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将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按照序号填入如图中,隶属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2.研究者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血液里的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根据以上资料可推断出( )
A. 谷氨酸不再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B. 谷氨酸可作为一种参与神经调节的神经递质
C. 光照会使实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D. UCA在细胞外液中转化成谷氨酸后参与神经调节
3.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未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感到口渴,该考生体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素,细胞代谢增强
D.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4.如图所示,人体胰岛素的合成、分泌与细胞内乳酸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初到高原,细胞内乳酸含量增多,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B. 细胞内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越小时,胰岛素合成加速
C. 进食后,血糖上升使细胞内乳酸含量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D. 乳酸的含量变化是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原基因表达的信号
5.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检测梅毒抗体对于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梅毒抗体有两大类。抗体1(心磷脂抗体):TP破坏机体组织,使之释放心磷脂(心磷脂是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磷脂),体内产生心磷脂抗体;抗体2(TP47抗体):TP47蛋白是TP体内含量高、特异性强的抗原。受到TP侵染,体内可产生TP47抗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抗体1为阳性,抗体2为阴性,则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并未感染梅毒
B. 艾滋病患者合并梅毒可出现两种抗体均为阴性
C. 抗体1可保护人体抵抗TP的侵染
D. 两种检测抗体的方法都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6.选取某种植物生长状况相同的四组枝条进行如图处理,其中甲、乙、丙切去顶芽,丁保留顶芽。将切下的乙顶芽放回原位置,将切下的丙顶芽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将琼脂块置于原顶芽位置。四组枝条均给予相同的单侧光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先发育为侧枝的是侧芽1和4
B. 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表现为直立生长
C. 丙组枝条在单侧光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
D. 若此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实验现象不变的是甲和丙
7.水稻种子胚乳的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决定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发现,胚乳形成过程中不同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籽粒变短变窄B. 生长素与赤霉素表现出协同作用
C. 油菜素内酯能促进籽粒变长变宽D. 多种激素共同调控胚乳发育过程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
B. 只要涂抹一定量的生长素类似物就可以形成无子果实
C.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可以催化细胞内相关化学反应的进行
D. 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也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如光、温度、重力等
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10.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 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 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 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较实际数值偏小的是( )
A. 对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
B.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直接吸取上层菌液
C. 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D. 标记重捕法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再次被捕获概率降低
12.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近邻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60天后测定植株干重并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处理值对照值-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B. 在薇甘菊种内存在化感促进作用
C. 鸡矢藤对其他种生长均表现为抑制D. 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3.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 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 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 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14.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B. 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C. 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 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
15.平谷区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区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不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密度
C. 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
D. 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16.生活在热带海域珊瑚礁中的锥形蜗牛,通过一套快速的毒液注射系统进行捕食。研究发现,毒液的成分中含有不同的多肽分子,某些多肽分子可作用于如图所示结构。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示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过程。
①突触传递过程中,前、后膜内外离子的移动如图所示。引起突触前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 ______ 。图中①至④表示兴奋的传递过程,图中过程②表示 ______ 。
