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共9页。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还有山村夜景。《宿建德江》描写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科举失利回乡,黄昏时分途径建德江,将船停靠在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看到远处旷野中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清清江水中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人很亲近,人们劳作一天回到家中,而此时作者只能在停靠在岸边的船上过夜,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整首诗的诗眼为“愁”字,流露出作者孤寂的情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人苏轼游览西湖时所写,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分别描写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又用“翻墨”“跳珠”“忽”等词写出夏日暴雨来势之急,动静变化之快,精准地描写了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令西湖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晚间经过黄沙道看到乡村月夜景色所写的一首词,“西江月”为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为题目。词人从视觉——明月升上树梢而惊飞枝头喜鹊,听觉——蝉鸣声、蛙声、人们谈论丰收声,嗅觉——稻花香三个方面把乡村月夜描绘得恬静自然,美丽如画,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内心的宁静和喜悦。简单的文字有着扑面而来的恬静和野趣,透着淡淡的愉悦,于平淡中见洒脱。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到了月夜,但两者情感截然不同。本课每首诗词都配有插图,图文结合,使诗歌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二、学情分析 古诗词的学习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让孩子依照以前学习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诗词,读准节奏,对于难句的节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理解句子的方式辅助学生读好停顿。再通过借助注释、小组学习等方式大致理解诗词内容。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如“客愁新”,可引导学生查阅诗人孟浩然的资料,联系作者当时科举失利、人在异乡等背影理解作者的愁苦心情。 这三首诗词极富画面感,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前几课所学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想象画面理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宿建德江》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抓住写景的诗句,思考此景表达了怎样的情语,抓住“愁”字来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还可以联系生活想开去,说说自己见过的暴雨。《西沙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由此想到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内心轻松愉悦的心情。 三首诗词都要求积累背诵,可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沙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1.板书课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诗题。 (1)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的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建德江”“望湖楼”,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和“望湖楼”。 (4)指名说诗题的意思。 2.初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正音:渚。 4.指导读出节奏。 (二)读《宿建德江》,感受愁绪之深 1.自由读《宿建德江》,把古诗读正确。 2.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理解“渚”。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着第三、四句,说说诗人将船停靠烟渚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反馈:旷野无边无际显得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2)联系已学诗句理解“月”的意象。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3)这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空旷、孤寂) 4.引导学生感受愁绪: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受? (1)圈画关键词:愁。 (2)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3)借助资料,感受诗人的“愁”。 背景资料:写这首诗时,孟浩然离开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5.指名说作者为何此时心里会涌起“新愁”。(远离故乡、仕途失意) 6.小结:正因为诗人心中愁苦,所以他所看到的景象会是空旷、孤寂的。 7.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8.借助插图背诵诗句。 (三)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 1.师范读诗句。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3.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行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 4.交流反馈:教师可以适时提示意思:翻墨,像墨汁一样的乌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预设:云翻图、雨落图、风卷图、水静图 5.学习活动:感受动静变化 ①概括:云、雨、风、水用一个字概括每一幅画面的特点。 ②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1)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浓。抓“跳珠、乱”体会雨的大。抓“忽”体会风的快。抓“水如天”体会湖水的静。 (2)结合四幅画面感受动静变化。 6.引导学生感受变化之快:哪个关键字词可以看出动静变化很快?(忽) 7.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较轻快的语气读出阵雨来势之急,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雨后湖面平静之感,从而感受动静变化之快。 8.借助画面背诵诗句。 【设计意图】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先梳理古诗中提到的雷阵雨的四个变化过程,想象画面,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提炼关键字,来感受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得朗读更有意境。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词题,初读课文 1.理解词题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黄沙道中”。 (3)学生齐读诗题。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生朗读。 ①相机正音:见(xiàn)。 ②链接旧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理解“见”。 ③指导书写:“鹊”字左右等宽,“蝉”字左边的“虫”和右边的“单”做好穿插,并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3)指导读出节奏感。重点指导: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相机理解句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二)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2.指名说词的大意,相机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 (2)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3.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1)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理解“惊鹊”,感受以动衬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幽静。 (2)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说丰年。 想象说话: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年?又会说些什么? (3)闻到:稻花香。 (4)指导朗读,读出乡村月夜的美。 4.读下阕,体会情感。 (1)同桌讨论: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呢? (2)交流反馈:联系上阕可知诗人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3)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①抓“忽见”感受惊喜。 ②链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受惊喜。 (4)指导朗读,读出喜悦之情。 (三)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学习活动: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①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②讨论:同桌合作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2.交流反馈:两者情感不一样,孟浩然表达的是忧愁,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喜悦。 (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2)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年的喜悦以及由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3.配乐,对比朗读:男生读《宿建德江》,女生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诗人内心的不同情感。