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1页
    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2页
    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约30°N,119°E)举行,开幕式当天一艘停靠在中国某港口轮船上的船员,于北京时间16点用航海六分仪测得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约30°。完成下面小题。
    1.该轮船最有可能停靠在中国哪一个港口( )
    A.营口港(40°N,122°E)B.宁波港(30°N,121°E)
    C.广州港(23°N,113.5°E)D.海口港(20°N,110°E)
    2.此届亚运会结束之后一段时间杭州日出方位及其变动方向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
    C.D.
    伊犁河谷是新疆最湿润的区域之一,文化遗址众多。学者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新疆伊犁河谷从夏朝-西周到近现代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的空间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地各时期文化遗址迁移表现为由高海拔到低海拔的迁移过程,形成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迁移模式,与新疆典型的从“下游至上游”的干旱模式截然不同。下图示意伊犁河谷文化遗址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3.本次文化遗址研究主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数字地球全球定位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无人机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
    4.伊犁河谷早期文化遗址多分布于河谷阶地,相较于冲积平原,选址河谷阶地最主要的是( )
    A.方便灌溉B.适合放牧
    C.利于农耕D.利于防洪
    5.伊犁河谷文化遗址的迁移模式与新疆干旱区截然相反,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下游洪水肆虐迫使新疆干旱区河流遗址向中上游迁移
    B.战争等人文因素使新疆干旱区河流遗址向中上游迁移
    C.伊犁河谷河流众多,使遗址变迁受水因素影响较小
    D.人口增多是伊犁河谷形成独特遗址迁移模式的主因
    “郊区化”指因城市中心在交通、住房、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推动了高收入人口迁移至郊区居住。“绅士化”现象指政府政策影响下,高收入阶层从郊区迁入市中心并取代原有低收入阶层,城市出现居住空间重构。下图示意昆明主城区街区高收入人口居住空间结构,阴影区表示高收入人口聚集程度高。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推测对昆明主城区高收入阶层集聚区形成影响最小的区位因素是( )
    A.居住程度和经济收入B.居住环境优越
    C.办公便利和人口密度D.优质教育便利
    7.结合图文材料,有关昆明主城区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圈层地域的街区高收入人口比例分布差异较小
    B.传统中心区不再受高收入人口的青睐,符合郊区化模式
    C.高收入人口比例较高的街区都集聚分布在外圈层
    D.吸引高收入人群向主城区集聚,符合“绅士化”机制
    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灾害严重威胁文化遗产的安全性,下图示意气候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的四季变化B.农业生产的季节规律
    C.昼夜长短的变化D.地球运动的自转规律
    9.近年来,中国二十四节气在适用性方面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 )
    A.气候的变暖B.城市居民不关注二十四节气
    C.降水的变化大D.暑天天数增多,寒天减少
    10.近年来,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对西北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的挑战是( )
    A.文物的风力侵蚀和空气污染会加剧
    B.文物的化学腐蚀和生物侵蚀会增强
    C.文物的温差风化和崩解会增强
    D.文物的冻融风化和热裂会增强
    中国政府自1984年起多次提出鼓励耕地流转,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使耕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农村部文件显示,2003—2020年中国耕地流转率从4.75%上升到36.15%。然而,中国目前耕地流转市场尚不完善,存在较多无效流转和零租金流转,威胁着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下表示意我国不同地区村庄耕地流转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1.对于中国耕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大,影响最小的原因是( )
    A.城镇化的发展B.山地多,平原少
    C.劳动力流失D.政策调控
    12.根据材料,关于中国耕地流转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耕地资源禀赋约束越大越容易出现零租金流转
    B.零租金流转比例大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态势
    C.耕地流转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态势
    D.高交易成本不会加剧零租金流转
    13.中国山区耕地零租金流转现象对农业的影响,说法合理的是( )
    A.利于耕地数量的增加B.短期利于减少撂荒风险
    C.利于现代生产要素进入D.利于耕地质量的提升
    马尾松,松科松属乔木植物,因其枝叶似马尾,故名马尾松。作为南方红壤区防治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马尾松对南方红壤区的生态恢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发现,马尾松人工幼林水土流失情况仍然严重,若在林下种植灌木、草本植物,则减流减沙效益会进一步提高。下图示意马尾松人工幼林。完成下面小题。
    14.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针叶林B.常绿硬叶林C.热带季雨林D.常绿阔叶林
    15.关于马尾松人工幼林坡面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与过程说法不符合实际的是( )
    A.南方红壤区年降雨量大且集中,对地面侵蚀能力强
    B.林下植被尤其是草本植物匮乏,林下植被覆盖度低
    C.人工幼林树冠覆盖层低,对雨滴动能的减弱作用弱
    D.南方红壤沙砾化严重,坡地土层薄,抗侵蚀能力差
    16.在马尾松人工幼林下种植灌木、草本植物会提高减流减沙效益的原因是( )
    A.增加植被覆盖度B.增强雨滴动能C.增加径流率D.提高土壤肥力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河网水系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最高、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近些年来剧烈的人类活动严重破坏该地区的河流系统。有学者通过对长三角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1960—2010年的河网密度与水面率的研究(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总河长与流域面积之比值;水面率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水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值),分析不同城镇化地区的水系变化特点,探讨城镇化对水系演变的影响规律及机制。