②在突触部位胞内的钙离子主要来自于胞外。为证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提出可供实验的两套备选方案。
方案一: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再在该实验体系中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方案二: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另取一组实验材料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的优劣,并陈述理由 ______ 。
③毒液可通过阻碍猎物轴突膜上Na+通道开放,从而阻止兴奋的 ______ ;也可通过阻碍Ca2+通道开放,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能由 ______ 释放,阻止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进而发挥麻痹猎物的效果。
(2)研究发现,毒液除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对其它细胞有影响。
①将毒液成分中的Cn-InsG1蛋白注入到猎物体内后,会导致猎物血糖浓度降低,推测Cn-InsG1蛋白结构 ______ 。
②进一步研究发现Cn-InsG1蛋白还能够结合人类胰岛素受体,并且Cn-InsG1蛋白与人类胰岛素受体结合速率比胰岛素结合速率快,据此推测该毒液蛋白 ______ 。
(3)你认为对于毒液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开发哪些类型的新药物? 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17.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而促甲状腺激素(TSH)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下限的临床疾病,该病症状之一是认知功能障碍。
(1)TSH是由 ______ 合成并分泌的,可作为 ______ 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生理功能。
(2)大脑海马区神经元与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海马区神经元上存在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推测TSH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可以独立于甲状腺激素起作用。为验证上述推测,研究人员构建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缺失的突变体小鼠,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若饲喂普通饲料,突变体小鼠甲状腺激素水平 ______ 野生型,原因是 ______ 。
②实验过程中,突变体小鼠饲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标准是 ______ 。
③图1实验结果表明 ______ 。
(3)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两组小鼠大脑海马区中突触的密度,结果如图2。综合已学知识和研究结果,请将如图3①②③补充完整,完善TSH促进机体学习记忆的途径。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
18.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 ______ 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 ______ 和 ______ 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B细胞的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两个刺激信号: ______ 、 ______ ,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学原理是 ______ 。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 ______ (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如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 ______ 。选用的对照抗体应该不能与 ______ 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______ 。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列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19.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主要分布在植物叶片表皮。脱落酸(ABA)可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调节气孔的开放程度,机制如图。已知细胞质基质中Ca2+的浓度在20〜200mnl/L之间,液泡中及细胞外Ca2+的浓度通常高达lmml/L.(注:每个保卫细胞同吋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途径)
(1)由图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______上的Ca2+通道,使Ca2+以______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保卫细胞______(填“吸水”或“失水”),气孔关闭。
(2)有人推测,ABA受体有胞内受体和细胞膜上受体两种,为探究ABA受体位置,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
(3)据实验一、二推测ABA受体只位于细胞膜上,但有人认为直接注入细胞的ABA可能被降解,导致气孔不关闭。因此设计了两种防降解的“笼化ABA”,光解性“笼化ABA”能在紫外光作用下释放有活性的ABA,非光解性“笼化ABA”则不能。
综合实验一、二、三结果表明,ABA受体位于______。
(4)植物在应答ABA反应时能产生一类磷脂一S1P(如图所示)。为检验“S1P通过G蛋白起作用”的假设,用ABA处理拟南芥G蛋白缺失突变体保卫细胞,检测气孔开放程度的变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和修订______。
20.镉(Cd)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土壤镉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通过盆栽实验,对利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进行了研究。
(1)镉在土壤中主要以难溶的Cd(OH)2、CdCO3等沉淀或Cd2+形式存在。Cd2+进入植物体内,会诱导活性氧的产生。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可清除活性氧,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镉可通过 ______ 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2)取未污染农田表层土,加入不同比例的镉,制成不同镉浓度的土壤。将籽粒苋种子点播在土壤中,90天后检测,结果如图。
①籽粒苋能够 ______ ,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②对检测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有 ______ 。
A.籽粒苋对镉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B.籽粒苋植株干重变化表明,高浓度的镉抑制籽粒苋生长
C.SOD活性变化表明,100mg/kg的镉毒害小于50mg/kg的镉
D.低浓度的镉可刺激微生物的繁殖
(3)密旋链霉菌是一种营腐生生活的放线菌。向镉污染土壤中接种1.5g•kg-1的密旋链霉菌菌剂,然后点播籽粒苋种子,90天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接种密旋链霉菌对籽粒苋修复镉污染土壤具有促进作用。请解释这种促进作用的可能原因(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4)研究表明,适当施加有机肥(鸡粪)可提高密旋链霉菌-籽粒苋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试分析可能原因。
