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1.勤劳智慧的安徽人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无数的瑰宝,下列非遗生产工艺中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
A. 舒城竹编B. 庐州糖画
C. 徽州木雕D. 油烟制墨
2.“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下列做法与此理念不相符的是( )
A. 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B. 纸张双面打印,节约纸张用量
C. 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污染
D. 加高工厂烟囱,能消除有害废气对空气的污染
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过滤食盐水B. CO2的验满
C. 检查装置气密性D. 液体的加热
4.核酸检测时,核酸管中的红色液体中添加一种叫酚红(化学式C19H14O5S)的试剂,使核酸保存液呈红色,下列关于酚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酚红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9:5B. 酚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4
C. 酚红中一共含有39个原子D.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5.中国北斗,星耀全球。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Rb属于金属元素
B. R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C. Rb原子核里有37个质子
D. R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电子
6.古语道:“人在实,火在虚。”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火要虚”蕴含的化学原理是( )
A. 燃烧需要可燃物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7.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模型,下列有关时针所对应的元素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2:00对应的元素的离子符号为Mg+2
B. 3:00对应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C. 10:00对应的元素易形成化合物
D. 8:00对应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
8.“尾气催化转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B. 生成的氮气可以充入食品包装袋内以防腐
C. 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D.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3
9.最新研究发现,水能凝结成13种不同类型的结晶体。除普通冰外,还有在−30∘C时才凝固的低温冰,在180∘C时状态依然不变的热冰,比水的密度大的重冰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冰的化学性质与普通水相同
B. 低温冰中水分子不再运动
C. 热冰的一个分子由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D. 重冰中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的间隔大
10.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观念:金刚石、石墨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
B. 科学思维:二氧化碳能使燃着木条熄灭,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水并振荡,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D. 科学态度与责任:混有一定量空气的氢气遇明火易发生爆炸,点燃氢气之前一定要验纯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刻度纸所示(例如:d的质量为2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并通过刻度的移动来表示,且记录在同一张刻度纸上: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14gB. 该反应可能为化合反应
C. 该反应中a、b的质量比一定为9:17D. a、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8
12.2021年《化学教育》第3期,报道了一种“氧化铜还原实验”一体化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不能还原氧化铜
B. 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再加热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
C. 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
D. 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
二、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3.2022年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新国标将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1)新国标在无机物指标中增加了钡、铍、硼等。这里的钡、铍、硼指的是 ______(填序号)。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2)用于消毒的ClO2,其读法是 ______;其中Cl的化合价是 ______。
(3)写出一种自来水生产使用的净水方法 ______。
(4)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 ______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一定的灭菌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4.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和人工手段加以捕集、利用和封存,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高效的CO2捕集和封存技术会为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巨大贡献。目前,CO2捕集技术的关键是将CO2从排放物中分离出来。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中的一种是用甲醇作溶剂进行吸收;另一种是用活性炭、沸石等对CO2进行吸附性吸收。分离后的CO2可以用来制取甲醇(CH3OH),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实际生产中,CH3OH的产率除受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催化剂CuO质量分数的影响(如图2)。
我国科学家们撰文提出“液态阳光”概念,即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稳定存储并且可输出的燃料,实现燃料零碳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的世界,每天的阳光将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电,还有可再生燃料!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填序号)。
A.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碳单质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碳中和指的是没有二氧化碳排放
D.“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
(2)活性炭、沸石等可作吸附剂,则其可能具备的结构特点是 ______。
(3)根据图1写出CO2制取甲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结合资料和图2信息,甲醇的产率与CuO质量分数关系是 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5.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______ 。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______ (填字母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作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4)若实验室用装置E收集氢气,请将导管补充完整 ______ 。一段时间后,在另一端管口用试管收集满气体,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6.某化学兴趣小组以“蜡烛及其燃烧”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蜡烛的组成
(1)取一个干燥、洁净的锥形瓶,将蜡烛放在燃烧匙上点燃,再把点燃的蜡烛放进锥形瓶中(如图1),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取出燃烧匙,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如图2)。
蜡烛燃烧过程中锥形瓶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中含有 ______ 元素;实验后观察到瓶口有黑色固体附着,图2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则图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任务二】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2)为探究密闭容器中蜡烛熄灭的原因,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将点燃的蜡烛伸入含有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蜡烛 ______ ,说明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②用烧杯罩住一支燃着的蜡烛,用数字化仪器测得反应前后相关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结合①中实验现象分析,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
【任务三】燃烧与灭火的应用
(3)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上层蜡烛先熄灭,可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多层建筑中撤离,可采取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低头弯腰沿墙迅速移向门外
C.呈站立姿势撤离
【任务四】探究燃烧的影响因素
(4)小组同学在空气中点燃2支蜡烛,有位同学发现其中一支烛芯不小心沾到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她感到十分好奇,于是再次进行实验。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蜡烛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质量的食盐,另1支蜡烛的烛芯周围不放食盐。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信息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 。
