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2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256126/0-1705708095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2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256126/0-170570809509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2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256126/0-17057080951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特训(原卷版+解析)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2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2记叙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总述与分述的顺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写人记事: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写景状物:写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具体是作者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抒发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赞美品质、告诉道理、抒发情感。
1.写人记事类的一般是在赞美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或借事喻理;
2.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秀丽迷人,表达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
3.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4.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和深层。
1.表面意义:字面含义、在文中指什么内容(答题时,逐一分析词句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题时,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主题,深化主题;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句子作用除了要回答结构作用,还要从内容上进行解释,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 充说明。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1.扩充关键字
例: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如梦初醒”中的“如”是像的意思,“梦”是做梦的意思,“初”是开始,“醒”是头脑由迷糊而清楚,那么这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像是刚从做梦中醒过来
2.代入法
例: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归。
读上下文,就不难解释这两个词语了。“望而却步”说的是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石阶,让人望了不敢向前了;“半途而归”说的是因为山高石阶多,有人走到一半就停步不再向前了
3.近(反)义词代换法
例: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微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文中需要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找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羞涩”的近义词既是不大方
4.语境分析法
例:A、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B、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意的现象,同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A句中“死”是生物失去生命的意思,跟“活”相对;B句中“死”是不可更改的意思
写作顺序和记叙(叙事)顺序并不等同。写作顺序是指文章的结构安排,即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记叙顺序是指作者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前后次序,只针对记事类的文章。
(一)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2.地点变换的顺序。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3.事情发展的顺序,其实就是记叙顺序中的“顺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这种方法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总述与分述的顺序。一般有三种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二)记叙顺序
叙述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1.顺叙(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判定时要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好处: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2.倒叙
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好处:(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情感;(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有波澜。
3.插叙
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中心事件叙述中断的部分基本是插叙内容。
好处:(1)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2)结构上:承接、照应内容;引起下文;为下文中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好处:(1)内容上:补充……情节(内容)。(2)结构上: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人物形象。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注意:如果题目问某段的作用或是否能删除某段时,要先识别此段落是否有倒叙或插叙的内容。
(一)分析标题的作用
【设问形式】
①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②分析标题的妙处。③文章为什么以××为题?
【答题格式】①结构作用+②内容作用+③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
【设问形式】
①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②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③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答题格式】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了……内容。②深层含义:表现了……主题。
①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答题时,逐一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题时,整体分析题目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给文章加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摘句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应全段主要内容文中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2.合并归纳法。一个段落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概括段意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3.取主舍次法。取主要内容,舍次要内容。
4.提问整理法。一个段落有作者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阅读时,要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说明的主要问题,把它们整理成段意。
1.细节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XX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并反应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作用:
①本身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气氛。
②对人物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情感等;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
③对情节的作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对主题的作用:揭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样的环境(结合语段,具体分析涉及到的作用)
1.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字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某人有什么特点。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特点,概括出某种人物的品质。
3.某人的做法你认同吗。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xx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 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1.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
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一、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要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案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目标性。
第二、读文时,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第三、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第四、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读书让我长知识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②书把我带到神秘的太空中,让我知道九大行星,让我了解各种彗星,让我懂得怎样生活。
③书把我带到地下,让我领略祖国的宝藏。金属的形成是多么的奇妙,地下的矿物是多么的丰富。翻开书,我似乎正跟着地质学家一起去探险、去考察、去研究……
④书把我带到梦幻的世界,让我了解人类美好梦想。从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到阿波罗飞船登月,从幻想到现实,一切都是通过想象得来的。翻开书,我好像也变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经历着各种奇怪的事……
⑤书带我认识了微生物“大军”。“大军”中既有人类的“帮手”,又有人类“敌人”。我们需要团结“帮手”,抵抗“敌人”。
⑥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书陪伴着我们快乐成长,为人类的美好梦想而奋斗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领会——( ) 丰盛——( ) 抵御——( )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分别把书比作 。
3.全文除了比喻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5.请写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用心读书”的格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张衡的故事
①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特别喜欢思考问题。
②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他不经意间看见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6.读短文,完成填空。
( )的张衡 ( )地叫道
7.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张衡看到自己的影子______;中午,太阳升得_____,他看到自己的影子_______。妈妈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呢?用“______”画出来。
8.读了短文,你觉得张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多选)
A.善于观察B.勇敢C.乐于思考
课外阅读。
雷雨过后
①雷雨过后,太阳又露出了笑脸。天边出现了一道彩(红 虹)。
②家家户户都打开了窗,让清新的空气扑了过来。碧绿的柳枝经过大雨的冲洗。变得更加绿油油的了。柔软的小草也醒过来,点着头洒下水滴,感谢阳光的照晒。
③荷叶上滚动着几滴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晶的。一只青蛙精神抖擞地蹲在荷叶上,使劲(jìn jìng)儿歌唱。一只蜻蜓张开翅膀,在池塘边飞来飞去,好(像 象)在表演舞蹈。蚂蚁连忙来到地面,准备往家里搬东西。蚯蚓(专 钻)进稻田里,正在和小虫捉迷藏呢。蜘蛛慢慢地从屋顶、门窗上爬下来,趴在摇篮似的网上。一只小猫正在练习滚、扑、咬的动作。
④雷雨过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9.用“\”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10.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一填。
( )的空气 ( )的柳枝 ( )的小草 ( )的图画
11.文中画“_____”的句子,把( )比作( )。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雷雨过后,太阳又露出了________。天边出现了___________。
快乐阅读。
小绵羊和布娃娃
①我有一个很大的布娃娃,是我5岁生日那天,阿姨为我买的。我还有一只布做的小绵羊,是我8岁生日那天,妈妈买的。
②每当我做作业马虎时,布娃娃的两只大眼睛总是看着我,好像提醒我学习要踏实,写字要认真,要细心。
③每当我说谎时,小绵羊好像在说:“小孩子不能说谎,要诚实。”
1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写下来。
马虎——( ) 说谎——( )
14.“我”有两个玩偶,一个是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
15.每当“我”做作业马虎时,布娃娃是怎样表现的?用“______”画出相关语句。
16.每当“我”说谎时,小绵羊好像对“我”说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趣事
①童年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模 摸)糊不清了。但有一件事,我至今都没有忘记,一想起来就大笑不止。
②那时我刚上二年级。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回去写一篇介绍学校风景的作文。那时的我可从来没有留心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呀,该怎么办呢?
③我正苦(恼 脑)着,忽然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李白醉酒诗百篇。于是,我灵机一动,想:李白只要一喝醉了酒,就可以写一百篇诗来,可谓诗兴大发;要是我也喝醉了,岂不是能灵感大发,文章挥笔而出?
④说干就干,幼稚的我当时还满怀信心地以为自己掌握了写文章的(绝 诀)窍,抓起一瓶白酒就哗哗地往下咽。“哇,好辣呀!”可为了写出好文章,我迫不得已强撑着灌下去。
⑤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满足地回到房间,可才进门,便感到双腿发软、双眼看不清东西,转眼便是一片(膝漆)黑。
⑥等我醒来,脑子里仍是空白一片。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妈妈,她并没有笑,而是(严肃 严谨)地对我说:“写文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对事物的观察。”
17.用“\”画去文中括号中使用不当的字词。
18.补充词语。
( )( )不止 满怀( )( )
诗兴( )( ) 原原( )( )
19.我正苦恼着,忽然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20.用“——”画出“我”喝完酒后样子的句子。
21.读了文章,我明白了写文章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夏天的午后
①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被煮熟了吧!啊,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②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 来啦!哔,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③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 起了一道彩虹。
④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 着尾巴游得多高兴。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
⑤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过桥的小学生。他们多像一群飞过雨后彩虹的小鸟啊!
