
【详解】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消化系统的处理,营养部分被吸收,水分被输送到膀胱变成尿排出,营养进入人的体内提供热量,最后剩下的食物残渣才变成大便被排出体外。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通过消化器官,营养部分被吸收,食物残渣被排出体外。
38.第一次轻敲气球声音是通过气球外的空气传播的,第二次轻敲气球声音是通过气球内的空气传播的,气球内的空气微粒比气球外要紧密,轻敲气球时,气球内的空气振动幅度大,所以声音就大多了。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距离近,“鼓膜”振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振动的幅度小。第一次轻敲气球声音是通过气球外的空气传播的,第二次轻敲气球声音是通过气球内的空气传播的,气球内的空气微粒比气球外要紧密,轻敲气球时,气球内的空气振动幅度大,所以声音就大多了。
39.建议写出“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一过程,并着重说出食物成分在口腔、胃、小肠三个部位的变化即可。口腔中初步消化淀粉,胃内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能进行消化。
【详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口腔摄入食物,牙齿咀嚼食物,舌头搅拌食物,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食道蠕动,推送食物进入胃。胃能够短暂地储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吸收工作主要是在小肠里完成的,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能进行消化。
40.如果教室里没有了空气,我们不能听到老师的说话声,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环境中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如果教室里没有了空气,我们不能听到老师的说话声,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环境中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状态,人与人之间讲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41.生活中运动的物体存在动能,流动的水具有动能,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有化学能等。
【详解】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叫动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生活中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其颜色变化
脂肪
将食物在白纸上挤压,干燥后观察痕迹
蛋白质
将食物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烧,辨别气味
淀粉
早餐
午餐
晚餐
奶油面包、牛奶、鸡蛋
炸鸡翅、炸薯条、可乐
红烧肉、卤鸡腿、青菜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期末综合测试预测卷-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必刷卷(教科版) (1),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期末综合测试预测卷-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必刷卷(教科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押题卷)期末综合测试预测卷-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高频易错期末必刷卷(教科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