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精品专题】物理人教版专题复习(解析版)
【全套精品专题】物理人教版专题复习 第1章 机械运动(A卷 达标通关卷)-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全套精品专题】物理人教版专题复习 第1章 机械运动(A卷 达标通关卷)-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速记·巧练(人教版),文件包含第1章机械运动A卷达标通关卷原卷版docx、第1章机械运动A卷达标通关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人教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 (A卷•达标通关卷)(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测试范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Ⅰ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蜗牛在慢慢地爬行 B.花香扑鼻 C.歼击机在空中飞行 D.地球自转【答案】B【分析】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解答】解:A、蜗牛慢慢爬行,蜗牛的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花香扑鼻,是分子运动,是扩散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歼击机在空中飞行,歼击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地球自转,地球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我国古代曾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观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C.读数时,视线可以从甲方向观察 D.记录下,“一拃”的长度为19.0cm【答案】D【分析】(1)测量时要让被测物体的一端放在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线上,不一定要从零刻度线量起。(2)根据刻度尺上每大格代表长度和每大格内包含多少小格即可判定其分度值。(3)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4)物体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读出其右端对应刻度线即为“一拃”的长度。【解答】解:A、长度测量时,被测物体的一端如果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上会使测量更简单,直接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的长度,如果物体测量时没有从零刻度线开始而是从某一刻度线开始也可以测量,故A错误;B、该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cm,每大格内包含10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1.0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0cm,故B错误;C、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错误;D、图中大拇指尖在零刻度线位置,中指尖在19.0刻度位置,所以,“一拃”的长度为19.0cm,故D正确。故选:D。3.如图所示,是某型号小汽车的车轮及其有关数据,车轮的断面高为( )A.225mm B.135mm C.60mm D.375mm【答案】B【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解:由题知,扁平比=,断面宽度=225mm,断面高度=断面宽度×扁平比=225mm×60%=135mm。故选:B。4.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一位身高为1.68m的男学生去买鞋,测得其脚长为24.3cm,脚围为22.8cm,如图所示。对照鞋码尺寸表,该学生应该买多少码的鞋子合适( )鞋码尺寸表A.36码 B.37码 C.38码 D.39码【答案】D【分析】结合图表数据分析作出判断。【解答】解:该学生脚围为22.8cm=228mm,大于36码脚围215mm,大于37码脚围220mm,大于38码脚围225mm,且脚长为24.3cm,小于39码脚长245mm=24.5cm的数值,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5.如图所示,日晷是一种测量仪器,它用来测量( )A.时间 B.温度 C.质量 D.方向【答案】A【分析】影子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而“日晷”就是利用观察其日晷晷针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解答】解:影子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而形成的,“日晷”是利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计量时间的。故选:A。6.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答案】B【分析】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相比,位置没有改变,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解答】解:船行时,山和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船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故选:B。7.北京时间2023年2月3日凌晨,瑞典哥德堡田径室内赛展开多个项目角逐,在男子60米比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6秒59夺冠,取得新赛季开门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奔跑过程中,以终点线为参照物,苏炳添是静止的 B.最终评定苏炳添跑得快,是利用了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C.苏炳添奔跑的速度约为9.1m/s D.在奔跑过程中,苏炳添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分析】(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多,运动越慢;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3)速度公式v=;100米赛跑过程中人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解答】解:A、奔跑过程中,以终点线为参照物,苏炳添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是运动的,故A错误;B、裁判员是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时间判断运动快慢,谁用时间少,谁跑得快,故B错误;C、速度公式v==≈9.1m/s,故C正确;D、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运动速度大小是在变化的,故D错误;故选:C。8.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的依据是( )A.参照物距离物体的远近 B.参照物与物体之间是否有位置的变化 C.参照物是否是地面 D.参照物是否是自己周边的物体【答案】B【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解答】解: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的依据是参照物与物体之间是否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位置的变化就是运动,如果没有位置的变化就是静止,与距离参照物的远近、是否是地面、否是自己周边的物体无关。故选:B。9.暑假,小明乘坐旅游专列去旅行。已知旅游专列车长90m。