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全套精品专题】物理人教版专题复习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压轴挑战》培优专题训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原卷版)第1页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原卷版)第2页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原卷版)第3页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第1页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第2页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全套精品专题】物理人教版专题复习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压轴挑战》培优专题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全套精品专题】物理人教版专题复习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压轴挑战》培优专题训练,文件包含专题6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专题6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6 机械运动与物态变化实验压轴培优专题训练(解析版)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是 v=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 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50 cm/s;(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快 (选填“慢”“快”)。(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选填“大”或“小”)。(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他的做法正确吗? 不正确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答案】(1)v=;(2)25;50;(3)快;(4)小;(5)不正确;(6)。【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小车运动距离sBC=40.0cm﹣00.0cm,tBC=tAC﹣tAB=2.4s﹣1.6s=0.8s,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cm/s;(3)通过(2)可知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加速直线运动;(4)过了B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大,根据公式v=可知,在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大,速度就会偏小;(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6)已知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已知前后两端路程相等,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设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前半段的时间,t1=,后半段的时间,t2=,全程的路程为2s,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全程平均速度,v==,即:=2,整理可得,v2=。故答案为:(1)v=;(2)25;50;(3)快;(4)小;(5)不正确;(6)。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原理是 v=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刻度尺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3)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增大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4)图中秒表的1格表示1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其中s1=90cm小车长10c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0.18 m/s,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0.225 m/s。【答案】(1)v=;刻度尺;(2)小;(3)增大;(4)0.18;0.225。【解答】解:(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v=;实验中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所以需用到刻度尺和停表;(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慢一些,所以,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小车质量一定,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增大;(4)由图可知,全过程的路程s1=90cm=0.9m,全程所用的时间为5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0.18m/s;下半段路程s3=s1=×0.9m=0.45m,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2=5s﹣3s=2s,所以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225m/s;测得的小车运动速度不同,原因是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答案为:(1)v=;刻度尺;(2)小;(3)增大;(4)0.18;0.225。3.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所示的照片。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如表:(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 变速 运动(“变速”或“匀速”),蜗牛在前20s的平均速度是 1.11 mm/s,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 1.244 mm/s。【答案】(1)见上表;(2)变速;1.11;1.224。【解答】解:(1)由图和表格可知,t=0s时蜗牛不是在零刻线,而是在10.0mm处;t=30s时,到达44.2mm处,则蜗牛爬过的路程s=44.2mm﹣10.0mm=34.2mm;同理可得,t=50s时,蜗牛爬过的路程s′=61.2mm;根据照片可以获得数值,完成表格如下:(2)由表格中数据可知,蜗牛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所以蜗牛做的是变速运动;蜗牛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v1===1.11mm/s;在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v2===1.224mm/s。故答案为:(1)见上表;(2)变速;1.11;1.224。4.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变速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 12.50 cm的路程(3)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0.15 m/s(4)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5)小球在 EF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6)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运动的是 C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答案】(1)变速;(2)12.50;(3)0.15;(4)小于;(5)EF;(6)C。【解答】解:(1)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2)由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0.1cm,则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为:s=12.50cm﹣0.00cm=12.50cm;(3)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s′=12.50cm﹣0.50cm=12.00cm=0.12m;小球从B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t′=0.2s×4=0.8s;小球从B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vBF===0.15m/s;(4)从B点运动到D点的距离为s1=4.50cm﹣0.50cm=4.00cm;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t1=0.2s×2=0.4s;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vBD===10.00cm/s;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路程:s=12.50cm;小球从A点到F点运动的时间为:t=0.2s×5=1s;小球从A点到F点的平均速度:vAF===12.50cm/s;故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从A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5)根据图示可知,相同时间内,EF两点间的路程最大,因此E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6)由照片中小球的运动轨迹可知,小球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图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变速;(2)12.50;(3)0.15;(4)小于;(5)EF;(6)C。5.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原理是: v= (如图)。(2)实验器材有: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 刻度尺 、 停表 。(3)测量的物理量:有: 路程 和 时间 。(4)斜面应选择较 小 (选填“大”或“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 小车的运动时间 。(5)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s.则AB段的路程SAB= 40.0 cm,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0.25 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小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不正确 ,理由是: 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 。