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美国2018年8月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帕克太阳探测器升空,该探测器能够比其他探测器更靠近太阳,将帮助人们更多了解太阳的大气。
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帕克太阳探测器探测的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名称是
A. 色球层B. 光球层C. 日冕层D. 日核
2.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
A. 黑子和耀斑B. 黑子和日珥C. 耀斑和太阳风D. 日珥和太阳风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最外层为日冕层,故选C。
【2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故选A。
下图为某城市周围相关大气要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四幅图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4. 甲图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地( )
A. 人口密集B. 纬度较低
C. 正午太阳高度大D. 下垫面反射率大
5. 乙图近地面的风向是( )
A. 郊区吹向城区B. 城区吹向郊区
C. 只有白天,城区吹向郊区D. 只有夜晚,郊区吹向城区
【答案】3. D 4. A 5. A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城市的热岛效应,甲图示意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乙图示意城市气压低于郊区,丙图示意城市相对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丁图示意城市盛行下沉气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导致城市气压低于郊区,出现城市相对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的现象。丁图中城市盛行下沉气流的现象,在甲、乙两图所示的气温与气压分布状况下不会发生,故本题D项符合题目要求,选D。
【4题详解】
甲图示意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属于城市热岛现象,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工业密集,产生大量废热而形成的。A项正确;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无关,BC错;若下垫面反射率大,会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在一程度上缓解热岛效应,故D错。所以本题选A。
【5题详解】
乙图示意城市气压低于郊区,故风由郊区吹向城区,A正确;BC错;热岛效应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与昼夜变化关系不大,D错。所以本题选A。
【点睛】一般认为城市热岛的成因有三:一是城市与郊区地表面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工厂生产、交通工具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径流深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径流深。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与径流深,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34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m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该流域5月降水量较4月明显增加,而径流深增加缓慢,下列说法与此相关的是( )
A. 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B. 3~4月地表较为干燥
C. 3~4月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饱和状态D. 4~5月农业用水较少
7. 若不考虑人为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B. 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
C. 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D. 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答案】6. B 7. C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5月份较4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但径流深增加缓慢,是因为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气候干旱,地表较为干燥,B正确。如果是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则地下径流深增加会较快,但图示显示 地下径流深增加也缓慢,A错误。3~4月降水少,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C错误。4~5月农业用水较多,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334mm ,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920mm ,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757mm。”,据此,该地的水量盈余为414mm,比其平均径流量要小,该地的多年降水量相对稳定,因此,多出来的径流量并非来自本地的降水,更不可能是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造成的,B错误。该地位于西南地区,由于地势崎岖且高,所以,外部地表径流汇入较为困难,A错误。该地位于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暗河较多,应该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C正确。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但下渗水体进入地下成为地下径流,这部分水体仍然属于当地水量的盈余,只是水体位置的变化,对区域水体的总量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读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8. 图中甲处渔场的名称是
A. 北海渔场B. 纽芬兰渔场
C. 北海道渔场D. 秘鲁渔场
9. 洋流对乙地沿岸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降温减湿
B. 增温增湿
C. 形成大渔场
D. 加快海洋污染净化速度,缩小污染范围
1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
A. 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作用,使北极圈内出现了不冻港
B. 秘鲁附近海区由于寒、暖流交汇,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
C. 洋流有利于海洋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D. 洋流能把近海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环境保护。
【答案】8. C 9. B 10. A
【解析】
【8题详解】
图中甲处渔场位于日本的北海道附近,渔场的名称是北海道渔场,所以选C。
【9题详解】
乙地附近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该洋流对乙地沿岸环境起到增温增湿作用,洋流加快海洋污染净化速度,同时也会扩大污染范围,没有形成大渔场,所以选B。
【10题详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作用,使北极圈内出现了不冻港,A对; 秘鲁附近海区由于寒流上升流,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秘鲁渔场,B错;顺着洋流航行,有利于海洋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逆着洋流航行,则相反,C错;洋流能把近海的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这是不利于环境保护,D错。所以选A。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的特点。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进行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在川西高寒山地,阳坡的氮含量高于阴坡;土壤中磷的分布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阴坡相比,川西高寒山地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较高B. 降水较少C. 风速较大D. 坡度较小
12. 下列关于川西高寒山地土壤磷含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随海拔升高,土壤中磷含量降低B. 低海拔地区植被对土壤中磷的消耗小
C. 高海拔地区土壤中磷的损失较小D. 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答案】11. A 12. C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比阴坡多,导致阳坡气温高于阴坡。较高的气温刺激植被的初级生产力,进而增加土壤中氮的输入。故A选项正确。该地属于湿润地区,阳坡和阴坡水分差异小,风速和坡度与土壤氮含量没有直接关系,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12题详解】
土壤中磷的分布表现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A错;低海拔处的植被物种更为丰富,生长期长,植被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活性较强,对土壤中磷的消耗量大,B错;土壤水分增加,增强了淋溶作用,减少了土壤中磷含量,D错;随海拔升高。低温减弱了植被和微生物活性,减少了土壤中磷的损失,C对。故C选项正确。
【点睛】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周转受微生物的制约,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有机质的转化,特别是气候条件对有机质积累影响较大。
下图为3月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图中的冷锋系统( )
①西段锋线后为西北风 ②东段主要受气旋系统的驱动 ③西段主要受反气旋系统驱动 ④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4. 图中冷锋的移动造成了较大范围内的沙尘暴灾害,主要原因是( )
①降温幅度大②暖气团干燥③水平气压梯度大④太阳辐射较弱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15. 图中甲地此时的风向( )