(5)为进一步提高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请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1.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蚜虫的适应策略
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春季蚜虫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迁飞到取食宿主上度过夏季,其间行孤雌生殖,经卵胎生产生大量幼蚜;秋季蚜虫迁飞回产卵宿主,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蚜虫周围生活着很多生物,体内还有布氏菌等多种微生物,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
蚜虫以植物为食。植物通过筛管将以糖类为主的光合产物不断运至根、茎等器官。组成筛管的筛管细胞之间通过筛板上的筛孔互通。筛管受损会引起筛管汁液中Ca2+浓度升高,导致筛管中P蛋白从结晶态变为非结晶态而堵塞筛孔,以阻止营养物质外泄。蚜虫取食时,将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寻找到筛管,持续吸食筛管汁液,但刺吸的损伤并不引起筛孔堵塞。体外实验表明,筛管P蛋白在Ca2+浓度低时呈现结晶态,Ca2+浓度提高后P蛋白溶解,加入蚜虫唾液后P蛋白重新结晶。
蚜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其体内的布氏菌从蚜虫获取全部营养元素。筛管汁液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所含氮元素极少。这些氮元素绝大部分以氨基酸形式存在,但无法完全满足蚜虫的需求。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来源如表。
注:“-”代表低于蚜虫需求的量,“+”代表高于蚜虫需求的量,“\”代表难以检出。
蚜虫大量吸食筛管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蜜露以糖为主要成分,为蚂蚁等多种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
蚜虫利用这些策略应对各种环境压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1)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______。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图中实线单箭头代表了 ______的方向。
(2)蚜虫为布氏菌提供其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而在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中,布氏菌来源的氨基酸与从植物中获取的氨基酸 ______。
(3)蚜虫能够持续吸食植物筛管汁液,而不引起筛孔堵塞,可能是因为蚜虫唾液中有 ______的物质。
(4)从文中可知,蚜虫获取足量的氮元素并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策是 ______。
(5)从物质与能量以及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蚜虫在冬季所采取的生殖方式对于种群延续和进化的意义。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A正确;
B、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是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B正确;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下丘脑,C正确;
D、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图中1包括2和3,3包括4、5,6。1的概念范围最大,其次是3。
本题结合概念图和表格,考查体液、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组成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结构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B
【解析】解:A、谷氨酸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A错误;
B、由题干信息“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可知,谷氨酸可作为一种参与神经调节的神经递质,B正确;
C、因为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血液里的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因此C照会使实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错误;
D、UCA在细胞中转化成谷氨酸后参与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属于中档题。
3.【答案】A
【解析】解:A、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A正确;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
C、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
D、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D错误。
故选:A。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以高考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的体温、血糖调节为命题切入点,综合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以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4.【答案】C
【解析】解:A、初到高原,细胞内氧气减少导致乳酸含量增加,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
B、胰岛素具有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作用,所以细胞内氧气和葡萄糖浓度的比值越小时,胰岛素合成加速,B正确;
C、进食后,血糖上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和下丘脑相关神经中枢,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C错误;
D、据图解可得出:乳酸的含量变化促进胰岛素合成分泌,说明能调控细胞内胰岛素原基因表达的信号,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进行需氧呼吸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乳酸能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5.【答案】C
【解析】解:A、心磷脂是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磷脂,体内产生心磷脂抗体可能是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合并感染梅毒可能无法产生抗体,B正确;
C、抗体1针对的是心磷脂,不可以保护人体抵抗TP的侵染,C错误;
D、两种检测抗体的方法都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D正确。
故选:C。
检测梅毒抗体对于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梅毒抗体有两大类。抗体1(心磷脂抗体):TP破坏机体组织,使之释放心磷脂(心磷脂是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种磷脂),体内产生心磷脂抗体;抗体2(TP47抗体):TP47蛋白是TP体内含量高、特异性强的抗原。受到TP侵染,体内可产生TP47抗体。所以抗体1不可以抵抗TP的侵染,抗体2可以抵抗TP的侵染。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6.【答案】D
【解析】解:A、最先发育成侧枝的是侧芽1,因为无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A错误;
