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全套精品专题】第二单元 物态变化 -物理苏科版复习专题精讲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精讲·速记·巧练(苏科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全套精品专题】第二单元 物态变化 -物理苏科版复习专题精讲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精讲·速记·巧练(苏科版)(解析版),共13页。
第二单元 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2、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三、常用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1、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2、 温度计的使用:(1) “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 “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 “读”: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记”:注意“数字+单位”。四、体温计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 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五、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1.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2.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6.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4.晶体熔化的条件:(1) 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3)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4)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5)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6)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五、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2.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1.“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谷雨”“寒露”“霜降”“小雪”等节气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答案】C【详解】A.雨一般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来,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来,是液化现象,而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霜是深秋或冬季,晚上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固态冰晶,附在草木上,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D.雪是由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而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C。2.关于“水沸腾规律”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大量气泡在水中生成,上升、变小B.水沸腾时吸热且温度不变C.水的沸点可能低于100℃D.提高水的初温,可缩短实验时间【答案】A【详解】A.水沸腾时,大量气泡在水中生成,上升变大,直到水面破裂,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B.水沸腾时吸热且温度不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的沸点可能低于10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提高水的初温,可缩短实验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3.小明帮妈妈从冰箱中取出一块结满霜的冻肉,在肉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同时观察到盛肉的碗上出现了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肉表面结霜是凝固现象 B.冻肉熔化需要吸收热量C.撒盐可以提高冰的熔点 D.水珠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答案】B【详解】A.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肉表面结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B.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所以冻肉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正确;C.在肉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说明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故C错误;D.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在第4min时是固态C.在第12min时不吸热不放热 D.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温度降低,从第8min到第18min温度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像,故A错误;B.第8min到第18min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在第4min时是液态,故B错误;C.第12min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C错误;D.从第8min到第18min温度保持80℃,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故D正确。故选D。5.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答案】B【详解】AB.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正确;CD.“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CD错误。故选B。6.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答案】B【详解】A.蜡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A错误;BC.青铜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错误;D.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B。7.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 制成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 形成的。 【答案】 凝固 液化【详解】[1]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变成固态的青铜器,这是凝固现象。[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 热量,温度升高。当冰开始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 ,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答案】 吸收 0 保持不变【详解】[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由于温水的温度高于碎冰,所以温水不断失去热量,碎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2]观察图中温度计发现,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面指示在0℃刻度线,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0℃。[3]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由于冰有固定熔点,所以冰属于晶体。9.环卫工人往结冰的桥面撒盐加快冰的熔化,激发了小明探究盐水凝固点的兴趣。他把两杯浓度不同的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里,当杯内的盐水中出现冰块时测量它们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每支温度计的单位都是摄氏度),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从实验现象可知,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 。 【答案】 -5 低【详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温度在零刻度以下,因此甲中温度计读数为-2℃,乙中温度计读数为-5℃。[2]由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浓度较高的盐水在更低的温度下还未凝固,证明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低。10.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答案】 吸收 凝固【详解】[1][2]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环境温度急剧降低,酸奶瞬间由液体凝固成块。11.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答案】 吸收 液化【详解】[1]路基温度上升,液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现象。