22.选择合适的字,将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①挂 ②摆 ③跑
23.短文中“好消息”指的是 _____。
24.短文中哪一句话让人感受到夏天很热很热,请用“ ”画出来。
25.想一想,雨后的小燕子、小鸭子会做些什么?照样子写一写。
雨后,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小燕子 _______,小鸭子 _______。
阅读。
三颗心
楼下住着一位老爷爷。老爷爷病了,医生叫他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几天。
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宁宁也像爸爸妈妈一样。
只有凳子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咚咚(dōng)咚咚”的响声。怎么办?宁宁想了想,找出一些布头儿,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
这下好了,“咚咚”声没了!
爸爸妈妈说:“我们家的凳子也听话了,像宁宁一样懂事,一样乖。”
宁宁望着爸爸妈妈笑了,爸爸妈妈望着宁宁也笑了。
三颗心,都牵挂着老爷爷呢!
26.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7.短文中的“三颗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心。
28.“宁宁也像爸爸妈妈一样”指的是宁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果你遇到像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快乐阅读。
李时珍
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叫李时珍。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向,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二十二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定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给人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他有时上山采药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千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之后,他回到老家,开始写书。用了整整二十七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30.短文有( )个自然段。
31.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著名( ) 伟大( ) 危险( )
3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1)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回答问题: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那么,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用“ ”在文中画出来。
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珍妮提着面包圈,一边往回走,一边向两边张望。她认着店铺上的招牌,数着头顶上的乌鸦。面包圈的香味吸引来一条小狗,它偷偷地跟在珍妮的身后,一个接一个地偷吃着她的面包圈:先吃了爸爸的带茴香的面包圈,又吃光了妈妈的带蜂蜜的面包圈,接着,吃了珍妮的带糖的面包圈。等到珍妮突然感到手上提的面包圈太轻了,转身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小狗吃完了最后一个粉红色的小面包圈,正美美地舔着嘴唇呢!
②“哎呀,你这害人的狗!”珍妮叫一声,又气又急,连忙追赶小狗。她恨不得狠狠地揍它一顿,可是她追了好久好久,小狗突然不见了。珍妮急忙停下来,向四周一看,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房子,到处都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影都没有。
③“这里是哪儿呢?我迷路了!”珍妮一边说着,一边大声地哭了起来。
34.短文节选自课外书《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35.“哎呀,你这害人的狗!”一句应读出_____的语气。(①惊讶 ②生气 ③坚定 ④伤心)。
36.“她恨不得狠狠地揍它一顿。”加点字“顿”,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在字典里有4种意思:①很短时间的停止;②忽然;③处理;④量词,次。在本句子的意思应该是______ 。
37.“可是她追了好久好久,小狗突然不见了。”小狗突然怎样了?应重读的是_______ 。(①小狗 ②不见了 ③突然)
38.根据内容连一连。
爸爸的面包圈 糖味
妈妈的面包圈 茴香味
珍妮的面包圈 蜂蜜味
39.联系故事开头,想一想:粉红色的小面包圈是珍妮给________买的。
4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受伤的小鸟
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看着它可怜的样子,我便把它捡(jiǎn)回了家。这只小鸟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巴,头上有一小撮(zuǒ)儿红色的毛,背上、尾巴上的羽毛是黑色的,腹(fù)部的羽毛是灰色的,可好看了!
②妈妈下班回来看见了小鸟,高兴地对我说:“这是一只啄(zhuò)木鸟。它能够捕食树洞里的害虫,人们称它‘树医生’。”我听了,心想:原来是一只益(yì)鸟啊!等它的伤养好后,我一定送它回大自然,让它继续给树治病。
(1)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嘴巴
样子______
______的羽毛
捕食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3)根据句意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①增加②利,有好处的③更
“原来是一只益鸟啊!”中的“益”字的意思是______。
(4)按要求填空。
“继续”中的“继”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连续,不间断。“继”和“续“两个字意思相近,我还会写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
(5)啄木鸟被人们称为“______”,因为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画鸡蛋
①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让我画鸡蛋,这不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画得熟练。”
②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③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
41.读短文,写出文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简单——( ) 严肃——( )
42.全文共_____自然段,主要讲了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_______的故事。
43.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一直让他画鸡蛋?用“ ”在文中画出来。
44.达·芬奇是画家。下列人物还有谁是画家呢?选一选 。画“√”
齐白石( ) 张大千( ) 刘欢( ) 方素珍( )
进阶阅读:我会读短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一种极大,头胸是浓绿色的,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硬硬的小圆片,叫作“绿豆钢”。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嚓(cā)嚓响。把它捉到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měng)撞(zhuàng)。
另一种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这种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儿不行。它们栖(qī)息着不动,人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nie)就能捏住。
还有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人们说这是灶(zà)王爷的马。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
45.短文有( )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有( )句话。
46.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颜色词。
47.“这家伙厉害得很”,“这家伙”是指_________。
48.短文中出现了( )种蜻蜓,我最喜欢( ),因为( )。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①铁拐李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铁拐李十三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不但没钱治病,连吃的米都没钱买。
②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正在走路的铁拐李忽然发现前面台阶上有,一口大铁锅。铁拐李脑子一转,何不趁现在无人看见,把这口锅背回去,买掉它也能换些粮食。想到这儿,他背起了锅……
③铁拐李把铁锅背回家,他病重的母亲吃惊地问:“儿啊,这口锅是哪里来的?”铁拐李低下头说:“是偷人家的!”铁拐李的母亲一听十分生气,说:“你偷走人家锅,人家用什么!”铁拐李低声嘟囔道:“是富豪人家的!”
④“有钱人家的也不行!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⑤“娘,就这一次,以后还了,行不?”铁拐李央求道。
⑥铁拐李的母亲告诉他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铁拐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背起锅,慢慢出了门。这时天已经快亮了,街上很快就会出现行人。人家要问起来,那该有多难为情呀!想到这儿,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⑦铁拐李的行为感动了老天爷。老天爷四个天将扯块黑布,将整个天又遮起来了。顿时天又黑了下来。铁拐李欣喜万分,将那口大铁锅又稳稳地放回了原处。等到他返回家,天上的那块黑布已经收起。
⑧直到现在,黎明前天总是黑一会儿,大概就是从那天开始的。
49.请选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
A.铁拐李B.铁拐李的母亲C.铁拐李偷锅D.偷锅
50.短文一共( )个自然段。
51.用波浪新划出第2自然心理描写的句子。
52.请你摘抄母亲说的三次说话: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
53.铁拐李是一个(A.知错不改B.知错就改)的孩子;铁拐李的母亲是一个(A.深明大义B.黑白不分)的人;我们家长应对孩子(A.纵容溺爱B.严于管教)。(选择正确答案在序号上打“√”)
现代文阅读。
①这天下午,不到半个小时,路路的脸红了三次。
②教室里挂黑板报的钉子掉了,同学们想自己钉上,可是没有钉锤,路路想起了传达室陈爷爷那里有,就跑去借。
③路路猛地推开传达室的门,大喊:“喂,钉锤呢?”陈爷爷正在看报纸,从老花眼镜上看了她一眼,雪白的胡子动了动,没理她。路路的脸憋得通红,慢慢地走回教室,低着头对同学们说:“没借来,陈爷爷不理我。”
④维维拉着路路的手,说:“走,咱们再去借一次。”走到传达室门口,维维敲敲门,听见陈爷爷回答,才走迸传达室,说:“陈爷爷,您把钉锤借给我们用用,行吗?”陈爷爷点点头,打开工具箱,把钉锤递给维维。维维说:“谢谢您!”这时路路躲在维维身后,陈爷爷看了她一眼,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似的,心里想 。
⑤后来,路路去传达室还钉锤,她学着维维的样子,有礼貌地把钉锤还给了陈爷爷,陈爷爷高兴地捋胡子,说:“这才是好孩子!”
