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06,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也是一个繁殖单位。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太白湖中的全部鱼 B.太白湖中的全部草鱼苗
C.太白湖和少康湖中的全部鲤鱼 D.太白湖中的全部鲤鱼
2.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关系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C.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D.⑥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 1 页 共 10 页
A.甲是生产者,包括所有的植物和部分细菌
B.理论上,一个生态系统没有丙也可以行使其功能
C.甲、乙、丙、丁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
D.所有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丙
4.群聚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和存活,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阈值时,物种种群趋于灭绝,这就是阿利氏效应。科学家调查某陆生肉食动物种群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时的数量时,绘制了该种群的种群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密度过低时,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不利于种群增长
B.该种群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为100个,其环境容纳量为 600个
C.当该动物起始种群数量为800 个时,种群的数量会下降并趋于灭绝
D.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种群更容易受到阿利氏效应的影响
5.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丙、 乙、 甲 B.乙、 甲、 丙
C.丙、 甲、 乙 D.甲、 丙、 乙
6.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10 页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若①②⑥⑧表示能量,则其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①⑦⑧过程以CO₂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前者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⑥过程
7.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在 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玉米按照主茎与叶片之间的夹角可分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选择合适的玉米类型有利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实现玉米给大豆让空间,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在某复合种植田地里,生长有马唐、刺儿菜、绿狗尾等杂草,另外还生活着玉米螟等害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既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B.大豆、玉米及杂草等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玉米的高度、种植密度及其与大豆的关系等都属于玉米生态位的研究范畴
D.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应选择种植平展型玉米
8.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下列是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能直接忽略,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对于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9.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不同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且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以争夺阳光
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这有利于保存水分
C.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10.受气候影响,某地群落演替时马尾松林会向针阔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会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从而使常绿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松材线虫的入侵会改变因气候影响正在演替的马尾松林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
B.松材线虫入侵后的马尾松林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C.在感染松材线虫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常绿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
D.马尾松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动物种类不发生改变
11.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若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等强度干扰下, 自然生态系统Ⅰ的抵抗力稳定性小于Ⅱ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分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第 3 页 共 10 页C.自然条件下,I 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可能大于Ⅱ中现存消费者的总能量
D.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12.某陆地生态系统中, 除分解者外仅有甲、 乙、丙、丁、戊5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4%
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26.50与戊的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3.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于 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₂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₂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下图是生物圈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完整,但缺少部分途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增加 E 对 CO₂的吸收量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B.若增加途径“A→E”,则成分 C表示分解者
C.碳在 E、D、B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
D.增加途径“C→A”和“A→E”后即可表示完整的碳循环
14.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为防止果实被鸟啄食,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机械防治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
D.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蝴蝶的种群密度
15.如图所示的“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大生物成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10 页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相对值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所有输入的能量均离不开a
B. a、b、c的种类越少,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C.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当某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时,图中的输入等于输出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对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羊草和针茅为某草原的主要牧草,牲畜的适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发育。为确定草原植被类型与亚洲小车蝗爆发是否存在一定关系,将1m×1m×1m无底罩笼固定在已选好的8处样地, 每处设置5个罩笼, 每个罩笼内放置20只发育期相同的亚洲小车蝗跳蝻(蝗虫幼虫),每天定时记录跳蝻的存活数量、发育情况,统计结果如图, 其中发育历期指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调查仿照样方法在每个样地中植被丰茂处随机放置罩笼
B.实验中设置多处样地、多个罩笼及一定数量的跳蝻可以减小误差
C.亚洲小年蝗在针茅草地的存活率高、发育历期短,更容易爆发
D.过度放牧会加速针茅草地向羊草草地演替,降低亚洲小车蝗的爆发
17.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 结果仅需 2000 只鸭子就能对
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形曲线增长,最初有N₀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₀×(0.03)'只
第 5 页 共 10 页
C.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
18.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指数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每个酵母菌的合成代谢均大于分解代谢
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 值所需的时间
C.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
D.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19.净初级生产量(NP)指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GP)和生产者呼吸消耗有机物量(R)的差值。适度放牧动物可使生产者的 NP和种类增加。如图为有蹄类放牧量与净初级生产量之间的关系,A 点表示某草场未放牧时维持平衡状态的净初级生产量,D点时草场出现荒漠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适当放牧可增大该草场的物种丰富度
B. AB 段生产者的呼吸量在逐渐降低
C.持续维持B点时的放牧量将获得最多的畜牧产品
D. D点后该草场的营养结构明显变得简单
20.如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 10³kJ/m²⋅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 6 页 共 10 页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计算可知, 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5×10³kJ/m²⋅a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1.29×10⁵kJ/m²⋅a
D.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2.7%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共55分。
21.(8分)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 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 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 (填“>”“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1,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沭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