[2]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12.1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熔化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答案】 等于 大于【详解】[1]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冰是晶体,所以冰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但是0℃的冰不能继续吸收热量,不能继续熔化,0℃的水不能继续放出热量,不能凝固,所以冰熔化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大于水凝固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13.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2)实验中,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是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4)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答案】 烧杯 96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时 见解析【详解】(1)[1]因为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的底部,所以需要先调整烧杯。(2)[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线往上示数越大,所以读数为96℃。(3)[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4]图丙中气泡往上越来越大,说明水蒸气含量越来越多,所以说明是沸腾时的气泡图像。[5]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14.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 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像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A.石蜡的凝固点为48℃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C.0~15 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答案】 36℃ 吸热 不变 B【详解】(1)[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此时读数为36℃。(2)[2][3]海波是晶体,根据晶体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4]由图可知,室内温度为20℃,海波和石蜡温度组件下降;5min的时候海波和石蜡温度同为48℃,由于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故选B。15.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两分钟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右图所示。(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示数如左图,其读数为 ℃;(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7℃时, (选填“甲”或“乙”)图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3)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 (选填“不变”或“越高”或“越低”)。【答案】 -6 甲 越低【详解】(1)由图1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与温度计的0刻度线下的第6条刻度线对齐,则读数为-6℃。(2)由图2可知,甲物质的凝固点为-5℃,当其温度为-7℃时,物质全部凝固,所以甲物质处于固态;乙物质的凝固点为-8℃,当其温度为-7℃时,乙物质还没有凝固,所以处于液态。(3)由图2可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凝固点为-5℃,图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凝固点为-8℃,故可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凝固点越低。时间/min0123456水的温度/℃909294989898
第二单元 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2、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气凝华成霜;(3)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三、常用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1、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2、 温度计的使用:(1) “看”: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2) “测”: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 “读”: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4) “记”:注意“数字+单位”。四、体温计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 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五、汽化和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1.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2.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6.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4.晶体熔化的条件:(1) 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2)BC 物体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3)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4)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5)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6)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五、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2.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1.“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谷雨”“寒露”“霜降”“小雪”等节气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答案】C【详解】A.雨一般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来,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来,是液化现象,而液化放热,故B错误;C.霜是深秋或冬季,晚上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固态冰晶,附在草木上,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D.雪是由水蒸气遇冷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而凝华放热,故D错误。故选C。2.关于“水沸腾规律”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大量气泡在水中生成,上升、变小B.水沸腾时吸热且温度不变C.水的沸点可能低于100℃D.提高水的初温,可缩短实验时间【答案】A【详解】A.水沸腾时,大量气泡在水中生成,上升变大,直到水面破裂,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B.水沸腾时吸热且温度不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的沸点可能低于100℃,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提高水的初温,可缩短实验时间,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3.小明帮妈妈从冰箱中取出一块结满霜的冻肉,在肉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同时观察到盛肉的碗上出现了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肉表面结霜是凝固现象 B.冻肉熔化需要吸收热量C.撒盐可以提高冰的熔点 D.水珠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答案】B【详解】A.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肉表面结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B.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所以冻肉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故B正确;C.在肉上撒了一些盐,肉很快就“解冻”了,说明撒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故C错误;D.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是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 B.该物质在第4min时是固态C.在第12min时不吸热不放热 D.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答案】D【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温度降低,从第8min到第18min温度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像,故A错误;B.第8min到第18min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在第4min时是液态,故B错误;C.第12min是该物质的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故C错误;D.从第8min到第18min温度保持80℃,该物质的凝固点为80℃,故D正确。故选D。5.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室温下将液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答案】B【详解】AB.