⑥路路扬起脸笑了,脸红得像一朵花。
54.给短文加上适当的题目。
55.用“﹏﹏﹏”画出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它们分别把( )比作( )和( )。
56.联系上下文,把第四自然段中路路的想法补充完整。
57.文章写了路路脸红的不同神情,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不同含义。
(1)“路路脸憋得通红。””是表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是表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路路扬起脸笑了,脸红得像一朵花。”是表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下面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对的在( )里打“√”。
(1)赞扬了路路和维维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
(2)表现了维维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
(3)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这样才是好孩子。( )
阅读。
父亲的“野”孩子(节选)
冰心
①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②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③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是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
④记得有一次,我们骑马穿过金钩寨,走在寨里的小街上时,忽然从一家门里蹒跚地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闯到白马的肚子底下,跟在后面的父亲,吓得赶忙跳下马来拖他。不料我座下的那匹马却从从容容地横着走向一边,给孩子让出路来。当父亲把这孩子抱起交给他的惊惶追出的母亲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⑤在我们离开烟台以前,白马死了。我们把它埋在东山脚下,我有时还在它墓上献些 鲜花。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
59.选出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1)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 )
A.习以为常的。 B.纵容,放任。 C.普通,平常。
(2)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 )
A.领会意思。 B. 满意,称心。 C.骄做,自满。
60.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骑的白马很懂事地给小孩让路,没有伤害到小孩。 ( )
(2)“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是因为“我们”无马可骑了。 ( )
(3)题目中的“野”这个词语,突出了“我”的野蛮、无礼。 ( )
(4)这篇短文写出了“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 )
61.短文围绕“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主要写了哪
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能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洗碗
①刚吃过晚饭,我就收拾好饭桌,开始洗碗。我打了一盆清水,把碗放进水盆。谁知洗了两遍,(果然 竟然)还洗不干净,摸起来总是油腻腻的。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摸了摸水,说:“冷水是洗不掉油腻的,得用热水才行。”我看看水盆,不好意思地笑了,心想,洗碗还有学问呢!
②我换了盆热水,把碗放进去泡了泡,又用抹布在碗里转了两圈,心想,这次肯定干净了。可妈妈看了,摸摸碗,说:“不行!还有油。要用劲洗才能洗干净。”我不高兴地嘀咕起来:“真麻烦!”妈妈卷起袖口,说:“我来教你吧!”她把碗浸在水里,用左手抓住碗,右手拿住抹布,包住碗边,边洗边转,把碗的里边和外边都洗干净了。
③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再洗,(居然 果然)把一个碗洗干净了。接着,我洗了一个又一个,越洗越快。看着满满一叠洗干净的碗,我心里乐滋滋的。
62.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打“√”。
63.用“△”标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妈妈洗碗时的动作的词语。
64.再读短文,填空。
我一共洗了______次碗,第一次没把碗洗干净是因为____________;第二次没把碗洗干净是因为____________;最后我能把碗洗干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5.短文中多次写到“我”在洗碗的过程中的感受或心情,请用“﹏﹏﹏”画出有关的句子(至少画出两处)。
专题12 记叙文阅读解析
写人记事: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写景状物:写了什么景(物)的什么特点。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具体是作者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抒发什么情感,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赞美品质、告诉道理、抒发情感。
1.写人记事类的一般是在赞美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或借事喻理;
2.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秀丽迷人,表达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
3.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4.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含义一般包括表层和深层。
1.表面意义:字面含义、在文中指什么内容(答题时,逐一分析词句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题时,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主题,深化主题;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句子作用除了要回答结构作用,还要从内容上进行解释,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 充说明。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写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1.扩充关键字
例: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如梦初醒”中的“如”是像的意思,“梦”是做梦的意思,“初”是开始,“醒”是头脑由迷糊而清楚,那么这个词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像是刚从做梦中醒过来
2.代入法
例: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归。
读上下文,就不难解释这两个词语了。“望而却步”说的是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石阶,让人望了不敢向前了;“半途而归”说的是因为山高石阶多,有人走到一半就停步不再向前了
3.近(反)义词代换法
例: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微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文中需要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找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羞涩”的反义词是“大方”,“羞涩”的近义词既是不大方
4.语境分析法
例:A、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B、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汉语中有许多一词多意的现象,同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A句中“死”是生物失去生命的意思,跟“活”相对;B句中“死”是不可更改的意思
写作顺序和记叙(叙事)顺序并不等同。写作顺序是指文章的结构安排,即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记叙顺序是指作者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前后次序,只针对记事类的文章。
(一)写作顺序
1.时间先后顺序。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2.地点变换的顺序。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3.事情发展的顺序,其实就是记叙顺序中的“顺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4.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按事物的性质把内容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照分类顺序记叙。这种方法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5.总述与分述的顺序。一般有三种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
(二)记叙顺序
叙述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1.顺叙(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判定时要抓关键词,顺叙一般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程序的推进判定。
好处:层次清楚,脉络清晰。
2.倒叙
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对眼前事物的回忆;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好处:(1)内容上:交代了内容+情感;(2)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有波澜。
3.插叙
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中心事件叙述中断的部分基本是插叙内容。
好处:(1)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内容、原因,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2)结构上:承接、照应内容;引起下文;为下文中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补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好处:(1)内容上:补充……情节(内容)。(2)结构上: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突出人物形象。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注意:如果题目问某段的作用或是否能删除某段时,要先识别此段落是否有倒叙或插叙的内容。
(一)分析标题的作用
【设问形式】
①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②分析标题的妙处。③文章为什么以××为题?