    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其河网水系状况备受关注。根据上海市水务局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河道(湖泊)报告》,截至2022年年底,与6年前相比,上海河道、湖泊的数量增加了7.7%、27.5%,河网密度增加了5.5%。下表示意不同时期、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水系参数。
    (1)描述长三角1960—2010年间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河网密度与水面率的变化情况。
    (2)推测1960—1980年间中度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增加的可能原因。
    (3)除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外,城镇化还会对哪些水系特征产生影响。
    (4)上海市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河网密度与水面率在近6年内增加,说出其对城市生态环境有何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铁是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的特色名片,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铁规划和建设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达3.79万公里,超过其他国家总和。高铁对区域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投资集聚、技术创新和人口集聚等三个方面。
    (1)联系地理知识,说出高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指出中国近年来高铁发展迅速的主要影响因素。
    (3)尝试分析高铁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山体效应、逆温现象和差异性气温垂直递减分布显著,并对天山的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山体效应导致同海拔的天山山体内部气温(图示T₁)高于山体外部气温(图示T₂),天山北坡冬半年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天山夏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高达0.63℃/100m,而冬半年平均垂直递减率仅为0.55℃/100m,都是天山气温格局复杂多样的具体表现。下图为天山气温格局研究区示意图和山体效应模型图。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天山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
    (2)分析天山北侧冬半年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
    (3)分析天山冬半年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夏半年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开幕时轮船的太阳高度为30°.开幕式当天是秋分日,各地都是昼长12小时,太阳的升落以正午12时对称升落,依据昼长及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太阳升落的时速。海口港当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0°,太阳高度由0°升到70°用了6个小时可知太阳每小时升落约17°,海口港北京时间16点当地地方时15:20分,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70°为参照可计算出15:20时太阳高度大约为31°,D正确;营口开幕日正午太阳高度50°,太阳升落时度约8.3°,北京时间16时当地地方时16:08,此时太阳高度大约16.7°,A错误;宁波开幕日正午太阳高度60°,该日太阳升落时速为10°,北京时间16时当地地方时16:04,此时太阳高度大约20°,B错误;广州开幕日正午太阳高度67°,该日太阳升落时速约为11°,北京时间16时当地地方时15:34,此时太阳高度大约为26°,C错误。故选D。
    2.答案:A
    解析:闭幕式之后太阳直射南半球,杭州日出东南;由于昼渐短,日出方向会不断南移。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选项日出东南且南移,正确;B选项日出东南且东移,错误;C选项日出东北且北移,错误;D选项日出东南且东移,错误。故选A。
    3.答案:B
    解析: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确定的是“点”;遥感技术主要是收集地面的地物信息,可以远距离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本次文化遗址研究首先要确定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即遥感技术;研究遗址空间位置变化,要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早期生产力落后,聚落选址既要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也要能防灾减灾。河谷阶地地势高,既靠近水源,又抵御洪水,D正确;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引水灌溉、,更适宜人类耕种,受洪水威胁大,AC错误;河谷阶地和冲积平原对放牧影响差别不大,B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伊犁河谷地区“三山夹两谷”的“口袋”状地貌,利于接收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降水丰沛,河流众多,使其成为新疆最湿润的地区,遗址变迁受水的影响相对较小,C正确;新疆大部分地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最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河流上游人口数量剧增,扩大垦殖和屯田,上中游地区耗水严重,下游河流断流,用水困难,原有的农田、居住地被迫废弃,只能沿河溯游而上,寻找便于灌溉和饮水的新居住地及农作区,形成干旱迁移模式,A错误;战争等人文因素可以使干旱区的遗址、绿洲消失,但不会使同一条河流的遗址向中上游迁移,B错误;依据材料伊犁河谷遗址迁移模式主要受独特地形、气候、水文等因素形成,人文因素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高级住宅区靠近滇池、世博园,居住自然和人文环境好,B不符合题意;靠近北教场等优质教育区域,D不符合题意;收入和消费水平会影响高级住宅区分布,A不符合题意;市中心和郊区新城皆有高收入区分布有部分高收入阶层是从郊区搬到市中心,,说明办公便利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市中心与郊区人口密度差异大,但都有高收入区分布,说明人口密度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D
    解析:由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的制度因素驱动,自身优越位置吸引优质要素导入,进而吸引高收入人口迁入是昆明主城区高收入人口集聚区的形成机制,可总结为“新城绅士化”现象,D正确。高收入人口比例最高在三环和新城区域,主要在外圈层,但市中心也有分散分布,各圈层人口比例分布差异较大,A和C错误;传统市中心仍然有高收入区,并且新城高收入人口邻近市中心区域,B错误,故选D。
    8.答案:A
