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随堂练习题
展开[2023南通如皋期中]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城镇化水平是用城市人口数量来衡量的
2.197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B.农业结构调整
C.人口自然增长加快D.城市环境质量提升
[2023苏州高二期中]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圈域经济现象,其发展演化依次有结核期、整体集聚期、次中心形成期、成熟期四个阶段。下图为都市圈演化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①②③④
3.与次中心形成期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都市圈演化进程中( )
A.次中心形成期的竞争最激烈
B.整体集聚期城市首位度上升
C.结核期的城市间不存在竞争
D.成熟期的动力以外部为主导
[2023盐城亭湖高中期中]江苏省南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内部住房紧张等问题突出。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南部五个城市城镇化率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五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 )
A.苏州市B.无锡市
C.常州市D.南京市
6.针对住房紧张的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治理水污染,改善环境
B.倡导公交出行,减少拥堵
C.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D.提高房屋售价,减少购买
[2023徐州高一期中]德国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化”城镇发展模式,通过削弱大城市的“社会资源中心”地位,防止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在规避“城市病”问题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右图示意德国主要城市的分布。据此回答7~8题。
7.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发展模式表现在( )
A.城市的规模普遍较小
B.城镇均沿河流分布
C.大城市逆城镇化明显
D.大城市城镇化质量低
8.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发展模式主要是为了( )
A.增加城市数量
B.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C.增加就业机会
D.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023石家庄期中]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B.乙C.丙D.丁
10.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徐州一中开学考试]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2022年2月24日,《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下图示意城市群发展的三个阶段,据此回答11~13题。
11.下列关于城市群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核阶段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B.外溢阶段体现集聚作用
C.中心城市应当加快市内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城市群发展由强核阶段进入外溢阶段
D.城市群阶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较稳定
12.为加快推进城市群发展,应促进区域内城市( )
A.同质化B.同城化
C.均衡发展D.行政合并
13.长株潭都市圈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有色矿产B.政策倾斜
C.产业基础D.土地价格
[2023泗阳中学高二期中]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必然选择。《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力争至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合肥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长三角中心区8市平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达到80%以上,皖北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0%左右,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下图为安徽省2021年各地级市人口和城镇化率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安徽省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皖北地区目前城镇化率较低的关键原因是( )
A.地处淮北平原,经济以农业为主
B.交通落后,对外经济联系不方便
C.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数量较庞大
D.经济落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低
15.为达成2035年安徽城镇化率目标,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合肥都市圈,安徽应该采取的举措有( )
①优化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 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③全省以推进皖北城镇群建设为中心任务 ④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⑤加强合肥的中心地位,全力推进“强省会”战略 ⑥加强与合肥市的交通联系,着力将淮南打造成合肥的卧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④⑤⑥D.③④⑤
[2023扬州高二学业考试]历城村所处的冀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利用农闲兼业(以近距离打工为主)的农户。下图为1985和2018年历城村土地利用变化简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与1985年相比,2018年历城村( )
A.大量居住用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
B.公共用地集中分布在村落中心
C.土地利用类型增多且分化增强
D.空间形态由分散型变为集聚型
17.历城村的农户兼业化有利于( )
A.增加当地农户经济收入
B.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
C.吸引周边地区人口迁入
D.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
[2023河北衡水中学校考]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65%。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推进城镇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据此回答18~19题。
18.该地区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枯竭,人口大量外迁
B.水资源较为短缺,环境承载力低
C.地形阻隔,南北交通不便
D.产业集聚能力弱,聚落零散分布
19.推进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合理途径有( )
①优化升级交通设施,加强口岸城镇建设 ②推动都市圈同城化,构建特大型城市群 ③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做好文化传承保护 ④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城镇绿色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23南京一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五市,其城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为“以工带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种小城镇化模式吸收和消化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南地区进入外向型经济催生的“开发区模式”,一批与新城统一规划建设的开发区拔地而起,成为城镇经济的新增长点。2000年以来,苏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下图示意苏南五市地理位置。
(1)简析苏南五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原因。
(2)试分析“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化模式可能给苏南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除“开发区模式”外,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苏南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城镇化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在不同年份的斜率(倾斜程度),可以判断不同年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与美国互有高低,A错误;美国晚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B错误;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C正确;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D错误。故选C。第2题,197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我国的城镇人口持续增加,A正确;农业结构调整不会导致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B错误;人口自然增长加快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我国人口减速增长的实际情况,C错误;早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明显,后期经过不断治理及改变发展模式,环境质量得以提升,但不是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A。
3.A 4.A 解析 第3题,①阶段在首位城市附近出现若干次一级中心城市,周边城市要素向次一级中心城市集聚,A符合;②阶段首位城市地位重要,周边城市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属于结核期;③阶段表现为外部集聚,内部扩散,整体实力变强,内部竞争不明显,属于整体集聚期;④阶段集聚与扩散并存,城市数量最多且竞争有序,属于成熟期。故选A。第4题,次中心形成期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且多方位,部分城市脱颖而出,成为都市圈内的次中心,A正确;整体集聚期,内部扩散比较明显,城市首位度有所下降,B错误;结核期存在竞争,发生在首位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C错误;成熟期内部要素流动较多,动力来源包括外部与内部,D错误。故选A。