当列车以54km/h的时速匀速通过一座长为1500m的大桥时,坐在车窗前的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和整列火车通过大桥的时间分别为( )A.106s;100s B.100s;106s C.100s;100s D.106s;106s【答案】B【分析】(1)根据v=的变形公式计算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的路程是列车长度与桥长之和,求出列车的路程;已知动车速度,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列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解答】解:列车的速度v=54km/h=15m/s,所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为t===100s;列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s'=s桥+s车=1500m+90m=1590m。由v=得,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需要的时间:t′===106s。故选:B。10.站在路边的小乐看到甲、乙两个气球正在升空,如图1所示,一会儿看到的场景如图2所示。在此过程中,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运动 B.以乙为参照物,树是静止的 C.以树为参照物,甲和乙都向上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和树都向下运动【答案】B【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A、由图可知,乙上升的速度比甲快,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上运动,故A正确;B、以乙为参照物,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树是运动的,故B错误;C、以树为参照物,甲和乙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而且它们都向上运动,故C正确;D、乙上升的速度比甲快,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和树都向下运动,故D正确。故选:B。11.如图甲所示的无人快递派送车已应用于很多大学城,某次该车从快递驿站出发,10min后到第一个派送点停靠并派送快递,完成任务后再次出发开往下一个派送点,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距离为2.0km B.派送车在第一个派送点停靠了13min C.派送车从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平均速度为0.1km/min D.派送车在10~13min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派送车从出发点到派送点,又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所以乙图图像中0~10min为从出发点到派送点,10~13min为派送车在派送点停留,13~19min为派送车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根据速度公式得出送车从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平均速度。【解答】解:乙图图像中0~10min为从出发点到派送点,10~13min为派送车在派送点停留,13~19min为派送车从派送点返回出发点,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距离为1km,派送车在第一个派送点停靠了13min﹣10min=3min,派送车从快递驿站到第一个派送点的平均速度v===0.1km/min,派送车在10~13min内静止。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2.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作出的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 B.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 C.第6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 D.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的【答案】D【分析】(1)由s﹣t图像读出甲乙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甲乙的速度;(2)由s﹣t图像读出甲乙通过30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3)质量越大速度越大时动能就越大;(4)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一定是相对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会不一样。【解答】解:A、根据s﹣t图像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不同,则甲乙的速度不同,故A错误;B、根据图像可知,通过30m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比乙车的长,故B错误;C、根据图像可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而甲乙是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根据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可知: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小,故C错误;D、因为甲乙都向东运动,而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因此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D正确。故选:D。13.三位同学一起出行,小张骑电动车以25km/h的速度平稳前进,小王以2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为0.4km。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答案】A【分析】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李的速度后,全部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即可。【解答】解:小张的速度:25km/h=25×m/s≈6.94m/s;小王的速度为:2m/s;小李的时间t=1min=60s,通过的路程s=0.4km=400m,小李的速度:v==≈6.67m/s,比较可知,小张的速度最大,小王的速度最小。故选:A。14.小明步行的部分信息如图(配速是指通过1km所需的时间),根据信息可推断( )A.平均每走一步通过的路程约为0.5m B.平均速度约为5.17km/h C.每小时步行11.6km D.步行5km用时11.6min【答案】B【分析】根据图中显示的时间、路程、步数等信息结合速度公式进行判断。【解答】解:A.平均每走一步通过的路程约为≈0.72m,故A错误;B.平均速度v==≈5.17km/h,故B正确;C.58分钟接近1小时,每小时步行略大于5km,故C错误;D.由图知步行5km用时58min,故D错误。故选:B。15.甲,乙,丙三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出发,运动图像如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三车均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0~t0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D.t1时刻,甲、乙两车相遇【答案】D【分析】根据s﹣t、v﹣t图像能直接分析汽车的运动情况,再结合速度计算公式比较速度大小即可。【解答】解:A.