【答题格式】①结构作用+②内容作用+③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
【设问形式】
①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②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③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
【答题格式】①表层含义:围绕标题,概括写了……内容。②深层含义:表现了……主题。
①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答题时,逐一分析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写了什么内容。)
②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答题时,整体分析题目表现的主题思想。)
(三)给文章加标题
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1.摘句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应全段主要内容文中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2.合并归纳法。一个段落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概括段意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3.取主舍次法。取主要内容,舍次要内容。
4.提问整理法。一个段落有作者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阅读时,要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说明的主要问题,把它们整理成段意。
1.细节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XX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并反应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2.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作用:
①本身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气氛。
②对人物的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心理、情感等;衬托人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
③对情节的作用: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对主题的作用:揭示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答题格式:运用环境描写,写了××样的环境(结合语段,具体分析涉及到的作用)
1.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字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可以看出某人有什么特点。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特点,概括出某种人物的品质。
3.某人的做法你认同吗。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格式:xx是一个________的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 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1.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2.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
3.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第一、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要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案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目标性。
第二、读文时,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第三、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第四、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读书让我长知识
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②书把我带到神秘的太空中,让我知道九大行星,让我了解各种彗星,让我懂得怎样生活。
③书把我带到地下,让我领略祖国的宝藏。金属的形成是多么的奇妙,地下的矿物是多么的丰富。翻开书,我似乎正跟着地质学家一起去探险、去考察、去研究……
④书把我带到梦幻的世界,让我了解人类美好梦想。从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到阿波罗飞船登月,从幻想到现实,一切都是通过想象得来的。翻开书,我好像也变成了故事里的主人公,经历着各种奇怪的事……
⑤书带我认识了微生物“大军”。“大军”中既有人类的“帮手”,又有人类“敌人”。我们需要团结“帮手”,抵抗“敌人”。
⑥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让书陪伴着我们快乐成长,为人类的美好梦想而奋斗吧!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领会——( ) 丰盛——( ) 抵御——( )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分别把书比作 。
3.全文除了比喻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本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5.请写一句关于“珍惜时间、用心读书”的格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领略 丰富 抵抗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阶梯、精神食粮、金钥匙、小舟
3.排比 4.总——分——总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解析】1.本题考查了近义词的辨析。
领会:领悟理解。近义词是第③自然段的“领略”。
丰盛:又多又好(指物质方面)。近义词是第③自然段的“丰富”。
抵御:抵抗;抵挡。近义词是第⑤自然段的“抵抗”。
2.本题考查了对比喻句的认识。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本文的比喻句是第①自然段“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⑥自然段“书,像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书,像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分别把书比作阶梯、精神食粮、金钥匙和小舟。
3.本题考查了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本文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第②自然段“书把我带到神秘的太空中,让我知道九大行星,让我了解各种彗星,让我懂得怎样生活”一句,运用了三个“让我……”的相同句式,是排比句。
4.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结构的认识。
第①自然段写书成了作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②~⑤自然段写书让作者增长了许多知识,最后第⑥自然段总写书陪伴着我们快乐成长,所以全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5.本题考查了课外积累。
写出一句格言警句,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课外阅读。
张衡的故事
①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特别喜欢思考问题。
②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他不经意间看见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6.读短文,完成填空。
( )的张衡 ( )地叫道
7.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张衡看到自己的影子______;中午,太阳升得_____,他看到自己的影子_______。妈妈告诉他这是什么原因呢?用“______”画出来。
8.读了短文,你觉得张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多选)
A.善于观察B.勇敢C.乐于思考
【答案】6.聪明 惊奇 7.很长 最高 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
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8.AC
【解析】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读第①段的句子“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特别喜欢思考问题。”可知,张衡是聪明的;读第②段的句子“‘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可找到“惊奇地叫道”。
7.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内容的理解。
文中第②段,读句子“他不经意间看见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可知,太阳刚刚升起时,影子很长;读句子“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可知,到中午时,太阳升的最高,影子缩成一团,踩在自己的脚底下。
影子会随着太阳的高低而变化长短,母亲告诉了他原因。句子“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说明了原因。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中记叙了张衡发现自己的影子的长短会变化,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到影子的不同之后,“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说明他很愿意思考,文中第①段也写到了“张衡天资聪明,特别喜欢思考问题。”故选A和C。
课外阅读。
雷雨过后
①雷雨过后,太阳又露出了笑脸。天边出现了一道彩(红 虹)。
②家家户户都打开了窗,让清新的空气扑了过来。碧绿的柳枝经过大雨的冲洗。变得更加绿油油的了。柔软的小草也醒过来,点着头洒下水滴,感谢阳光的照晒。
③荷叶上滚动着几滴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晶的。一只青蛙精神抖擞地蹲在荷叶上,使劲(jìn jìng)儿歌唱。一只蜻蜓张开翅膀,在池塘边飞来飞去,好(像 象)在表演舞蹈。蚂蚁连忙来到地面,准备往家里搬东西。蚯蚓(专 钻)进稻田里,正在和小虫捉迷藏呢。蜘蛛慢慢地从屋顶、门窗上爬下来,趴在摇篮似的网上。一只小猫正在练习滚、扑、咬的动作。
④雷雨过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9.用“\”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10.在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一填。
( )的空气 ( )的柳枝 ( )的小草 ( )的图画
11.文中画“_____”的句子,把( )比作( )。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雷雨过后,太阳又露出了________。天边出现了___________。
【答案】9.红 jìng 象 专 10.清新 碧绿 柔软 美丽 11.水珠 珍珠 12.笑脸 一道彩虹
【解析】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彩虹:日光与水气相映,呈现在天空中的弧形彩色光带 。故划去“红”;使劲(jìn):用力、把力用在某件事情上。故划去 jìng;好像:好似 ;有些像;仿佛。故划去“象”;钻进:某一物体进入了某物里。故划去“专”。
10.本题考查找关键信息。
读第②段句子“让清新的空气扑了过来,”“碧绿的柳枝经过大雨的冲洗。”“柔软的小草也醒过来,”第④段句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可找到,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柳枝、柔软的小草、美丽的图画。
11.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有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要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句中把“几滴水珠”做本体,“珍珠”做喻体。
12.本体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读第①段句子“雷雨过后,太阳又露出了笑脸。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可找到关键信息。
快乐阅读。
小绵羊和布娃娃
①我有一个很大的布娃娃,是我5岁生日那天,阿姨为我买的。我还有一只布做的小绵羊,是我8岁生日那天,妈妈买的。
②每当我做作业马虎时,布娃娃的两只大眼睛总是看着我,好像提醒我学习要踏实,写字要认真,要细心。
③每当我说谎时,小绵羊好像在说:“小孩子不能说谎,要诚实。”
13.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写下来。
马虎——( ) 说谎——( )
14.“我”有两个玩偶,一个是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
15.每当“我”做作业马虎时,布娃娃是怎样表现的?用“______”画出相关语句。
16.每当“我”说谎时,小绵羊好像对“我”说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答案】13.认真 诚实 14.布娃娃 小绵羊 15.布娃娃的两只大眼睛总是看着我,好像提醒我学习要踏实,写字要认真,要细心。 16.小绵羊好像在说:“小孩子不能说谎,要诚实。”
【解析】13.本题考查反义词。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布娃娃的两只大眼睛总是看着我,好像提醒我学习要踏实,写字要认真,要细心。”可知马虎的反义词是认真;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小孩子不能说谎,要诚实。”可知说谎的反义词是诚实。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我有一个很大的布娃娃,是我5岁生日那天,阿姨为我买的。我还有一只布做的小绵羊,是我8岁生日那天,妈妈买的。”可知“我”有两个玩偶,一个是布娃娃,一个是小绵羊。
1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每当我做作业马虎时,布娃娃的两只大眼睛总是看着我,好像提醒我学习要踏实,写字要认真,要细心。”可知布娃娃的做法。
16.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小绵羊好像在说:“小孩子不能说谎,要诚实。”可知小绵羊会说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趣事
①童年在我的印象中已经(模 摸)糊不清了。但有一件事,我至今都没有忘记,一想起来就大笑不止。
②那时我刚上二年级。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回去写一篇介绍学校风景的作文。那时的我可从来没有留心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呀,该怎么办呢?