【答案】(1)v=;(2)刻度尺;停表;(3)路程;时间;(4)小;小车的运动时间;(5)40.0;0.25;小;不正确;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2)(3)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所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运动所用的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4)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5)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25.0cm/s=0.25m/s;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小;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该方案不正确。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路程;时间;(4)小;小车的运动时间;(5)40.0;0.25;小;不正确;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速度计算的。(2)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停表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4)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sAB= 40.0 cm;tBC= 1 s;vBC= 0.5 m/s。(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 快 ,是在做 变速直线 运动。(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vAC偏 大 (选填“大”或“小”)。【答案】(1)v=;(2)刻度尺;停表;(3)小;(4)40.0;1; 0.5;(5)快;变速直线;(6)大。【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v=;(2)实验中需用的测量工具有:测量路程的工具为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时间的停表;(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4)斜面上标尺的分度值为1cm,由图知,上半段的路程sAB=10.00dm﹣6.00dm=4.00dm=40.0cm,小车下半段的路程运动时间tBC=15:35:23﹣15:35:22=1s,下半段的路程sBC=6.00dm﹣1.00dm=5.00dm=0.500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0.5m/s;(5)根据前面的数据和图示可求出vAB=0.2m/s,比较可知,小车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6)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以测得的时间t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小;(4)40.0;1; 0.5;(5)快;变速直线;(6)大。7.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受热均匀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B ;(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 吸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 固液共存 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4)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蜡是 非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答案】(1)受热均匀;(2)B;(3)吸收;不变; 固液共存;(4)升高;非晶体。【解答】解:(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以使蜂蜡、海波受热均匀;(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B正确;(3)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图丙从第6至第12分钟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第10min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图丁温度不断升高,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答案为:(1)受热均匀;(2)B;(3)吸收;不变; 固液共存;(4)升高;非晶体.8.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则由上表可知:(1)此物质一定属于 晶体 体(填“非晶体”或“晶体”)(2)此物质的熔点是 80 ,开始加热10分钟时,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态。(3)在下图中用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答案】(1)晶体;(2)80;固液共存;(3)见上图。【解答】解:(1)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为晶体;(2)该晶体熔化时稳定在80℃,所以其熔点为80℃;在第10分钟,此物质仍处于熔化过程,所以为固液共存态;(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故答案为:(1)晶体;(2)80;固液共存;(3)见上图。9.在“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用水给试管中的蜡加热的好处是 使蜡受热均匀 ,为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2)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在图乙中画出冰熔化的图象。(3)分析表中数据会发现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保持不变 ,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和“非晶体”)。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不断升高 ,蜡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和“非晶体”)。【答案】(1)使蜡受热均匀;秒表;(2)如图所示;(3)保持不变;晶体;不断升高;非晶体。【解答】解:(1)用水给试管中的蜡加热的好处是可以使蜡受热均匀;在实验中,要探究蜡和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还要用到秒表或钟表;(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冰是晶体。蜡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蜡是非晶体。故答案为:(1)使蜡受热均匀;秒表;(2)如图所示;(3)保持不变;晶体;不断升高;非晶体。10.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其中,利用水浴法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好处是 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 69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 固液共存 态,该物质为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 吸收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答案】(1)自下而上;使试管受热均匀;(2)69;(3)固液共存;晶体;吸收。【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的目的是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2)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69℃;(3)由图丙知,从5min~12min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即熔点为80℃,故该物质为晶体。则第8min末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物质为固液共存态。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使试管受热均匀;(2)69;(3)固液共存;晶体;吸收。11.某同学做探究“冰和蜡烛熔化特点”的实验,实验装置分别如图1、图2所示。 (1)图1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 可行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2)图2装置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 使蜡的受热更均匀 ;(3)实验中,热只能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传递具有 方向 性;(4)根据记录的数据,该同学描绘出如图3所示的图象,根据该图象可知道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5)如图3所示的图象,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AB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 比热容不同 。【答案】(1)可行;(2)使蜡的受热更均匀;(3)方向;(4)晶体;(5)比热容不同。【解答】解:(1)由于冰在常温下就可以熔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使用酒精灯加热,可以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2)图2装置的水浴法,能使固体均匀受热。(3)热量只能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这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方向性;(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5)冰化成水质量不变,但比热容发生了变化,所以同样受热情况下,温度变化快慢不同;故答案为:(1)可行;(2)使蜡的受热更均匀;(3)方向;(4)晶体;(5)比热容不同。12.在探究甲、乙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时,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1)在甲和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甲 (填“甲”或“乙”),该晶体的熔点为 78 ℃。(2)该晶体在76℃时,它处于 固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3)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 吸收 热量(选填“放出”或“吸收”)。【答案】(1)甲;78;(2)固;(3)吸收。【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甲从第8到14分钟,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甲是晶体。