(5)氧气含量不同物质燃烧的产物不同。若0.6g碳单质燃烧生成ag产物,且碳没有剩余,则a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7.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称取1.2g镁条进行燃烧实验(如图)。
(1)计算: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该同学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仍然为1.2g,原因可能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舒城竹编只是竹编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庐州糖画只是糖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徽州木雕只是木头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油烟制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A、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可以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保,故A不合题意;
B、纸张双面打印,节约纸张用量可以减少树木砍伐、节约资源,有利于环保,故B不合题意;
C、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体污染有利于环保,故C不合题意;
D、加高工厂烟囱不能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仍会造成环境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来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及对环境的污染,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答案】B
【解析】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B。
A、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B、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酚红的化学式为C19H14O5S,酚红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19):(16×5)=57:20,故错误;
B.酚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9)+(1×14)+(5×16)+(1×32)=354,故正确;
C.酚红的化学式为C19H14O5S,1个酚红分子中一共含有39个原子,故错误;
D.酚红的化学式为C19H14O5S,碳、氢、氧、硫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9):(1×14):(16×5):(32×1)=114:7:40:16,则酚红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错误;
故选:B。
A.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据此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回答;
D.根据酚红的化学式,计算出各元素的质量比,然后根据数值的大小即可判断出哪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本题考查了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式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掌握化学用语中基础的计算方法即可解答。
5.【答案】D
【解析】解:A、铷元素的元素名称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元素周期表中,汉字下面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则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正确;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是质子数,则铷原子核内有37个质子,正确;
D、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错误。
故选: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含义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的含义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一格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每一部分含义的掌握,难度不大。
6.【答案】D
【解析】解: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大的氧气的浓度。“火要虚”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气,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即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故选:D。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促进燃烧的方法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解:A、12:00的时针所对应的元素是镁元素,12:00对应的元素的离子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错误。
B、3:00的时针对应元素是锂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10:00的时针所对应的元素是氖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对应的元素不易形成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8:00的时针所对应的元素是氧元素,则8:00对应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最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12:00的时针所对应的元素是镁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3:00的时针对应元素是锂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10:00的时针所对应的元素是氖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8:00的时针所对应的元素是氧元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钟表式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地壳中元素含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从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由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催化剂2CO2+N2;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生成的氮气可以充入食品包装袋内以防腐,故B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该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中共有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三种氧化物,故C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2=1:1,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种类及数目是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理解并能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微观示意图正确判断所涉及分子的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A
【解析】解:A、重冰和普通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所以重冰的化学性质与普通水相同,故A正确;
B、低温冰中水分子也在不断运动,故B错误;
C、根据热冰是水的另一种状态,所以热冰的一个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错误;
D、重冰水的密度大,所以重冰中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的间隔小,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重冰和普通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C、根热冰是水的另一种状态进行解答;
D、根据重冰水的密度大,所以重冰中分子间间隔比普通水的间隔小进行解答。
此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以及分子的性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较小。
10.【答案】D
【解析】解:A、金刚石和石墨均由碳原子构成,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差异很大,A错误;
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如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B错误;
C、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水并振荡,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导致塑料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软塑料瓶变瘪,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C错误;
D、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空气的氢气遇明火,易发生爆炸,点燃氢气之前一定要验纯,D正确。
故选:D。
A、根据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具有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氦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碳单质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C
【解析】解:A、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刻度线Ⅲ向左移动8格,说明反应前后c的质量不变,反应结束后c的质量为:28g−22g=6g,该选项不正确;
B、刻度线Ⅰ向右移动9格,说明反应后a质量增大9g,是生成物,刻度线Ⅱ向左移动8格,说明b完全反应,即反应后b的质量减小17g,是反应物,反应前后c的质量不变,反应生成d的质量是8g,即b分解生成a、d,是分解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C、参与反应的a、b的质量比一定为:9g:17g=9:17,该选项正确;
D、不知道化学计量数,不能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2.【答案】B
