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1《年、月、日》教案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220946/0-17052965300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1《年、月、日》教案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220946/0-1705296530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六1《年、月、日》教案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5220946/0-170529653007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实践,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全课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大月、小月、特殊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2.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与归纳。
2.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自然科学和历法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难点:掌握大月、小月、特殊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2023年和2024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说一说你们记忆中美好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日子。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生3:6月10日是我的生日。
生4:1月1日是元旦。
……
过渡:观察教材70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节庆的日子。(按顺序说一说)在这些节庆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操作指导:
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为引子,以节庆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教学新知作铺垫。
板块二 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活动1 初步了解年历
课件出示教材71页例1:
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导学提纲:
(1)观察2023年、2024年的年历,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生3:2023年的2月有28天,2024年的2月有29天。
师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活动2 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
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成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为大月,每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为小月(二月除外),每月有30天。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并记忆)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指腊月,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3.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每年的大月有7个,
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二)教学例2
活动1 认识平年和闰年
课件出示下面例题:
2023年2月和2024年2月,这两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导学提纲:
(1)分别计算2023年和2024年全年的天数。
(2)2023年和2024年的天数相同吗?如果不同,说一说为什么不同。
预设
生1:2023年有365天,2024年有366天。
生2:2023年和2024年的天数不同是因为2023年的2月有28天,2024年的2月有29天。
生3:那为什么2月的天数不同呢?
(师讲解: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大约要用365天5时48分46秒,一年按365天计算叫作平年。每过4年差不多就少1天,把这1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作闰年)
活动2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72页例2:(详见课堂活动卡)
观察2013-2024年的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
(1)把上面月历中是闰年的圈出来。
(2)2016年是闰年,( )年后,即( )年又是闰年。
(3)今年是( )年,上一个闰年是( )年,下一个闰年是( )年。
导学提纲:
(1)仔细观察月历,根据2月的天数,说出2013-2024年中哪几年是闰年。
(2)你发现了什么?
(3)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平年和闰年?
预设
生1:2016年、2020年和2024年是闰年。
生2:我发现通常每4年中就有1个闰年。
生3:那我们就用年份除以4,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有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这样的年份就是闰年;有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这样的年份就是平年。
师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操作指导:教师在教学教材71页例1时,让学生认真观察2023年和2024年的年历,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在教学教材72页例2时,把2013-2024年的2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教学演示更加清晰,与传统教学的直接传授相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板块三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填空。
(1)一年有( )个大月,( )个小月。
(2)2015年1月、2月、3月一共有( )天。
(3)5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4)8月30日的后一天是( )月( )日。
(5)小明在外婆家连住62天,正好经过了两个月。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6)2015年是( )年,上一个闰年是( )年,下一个闰年是( )年。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指名回答)
2.判断。
(1)4月、6月、9月和11月是小月,每月都有30天。( )
(2)单数月份都是大月。( )
(3)2月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2200年的2月有29天。( )
(学生先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
3.冬冬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指名回答,重点说明理由)
板块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
生1: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生2: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
生3:我还可以用歌诀和拳头记忆大月和小月。
师: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到了许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向家人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2.布置作业。
教材73页2题,74页4题。
板书设计
年、月、日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课时设计在学习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这样做不仅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而且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引发学生的疑惑。另外,本课时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1月、3月、5月、7月、
8月、10月、12月
31天
小月:4月、6月、9月、11月
30天
特殊月:2月
28天(平年)
29天(闰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年、月、日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练习,加深练习,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1.年、月、日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探究新知.,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1.年、月、日教案及反思,共5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