A. 西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东南风
【答案】13. D 14. C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的冷锋系统西段锋线后为东北风,①错误;根据图中天气系统来看,图中冷锋东段受气旋的驱动,西段受反气旋系统驱动,②③正确;图中冷锋的三角形符号可以指示冷锋移动方向,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沙尘暴是大风吹动地面沙尘弥漫天空的现象。读图可知,图中冷锋是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锋线附近等压线密集,近地面气压梯度大,冷锋移动速度快,风力大,且此时为3月,锋前的暖气团干燥,不易形成降水,在大风的推动下易形成沙尘暴,②③正确;降温幅度大和太阳辐射较弱与沙尘暴关系不大,①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此时甲地的西侧气压高,东侧气压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处,同时受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沙尘暴发生的条件:1、地面上的沙尘物质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2、大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3、不稳定的空气状态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第2卷:非选择题(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的东海岸,每年大约有400座冰山被洋流带至纽芬兰岛附近的温暖水域。早在16世纪,这里鳕鱼群非常密集,人们甚至用“可以踩着鳕鱼背在海面上行走”来形容。下图为纽芬兰岛位置和洋流示意图。
(1)将大量冰山带至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的洋流为____(填“甲”或“乙”),该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特征有____影响。
(2)运用洋流知识分析纽芬兰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原因。
(3)若图中乙海区有一巨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指出洋流对该石油泄漏事件的影响。
【答案】(1) ①. 甲 ②. 降温减湿
(2)该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3)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纽芬兰岛位置和洋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的分布及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将大量冰山带至纽芬兰岛附近海域的洋流为甲,甲是拉布拉多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小问2详解】
分析渔业资源资源丰富主要从水温、生存空间、营养盐类、食物来源等角度进行分析。洋流知识中与形成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有关的是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由图可知,纽芬兰岛附近为北上暖流与南下寒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小问3详解】
由图中洋流流向可知,若乙海区巨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后,将顺着洋流扩大到更远的海区,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污染物的净化,即洋流可以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扩大海洋污染的范围。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宜兰平原(位置见下图)是台湾岛上第三大平原,全年多雨,三面环山,东面向海。沿海分布着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和沙滩。平原上不少河流在接近入海口处流向改为与海岸线平行,最终在某处入海。
(1)说出宜兰平原全年多雨的原因。
(2)简析宜兰平原沙滩的形成过程。
(3)分析宜兰平原上某些河流在入海口处流向与海岸线平行的原因。
【答案】(1)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冬春季节,盛行东北风,多地形雨,降水较多;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在沿岸沉积;海水涨潮过程中,海水携带泥沙向陆地流动,受到陆地抬升影响,海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3)宜兰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向易受地形影响;南北走向的沙丘阻挡河流入海,因此河流流向与海岸线平行。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成因分析,考查对地理事物的探究和论证能力。
【详解】(1)夏秋季节,受东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多;冬春季节,盛行东北风,加上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海上的气流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增加了降水量。
(2)河流携带泥沙入海,由于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在沿岸沉积;海水涨潮过程中,海水携带泥沙受到陆地抬升影响,使海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3)宜兰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向易受地形影响;南北走向的沙丘阻挡河流入海,因此河流流向只能沿沙丘的方向流动,使河流与海岸线平行。
【点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我国东北开展了一次“土壤的形成”的野外实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较完整,如图左,图中序号⑤⑥分别代表母质层和母岩层。
材料二“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肥沃。这种土壤土层深厚,表土疏松,底土黏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研究表明,东北的黑土与当地气候密切相关,图右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1)写出图中①~④代表的土层名称。
(2)结合材料二,简述黑土的性状特点。
(3)指出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并简析该气候对东北黑土有机质的影响。
【答案】(1)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2)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便于耕作。
(3)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
【解析】
【分析】本题以野外实地考察、乡言俗语塑造情境,涉及土壤、土壤成土因素及土壤剖面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提取和分析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突出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小问1详解】
自然土壤剖面图中,数码①为土壤表层,即为有机层,数码②位于有机层之下,土层颜色呈灰黑色或黑色,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
【小问2详解】
简述土壤的性状特点要从;组成、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四个方面分析。由材料可得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土疏松,通气透水性好;底土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层深厚,土壤剖面结构良好,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壤。
【小问3详解】
由哈尔滨气候图可得,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期,整体气温偏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多雨,植物繁茂,产生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山谷断裂带中的A城市,人口有80万。某日凌晨该城市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距2千米,此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发生次日震区出现多次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因城区受损过于严重,该城市决定在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选择一处另建新城。
(1)分析此次地震给当地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原因。
(2)指出本次地震可能诱发的两种严重次生地质灾害。
(3)请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选择一处最适合城市重建的区域,并说明理由。
【答案】(1)震级高,震源浅,震中距小,建筑物受破坏严重;发生在凌晨,居民来不及逃生;当地人口多,受灾人数多。
(2)崩塌、滑坡、泥石流
(3)丁区域。理由:丁区域没有位于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是最适合城市重建的区域。
【解析】
【分析】本题以某次地震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地震破坏强的原因、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城市重建的选址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地震给当地造成严重生命财产损失的原因主要从地震的特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城市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震中距2千米,震级高,震源浅,震中距小,建筑物受破坏严重,此次地震发生在凌晨,居民多处在睡眠之中,居民来不及逃生;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当地人口多,经济发展较好,受灾人数多,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山谷断裂带,地形复杂,地势坡度大,受地震影响岩层松动破碎,受重力影响易发生崩塌、滑坡,地震发生次日震区出现多次强降雨,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滑坡、泥石流等。
【小问3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