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由《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三首作品中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有日暮江景,有西湖雨景,还有山村夜景。《宿建德江》描写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科举失利回乡,黄昏时分途径建德江,将船停靠在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看到远处旷野中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清清江水中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人很亲近,人们劳作一天回到家中,而此时作者只能在停靠在岸边的船上过夜,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整首诗的诗眼为“愁”字,流露出作者孤寂的情绪。《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人苏轼游览西湖时所写,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分别描写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又用“翻墨”“跳珠”“忽”等词写出夏日暴雨来势之急,动静变化之快,精准地描写了天气从阴到雨又到晴的变化过程,令西湖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晚间经过黄沙道看到乡村月夜景色所写的一首词,“西江月”为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为题目。词人从视觉——明月升上树梢而惊飞枝头喜鹊,听觉——蝉鸣声、蛙声、人们谈论丰收声,嗅觉——稻花香三个方面把乡村月夜描绘得恬静自然,美丽如画,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内心的宁静和喜悦。简单的文字有着扑面而来的恬静和野趣,透着淡淡的愉悦,于平淡中见洒脱。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到了月夜,但两者情感截然不同。本课每首诗词都配有插图,图文结合,使诗歌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二、学情分析 古诗词的学习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让孩子依照以前学习学习古诗词的方法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读准诗词,读准节奏,对于难句的节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理解句子的方式辅助学生读好停顿。再通过借助注释、小组学习等方式大致理解诗词内容。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如“客愁新”,可引导学生查阅诗人孟浩然的资料,联系作者当时科举失利、人在异乡等背影理解作者的愁苦心情。 这三首诗词极富画面感,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前几课所学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想象画面理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宿建德江》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抓住写景的诗句,思考此景表达了怎样的情语,抓住“愁”字来理解,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学可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画面里有哪些景物,还可以联系生活想开去,说说自己见过的暴雨。《西沙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由此想到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内心轻松愉悦的心情。 三首诗词都要求积累背诵,可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沙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4.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1.板书课题《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诗题。 (1)指导书写:德。提醒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的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建德江”“望湖楼”,知道诗中描述的地点。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建德江”和“望湖楼”。 (4)指名说诗题的意思。 2.初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正音:渚。 4.指导读出节奏。 (二)读《宿建德江》,感受愁绪之深 1.自由读《宿建德江》,把古诗读正确。 2.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注释理解“渚”。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着第三、四句,说说诗人将船停靠烟渚边,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反馈:旷野无边无际显得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2)联系已学诗句理解“月”的意象。补充诗句:“举头望明月”“明月何时照我还”,了解“月”在古诗词中常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3)这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空旷、孤寂) 4.引导学生感受愁绪: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感受? (1)圈画关键词:愁。 (2)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感受“愁”: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惆怅和绵绵愁绪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3)借助资料,感受诗人的“愁”。 背景资料:写这首诗时,孟浩然离开家乡到洛阳,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 5.指名说作者为何此时心里会涌起“新愁”。(远离故乡、仕途失意) 6.小结:正因为诗人心中愁苦,所以他所看到的景象会是空旷、孤寂的。 7.指导朗读:通过放慢语速、强调“愁”字等方式读出愁绪。 8.借助插图背诵诗句。 (三)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 1.师范读诗句。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歌大意。 3.学生自主学习:有人说,这首诗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每一行诗分别写了怎样的画面。 4.交流反馈:教师可以适时提示意思:翻墨,像墨汁一样的乌云在天上翻卷。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预设:云翻图、雨落图、风卷图、水静图 5.学习活动:感受动静变化 ①概括:云、雨、风、水用一个字概括每一幅画面的特点。 ②讨论:小组合作,结合诗句讨论理由。 (1)指名交流。抓“翻墨”体会乌云的浓。抓“跳珠、乱”体会雨的大。抓“忽”体会风的快。抓“水如天”体会湖水的静。 (2)结合四幅画面感受动静变化。 6.引导学生感受变化之快:哪个关键字词可以看出动静变化很快?(忽) 7.指导朗读:前三句可用较轻快的语气读出阵雨来势之急,最后一句语速放缓,读出雨后湖面平静之感,从而感受动静变化之快。 8.借助画面背诵诗句。 【设计意图】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先梳理古诗中提到的雷阵雨的四个变化过程,想象画面,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提炼关键字,来感受雷阵雨的变化之快,使得朗读更有意境。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词题,初读课文 1.理解词题 (1)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夜、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黄沙道中”。 (3)学生齐读诗题。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指生朗读。 ①相机正音:见(xiàn)。 ②链接旧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风吹草低见牛羊”,引导学生理解“见”。 ③指导书写:“鹊”字左右等宽,“蝉”字左边的“虫”和右边的“单”做好穿插,并注意第五笔是提,不是横。 (3)指导读出节奏感。重点指导: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相机理解句意: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二)理解词意,想象画面 1.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2.指名说词的大意,相机理解:别枝、茅店、社林。 (1)结合图片理解“别枝”。 (2)结合注释理解“茅店、社林”。 3.读上阕,想象画面:在画面中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1)看到:明月别枝惊鹊。 理解“惊鹊”,感受以动衬静: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幽静。 (2)听到:蝉鸣、蛙声一片、说丰年。 想象说话:你仿佛听到谁在谈论丰年?又会说些什么? (3)闻到:稻花香。 (4)指导朗读,读出乡村月夜的美。 4.读下阕,体会情感。 (1)同桌讨论: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天气突变,诗人想找过去熟悉的茅店避雨,此刻为何找不到呢? (2)交流反馈:联系上阕可知诗人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3)感受心情:这时,拐个弯,茅店突然出现,诗人是怎样的心情? ①抓“忽见”感受惊喜。 ②链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受惊喜。 (4)指导朗读,读出喜悦之情。 (三)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1.学习活动: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①思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②讨论:同桌合作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2.交流反馈:两者情感不一样,孟浩然表达的是忧愁,而辛弃疾表达的是喜悦。 (1)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 (2)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年的喜悦以及由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 3.配乐,对比朗读:男生读《宿建德江》,女生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通过抓住具体的诗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感受两位诗人内心的不同情感。 【板书设计】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