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12)

    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12)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12)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12),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宏词①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②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宏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对考试落第的失望。前两联表现了诗人应考时的自信与名落孙山后的自嘲,写出了雄心壮志沦为笑柄的失意与羞愧。②对兵部侍郎的感激。“但负”句把兵部侍郎比作刘弘,表达诗人对他的赞美与对其举荐的感激。③对未来前途的迷茫。尾联写出了诗人不知道未来之路是通达还是堵塞,内心感到迷惘感伤。
    【详解】(1)C. “以季布、刘弘自比”错误。颈联“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意思为我只能面对一诺千金的季布而羞惭,只是辜负了像刘弘一样的高士的您的书信。诗人将自己与季布形成对比,把兵部侍郎比作刘弘。
    (2)首联“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诗人写自己才华横溢,考前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如同名字已经写入及第者的名单。但是,结果却名落孙山。对此,诗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还丹九转疏”,即自己才疏学浅。颔联“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诗人连用“画虎类犬”和“鱼跃龙门”两个典故,并且一个正用一个反用,着重描写了自己铎羽折翼梦想成空的狼狈,蕴合着诗人苦涩的失败感和痛苦的挫折感。前两联写诗人应考时的自信与名落孙山后的自嘲,写出了及第理想落败后的失意与羞愧。故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考试落第的失望。
    颈联“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在这里,诗人同样连用“千金诺”和“一纸书”两个典故,作者借助刘弘,侧面表现了兵部侍郎的不凡、尊贵以及对自己的殷殷期许和倾心帮助,流露出诗人对兵部侍郎的赞美与感激。尾联上句“犹有报恩方寸在”,写诗人难忘恩情,诗人写道,虽然科举失意,自己梦想成空,横遭打击,但是侍郎大人的恩情却牢记心间始终不忘,透露出诗人对侍郎大人的感激和忠诚。
    尾联下句“不知通塞竟何如”,意思是不知道我的境遇最终是通达还是闭塞。诗人在此询问境遇的穷通,写出了诗人不知道未来之路究竟是达则兼济,还是走投无路的迷惘,表现了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为官之路的迷惘,以及不能实现人生抱负的感伤。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②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地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2.请分析第①句画线句子中冒号的作用。
    3.有人将第②句画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样修改?请阐明理由。
    【答案】2.第①句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下文从鼓浪屿、大雁塔和“鎏金铜蚕”三处文化遗产来说明文化瑰宝的珍贵。
    3.不同意。①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
    ②原文“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
    【解析】2.
    第①句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画线句,以“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作为主语,说明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珍贵性。而冒号后,作者则分别以“漫步鼓浪屿”“置身大雁塔”“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为开头,具体讲述了这三处文化瑰宝对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底蕴的重要意义。而这些,都是前文“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的最好证明。由此可见,冒号前边内容为总说,后面内容为分说。
    3.
    由题干可知,考生首先需要回答“不同意”。然后分析两种表达的不同之处以及文中这种表达的效果。
    第一处不同,文中说“时间无言……铭刻……”,“无言”“铭刻”本属于人的行为,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同时“铭刻”更能展现留下的印迹之深。
    第二处不同,文中说“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由“足迹”到“记忆”再到“精神”,由实到虚,由浅入深,呈现出逐层加深的递进关系,改句“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破坏了这种关系。
    三、名句名篇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概括了秦国搜刮、挥霍六国珍宝的行为。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作者考虑到司马光对自己的看重与厚待,不应该马虎回复书信的两句是“ , ”。
    【答案】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相关试卷

    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10):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10),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8):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8),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6):

    这是一份高三语文天天练(试卷含答案) (6),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