③我正苦(恼 脑)着,忽然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李白醉酒诗百篇。于是,我灵机一动,想:李白只要一喝醉了酒,就可以写一百篇诗来,可谓诗兴大发;要是我也喝醉了,岂不是能灵感大发,文章挥笔而出?
④说干就干,幼稚的我当时还满怀信心地以为自己掌握了写文章的(绝 诀)窍,抓起一瓶白酒就哗哗地往下咽。“哇,好辣呀!”可为了写出好文章,我迫不得已强撑着灌下去。
⑤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满足地回到房间,可才进门,便感到双腿发软、双眼看不清东西,转眼便是一片(膝漆)黑。
⑥等我醒来,脑子里仍是空白一片。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妈妈,她并没有笑,而是(严肃 严谨)地对我说:“写文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对事物的观察。”
17.用“\”画去文中括号中使用不当的字词。
18.补充词语。
( )( )不止 满怀( )( )
诗兴( )( ) 原原( )( )
19.我正苦恼着,忽然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20.用“——”画出“我”喝完酒后样子的句子。
21.读了文章,我明白了写文章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摸 脑 绝 膝 严谨 18.大 笑 信 心 大 发 本 本 19.李白醉酒诗百篇 20.可才进门,便感到双腿发软,双眼看不清东西,转眼便是一片漆黑。 21.写文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对事物的观察。
【解析】17.本题考查形近字、同音字及近义词的辨析。
摸:用手接触或抚摩,表示动作;模字组词:模糊不清,故划去“摸”;脑:脑子;恼:恼怒、苦恼;故划去“脑”;绝:断;没有出路的;组词:绝路等;决:决定;判断;诀窍;故划去“绝”;膝:膝盖;漆:漆黑;故划去“膝”;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严谨:形容态度严肃谨慎。文中是说妈妈的神情使人感到敬畏,故划去“严谨”。
1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积累。
对给出的词语空缺的部分加以分析,结合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和词语所在句子的语境进行填写。
大笑不止:形容心情无拘无束,无所纷扰,十分畅快地放声大笑。
满怀信心:心中充满自信心。
诗兴大发:指触景生情后,用优美的诗词句形容美妙的景色和心中由此而引发的感情。
原原本本:(副)从头到尾如实地(叙述)。
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仔细阅读全文,从③“我正苦恼着,忽然想起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李白醉酒诗百篇。”这句话中可知答案是:李白醉酒诗百篇。
2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仔细阅读全文,从④可知“我”为了写作文喝了酒,接着⑤描写了“我”喝完酒后的样子——“便感到双腿发软、双眼看不清东西,转眼便是一片(膝漆)黑。”找出画上线即可。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仔细阅读全文可知,文章①②③④⑤记叙了“我”小时候听说李白喝醉后能写出很多诗,于是“我”就学李白,把自己喝醉,但也没能写出文章的这件事的起因及经过,最后⑥段,写出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妈妈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明白的道理即:写文章靠的是平时的积累和对事物的观察。
课外阅读。
夏天的午后
①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被煮熟了吧!啊,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②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 来啦!哔,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③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 起了一道彩虹。
④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 着尾巴游得多高兴。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
⑤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过桥的小学生。他们多像一群飞过雨后彩虹的小鸟啊!
22.选择合适的字,将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①挂 ②摆 ③跑
23.短文中“好消息”指的是 _____。
24.短文中哪一句话让人感受到夏天很热很热,请用“ ”画出来。
25.想一想,雨后的小燕子、小鸭子会做些什么?照样子写一写。
雨后,小青蛙蹦上岸开始赛歌:咕呱!咕呱!小燕子 _______,小鸭子 _______。
【答案】22.③ ① ② 23.就要下雨了 24.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25.站在树枝上看风景 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解析】22.本题考查了选字填空。
①挂:悬挂。②摆:摇动,摇摆。③跑: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根据句意,“雷公公”也移动过来,故用“跑”;“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悬挂起了一道彩虹,故用“挂”;“湖里”,小鱼摇动着尾巴游得多高兴。故用“摆”。
23.本题考查找关键信息。
“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这句话后面用的是冒号,起提示的作用,故后面的“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指的就是“好消息”。
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文中后面几段都是写下雨时的情景,第①段写了下雨前,“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这个句子描写的是让人感觉夏天很热。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句子。
夏天的雨后,小动物一定都很开心。根据动作的特点写具体即可。如:
小燕子从窝里探出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小鸭子在水面上“嘎嘎”地唱着歌。
阅读。
三颗心
楼下住着一位老爷爷。老爷爷病了,医生叫他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几天。
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宁宁也像爸爸妈妈一样。
只有凳子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咚咚(dōng)咚咚”的响声。怎么办?宁宁想了想,找出一些布头儿,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
这下好了,“咚咚”声没了!
爸爸妈妈说:“我们家的凳子也听话了,像宁宁一样懂事,一样乖。”
宁宁望着爸爸妈妈笑了,爸爸妈妈望着宁宁也笑了。
三颗心,都牵挂着老爷爷呢!
26.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7.短文中的“三颗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的心。
28.“宁宁也像爸爸妈妈一样”指的是宁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果你遇到像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6.7 27.爸爸 妈妈 宁宁 28.轻轻地起床 轻轻地走路 轻轻地说话 29.我也会像宁宁一样不在家里打闹,保持安静。
【解析】26.本题考查数自然段。
根据段前空格,可知短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
2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宁宁望着爸爸妈妈笑了,爸爸妈妈望着宁宁也笑了。三颗心,都牵挂着老爷爷呢!”短文中的三颗心指的是爸爸妈妈和宁宁的心。
2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宁宁也像爸爸妈妈一样。”可知宁宁也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9.考查发散思维。
想象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即可。
示例:我也会像宁宁一样尽可能地不打扰老爷爷休息。
快乐阅读。
李时珍
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叫李时珍。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向,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二十二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定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给人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他有时上山采药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千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之后,他回到老家,开始写书。用了整整二十七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30.短文有( )个自然段。
31.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著名( ) 伟大( ) 危险( )
32.读句子,用加点的词写句子。
(1)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
_______________
(2)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
_______________
33.回答问题: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那么,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用“ ”在文中画出来。
【答案】30.五 31.闻名 宏大 惊险 32.球迷们一面看足球比赛,一面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我不怕坎坷,不怕困难,就怕无路可走。 33.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解析】30.考查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按照划分自然段的标准,凡是看到句首空两格的段落就算是一个小节,也就是一个自然段。通读短文可知,本篇短文有五个小节组成,故有五个自然段。
31.本题主要考查写近义词。
著名:是指有名;出名。近义词是“出名”。
伟大:(形)才识卓越;品格崇高;规模宏大;气象雄伟;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近义词是“巨大”。
危险:(名)危急凶险。近义词是“凶险”。
32.考查用加点连词写句子。
(1)“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用其并列连词“一面……一面……”造句为:一家人围坐在树下,一面观景,一面吃东西。
(2)“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用其并列连词“不怕……不怕……”造句为:多年来,他不怕累、不怕苦。
3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并回答问题。
通读短文可知,文中的“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中的缺点。
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珍妮提着面包圈,一边往回走,一边向两边张望。她认着店铺上的招牌,数着头顶上的乌鸦。面包圈的香味吸引来一条小狗,它偷偷地跟在珍妮的身后,一个接一个地偷吃着她的面包圈:先吃了爸爸的带茴香的面包圈,又吃光了妈妈的带蜂蜜的面包圈,接着,吃了珍妮的带糖的面包圈。等到珍妮突然感到手上提的面包圈太轻了,转身看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小狗吃完了最后一个粉红色的小面包圈,正美美地舔着嘴唇呢!
