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8 文言虚词(1) 知识清单
展开我们可从两个角度把握考纲要求:一是“常见”,明确了考查的范围,大纲列举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是对口升学的主要考查内容;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考查文言虚词的试题中有两个关键词语——“用法”和“意思”,解题时要从用法和意思两个方面去回忆、推断,要注意题干要求的选项是相同还是不同。
集中归纳
十八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如:图穷而匕首见(《史记·荆轲刺秦王》)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
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促织》)
二、何
1.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2.代词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什么”“哪里”。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作定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什么”“哪”。如: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通“呵”,喝问。如: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4.固定结构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2.介词
相当于“于”。 如: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师说》)
四、乃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 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曹刿论战》)
(2)表示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如:
今君乃亡赵走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 如: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五、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或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如: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邶风·静女》)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又”。 如: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七、若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3.动词
可译为“像”“好像”。 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八、所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地方”“……的事物”“……的情况”等。 如: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2.表被动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复音虚词
“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1.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如: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2)可译为“以为”“认为”。如: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可译为“是”。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4)动词,“治理”。如: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介词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表示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或原因,可译为“因为”“为了”。如: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6)表示被动,读“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句末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十、焉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如: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用在句中表停顿,相当于“也”。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用在形容词、副词词尾,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如: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2.代词(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如:
而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是”。如: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肯定。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表疑问,“也”表示疑问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如: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4)表感叹。如: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商量,可译为“吧”。如: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十二、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助词
(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如: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调整音节。如: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4.动词
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如: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因
1.介词
(1)凭借,依据。如:
因河为池(《过秦论》)
(2)乘,趁着,顺着。如: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3)通过,由。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4)因为,由于。如: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2.副词
于是,就。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名词
原因,缘由,机会。如: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4.动词
沿袭,继续,接着。如: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十四、于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如: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复音虚词
“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介宾结构短语,相当于“在这”“从这”“对这”等。如: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十五、与
1.介词
(1)和,跟,同。如: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如: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2.连词
和,跟,同。如: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3.动词
(1)给予,授予。如:
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如: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参加,参与(yù)。如: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4)赞许,同意。如:
吾与点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5)比,和……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十六、则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如: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3)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如: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1.代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表示“……的”“……的(人、东西、事情)”。如: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促织》)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助词
(1)语气词,用于词、词组之后,表示停顿、说明与判断,经常与“也”配合,组成“……者,……也”这一文言典型判断句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与“如”“似”“若”等相呼应,表同类事物或类似事物的关系,可译为“……的样子”“……似的”。如: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做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后,动词谓语或介词前,译时应省去。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译时应省去。如: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3.动词
到、往。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技法指导
备考文言虚词,掌握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
一、“五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不作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考查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查“持璧却立”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
二、“三抓”
1.抓重点
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
2.抓课文
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抓落实
对于重点虚词,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
【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8 文言虚词(2) 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8 文言虚词(2) 知识清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子路,《劝学》,《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说》,《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陈情表》,《六国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7文言句式 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7文言句式 知识清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促织》,《六国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6文言实词-通假字 知识清单: 这是一份【备战2024年中职高考】中职语文 二轮复习之阅读专项突破 专题06文言实词-通假字 知识清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增加偏旁,找出本字,更换偏旁,找出本字,取消偏旁,找出本字,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威振四海 振通震,震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