而乙在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乙是非晶体;甲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78℃不变,所以甲的熔点是78℃;(2)从给出数据还可以得出,该晶体在76℃时,低于熔点,处于固态;(3)固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答案为:(1)甲;78;(2)固;(3)吸收。13.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图甲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2)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 左 (选填“左”或“右”)图。(3)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 不变 ;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99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5)冰的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过程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6)为了缩短实验时间,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减少水的质量 。【答案】(1)B;(2)左;(3)不变;99;(4)液化;(5)持续吸热,温度不变;(6)减少水的质量。【解答】解:(1)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所以正确的是B;(2)左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右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3)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99℃;(4)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地冒“白气”,它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由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5)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6)水的质量不同,到达沸腾的时间不同。故答案为:(1)B;(2)左;(3)不变;99;(4)液化;(5)持续吸热,温度不变;(6)减少水的质量。14.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上升到80℃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4min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液体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2)从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96 ℃。(3)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1坐标图上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4)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如果测量方法正确,你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水面上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填写一条即可)(5)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图 甲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2)96;(3)见上图;(4)水面上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5)甲。【解答】解:(1)常用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2)从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中当水的温度升高到96℃时,保持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6℃。(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4)水的沸点是96℃,可能是此时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也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造成的。(5)甲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故答案为:(1)液体热胀冷缩;(2)96;(3)见上图;(4)水面上的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5)甲。15.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  B (选填“A”或“B”);实验中除了需要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2)继续实验,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乙中的  b (选填“a”或“b”),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99 ℃。(3)根据记录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沸腾图像。(在原题图上作图,先描点后连线)(4)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水量太多 。(写一种原因)(5)小华学习了这个实验后,对书本练习的第3题感到疑问,于是她回家动手实验,如图丁所示将纸做的小锅放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发现水烧开了可纸锅却没有烧着。关于纸锅没有烧着,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D A.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温度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C.水的沸点高于火焰温度D.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答案】(1)B;秒表;(2)b不变99;(3)图略;(4)略(合理即可);(5)D。【解答】解:(1)先安装下面器材,再安装上面器材,便于调节器材间的距离,故在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B.由于水沸腾实验,需要对水进行加热,所以,除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外,还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2)水在沸腾前,底层水温高,上层水温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又发生液化,所以越来越小;而水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中会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对气泡进行补充,因此会越来越大。所以图a是沸腾时的情况,图b是沸腾前的情况;液体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读取表中的数据可知,从第7min开始,水温达到99℃,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说明水已经达到了沸点,开始沸腾;(3)利用画点描线法,得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4)水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也可能是水量太多,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等。(5)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选D。故答案为:(1)B;秒表;(2)b不变99;(3)图略;(4)略(合理即可);(5)D16.小强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安装的实验装置如图a。(1)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 ;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操作后继续实验;(2)小聪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b、c所示。则图 c 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d所示,读数是 102 ℃;说明此时气压 大于 标准大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图e、图f、图g是三名同学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图 g ,分析该图像,可知水沸腾时 温度 保持不变,但要继续 吸 热。(5)小明同学发现小强做实验时,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想出一条改进措施: 减少水的质量 。【答案】(1)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2)c; 低;(3)102; 大于;(4)g;温度;吸;(5)减少水的质量。【解答】解:(1)由图a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2)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图像;c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图像;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读数,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导致所测温度偏低;由图d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102℃;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102℃高于100℃,说明当时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4)水沸腾前热升温,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需不断吸热,所以对应的应为g图;(5)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者用初温较高的水来做实验,也可以在烧杯上加盖子。故答案为:(1)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底接触;(2)c; 低;(3)102; 大于;(4)g;温度;吸;(5)减少水的质量。17.小海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1)水的沸点是 99 ℃,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低于1 个标准大气压。(2)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 20 ℃左右(3)水沸腾时特点是 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4)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描述水沸腾情景的是 C 。