②“哎呀,你这害人的狗!”珍妮叫一声,又气又急,连忙追赶小狗。她恨不得狠狠地揍它一顿,可是她追了好久好久,小狗突然不见了。珍妮急忙停下来,向四周一看,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房子,到处都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影都没有。
③“这里是哪儿呢?我迷路了!”珍妮一边说着,一边大声地哭了起来。
34.短文节选自课外书《_________》,书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35.“哎呀,你这害人的狗!”一句应读出_____的语气。(①惊讶 ②生气 ③坚定 ④伤心)。
36.“她恨不得狠狠地揍它一顿。”加点字“顿”,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在字典里有4种意思:①很短时间的停止;②忽然;③处理;④量词,次。在本句子的意思应该是______ 。
37.“可是她追了好久好久,小狗突然不见了。”小狗突然怎样了?应重读的是_______ 。(①小狗 ②不见了 ③突然)
38.根据内容连一连。
爸爸的面包圈 糖味
妈妈的面包圈 茴香味
珍妮的面包圈 蜂蜜味
39.联系故事开头,想一想:粉红色的小面包圈是珍妮给________买的。
【答案】34.七色花
珍妮 35.② 36.页 4 ④ 37.② 38. 39.小弟弟
【解析】34.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
语段选自《七色花》,书中的主要人物是珍妮。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实现了自己的七个愿望。
35.本题考查了对朗读语气的理解。
从“哎呀,你这害人的狗”“珍妮叫一声,又气又急,连忙追赶小狗。她恨不得狠狠地揍它一顿”可知,这句话应读出生气的语气。故选②。
36.本题考查了查字典。
“顿”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页”,再查4画。揍它一顿:揍它一次。顿:量词,次。
37.本题考朗读句子。
“可是她追了好久好久,小狗突然不见了。”小狗突然怎样了?这句话突出的是小狗不见了,应重读的是“不见了”。
故选②。
38.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掌握。
从第①段的句子“先吃了爸爸的带茴香的面包圈,又吃光了妈妈的带蜂蜜的面包圈,接着,吃了珍妮的带糖的面包圈。”可知答案。
39.本题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从“珍妮买了七个面包圈,爸爸两个,妈妈两个,一个粉红色的给小弟弟,两个带糖的给自己”可知,粉红色的小面包圈是珍妮给小弟弟买的。
4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受伤的小鸟
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看着它可怜的样子,我便把它捡(jiǎn)回了家。这只小鸟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巴,头上有一小撮(zuǒ)儿红色的毛,背上、尾巴上的羽毛是黑色的,腹(fù)部的羽毛是灰色的,可好看了!
②妈妈下班回来看见了小鸟,高兴地对我说:“这是一只啄(zhuò)木鸟。它能够捕食树洞里的害虫,人们称它‘树医生’。”我听了,心想:原来是一只益(yì)鸟啊!等它的伤养好后,我一定送它回大自然,让它继续给树治病。
(1)读短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嘴巴
样子______
______的羽毛
捕食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3)根据句意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①增加②利,有好处的③更
“原来是一只益鸟啊!”中的“益”字的意思是______。
(4)按要求填空。
“继续”中的“继”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连续,不间断。“继”和“续“两个字意思相近,我还会写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
(5)啄木鸟被人们称为“______”,因为______。
【答案】(1) 又尖又长 可怜 黑色 害虫
(2)这只小鸟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巴,头上有一小撮(zuǒ)儿红色的毛,背上、尾巴上的羽毛是黑色的,腹(fù)部的羽毛是灰色的,可好看了。
(3)②
(4) 纟 7 看望 叮嘱
(5) 树医生 它能够捕食树洞里的害虫。
【详解】(1)考查了学生的词语搭配能力。
从第①自然段的“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看着它可怜的样子”“这只小鸟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巴”“尾巴上的羽毛是黑色的”;从第②自然段的“它能够捕食树洞里的害虫”可知,可填的词语有:又尖又长的嘴巴、样子可怜、黑色的羽毛、捕食害虫。
(2)考查了提取选文信息。
从第①自然段的“这只小鸟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巴,头上有一小撮儿红色的毛,背上、尾巴上的羽毛是黑色的,腹部的羽毛是灰色的,可好看了”可知答案。
(3)考查学生对字的意思的理解。
“原来是一只益鸟啊!”中的“益”字的意思是利,有好处的。故选②。
(4)考查了查字典及组词。
“继”用部首查字法先查“纟”部,笔顺:撇折,撇折,提,点,撇,横,竖,撇,点,竖折/竖弯,除去部首再查7画。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连续,不间断。“继”和“续“两个字意思相近,这样的词语:躲藏、鸣叫。
(5)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从“它能够捕食树洞里的害虫,人们称它‘树医生’”可知,啄木鸟被人们称为“树医生”,因为它能够捕食树洞里的害虫,这篇文章赞扬了“我”爱护小动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画鸡蛋
①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让我画鸡蛋,这不太简单了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画得熟练。”
②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③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画得又快又像。
41.读短文,写出文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简单——( ) 严肃——( )
42.全文共_____自然段,主要讲了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_______的故事。
43.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一直让他画鸡蛋?用“ ”在文中画出来。
44.达·芬奇是画家。下列人物还有谁是画家呢?选一选 。画“√”
齐白石( ) 张大千( ) 刘欢( ) 方素珍( )
【答案】41.容易 严厉 42.3/三 画鸡蛋 43.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画得熟练。 44.齐白石 张大千
【解析】41.本题考查近义词。
简单:指不复杂;头绪少。也指草率;不细致、平凡等,近义词:容易、简易、简洁。
严肃:令人敬畏、认真的,可以是形容人的状态,也可以形容气氛。近义词:严厉、庄严、严格。
42.本题考查数自然段和文章内容。
自然段是文章中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换行空格”,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重新起一行,而且空两格。 结合全文可知文章一共三个自然段,从第①自然段句子“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一个。”第②自然段句子“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可知主要讲了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4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从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达·芬奇老师回答的句子“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画得熟练。”可知达·芬奇的老师为什么一直让他画鸡蛋的原因。
44.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张大千,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景星学社社员。
刘欢不是画家是演唱家。
方素珍不是画家,方素珍是我国台湾的一名绘本作家。