5.D 6.C 解析 第5题,图中南京市的城镇化率为83.2%,在五个城市中最高,故选D。第6题,住房紧张主要是当地住宅用地少导致的,可以通过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来缓解,C正确;治理水污染,改善环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污染问题,A错误;倡导公交出行,减少拥堵,主要解决的是交通拥堵的问题,B错误;提高房屋售价,减少购买,会加剧住房紧张的问题,D错误。故选C。
7.A 8.B 解析 第7题,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发展模式的目的是防止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城市的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均匀,但不是大城市的逆城镇化。故选A。第8题,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发展模式是为了防止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不是为了增加城市数量,A错误;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发展模式控制城市规模,发展多核心区域,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B正确;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C错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只是其解决的“城市病”之一,D错误。故选B。
9.D 10.A 解析 第9题,甲代表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高,A错误;目前丙的城镇化水平最低,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C错误;乙城镇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B错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改革开放前城镇化水平低于百分之二十,此后城镇化速度加快,目前大于百分之六十,则可知丁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D正确。故选D。第10题,甲代表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2000年后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第三产业为主,低层次产业向周围地区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故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A正确;发达国家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工业产值的比重低于第三产业,B错误;高水平城镇化阶段,发达国家注重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得以改善,C错误;高水平城镇化阶段,区域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城市中心区人口不一定增多,还可能减少,D错误。故选A。
11.D 12.B 13.C 解析 第11题,强核阶段主要是各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不能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A错误;外溢阶段开始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B错误;市内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还包括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等情况,C错误;城市群阶段,中心城市发展成熟,周边城市也进入发展强势阶段,形成了产业规模,产业带动就业,情况稳定,D正确。故选D。第12题,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能够融为一体的发展条件,以相互融合、互动互利,促进共同发展;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在加快发展阶段,同城化发展最为有利,B正确;城市同质化发展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A错误;城市群是等级有序的,故均衡发展和行政合并不适合城市群发展,C、D错误。故选B。第13题,长株潭都市圈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定位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差异化和多样性的产业结构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故选C。
14.D 15.B 解析 第14题,安徽省城镇化地域差异较大,皖北地区经济较落后,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低,对周边农村地区人口的吸引力较差。故选D。第15题,优化全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①正确;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城镇化水平,②正确;皖北城镇群经济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不能将皖北城镇群建设作为全省中心任务,否则对全省辐射带动效果不佳,③错误;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④正确;合肥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不应该再加强合肥的中心地位,全力推进“强省会”战略,而应发挥合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⑤错误;如果将淮南打造成合肥的卧城,那么不利于淮南自身产业发展,同时不利于建设高质量现代化合肥都市圈,⑥错误。故选B。
16.C 17.A 解析 第16题,由图可知,大量居住用地未被转化为工业用地,A错误;公共用地有小学、村委会、广场等,并不是集中分布在村落中心,B错误;对比两幅图,历城村土地利用类型增多,新增了工业用地、楼房住宅用地,并且楼房住宅分布在村落最北面,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村子的西面,土地利用出现了分化,C正确;历城村空间形态仍然是集聚型,D错误。故选C。第17题,历城村农户利用农闲兼业,近距离打工,能够增加收入,A正确;历城村以农业为主,就业机会不多,不会吸引周边人口迁入,C错误;历城村虽然出现电缆厂、楼板厂等工业,但经济水平并不高,而且农户兼业只是在农闲时,不会促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不能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B错误;农民兼业,可以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高人口素质,但不能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D错误。故选A。
18.C 19.D 解析 第18题,由该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守土固边型”可知此地区位于我国边境地区,结合图中的“护卫水塔型”和“宿镇牧乡型”可知该地应为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人口少,不存在资源枯竭、人口大量外迁问题,A错误;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B错误;青藏高原地势较高,中间存在地形阻隔,南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经济和提高城镇化水平,C正确;青藏高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较为集中,D错误。故选C。第19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不适合口岸城镇建设,①错误;构建特大城市群会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②错误;青藏高原可以依托独特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做好文化传承保护,③正确;青藏高原地势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城镇绿色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④正确。故选D。
20.答案 (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交通条件优越;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受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2)市区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不完善,布局不合理。
(3)调整城市规划,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中、小城市间联系,建设“城市圈”,发展城市群。
解析 第(1)题,苏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苏南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交通条件优越;根据材料可知,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较多,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强,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发展;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南地区进入外向型经济”可知,对外开放政策促进该地城镇化发展。第(2)题,“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化模式,会导致城市人口数量较少,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不利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第(3)题,促进苏南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措施有调整城市规划,适度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加强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建设中、小城市“城市圈”,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等。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a href="/dl/tb_c400429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城镇化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鲁教版 (2019)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一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同步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