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诗词赏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
展开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试题(共15小题)
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本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D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2)任选一个角度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考点】诗.
【答案】(1)D
(2)示例一: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分析】《行路难》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诗人开始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诗人的茫然,然后感慨“冰塞川”“雪满山”,心生失望之感。中间又想到“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两位历史人物,又心生希望。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从诗人的前后情感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是乐观、旷达的。所以不能说是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疑问句式,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前路多艰,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
答案:
(1)D
(2)示例一:用感叹句、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点评】理解诗歌的含义及情感,需要同学们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及写作背景,答题时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翻译、内容、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阅读赏析,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1)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什么特点?
(2)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考点】词句赏析.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写气图貌之笔传出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景物描写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即可。寻找诗句中的景物相对简单,从“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中找出描写的景物有“草”“柳”“桃花”“李花”;“青青”“黄”“历乱”“香”等词从颜色、状貌、气味等角度,写出了“春意闹”的意味,由此可见诗句所体现了春天“春意盎然”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的意思是: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从中可以看出因为春日把恨引,使诗人度日如年,产生了怨春的愁绪。根据诗文注释可知,诗人怨春的根本原因是被贬的苦闷。“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字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格式来分析即可。
答案:
(1)草、柳、桃花、李花示例: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明媚可人。
(2)示例一:“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春日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抱怨春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表达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示例二:“惹”是招引(或:引起)的意思,诗人抱怨舂日把恨引长,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妙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日俱增的愁绪以及无法排遣的苦闷。
译文:
春天青草丛生,绿柳抽芽,桃花挂在枝头丛丛点缀,李子花的香味飘得远远都是。(但是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天),春风依然不能为我吹散烦恼忧愁,我的愁思怨恨偏偏在这春天一直滋长。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诗歌的内容。第二题是难题,要求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赏析字词的妙处。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怀有什么相同点?
【考点】诗.
【答案】(1)运用对比、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或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心境)。
(2)都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分析】(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乙)《秋词》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议论,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后两句写景,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手法的掌握。与古人对秋天的感受不同,借景抒发情感。《秋词》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写了乐观豪迈、奋发进取的激情。
(2)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情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表达作者不甘沦落,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和“便引诗情到碧霄”可知诗人并没有像平常的人一样伤春悲秋,而是觉得秋天还要胜过春天,在这样的一个秋天里,诗人诗情大发,从而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心境和乐观豪迈的气概。由此可以看出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情怀。
答案:
(1)运用对比、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境(或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心境)。
(2)都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译文:
【甲】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乙】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考点】词.
【答案】(1)D
(2)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分析】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词中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意思是: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答案:
(1)D
(2)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参考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5.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画堂喜•寄子由①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水调歌头》中“ 无眠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人生 。
(2)《画堂春•寄子由》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词.
【答案】(1)无眠;人生
(2)“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分析】【甲】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乙】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欢饮达旦”说明没有睡觉,因此是“无眠”二字;诗人借问明月、青天、宫阙,其实是想表达自己人生的困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是诗人对政治人生的真切思考,因此是在问“人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分别研究两首词的思想,然后一一罗列出来即可,通过注释,我们知道苏轼与弟弟分在两地,他们肯定希望兄弟团聚,所以“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水调歌头》则需要联系当时苏轼仕途失意的背景,然后分析可知词人寄希望于月亮,以寻求内心的自我解脱。
答案:
(1)无眠 人生
(2)“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画堂春》译文: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②如云开汉苑③,秦兵④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李攀龙,明代文学家,山东历城(济南)人。②宛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③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④秦兵,指明朝军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尾联借用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自己愿意投身于保卫国土的事业,却又叹息壮志难酬。
D.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并且从虚写到实写,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一句的妙处。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形象意境.
【答案】(1)D
(2)运用比喻修辞,把战马迅猛奔跑比作彤云翻滚,形象地描绘战马极多驰骋作战的图景,极具动态感,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情感。
【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明朝军队在边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尾联借用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自己愿意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事业。却又叹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壮志难酬。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ABC.正确。
D.有误,“视线由近及远”错误,诗歌先写的是看见的远方的夕阳残日,再写眼前的青山之景,所以说视线由远及近。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一句的妙处。“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意思是平凉府的大牧马场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多如云,明朝军队二月向西胡开去。此句把战马迅猛奔跑比作彤云翻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战马极多驰骋作战的图景,极具动态感,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情感。
答案:
(1)D
(2)运用比喻修辞,把战马迅猛奔跑比作彤云翻滚,形象地描绘战马极多驰骋作战的图景,极具动态感,表达了作者立志报国的情感。
译文
太阳斜照,春天的景色一片寂寥冷清,在平凉城的西北遥望远方。
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迹。
平凉府的大牧马场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多如云,明朝军队二月向西胡开去。
想要投笔从戎到万里外建功立业,封侯显赫,但惭愧的是做学问的我已经两鬓斑白了。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垂死病中惊坐起”句是怎样来抒发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末句中意象的表达效果。
【考点】诗;形象意境;主旨情感.