进阶阅读:我会读短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一种极大,头胸是浓绿色的,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硬硬的小圆片,叫作“绿豆钢”。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嚓(cā)嚓响。把它捉到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měng)撞(zhuàng)。
另一种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这种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儿不行。它们栖(qī)息着不动,人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nie)就能捏住。
还有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人们说这是灶(zà)王爷的马。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
45.短文有( )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有( )句话。
46.请在文中用“_____”画出颜色词。
47.“这家伙厉害得很”,“这家伙”是指_________。
48.短文中出现了( )种蜻蜓,我最喜欢( ),因为( )。
【答案】45.4/四 3/三 46.浓绿色 黑色 灰蓝色 绿色 纯黑 深黑色 47.叫做“绿豆钢”的蜻蜓 48.4/四 绿豆钢 这家伙厉害的很
【解析】45.本题考查数自然段和句子。
每一个自然段前面都会空两个格,即两个字的位置,不管这段话有几句话,只要前面空两个格就是一个自然段,然后继续累积看总共有几个自然段。本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
数句子要从头开始看,逐个找“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一个这样的标点符号为一句话,逐句累加,第2自然段共有3句话。
4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要求画出表示颜色的词,从文章第一段开始逐句搜索,第2自然段有“浓绿色”、“黑色”,第3自然段有“灰蓝色”、“绿色”、第4自然段有“纯黑”、“深黑色”。
47.本题考查找关键的词句。
先定位这句话,在第2自然段,“这家伙”是代词,指代的是前一句的内容,故是“绿豆钢”,由第一段可知,作者写的是蜻蜓。
4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短文第在第2自然段写了一种,第3自然段写了一种,第4自然段写了2种,共4种。
作者最喜欢的是“绿豆钢”,首先第一个介绍了它,内容写的也最多,而且“这家伙厉害的很”是作者对它的赞美。由此可知最喜欢“绿豆钢”。
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
①铁拐李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铁拐李十三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不但没钱治病,连吃的米都没钱买。
②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正在走路的铁拐李忽然发现前面台阶上有,一口大铁锅。铁拐李脑子一转,何不趁现在无人看见,把这口锅背回去,买掉它也能换些粮食。想到这儿,他背起了锅……
③铁拐李把铁锅背回家,他病重的母亲吃惊地问:“儿啊,这口锅是哪里来的?”铁拐李低下头说:“是偷人家的!”铁拐李的母亲一听十分生气,说:“你偷走人家锅,人家用什么!”铁拐李低声嘟囔道:“是富豪人家的!”
④“有钱人家的也不行!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⑤“娘,就这一次,以后还了,行不?”铁拐李央求道。
⑥铁拐李的母亲告诉他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铁拐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背起锅,慢慢出了门。这时天已经快亮了,街上很快就会出现行人。人家要问起来,那该有多难为情呀!想到这儿,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⑦铁拐李的行为感动了老天爷。老天爷四个天将扯块黑布,将整个天又遮起来了。顿时天又黑了下来。铁拐李欣喜万分,将那口大铁锅又稳稳地放回了原处。等到他返回家,天上的那块黑布已经收起。
⑧直到现在,黎明前天总是黑一会儿,大概就是从那天开始的。
49.请选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
A.铁拐李B.铁拐李的母亲C.铁拐李偷锅D.偷锅
50.短文一共( )个自然段。
51.用波浪新划出第2自然心理描写的句子。
52.请你摘抄母亲说的三次说话: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
53.铁拐李是一个(A.知错不改B.知错就改)的孩子;铁拐李的母亲是一个(A.深明大义B.黑白不分)的人;我们家长应对孩子(A.纵容溺爱B.严于管教)。(选择正确答案在序号上打“√”)
【答案】49.C 50.8 51.铁拐李脑子一转,何不趁现在无人看见,把这口锅背回去,买掉它也能换些粮食。 52.“儿啊,这口锅是哪里来的?” “你偷走人家锅,人家用什么!” “有钱人家的也不行!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53.B.知错就改√;A.深明大义√;B.严于管教√
【解析】49.本题考查给文章拟写标题的能力。
仔细阅读选文,我们可用文章中主要人物及所做的事件做标题。
本文讲了主要人物铁拐李因为家贫,偷了一口锅回家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又把锅还回去这件事,所以文章是围绕铁拐李偷锅展开的,故选C。
50.本题考查对自然段的辨析。
首行空两格的段落或句子,就是自然段。自然段是文章中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就是“换行空格”,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重新起一行而且空两格。所以以此判断出,本文共有8个自然段。
51.本题考查找关键句的能力。
仔细阅读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的第三句话可知,“铁拐李脑子一转,何不趁现在无人看见,把这口锅背回去,买掉它也能换些粮食。”这句话是铁拐李发现铁锅后的心里的想法,所以这句话是心理描写的句子,故找出画上波浪线即可。
5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铁拐李把铁锅背回家,他病重的母亲吃惊地问:”可以知道铁拐李母亲说的第一次话是①“儿啊,这口锅是哪里来的?”;从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第三句话“铁拐李的母亲一听十分生气,说:”可以知道铁拐李母亲第二次说的话是②“你偷走人家锅,人家用什么!”;从第四自然段““有钱人家的也不行!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可知母亲说的第三次话是③“有钱人家的也不行!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53.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及拓展能力。
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描写人物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虽然铁拐李偷了锅,但是在母亲的劝说下还了回去,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故在B项打√;铁拐李的家虽然贫穷,但是母亲依然不会因为小利益失去了志气,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人,故在A项打√;通过文章中铁拐李的母亲的行为和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应该知道对待孩子犯错这件事上,不能纵容溺爱,而应该严厉管教,故在B项打√。
现代文阅读。
①这天下午,不到半个小时,路路的脸红了三次。
②教室里挂黑板报的钉子掉了,同学们想自己钉上,可是没有钉锤,路路想起了传达室陈爷爷那里有,就跑去借。
③路路猛地推开传达室的门,大喊:“喂,钉锤呢?”陈爷爷正在看报纸,从老花眼镜上看了她一眼,雪白的胡子动了动,没理她。路路的脸憋得通红,慢慢地走回教室,低着头对同学们说:“没借来,陈爷爷不理我。”
④维维拉着路路的手,说:“走,咱们再去借一次。”走到传达室门口,维维敲敲门,听见陈爷爷回答,才走迸传达室,说:“陈爷爷,您把钉锤借给我们用用,行吗?”陈爷爷点点头,打开工具箱,把钉锤递给维维。维维说:“谢谢您!”这时路路躲在维维身后,陈爷爷看了她一眼,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似的,心里想 。
⑤后来,路路去传达室还钉锤,她学着维维的样子,有礼貌地把钉锤还给了陈爷爷,陈爷爷高兴地捋胡子,说:“这才是好孩子!”