B、乙组枝条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
C、感光部位是顶芽,则单侧光刺激对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丙植株直立生长,C错误;
D、甲、丙均无尖端,所以生长素的分布与单侧光刺激无关,因而照光和不照光对其实验结果无影响,D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甲植株去掉顶芽,植株即不生长,也不弯曲,但侧芽生长素降低,发育形成枝条。乙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丙植株去掉顶芽,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植株直立生长。丁植株进行对照,表现出向光性。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A、图中细胞分裂素能够抑制籽粒变宽,促进籽粒变长,A错误;
B、生长素与赤霉素在促进籽粒变长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B正确;
C、图中油菜素内酯能促进籽粒变长变宽,C正确;
D、图示表明多种激素共同调控胚乳发育过程,D正确。
故选:A。
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8.【答案】D
【解析】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参与光合作用的是叶绿素等光合色素,A错误;
B、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受粉的雌蕊柱头可培育出无子果实,但也需要考虑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使用部位等,B错误;
C、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酶起催化作用,C错误;
D、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也受到环境因素的调节,如光、温度、重力等,D正确。
故选:D。
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并理解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过程,种间关系的因素,属于中档题。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
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
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A、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那么0~a年,λ值为1,所以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正确;
B、a~b年,λ值小于1,所以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正确;
C、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不呈“S”型增长,C错误;
D、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0~a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a~b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c年,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d年,λ值等于2,种群数量增加,呈“J”型增长。
本题考查了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大多数试题都从种群的增长曲线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本题的创新点在于从λ值入手,突破思维定式,当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种群数量增加;当λ<1,种群数量减少。
11.【答案】B
【解析】解:A、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生物适合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种群数量,获得的一般是真实值,A错误;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前应摇匀试管,上层菌液中含有的菌体少于下层,直接吸取上层菌液会导致菌体数量少于真实值,B正确;
CD、标志物脱落和再次被捕获概率降低都会导致重捕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减少,而标记重捕法的公式为第一次捕获个体种群个体总量=第二次捕获中有标记个体第二次捕获总数,故结果会偏大,CD错误。
故选:B。
在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进行计数,这样的优点是:①防止液体过多,超过计数室体积,结果不准确;②防止产生气泡;③使菌体沉降到底部在同一个平面,显微镜观察结果更准确。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需要理解标记重捕法等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本题难度中等。
12.【答案】C
【解析】解:A、从第③组实验结果可知,鸡矢藤叶水提液均降低3种幼苗的化感作用,说明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A正确;
B、从第①②组可知,当受体为薇甘菊时,Mm组的化感作用约为0.6;当受体为葛藤时,Mm组的化感作用为0.5,说明薇甘菊叶水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有促进效果,B正确;
C、对比①②组,鸡矢藤对薇甘菊表现为抑制,对葛藤表现为促进,C错误;
D、从实验可以观察到,化感作用对不同生物的影响不同。因此,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组成,D正确。
故选:C。
1、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结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解: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
B、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
C、群落的演替是“优势替代”,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
D、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其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知识,考生识记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特点,明确群落的演替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A
【解析】解:A、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A正确;
B、输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是①⑤之和,B错误;
C、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④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②也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且图示中二者为同一营养级,根据图中的数据无法表示植物到植食性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分析题图:图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分为可利用①和不可利用⑤;可利用①分为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和未被摄入⑥;被植食动物摄入②包括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和未同化量⑦;植食动物同化量③包括植食动物有机物积累量④和植食动物呼吸消耗量⑧。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特点,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答案】A