【答案】(1)这句话用“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身患重病的诗人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听到好友被贬消息时的震惊和担忧,也表现出诗人与白居易的友谊之深。
(2)诗的首尾两句是景语,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也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知道好友被贬后愁苦、悲凉的心境。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垂死病中惊坐起”的意思是:大病中我惊得蓦然从床上坐起。“惊坐起”指事情是出人意料,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这里是诗人得知友人被贬后的震惊,通过这个“惊”字可见诗人和友人的感情之深。“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
(2)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情感的理解。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暗风吹雨入寒窗”的意思是:阴沉的风雨吹入了寒冷的门窗。借“暗风”“雨”“寒窗”等景物,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一方面指的是天气使人寒冷。另一方面是诗人得知朋友被贬的消息后,十分伤心,所以作者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冷清的景物之中,抒情更含蓄。或“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地表达了(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答案:
(1)这句话用“惊坐起”三字,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身患重病的诗人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现出诗人听到好友被贬消息时的震惊和担忧,也表现出诗人与白居易的友谊之深。
(2)诗的首尾两句是景语,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也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知道好友被贬后愁苦、悲凉的心境。
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地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8.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考点】戍边征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解答】(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A.有误,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B.正确;
C.有误,“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的不单是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哀伤落泪。
D.有误,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故选:B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描绘画面及其作用。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画面: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作用:起到了烘托气氛,突出戒备森严、战事吃紧的特点。
答案:
(1)B
(2)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参考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点评】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难点所在,解题时需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联系作家生活的背景来加以判断,学生在平时应注重积累名家作者的一些信息。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此曲开头先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说,元代文人张养浩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目光和认识。请从本曲的主旨句入手,加以分析。
【考点】曲;内容理解;拓展延伸.
【答案】(1)开头以“聚”和“怒”写山与河的雄奇,表现出潼关地势的雄伟险要,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2)古人怀古,多从朝代更替入手,感叹世事,凭吊英雄,但作者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怎样轮流,最终苦的都是百姓。
【分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首句作用。开头一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聚”意思是“汇聚”,从视觉方面写潼关,运用拟人,化静为动,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形象写出潼关处于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意思是“发怒”,从听觉方面写潼关,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水的汹涌澎湃,如人咆哮发怒。这两字突出潼关地势险要,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曲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古人怀古,多从朝代更替入手,感叹世事,凭吊英雄,但作者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怎样轮流,最终苦的都是百姓。
答案:
(1)开头以“聚”和“怒”写山与河的雄奇,表现出潼关地势的雄伟险要,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2)古人怀古,多从朝代更替入手,感叹世事,凭吊英雄,但作者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皇帝怎样轮流,最终苦的都是百姓。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落梅①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②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③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本诗是刘克庄被贬建阳所写。②砌:台阶。③谬:不合情理的。
(1)两首诗相似的情感基调是 B
A.欢快
B.凄怆
C.慷慨
D.闲适
(2)两首诗都有“落梅”这一意象。《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诗人把笛曲《梅花落》写做“落梅花”的用意是 ① 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落梅》中将梅花比作“迁客”和“骚人”的用意是② 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B
(2)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分析】《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落梅》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创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落梅》该诗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据此分析可知两首诗相似的情感基调是“凄怆”。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意思是: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意思是: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答案:
(1)B
(2)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译文: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落梅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叫人触目愁肠,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失意文人。梅花曾经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坠入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梅花,香气却经久不灭。春风掌管着对众花生杀予夺的大权,却错误地忌妒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加扶持,任意摧残。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简要分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孤”字的表达效果。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请结合词人的政治抱负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考点】词;词句赏析;内容理解;戍边征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首抒怀诗,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炼字。炼字首先要解释字义,然后看是否有手法的运用,再描述“孤”在语句中的构成的画面,最后点出“孤”字的作用即可。
“孤”是孤独的意思。描绘了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座城门紧闭的画面,“孤”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也暗示了戍边将士孤立无援的处境和内心孤独的心情。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现任后己的奉献精神,个人命运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的精神。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与舍小家、顾大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是相吻合的。
答案:
(1)“孤”是“孤单,孤独”的意思,写出了边塞城池的萧条孤单,远戍边塞的将士内心的孤独寂寞,暗示了战事的吃紧,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坚守边城的艰难与决心。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写出了将士们虽然思念远隔万里的家乡,但仍心系国家,渴望建国立业的情感,这正是舍家为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崇高精神。