⑥路路扬起脸笑了,脸红得像一朵花。
54.给短文加上适当的题目。
55.用“﹏﹏﹏”画出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它们分别把( )比作( )和( )。
56.联系上下文,把第四自然段中路路的想法补充完整。
57.文章写了路路脸红的不同神情,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不同含义。
(1)“路路脸憋得通红。””是表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是表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路路扬起脸笑了,脸红得像一朵花。”是表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下面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对的在( )里打“√”。
(1)赞扬了路路和维维关心集体的好思想。( )
(2)表现了维维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
(3)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这样才是好孩子。( )
【答案】54.路路的脸红了
55.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似的。 路路扬起脸笑了,脸红得像一朵花。路路的脸 红布 一朵花 56.维维真懂礼貌,陈爷爷没有借给我锤子是因为我不懂礼貌,以后我一定要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57.因为没有借到锤子而羞愧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因为受到表扬而害羞
58.(3)√
【解析】54.本题考查给文章拟题目的能力。
文章写了三次路路的脸红了,所以题目可以为“路路的脸红了”。
55.本题考查对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在文中找到的比喻句是“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似的。”“路路扬起脸笑了,脸红得像一朵花。”分别把路路的脸比作红布和一朵花。
56.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第③自然段路路借锤子的表现和第④自然段维维借锤子的表现可知,路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围绕这个来写即可。
示例:怪不得陈爷爷不理我,因为我借锤子的时候没有礼貌,我以后也要学着维维的样子学会懂礼貌。
5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从“没理她。路路的脸憋得通红”可这时路路脸红是因为没有借到锤子而羞愧得红了脸。
(2)从“她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像块红布”可知这时路路被陈爷爷一看,再加上自己看到维维的表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脸红。
(3)从“这才是好孩子!”可知路路听到陈爷爷的表扬,为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而高兴,因而脸红。
58.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本文主要讲了路路通过借锤子这件事意识到自己没借到锤子的原因是不懂礼貌,最后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告诉我们要从小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故(3)正确。
阅读。
父亲的“野”孩子(节选)
冰心
①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②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③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是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
④记得有一次,我们骑马穿过金钩寨,走在寨里的小街上时,忽然从一家门里蹒跚地走出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娃娃,他一直闯到白马的肚子底下,跟在后面的父亲,吓得赶忙跳下马来拖他。不料我座下的那匹马却从从容容地横着走向一边,给孩子让出路来。当父亲把这孩子抱起交给他的惊惶追出的母亲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⑤在我们离开烟台以前,白马死了。我们把它埋在东山脚下,我有时还在它墓上献些 鲜花。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
59.选出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1)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 )
A.习以为常的。 B.纵容,放任。 C.普通,平常。
(2)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 )
A.领会意思。 B. 满意,称心。 C.骄做,自满。
60.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骑的白马很懂事地给小孩让路,没有伤害到小孩。 ( )
(2)“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是因为“我们”无马可骑了。 ( )
(3)题目中的“野”这个词语,突出了“我”的野蛮、无礼。 ( )
(4)这篇短文写出了“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 )
61.短文围绕“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主要写了哪
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9.B B 60.√ × × √ 61.父亲不让“我”扎耳朵眼。 父亲带“我”骑马上山玩。
【解析】59.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
结合语句分析(1)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可知我的“野”,是父亲一手纵容,放任出来的。
故选B.
结合语句分析(2)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可知父亲脸上的笑,却是满意,称心的笑。
故选B.
60.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阅读短文第④段可知(1)“我”骑的白马很懂事地给小孩让路,没有伤害到小孩。
故正确。
根据阅读短文第⑤段可知“在我们离开烟台以前,白马死了。我们把它埋在东山脚下,我有时还在它墓上献些 鲜花。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从此我们再也不骑马了。是因为白马死了。
故错误。
根据阅读短文结合全文分析,可知题目中的“野”这个词语,突出了“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故错误。
根据阅读短文结合分析短文可知“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
故正确。
61.本题考查的是短文内容理解。
根据阅读短文整体内容,可知“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根据短文第二段可知第一件事是“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父亲不让“我”扎耳朵眼。
阅读短文第三段可知第二件事是“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父亲带“我”骑马上山玩。
我能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洗碗
①刚吃过晚饭,我就收拾好饭桌,开始洗碗。我打了一盆清水,把碗放进水盆。谁知洗了两遍,(果然 竟然)还洗不干净,摸起来总是油腻腻的。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摸了摸水,说:“冷水是洗不掉油腻的,得用热水才行。”我看看水盆,不好意思地笑了,心想,洗碗还有学问呢!
②我换了盆热水,把碗放进去泡了泡,又用抹布在碗里转了两圈,心想,这次肯定干净了。可妈妈看了,摸摸碗,说:“不行!还有油。要用劲洗才能洗干净。”我不高兴地嘀咕起来:“真麻烦!”妈妈卷起袖口,说:“我来教你吧!”她把碗浸在水里,用左手抓住碗,右手拿住抹布,包住碗边,边洗边转,把碗的里边和外边都洗干净了。
③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再洗,(居然 果然)把一个碗洗干净了。接着,我洗了一个又一个,越洗越快。看着满满一叠洗干净的碗,我心里乐滋滋的。
62.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打“√”。
63.用“△”标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妈妈洗碗时的动作的词语。
64.再读短文,填空。
我一共洗了______次碗,第一次没把碗洗干净是因为____________;第二次没把碗洗干净是因为____________;最后我能把碗洗干净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65.短文中多次写到“我”在洗碗的过程中的感受或心情,请用“﹏﹏﹏”画出有关的句子(至少画出两处)。
【答案】62.竟然 果然 63.浸、抓住、拿住、包住、洗、转 64.2 我用的冷水 我没用劲 我是按照妈妈洗碗的方法去洗的 65.心想,洗碗还有学问呢!
心想,这次肯定干净了。
【解析】6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果然:指事实与预料的相同。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居然: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
第一处这里形容洗了两遍,还洗不干净,让人出乎意料。故选“竟然”。
第二处这里形容我按照妈妈的方法把一个碗洗干净了。说明事实与预料的相同。故选“果然”。
63.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语。
仔细读第②自然段可知,描写妈妈洗碗的句子是“她把碗浸在水里,用左手抓住碗,右手拿住抹布,包住碗边,边洗边转,把碗的里边和外边都洗干净了”,其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有:浸、抓住、拿住、包住、洗、转。
6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第①自然段“刚吃过晚饭,我就收拾好饭桌,开始洗碗”和第②自然段“我换了盆热水,把碗放进去泡了泡,又用抹布在碗里转了两圈,心想,这次肯定干净了”可知,我一共洗了两次碗。
由第①自然段妈妈说的话“冷水是洗不掉油腻的,得用热水才行”可知,第一次没把碗洗干净是因为我用的冷水。
由第②自然段妈妈说的话“要用劲洗才能洗干净”可知,第二次没把碗洗干净是因为我没用劲。
由第③自然段“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再洗,果然把一个碗洗干净了”可知,最后我能把碗洗干净是因为我是按照妈妈洗碗的方法去洗的。
65.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第①自然段“心想,洗碗还有学问呢!”这句话是我得知碗没洗干净的原因时的感受。
第②自然段“心想,这次肯定干净了”这句话是我在用热水洗碗时的感受。
第②自然段“我不高兴地嘀咕起来:‘真麻烦!’”这句话是我在听到妈妈说不仅要用热水,还要用劲才能把碗洗干净时的心情。角度
作用
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点明记叙对象或人物等。
结构
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感情线索。
主旨
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主题;寄托……感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手法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
效果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角度
作用
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点明记叙对象或人物等。
结构
贯穿全文的线索或感情线索。
主旨
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主题;寄托……感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手法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
效果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3说明文阅读-原卷版+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看文题,抓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尽量采用原词,原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10修改病句-原卷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词语感情色彩搭配不当,修改病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暑假专项 专题07修辞手法-原卷版+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