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分章节同步讲练
- 区域与区域发展 讲义-高二 学案 1 次下载
- 区域与区域发展 精练-高二 试卷 1 次下载
-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精练-高二 试卷 1 次下载
-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讲义 学案 1 次下载
-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精练-高二 试卷 1 次下载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讲义-高二
展开
这是一份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讲义-高二,共4页。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讲义[课程标准] 1.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2.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考点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条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但影响不是绝对的。不同区域自然条件(资源)有差异,其发展水平也不同。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需要改造自然,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条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考点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生态脆弱区(1)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2)主要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二、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问题1.成因(1)自然因素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典例(2023·福建莆田市模拟)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图1为“我国生态脆弱区及生态问题分布图”,图2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1中①③两地均有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但其形成机制不同,①③两地土壤侵蚀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A.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海浪侵蚀C.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2.育肥是指通过精饲料喂养使牲畜快速增肥的过程。若图2所示农牧交错带位于图1中的④地,以下表示该地区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A.Ⅰ—农副产品 B.Ⅱ—深加工产品C.Ⅲ—待育肥家畜 D.Ⅳ—饲草料答案 1.C 2.B湿地问题与土地盐碱化考点3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①概念: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②生命周期2.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及时开发可替代产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得到支撑。(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政府往往承担就业安排、环境保护、科技投入等大量的工作,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进而限制城市的转型。(3)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支柱产业的衰退往往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员工大量失业,且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较高,加之地方政府财力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一系列社会矛盾。(4)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多存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粗放式开采和利用的情况,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污染、土地沙化、地表塌陷等。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1)合理开采资源,延长开采年限。(2)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3)寻求替代资源,或引进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状况。(4)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多种经营。(5)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6)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7)发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8)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支持力度。4.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措施具体表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构筑防护体系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②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①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②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