【解析】A、根据题意分析,“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说明促进了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轻污染,A正确;
B、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增加,B错误;
C、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低,自我调节能力弱,稳定性通常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错误。
1、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点有实现对物质再循环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2、生态系统组分多,食物网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低。
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生态农业的相关优点,难度不大。
16.【答案】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 进入到胞内的钙离子会促进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方案一: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后,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而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此实验方案有缺陷。
方案二: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明确 传导 突触前膜 与猎物胰岛素结构相似 比胰岛素更快速降低人体血糖浓度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神经性病变的药物;麻醉剂类药物
【解析】解:(1)①钠离子内流会引起膜电位变化,之后发生钙离子内流。所以引起钙离子通道打开的是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据分析可知过程②表示进入到胞内的钙离子会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向突触间隙释放递质。
②实验目的是验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了充分证明该结论,分析两种方案:
方案一: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后,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而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此实验方案有缺陷。
方案二: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明确。
因此,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③分析题图,毒液的作用原理是阻碍猎物轴突膜上Na+通道开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传导,也可通过阻碍Ca2+通道开放,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阻止兴奋的传递,进而发挥麻痹猎物的效果。
(2)①将毒液成分中的Cn-InsG1蛋白注入到猎物体内后,会导致猎物血糖浓度降低,说明Cn-InsG1蛋白结构与猎物胰岛素结构相似。
②研究发现Cn-InsG1蛋白还能够结合人类胰岛素受体,并且Cn-InsG1蛋白与人类胰岛素受体结合速率比胰岛素结合速率快,说明毒液蛋白比胰岛素更快速降低人体血糖浓度。
(3)该毒蛋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可治疗神经性病变的药物和麻醉剂类药物。
故答案为:
(1)①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 进入到胞内的钙离子会促进囊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②方案二优于方案一
方案一: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后,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而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此实验方案有缺陷。
方案二:能反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明确
③传导 突触前膜
(2)①与猎物胰岛素结构相似
②比胰岛素更快速降低人体血糖浓度
(3)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神经性病变的药物;麻醉剂类药物
分析题图:毒液的化学本质是多肽,其作用原理是阻碍猎物轴突膜上Na+通道开放,从而阻止兴奋的产生与传导,也可通过阻碍Ca2+通道开放,使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阻止兴奋的传递,进而发挥麻痹猎物的效果。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7.【答案】垂体 信号分子 低于 突变体小鼠没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使得促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 与正常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相当 TSH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可以独立于甲状腺激素起作用 甲状腺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增加突触的密度
【解析】解:(1)TSH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分泌的,可以作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生理功能。
(2)①根据题意,突变体小鼠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缺失,若饲喂普通饲料,突变体小鼠没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使得促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突变体小鼠的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因此突变体小鼠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于野生型。
②根据图与,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TSH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可以独立于甲状腺激素起作用。为控制单一变量,突变体小鼠与正常小鼠的甲状腺激素浓度应该一致,因而饲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的浓度标准应该与正常小鼠体内激素浓度相当。
③根据图1结果可知,在有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前提下,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缺失,不利于小鼠记忆的形成,说明TSH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可以独立于甲状腺激素起作用。
(3)根据题意,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两组小鼠大脑海马区中突触的密度,结果如图2。综合已学知识和研究结果,图中①TSH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TH,②甲状腺激素TH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另一方面结合图2可知,适宜浓度的TSH作用于海马区神经元,形成新突触,增加了突触的密度。两方面共同作用,促进学习和记忆。
故答案为:
(1)垂体 信号分子
(2)低于 突变体小鼠没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使得促甲状腺激素不能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 与正常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相当 TSH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可以独立于甲状腺激素起作用