由s﹣t图像可知,乙是一条倾斜直线,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t0~t1时间内处于静止状态,由v﹣t图像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大,丙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s﹣t图像可知,0﹣t1时间内,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由知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错误;C.由s﹣t图像可知,0~t0时间内,甲的路程大于乙的路程,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故C错误;D.由s﹣t图像可知,t1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甲、乙两车相遇,故D正确。故选:D。16.某队伍接到命令后出发某地抗灾,途中得知有新任务,要求通讯兵告知,已知队伍长6千米,队伍移动速度为5千米每时,通讯兵由队尾移动至队头再返回的过程中,共用时30分钟,则传令兵的速度为( )A.18km/h B.20km/h C.24km/h D.25km/h【答案】D【分析】设传令兵的速度为v,传令兵由队尾移动至队头所用时间t1=;再返回的过程中所用时间t2=,两时间之和为30分钟,据此列出方程,把相关数值代入求解即可。【解答】解:队伍长s队伍=6km,传令兵由队尾移动至队头所用时间t1=,再传令兵返回的过程中所用时间t2=,共用时30分钟,即t1+t2=h,则+=h,代入数据有:+=h,解得v=25km/h或﹣1km/h,但﹣1km/h应舍去。故选:D。第Ⅱ卷 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4分)17.如图1所示,物体A的长度是 3.00 cm。如图2停表的示数为 337.5 s。【答案】3.00;337.5。【分析】(1)刻度尺使用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其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刻度尺如果发生零刻度线磨损的情况,可以从某一个完整的刻度开始测量,同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刻度尺测量时,要放正,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时,既要记下数值,又要记下单位;(2)根据秒表的结构和刻度盘的单位进行分析,即小刻度盘的单位是min,大刻度盘的单位是s,然后读出时间。【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端与0对齐,右端与3.00cm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3.00cm;(2)由图2可知,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向6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故答案为:3.00;337.5。18.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如图所示,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 静止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 运动 的。【答案】静止;运动。【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后,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故答案为:静止;运动。19.夹江到成都距离约120km,轿车以平均80km/h的速度从夹江出发,需 1.5 h才能到达成都;假如它在眉山服务区休息了30分钟,其余时间仍然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轿车从夹江到成都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60 km/h。【答案】1.5;60。【分析】(1)根据v=求出汽车从夹江到达成都的时间;(2)求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解答】解:(1)由v=可得,夹江到达成都的时间为:t1==1.5h;(2)夹江到达成都的总时间为:t2=t1+t休=1.5h+h=2h,夹江到达成都的平均速度:v==60km/h。故答案为:1.5;60。20.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西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5min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方向是 向东 ;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速度为 10 m/s。【答案】向东;10。【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根据公式v=求出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速度。【解答】解:甲、乙两辆汽车开始时在同一地点,5min后甲车的位置乙车的东面,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的位置相对于乙车向东发生了变化,因此运动方向是向东;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的运动速度为:v====10m/s。故答案为:向东;10。21.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北运动,它们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乙车的速度为 5 m/s;经过3s后,甲、乙两车相距 10.5 m。【答案】5;10.5。【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车、乙车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经过3s,甲车通过的路程,据此求出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解答】解:由图可知,当甲车通过的路程为9m时,所用的时间为6s,乙车通过的路程为15m时,所用的时间为3s,则甲车的速度:v甲===1.5m/s,乙车的速度:v乙===5m/s;由v=可知,经过3s后,甲车通过的路程:s甲′=v甲t=1.5m/s×3s=4.5m,则经过3s后,甲、乙两车相距:Δs=s乙﹣s甲′=15m﹣4.5m=10.5m。故答案为:5;10.5。22.如图,骑马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是以 自己 (选填“花”或“自己”)为参照物。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路程约为180km,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平均速度为18km/h,合 5 m/s,则大约需要 10 小时。【答案】自己;5;10。【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是静止的。(2)已知速度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时间。【解答】解:诗人孟郊骑在马上以马(或自己)为参照物,百花与马(或自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百花是运动的,即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由1m/s=3.6km/h得18km/h=18×m/s=5m/s,由v=可得大约需要的时间t===10h。故答案为:自己;5;10。三.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14分)23.小明用手机的连拍功能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固定手机的位置,并调节手机相机的连拍参数,使手机每间隔0.2s拍照一次,拍下的一组照片用图像处理软件重合叠加。打印在纸上后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得图甲上纸锥各位置的距离如乙表所示。(1)结合甲图和表的情况分析,纸锥从A位置下落至G位置的过程中先作 变速 运动、再作 匀速 运动。(2)若测得纸锥从A位置下落至G位置的实际距离为1m,则纸锥在E、G位置间下落的平均速度为 1.2m/s 。