【解析】解:A、用酒精灯加热氧化铜部位,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与氧化铜反应,不能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先用酒精灯加热炭粉,碳能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不能证明炭粉还原氧化铜,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能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加热炭粉过程中发生反应CO2+C2CO,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环境,气球可防止有害气体外逸,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二氧化氯 +4沉淀(或过滤、消毒)煮沸
【解析】解:(1)新国标在无机物指标中增加了钡、铍、硼等。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这里的钡、铍、硼指的是元素,故选:C。
(2)用于消毒的ClO2,其读法是:二氧化氯;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x+(−2)×2=0,则x=+4,所以其中Cl的化合价是+4。故答案为:二氧化氯;+4;
(3)根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图,可知,自来水生产使用的净水方法:沉淀(或过滤、消毒)。故答案为:沉淀(或过滤、消毒);
(4)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人体健康,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一定的灭菌作用。故答案为:煮沸。
(1)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读法和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分析;
(3)根据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图分析;
(4)根据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分析。
本题不难,考查了化合价的计算和水的净化等知识。
14.【答案】BD 疏松多孔 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化铜质量分数是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解析】解:(1)A.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该选项正确。
C.碳中和指的是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该选项不正确。
D.“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2)活性炭、沸石等可作吸附剂,则其可能具备的结构特点是疏松多孔。
故答案为:疏松多孔。
(3)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
故答案为: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
(4)结合资料和图2信息,甲醇的产率与CuO质量分数关系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化铜质量分数是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故答案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化铜质量分数是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1)A.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
B.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碳排放。
C.碳中和指的是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D.“液态阳光”将实现燃料零碳化。
(2)活性炭、沸石等可作吸附剂,则其可能具备的结构特点是疏松多孔。
(3)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4)结合资料和图2信息可知,甲醇的产率与CuO质量分数关系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氧化铜质量分数是50%时,甲醇的产率最高。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长颈漏斗 AC(或BC)2H2O22H2O+O2↑或2KMnO4K2MnO4+MnO2+O2↑CaCO3+2HCl=CaCl2+H2O+CO2↑ 检验氢气的纯度
【解析】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实验室也可选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B,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C;
如果选择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如果选择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4)若实验室用装置E收集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则气体应“长进短出”,故图为;
一段时间后,在另一端管口用试管收集满气体,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查氢气的纯度,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
(2)AC(或BC);2H2O22H2O+O2↑或2KMnO4K2MnO4+MnO2+O2↑;
(3)CaCO3+2HCl=CaCl2+H2O+CO2↑;
(4);检验氢气的纯度。
(1)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4)根据氢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
16.【答案】氢 CO2+Ca(OH)2=CaCO3↓+H2O正常燃烧 氧气含量降低 C 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或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的质量越大,燃烧越不稳定,合理即可)1.4≤a≤2.2
【解析】解:(1)蜡烛燃烧过程中锥形瓶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H、O元素组成,可说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图2中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①将点燃的蜡烛伸入含有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蜡烛正常燃烧,说明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蜡烛熄灭后,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含量升高,由①可知,蜡烛熄灭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故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主要原因是氧气含量降低;
(3)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过滤有毒烟尘,不符合题意;
B、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上层蜡烛先熄灭,说明烧杯上部的氧气减少的更多,故发生火灾时,应低头弯腰沿墙迅速移向门外,不符合题意;
C、由B可知,发生火灾时,应低头弯腰沿墙迅速移向门外,符合题意。
(4)由表可知,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燃烧时间长,说明放入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但是食盐的质量越大,蜡烛越易灭,说明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的质量越大,燃烧越不稳定,故结论为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或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的质量越大,燃烧越不稳定;
(5)如果碳燃烧完全生成二氧化碳,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O2CO2
12 44
0.6gx
4412=x0.6g
x=2.2g
如果碳燃烧完全生成一氧化碳,设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为y
2C+O22CO
24 56
0.6gy
5624=y0.6g
y=1.4g
故a的取值范围是:1.4≤a≤2.2。
故答案为:(1)氢;CO2+Ca(OH)2=CaCO3↓+H2O;
(2)正常燃烧;氧气含量降低;
(3)C;
(4)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或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的质量越大,燃烧越不稳定,合理即可);
(5)1.4≤a≤2.2。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2)根据蜡烛伸入含有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蜡烛正常燃烧,蜡烛熄灭后,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含量升高,进行分析。
(3)根据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过滤有毒烟尘,应低头弯腰沿墙迅速移向门外,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观察到上层蜡烛先熄灭,进行分析。
(4)根据蜡烛的烛芯周围放入食盐,燃烧时间长,食盐的质量越大,蜡烛越易灭,进行分析。
(5)根据C+O2CO2,2C+O22CO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7.【答案】实验过程中以白烟形式散失的氧化镁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
【解析】(1)设1.2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2Mg+O22MgO
48 80
1.2gx
4880=1.2gx
x=2g
答:1.2g镁条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2g
(2)因为该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所以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但是这个实验没有密闭,那生成的氧化镁就会以白烟形式散失到空气中,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仍然为1.2g,原因可能是实验过程中以白烟形式散失的氧化镁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
故答案为:(1)2g;
(2)实验过程中以白烟形式散失的氧化镁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
(1)根据镁条的质量结合反应的方程式计算氧化镁的质量进行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较小。蜡烛状态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点燃蜡烛前
18.7%
0.058%
0
熄灭蜡烛后
15.6%
3.643%
0.0182%
食盐质量/g
0
0.1
0.5
0.7
0.9
1.0
燃烧时间/min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的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苍梧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梧州苍梧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简答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流程题,科普短文题,实验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