    解析: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相一致,A正确。农业季节生产规律是人为因素,B错误。昼夜长短变化是其气候变化的一部分,地球自转不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二十四节气适用性变化的表现是与原来的气候不一致,随着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北方暑天天数增多,寒天减少,D正确。气候变暖是原因,不是具体表现,A错误。跟城市居民不关注二十四节气、降水的变化大无关,BC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北方由暖干变暖湿,使微生物繁殖和生长增多,受到更加频繁的生物侵蚀和化学腐蚀,B正确。气候变暖湿,风力侵蚀会减弱,空气质量变好,A错误。气候暖湿日温差变小,温差风化和崩解减弱,C错误。气候暖湿日温差变小,冻融作用减弱,D错误。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和老龄化等问题。为此,中国政府自1984年起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提出鼓励耕地流转,促进耕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支持下耕地流转规模也日益扩大,地形因素非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耕地净收益的变化主要受种植业成本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种植业成本快速上涨主要是由非农工资上涨导致农业劳动力成本增加引起的,农户会依据家庭生计资源禀赋重新配置劳动力与耕地资源,将部分已无利可图的地块通过耕地流转市场转出甚至无偿转给需要扩大经营规模的农户或者直接撂荒,A正确。据图所知,零租金流转比例大体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态势,排除B;耕地流转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态势,排除C;高交易成本可能会加剧零租金流转,排除D。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短期无利可图的山区耕地可以零租金流转,减少撂荒,B正确。耕地流转对耕地数量没有影响,A错误;山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带,零租金流转多是短期流转,流入人不会对其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若耕地零租金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可能会增加耕地过度开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阻碍现代生产要素的进入,对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CD错误。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南方红壤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为典型植被类型,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南方地区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坡地红壤疏松抗蚀性差,是该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A符合实际。植被覆盖度高低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程度,人工幼林因为树龄短,其树冠覆盖度比成熟林低,对降低雨滴动能作用有限,并非覆盖层低的缘故,因而需要在林下种植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度,B符合实际,C不符合实际;南方红壤沙砾化严重,坡地土层薄,抗侵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D符合实际。根据题意,本题选C。
    16.答案:A
    解析:马尾松林林下草本缺乏,增加植被覆盖度,能够快速形成过滤带、削弱雨滴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蚀性、增加土壤入渗、促进水分下渗、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径流率、降低侵蚀率,A正确,BC错误;提高土壤肥力,不属于原因,属于结果,D错误。故选A。
    17.答案:(1)长三角各不同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与水面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度城镇化和低度城镇化的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大(或中度城镇化的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小);高度城镇化和中度城镇化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大(或低度城镇化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小);1960—1980年间中度城镇化地区的河网密度增加,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水面率增加。
    (2)1960—1980年,因为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基于农田灌溉需要,开挖大量干支渠;围湖造田;疏浚河道。80年代之前,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汛期洪水可能冲刷出新的河道。
    (3)(河道)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直、流程、(流域)水系形态等。
    (4)减轻城市内涝;缓解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改善水质状况,减轻水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长三角1960到2010年间不同城市化水平地区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均呈下降趋势,高度城镇化地区和低度城镇化地区的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大,而中度城镇化地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较小;高度城镇化地区和中度城镇化地区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大,而低度城镇化的水面率下降幅度较小;中度城镇化地区在1960到1980年间,河网密度有所增加,高度城镇化地区的水面率有所增加。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网水系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1960到1980年,我国人口快速增加,对粮食需求量增多,为发展农业进行灌溉,大量开挖干支渠,围湖造田,疏浚河道,导致河网密度有所增加;同时,该时期水利工程设施并不完善,汛期时洪水作用导致新的河道产生。
    (3)结合所学知识,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城镇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河道的宽窄、深浅以及曲直等,同时,城镇硬化面积的增加有可能会影响河流的流程,水系形态等。
    (4)结合所学知识,上海地区使得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在近六年内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水体面积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体质量,减轻水污染状况,同时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18.答案:(1)缩短地区间通行时间、降低通行成本、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强区域间经济文化联系、降低信息沟通成本,促进中心区技术、资金、信息扩散(扩散效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塑经济空间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向中心地区集聚,抑制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不平衡(虹吸效应)。
    (2)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策支持;先进的高铁技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高铁运输需求大等。