译文:
西北边塞秋来风景与江南不同,大雁南飞去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起响起,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行路难(其一)》一诗开篇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营造出 ① 欢乐 的氛围,与诗人的“停杯”“② 投箸 ”等行为形成强烈反差。
(2)以上两首诗中都出现了“雪”的意象,请结合这个意象和全诗内容,简要说说两位诗人所表达情感上的同与异。
【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①欢乐(豪奢宴饮)
②投箸(拔剑/四顾)
(2)同:借助“雪”都写出前路艰难,表达诗人彷徨、迷茫的情绪。
异:《行路难(其一)》借虚景雪和其他意象(用典、修辞等)描写了人生之路的艰难、内心的彷徨无助,但最终在姜、伊事迹的激励下振起(无助中有再崛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写的是“雪拥蓝关”实景,暗含仕途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怆之情,与诗尾对侄孙寄语的凄楚、沉痛之情一脉相承。
【分析】《行路难(其一)》是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这首诗以饮食的精美、宴饮的欢乐和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动作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行路难(其一)》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雪拥蓝关马不前”意思是: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暗示仕途险恶,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
答案:
(1)①欢乐(豪奢宴饮)
②投箸(拔剑/四顾)
(2)同:借助“雪”都写出前路艰难,表达诗人彷徨、迷茫的情绪。
异:《行路难(其一)》借虚景雪和其他意象(用典、修辞等)描写了人生之路的艰难、内心的彷徨无助,但最终在姜、伊事迹的激励下振起(无助中有再崛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写的是“雪拥蓝关”实景,暗含仕途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怆之情,与诗尾对侄孙寄语的凄楚、沉痛之情一脉相承。
译文:
行路难(其一)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各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②别有春。
【注】①金鞍:饰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这里借马鞍、笼头的贵美指代贵公子。②庐:本指村房或小屋。这里指书房。
(1)诗中盛赞读书好处多,请作简要概括。
(2)小语认为这首诗题为“观书”,尾联写“金鞍玉勒寻芳客”是画蛇添足。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考点】诗;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哲理雅趣.
【答案】(1)读书,让诗人如遇知己,早晚相伴、忧乐与共;读书,让诗人胸无杂念;读书,让诗人不断获得新知;读书,可以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2)对比(反衬),用贵公子寻芳问柳反衬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或者诗人书斋读书之乐),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及情趣的高雅、自得其乐。
【分析】《观书》是明朝于谦的作品,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读书的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意思是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概括为:读书可使人如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意思是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概括为:读书可使人沉醉其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概括为: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概括为: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金鞍玉勒寻芳客”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表明是富家浪子。这些人终日寻花问柳,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表达了诗人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答案:
(1)读书,让诗人如遇知己,早晚相伴、忧乐与共;读书,让诗人胸无杂念;读书,让诗人不断获得新知;读书,可以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2)对比(反衬),用贵公子寻芳问柳反衬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或者诗人书斋读书之乐),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及情趣的高雅、自得其乐。
译文: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阅读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回顾了诗人① 被贬谪 的遭遇,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② 世事沧桑、人事全非 的慨叹。
(2)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本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
【考点】词句赏析;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被贬谪 世事沧桑、人事全非
(2)两句诗都是借助典型意象的描写表诗人的思想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助长风、海浪、云帆、沧海等壮阔意象,表达诗人勇于挑战命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助沉舟、病树自比,但同时结合欣欣向荣的万木、竞相驶过的千帆等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意象,表现出诗人面对宦海沉浮的豁达襟怀,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感。
【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通过“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诗人无罪而遭贬谪的无限辛酸与愤激之情;作者借“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典故,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怅惘心情。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句意为: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内心愤懑不平和他昂扬的斗志,通过想象表现出自己勇于挑战命运,不屈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感。
答案:
(1)被贬谪 世事沧桑、人事全非
(2)两句诗都是借助典型意象的描写表诗人的思想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借助长风、海浪、云帆、沧海等壮阔意象,表达诗人勇于挑战命运,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助沉舟、病树自比,但同时结合欣欣向荣的万木、竞相驶过的千帆等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意象,表现出诗人面对宦海沉浮的豁达襟怀,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感。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描绘“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考点】词;内容理解;主旨情感.
【答案】(1)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2)抒发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情绪。
【分析】这是一首抒怀诗,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能力。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描述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描述如: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句,通过“燕然未勒”“白发”“征夫泪”可知,这首词借“浊酒”表达了守边战士思家心切,壮志难酬的情怀。
答案:
(1)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2)抒发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情绪。
译文:
西北边塞秋来风景与江南不同,大雁南飞去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号角一起响起,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绪,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听惯了幽怨的羌笛,见惯了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白发长,士卒热泪泣。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2作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12作文-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12作文原卷版docx、12作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09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9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9记叙文阅读原卷版docx、09记叙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08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08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热点题型(全国通用),文件包含08说明文阅读原卷版docx、08说明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