【答案】(1)99;低于1;(2)20;(3)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4)C。【解答】解:(1)根据图象读数可判定沸点为99℃,沸点温度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说明水面上方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2)冷却过程温度降到20℃时就不再变化,说明室温为20℃;(3)由图象可看出沸腾前,温度在逐渐升高,并且刚开始升温得快,后来升温得慢;(4)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水温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变为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越来越大,故C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99;低于1;(2)20;(3)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4)C。18.小刚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2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此实验中测得的水的沸点是 98 ℃。【答案】(1)94;(2)见上图;(3)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98。【解答】解:(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4℃。(2)根据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3)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第4分钟水开始沸腾,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4)由表格中数据知,从4到7分钟,水的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故答案为:(1)94;(2)见上图;(3)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98。19.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分度值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D 。图2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22 ℃,水的温度是 38 ℃。【答案】分度值;D;﹣22;38。【解答】解:(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2)根据使用温度计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选D;(3)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20℃下两格处,示数为:﹣22℃;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30℃以上8格处,所以示数为:38℃。故答案为:分度值;D;﹣22;38。20.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A: 错误,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B: 正确 C: 错误,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D: 错误,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水中 。【答案】A、错误,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B、正确;C、错误,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D、错误,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水中。【解答】解:A、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使用方法错误;B、温度计放置及读数方法正确;C、温度计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使用方法错误;D、温度计玻璃泡没有接触液体,使用方法错误。故答案为:A、错误,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B、正确;C、错误,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D、错误,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水中。21.如图乙所示,是某同学用温度计测热水温度的示意图。他在实验中的错误 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图甲为某一温度计刻度的一部分,其读数为 ﹣3℃ ℃。【答案】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3℃。【解答】解:根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图2中有两处错误:一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二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0℃以下,所以温度计的数值是:﹣3℃。故答案为: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3℃。22.根据图示,完成填空。在西安下雪的某天,小华同学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和晚上某一时刻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则晚上对应的气温是 ﹣4 ℃。【答案】﹣4。【解答】解:由图知:两只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甲温度计上,液柱最高处在0℃以上,说明上午的温度高于0℃;乙温度计上,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即晚上的温度为﹣4℃。故答案为:﹣4。23.在“练习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实验中:(1)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请你将他的实验步骤按合理的顺序排列 DAFBCE A.选取合适的温度计B.让温度计与被测液体接触一定时间C.观察温度计的示数D.估计被测液体温度E.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2)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的操作情况,请指出操作中的三处错误。①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② 读数时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 ③ 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了 (3)如图2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若将瓶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在A处,B、C是与A点相差2摄氏度的两点,则A处的温度是 0℃ ,B处的温度比A处 低 (高/低)。【答案】(1)DAFBCE;(2)①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②读数时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③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了;(3)0℃;低。【解答】解:(1)由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知:在使用温度计的时候应该先估计被测温度,根据估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在测量的时候温度计的液泡要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待示数稳定后读数,且不能离开被测液体,所以正确的顺序是:D A F B C E。(2)①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左图玻璃泡碰到容器底;②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右图说明读数时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右图中读数时俯视了。(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A处的温度为0℃;瓶内气体推动液柱由A处向C处移动时,表示温度上升,液柱由A处向B处移动时,表示温度下降,所以B处的温度比A处低。故答案为:(1)DAFBCE;(2)①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②读数时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③读数时视线未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俯视了;(3)0℃;低。24.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左 移动;(填“左”或“右”)(2)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 ℃。(3)如图2所示是某同学先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答案】(1)左;(2)0;(3)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解答】解:(1)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就要膨胀,所以会把液柱向左推,所以弯管中的一段液柱会向左移动;(2)1标准大气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0℃;(3)根据据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可知: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②B图中读数中的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且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答案为:(1)左;(2)0;(3)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照片序号123456时间t/s010203050路程s/mm012.022.248.7照片序号123456时间t/s01020304050路程s/mm012.022.234.248.761.2加热时间(min)0246810121416182022温度(℃)646872768080808084889296时间/min01234567冰的温度/℃﹣20﹣100000510冰的状态固态固态固态固、液固、液液态液态液态蜡的温度/℃35.040.045.049.55458.362.566.6蜡的状态固态固态固态粘稠变稀液态液态液态时间/min02468101214161820甲的温度/℃7072747678787878818487乙的温度/℃7071737476777982848689t/min01234567T/℃8084889296969696时间/min…12345678910水温/℃…93949596979899999999时间/min01234567温度/℃82869098989898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