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该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正确;CD.“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CD错误。故选B。6.西周晋侯鸟尊是中国青铜器中罕见的珍品,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如图所示)。制作鸟尊等青铜器时,先用泥土制成“内范”,在其外部涂适当厚度的蜡,将蜡雕刻成所需形状,称之为“模”,然后在“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范”。通过加热使蜡液流出形成空腔(模具),在空腔中倒入青铜液,待青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和“内范”,就得到与“模”一样的青铜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蜡加热到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B.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C.青铜液冷却到固态是凝华过程,需吸收热量D.青铜和蜡熔化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答案】B【详解】A.蜡从固态到液态是熔化过程,此过程吸热,故A错误;BC.青铜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是凝固,此过程放热,故B正确,C错误;D.青铜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B。7.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 制成的。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中有“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其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 形成的。 【答案】 凝固 液化【详解】[1]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变成固态的青铜器,这是凝固现象。[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的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 热量,温度升高。当冰开始熔化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 ,由此可知,冰属于晶体。 【答案】 吸收 0 保持不变【详解】[1]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由于温水的温度高于碎冰,所以温水不断失去热量,碎冰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2]观察图中温度计发现,分度值为1℃,温度计中液柱面指示在0℃刻度线,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0℃。[3]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由于冰有固定熔点,所以冰属于晶体。9.环卫工人往结冰的桥面撒盐加快冰的熔化,激发了小明探究盐水凝固点的兴趣。他把两杯浓度不同的盐水放入冰箱冷冻室里,当杯内的盐水中出现冰块时测量它们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每支温度计的单位都是摄氏度),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从实验现象可知,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 。 【答案】 -5 低【详解】[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温度在零刻度以下,因此甲中温度计读数为-2℃,乙中温度计读数为-5℃。[2]由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浓度较高的盐水在更低的温度下还未凝固,证明盐水的浓度越高,其凝固点越低。10.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炒酸奶”。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答案】 吸收 凝固【详解】[1][2]将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环境温度急剧降低,酸奶瞬间由液体凝固成块。11.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我国科技工作者将“热棒”插入冻土,成功解决了“冻土工程”这一世界性难题。如图所示,热棒是碗口粗细的铁棒,高出地面约2m,在路基下还埋有5m,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氨 热量变成气态氨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又沉入了棒底。这样不断循环,避免冻土融化造成路基崩塌。 【答案】 吸收 液化【详解】[1]路基温度上升,液氨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现象。[2]通过散热片散热,气态氨放热液化成液氨沉入棒底。12.1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熔化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水凝固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答案】 等于 大于【详解】[1]规定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水凝固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冰是晶体,所以冰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但是0℃的冰不能继续吸收热量,不能继续熔化,0℃的水不能继续放出热量,不能凝固,所以冰熔化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大于水凝固过程中所需环境温度。13.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2)实验中,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是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4)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答案】 烧杯 96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时 见解析【详解】(1)[1]因为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且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到容器的底部,所以需要先调整烧杯。(2)[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线往上示数越大,所以读数为96℃。(3)[3]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4]图丙中气泡往上越来越大,说明水蒸气含量越来越多,所以说明是沸腾时的气泡图像。[5]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14.某实验小组用两套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研究海波和石蜡的熔化过程。 (1)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石蜡在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海波熔化过程中不断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3)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海波和石蜡,当两者全部熔化后,该实验小组继续研究海波和石蜡的凝固过程。将两支试管从烧杯中取出,静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每隔2 min同时记录一次温度,根据记录数据在同一个图像中画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A.石蜡的凝固点为48℃B.实验室内环境温度为20℃C.0~15 min内的任一时刻,石蜡和海波的温度都不可能相同【答案】 36℃ 吸热 不变 B【详解】(1)[1]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此时读数为36℃。(2)[2][3]海波是晶体,根据晶体熔化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4]由图可知,室内温度为20℃,海波和石蜡温度组件下降;5min的时候海波和石蜡温度同为48℃,由于石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故选B。15.长虹同学了解物态变化后,发现水的凝固点是0℃,酒精的凝固点是-177℃,于是做如下猜想,猜想1:水和酒精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会低于0℃;猜想2:混合比例会影响混合液的凝固点。他取完全相同的两杯水,分别掺入不同量酒精,充分混合后,放入冰箱冷冻室。用温度计正确测量其温度值,每隔两分钟读取一次数据,记入表格。画出两种混合液,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右图所示。(1)某时刻,其中一支温度计示数如左图,其读数为 ℃;(2)当两种混合液的温度都-7℃时, (选填“甲”或“乙”)图所对应的混合液处于固态;(3)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混合液的凝固点 (选填“不变”或“越高”或“越低”)。【答案】 -6 甲 越低【详解】(1)由图1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与温度计的0刻度线下的第6条刻度线对齐,则读数为-6℃。(2)由图2可知,甲物质的凝固点为-5℃,当其温度为-7℃时,物质全部凝固,所以甲物质处于固态;乙物质的凝固点为-8℃,当其温度为-7℃时,乙物质还没有凝固,所以处于液态。(3)由图2可知,图甲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少,凝固点为-5℃,图乙曲线对应混合液所掺酒精多,凝固点为-8℃,故可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水中,所掺酒精越多,其凝固点越低。时间/min0123456水的温度/℃909294989898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