(3)甲状腺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增加突触的密度
l、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8.【答案】活细胞 记忆细胞 浆 抗原的直接刺激 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 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同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消灭病原体而免于得病 a、c、e D63 流感病毒 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等),防止传染他人;②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③多喝水,多休息,增加机体抵抗力
【解析】解:(1)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B细胞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B细胞的增殖分化通常需要两个刺激信号以及细胞因子的刺激,两个刺激信号分别来自抗原的直接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其免疫学原理是根据预测出的甲流病毒的NA、HA结构,将其制备成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记忆细胞和抗体)。疫苗相当于抗原,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同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消灭病原体而免于得病,即二次免疫过程,故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4)①根据实验材料和给出的实验处理情况,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的步骤:培养易感细胞、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②由分析可知,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D63,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NA抗体是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进行提纯和结构分析,制备疫苗,其实验思路为: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5)应对流感的具体措施: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等),防止传染他人;②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③多喝水,多休息,增加机体抵抗力。
故答案为:
(1)活细胞(宿主细胞)
(2)记忆细胞 浆 抗原的直接刺激 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
(3)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同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消灭病原体而免于得病
(4)a、c、e D63 流感病毒 可选用NA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5)①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罩等),防止传染他人;②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③多喝水,多休息,增加机体抵抗力
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利用免疫学原理制备流感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答案】细胞膜和液泡膜;协助扩散(易化扩散);失水;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光解性“笼化ABA”;非光解性“笼化ABA;紫外线;细胞膜上和细胞内;该实验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不应该用ABA,应该用S1P处理拟南芥保卫细胞。
第二,补充一组对正常拟南芥同样(用S1P处理)处理的对照实验。
【解析】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A与ABA受体结合后,可通过ROS、IP3等信号途径激活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Ca2+通道,使Ca2+以协助扩散方式转运到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的增加,促进了K+及Cl-流出细胞,使保卫细胞的渗透压降低,则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可知保卫细胞将失水导致气孔关闭。
(2)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判断:实验一的培养液中ABA进行了同位素标记,而实验二的ABA注射到了保卫细胞内,因此实验一的步骤三应该检测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
(3)根据题意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笼化ABA”,一种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而另一种不能,因此实验中的三个空格因此是光解性“笼化ABA”、非光解性“笼化ABA”、紫外线。综合实验一、二、三得到的结果表明:ABA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和细胞内。
(4)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存在两处缺陷。第一,不应该用ABA处理,应该用S1P处理拟南芥G蛋白缺失突变体保卫细胞。第二,补充一组对正常拟南芥同样(用S1P处理)处理的对照实验,这样才能检验“S1P通过G蛋白起作用”的假设是否正确。
故答案为:
(1)细胞膜和液泡膜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失水
(2)放射性的强度位置及气孔是否关闭(开放程度)
(3)i光解性“笼化ABA”ii非光解性“笼化ABA”iii紫外线 细胞膜上和细胞内
(4)该实验存在两处缺陷。
第一,不应该用ABA,应该用S1P处理拟南芥保卫细胞。
第二,补充一组对正常拟南芥同样(用S1P处理)处理的对照实验。
据图分析:图中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前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钙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同时细胞外液和液泡中的钾离子也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中的钾离子、氯离子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再通过离子通道运出细胞外。由于以上离子的运输都没有消耗能量且需要通过离子通道,属于协助扩散;后者AB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通过两个途径(PLC和ABA+R)引起“cADPR,IP3”刺激钙离子从液泡进入细胞质基质,进而引起质子氢通过质子泵运出细胞且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题图的分析,弄清楚图中保卫细胞同时存在“ROS”途径和“IP3,cADPR”两个途径的具体过程和相关原理,结合题目给出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20.【答案】(1)食物链
(2)①利用CO2制造有机物
②ABD
(3)密旋链霉菌产生酸性物质,使Cd(OH)2等沉淀溶解,促进了植物对于镉的吸收。接种密旋链霉菌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提高了吸收镉的总量。接种密旋链霉菌提高了籽粒苋CAT、SOD的活性,增强了籽粒苋的抗镉性
(4)有机肥可以为密旋链霉菌提供营养和能量,促进其繁殖。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提供营养,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植物和密旋链霉菌生物量的增加提高了修复效果