(3)根据以上数据,在图乙中画出纸锥下落过程中实际的“路程﹣时间”图像。【答案】(1)变速;匀速;(2)1.2m/s;(3)见解答。【分析】(1)结合甲图和表的情况分析,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分析纸锥照片间隔距离变化,根据速度公式得出速度变化规律;(2)由图知E、G两位置间的时间为0.4s,还知E、G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根据公式v=计算得纸锥的速度;(3)将表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同样在间隔时间为0.2s时,纸锥下落的距离先小后大,最后保持不变,根据v=,则其速度的变化应该是先变大后不变的,所以纸锥从A位置下落至G位置的过程中先作变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2)若测得纸锥从A位置下落至G位置的实际距离为1m,则EG的距离约为0.48m,由图知E、G两位置间的时间为s=2×0.2s=0.4s,则EG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v===1.2m/s;(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故答案为:(1)变速;匀速;(2)1.2m/s;(3)见解答。24.某同学要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总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2;C.用细铜丝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1)以上实验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A (填写步骤字母);有错误的步骤应改正为: 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 。(2)改正错误后,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应是 DBEC 。(3)该同学在绕细铜丝时,匝与匝之间有间隙,则测量值会偏 大 。【答案】(1)A;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2)DBEC;(3)大。【分析】金属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可以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解答】解:(1)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正确测量方法是: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排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这个铜丝绕圈的长度L2,再将铜丝绕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细铜丝的直径,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C步骤应该为: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2)改正错误后,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DBEC(或DEBC);(3)若在绕细铜丝时,没有密排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答案为:(1)A;用细铜丝绕圈的总长度除以细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为;(2)DBEC;(3)大。25.小宇和同学一起搭建了如图甲所示的斜面,来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小球从A点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 v= 。(2)他们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的位置,并测出对应的距离,整理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知,CD段小球的平均速度是 3 m/s;实验中vBC<vCD,是因为小球在AC段运动过程中将 重力势 能转化为动能,使小球速度变大。(3)实验时小球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情景如图甲所示,图乙的图像中能大致反映小球运动情况的是 D 。(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小组同学从老师处借来了光电测速仪,它能测出小球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正确操作后,小组同学再次完成图甲实验,并分别测出了小球经过B、C、D点时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B=1.2m/s,vC=2.4m/s,vD=3.6m/s,假设斜面足够长,根据数据的变化规律,请你推测小球从A处由静止滚下,经过 2.5 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时的瞬时速度为6m/s。【答案】(1)v=;(2)3;重力势;(3)D;(4)2.5。【分析】(1)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2)由表格可得CD段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由v=计算CD段的平均速度;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由此分析其能量的转化情况;(3)根据图甲可知,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4)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时间每间隔0.5s,速度增加1.2m/s,即瞬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解答】解:(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v=;(2)由表格数据可知:小球在C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CD===3m/s;小球由A向C运动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小球质量不变,所以速度变大;(3)根据图甲可知,相等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长,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图A小球通过的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图B小球通过的路程跟时间成正比,即速度不变,故B错误;图C小球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速度不变,故C错误;图D小球的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故D正确;(4)从(3)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且小球1s时的速度为2.4m/s,则经过2.5s小球的速度(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6/s。故答案为:(1)v=;(2)3;重力势;(3)D;(4)2.5。四.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32分)26.国庆期间,爸爸带小明去北京游览名胜古迹。以下是他们乘坐的G602车次时刻表,请你根据表中信息计算:(1)若G602次高铁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80km/h,则太原南到北京西全程多少千米?(2)G602次高铁列车从阳泉北到保定东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答案】(1)太原南到北京西全程为540km;(2)G602次高铁列车从阳泉北到保定东的平均速度是195km/h。