    (3)高铁开通利于吸引外地投资和产业转移,带动关联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单一和资源的依赖;高铁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便于接受中心城市知识溢出,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人口集聚,人才汇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高铁运行速度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地区间通行时间,降低通行成本,提高运输效率;高铁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了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降低了信息沟通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信息要素流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导致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地区集聚,产生虹吸效应,区域之间有可能导致发展不平衡。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中国高铁规划和建设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铁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撑,我国高铁修建技术较为先进;我国政府政策支持促进高铁进一步发展;我国国土辽阔,且人口众多,对于高铁的需求量较大。
    (3)结合所学知识,高铁的修建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本地区产业转移,带动相关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善本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同时,高铁作为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的特色名片,修建高铁有利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促进中心城市知识溢出,促进产业创新以及升级;同时,吸引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人才汇集
    19.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且主要热源,天山山体高大,地面辐射效应显著;天山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内部同海拔高度大气的过程中,被经过大气吸收较多,热量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进一步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
    (2)天山北侧为坡地地形,山坡处冷空气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形成逆温现象;冬季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逆温现象;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空气湿度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现象。
    (3)冬半年地面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温差小,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空气对流活动比夏季弱,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降水多于夏半年,降水过程中水汽上升凝结散热,使得垂直方向上温差变小,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
    解析:(1)山体效应是指山体内部气温高于山体外部气温,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可知,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且主要热源,山体内部气温高说明山体内部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山体外部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天山山体高大,地面辐射效应显著;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看,天山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水汽含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产生的地面辐射增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进一步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了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内部同海拔高度大气的过程中,被经过大气吸收较多,热量大为减弱,此外山体外部空气流动较强,使得山体外部吸收的地面辐射相对较少,温度较低。
    (2)天山北侧冬半年逆温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地形逆温、辐射逆温、冷空气活动角度分析。天山北侧为坡地地形,与外围存在局地环流,山坡处冷空气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形成地形逆温现象;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寒潮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在山麓地带堆积,山脚受冷空气影响,形成逆温现象;天山北侧深居内陆,降水少,冬季多晴天,空气湿度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快,热量散失,形成下冷上热的情况,形成辐射逆温现象。
    (3)天山冬半年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夏半年的原因主要从气温垂直温差、天气状况、逆温现象角度分析。冬半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根本能量来源)较低,地面气温低,地面与高空垂直方向上温差小,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天山存在广泛而普遍的逆温现象,下冷上热,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受逆温影响冬半年空气对流活动比夏季弱,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低于夏半年;冬半年,受西风带影响,天山降水多于夏半年,水汽含量增多,降水过程中水汽上升凝结散热,使得垂直方向上温差变小,导致气温垂直递减率降低。
    调查区域
    调查村庄数量(个)
    耕地流转率(%)
    标准差
    零租金流转比例(%)
    标准差
    北方土石山区
    80
    17.05
    19.5
    11.06
    36.77
    西北黄土高原区
    80
    7.26
    14.77
    42.25
    43
    东南山地丘陵区
    212
    21.93
    21.08
    18.17
    41.67
    西南山区
    196
    14.67
    19.26
    23.12
    40.02
    水系参数
    时期
    高度城镇化地区(%)
    中度城镇化地区(%)
    低度城镇化地区(%)
    河网密度
    1960年
    2.45
    3.8
    4.47
    1980年
    2.32
    4.04
    3.46
    2010年
    1.78
    3.64
    2.96
    水面率
    1960年
    6.88
    14.69
    17.23
    1980年
    7.14
    13.51
    16.25
    2010年
    5.55
    11.85
    15.3

    相关试卷

    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鼎尖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地理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地理 PDF版,共9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地理 PDF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鼎尖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 地理 PDF版,共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