【分析】(1)由表格可知太原南到北京西所需时间,知道G602次高铁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计算太原南到北京西全程为多少千米;(2)由表格可知阳泉北到保定东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G602次高铁列车从阳泉北到保定东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解答】解:(1)G602次高铁列车从太原南到北京西的时间t=09:42﹣06:42=3h,由v=得太原南到北京西全程为:s=vt=180km/h×3h=540km;(2)阳泉北到保定东的路程s1=374km﹣114km=260km阳泉北到保定东的时间t1=08:55﹣07:35=1h20min=h,则G602次高铁列车从阳泉北到保定东的平均速度:v1===195km/h。答:(1)太原南到北京西全程为540km;(2)G602次高铁列车从阳泉北到保定东的平均速度是195km/h。27.常泰长江大桥是长江上首座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全长10km,目前正在建设中。问:(1)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整座大桥,需要时间有多长?(2)若常泰大桥的主桥长为1800m,一列长为360m的列车完全通过主桥的时间为36s,此列车行驶的速度有多大?【答案】(1)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整座大桥,需要时间500s;(2)此列车行驶的速度为60m/s。【分析】(1)根据t=计算时间;(2)列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火车长,知道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的运行速度。【解答】解:(1)通过整座大桥需要时间:t====500s;(2)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时行驶的路程:s1=L桥+L车=1800m+360m=2160m,火车的运行速度:v===60m/s;答:(1)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整座大桥,需要时间500s;(2)此列车行驶的速度为60m/s。28.小娜同学从家中出发去昌大昌超市,前25min步行,后改为骑自行车5min到达超市。全程运动可近似为图的路程与时间图像,求:(1)小娜同学到昌大昌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2)小娜同学骑行的速度;(3)如果小娜同学骑车的速度保持不变,请计算她全程骑车返回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小娜同学到昌大昌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2)小娜同学骑行的速度是6m/s;(3)如果小娜同学骑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她全程骑车返回需要10min。【分析】结合图像读出对应的路程、时间,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分析计算。【解答】解:(1)全程平均速度为;(2)AB段的路程为sAB=3600m﹣1800m=1800m,时间是tAB=30min﹣25min=5min=300s,两段的路程相等,AB段所用的时间少,AB段为骑行,速度为;(3)全程骑车返回需要时间。答:(1)小娜同学到昌大昌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2)小娜同学骑行的速度是6m/s;(3)如果小娜同学骑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她全程骑车返回需要10min。29.小马的外婆在外地,端午节小马和爸爸坐火车一起去探望。他们所坐火车长为360m,当火车通过一条隧道时速度为72km/h,如图所示。小马测得火车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72s。假设火车一直匀速行驶,求:(1)这条隧道有多长?(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多少时间?【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知道火车的运行速度和行驶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火车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隧道长等于全部在此隧道内运行的加上火车长;(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与火车长之和,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解答】解:(1)v=72km/h=20m/s由v=得,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s=vt=20m/s×72s=1440m,则s隧道=s+s车=1440m+360m=1800m;(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s′=s隧道+s车=1800m+360m=2160m,由v=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t′===108s;答:(1)这条隧道有长度为1800m;(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108s。五.解答题(共1小题,共6分)30.2020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火星的发射窗口,此时火星离地球最近,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1)发射升空时“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相对于火箭是 静止 的;(2)火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约为24h,八大行星的分布图如图所示,在某一时刻火星、地球和太阳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lAU(1AU约为1.5×108km),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52AU,若探测器的平均速度为3km/s,则探测器从地球达到火星的时间大约为 2.6×107 s。【答案】内能;静止;2.6×107。【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2)根据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为1AU(1AU=1.5×108km),火星到太阳的距离为1.52AU,计算地球到火星之间的距离,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t=可求出时间。【解答】解:(1)发射升空时“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火箭的相对位置不变,故此时火星探测器相对于火箭是静止的;(2)由题意可知,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为:s=1.52AU﹣1AU=0.52AU=0.52×1.5×108km=7.8×107km,由题意可知,探测器的速度为v=3km/s,故由v=可得,探测器从地球达到火星的时间为:t===2.6×107s。故答案为:内能;静止;2.6×107。码数36373839脚长(mm)230235240245脚围(mm)215220225230时间58:00 5.00公里大卡 配速(min/km) 步数264 11.6 6923位置时间(s)距离(mm)A0.00.0B0.24.0C0.49.5D0.616.0E0.826.0F1.038.0G1.250.0阶段路程s/c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AB30.000.500.6BC90.000.501.8CD150.000.50太原南阳泉北石家庄保定东北京西到站时间07:3008:0008:559:42发车时间06:4207:3508:0509:00里程/km01142203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