(5)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的研究、超富集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的机制的研究、多种植物合理配置对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解析】解:(1)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营养级别越高,毒害越大。
(2)①籽粒苋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CO2制造有机物,把太阳能固定在其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②A、由籽粒苋植株的Cd含量变化可看出,土壤中镉浓度与籽粒苋植株的Cd含量呈正相关,说明籽粒苋植株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镉,对镉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A正确;
B、25mg/kg镉条件下籽粒苋植株干重比0mg/kg镉条件下的相对值更大,而50mg/kg镉及100mg/kg镉条件下,籽粒苋植株干重与镉浓度呈反相关,表明高浓度的镉抑制籽粒苋生长,B正确;
C、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清除活性氧,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50mg/kg的镉条件下,籽粒苋叶片SOD活性高于100mg/kg的镉,可更好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所以100mg/kg的镉毒害大于50mg/kg的镉,C错误;
D、25mg/kg镉比0mg/kg镉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总数更高,低浓度的镉可刺激微生物的繁殖,D正确。
故选ABD。
(3)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株镉含量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而实验组pH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Cd2+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密旋链霉菌可产生酸性物质,使Cd(OH)2等沉淀溶解产生Cd2+,促进了植物对于镉的吸收。
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植株干重值更高,说明接种密旋链霉菌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提高了吸收镉的总量。
实验组中 CAT、S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接种密旋链霉菌提高了籽粒苋 CAT、SOD的活性,增强了籽粒苋的抗镉性。
(4)密旋链霉菌的生长与繁殖需要物质和能量,有机肥可以为密旋链霉菌提供营养和能量,促进其繁殖。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使其更松软;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无机盐,可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微生物分解有机肥时可产生CO2,利于籽粒苋光合作用,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植物和密旋链霉菌生物量的增加,增强了生物对土壤中镉的吸收效果,降低了土壤总镉含量,提高了修复效果。
(5)为进一步提高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可提出研究课题: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的研究;超富集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的机制的研究;多种植物合理配置对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等。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2)①利用CO2制造有机物
②ABD
(3)密旋链霉菌产生酸性物质,使Cd(OH)2等沉淀溶解,促进了植物对于镉的吸收。接种密旋链霉菌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提高了吸收镉的总量。接种密旋链霉菌提高了籽粒苋CAT、SOD的活性,增强了籽粒苋的抗镉性
(4)有机肥可以为密旋链霉菌提供营养和能量,促进其繁殖。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提供营养,促进了籽粒苋生长。植物和密旋链霉菌生物量的增加提高了修复效果
(5)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对镉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的研究、超富集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的机制的研究、多种植物合理配置对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分析题意: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如SOD、CAT可清除活性氧,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所以SOD、CAT活性越高,越能抵抗镉对植物的毒害。
2、分析表格:植株镉含量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而实验组pH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Cd2+含量高于对照组,说明密旋链霉菌可产生酸性物质,使Cd(OH)2等沉淀溶解产生Cd2+,促进了植物对于镉的吸收。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植株干重值更高,说明接种密旋链霉菌促进了籽粒苋生长;实验组中 CAT、S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接种密旋链霉菌提高了籽粒苋 CAT、SOD的活性,增强了籽粒苋的抗镉性。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题目信息,正确分析比较相对应数据,按要求得出准确结论。
21.【答案】群落 能量流动 相互补充 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 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 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解析】解:(1)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图中实线单箭头代表了能量流动的方向。
(2)从图中的种间关系图可知,蚜虫和布氏菌是共生关系,蚜虫为布氏菌提供其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而在蚜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中,布氏菌来源的氨基酸与从植物中获取的氨基酸相互补充。
(3)由题意可知,筛管受损会引起筛管汁液中Ca2+浓度升高,导致筛管中P蛋白从结晶态变为非结晶态而堵塞筛孔,以阻止营养物质外泄。蚜虫能够持续吸食植物筛管汁液,而不引起筛孔堵塞,可能是因为蚜虫唾液中有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的物质。
(4)蚜虫为了获取足量的氮元素,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来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以这样的形式来维持内环境稳态。
(5)从题意可知,蚜虫在冬季时,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可以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故答案为:
(1)群落 能量流动
(2)相互补充
(3)抑制Ca2+对P蛋白作用
(4)通过吸食大量的筛管汁液获取氮元素,同时以蜜露形式排出多余的糖分
(5)蚜虫通过有性生殖,以受精卵形式越冬,降低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度过恶劣环境,保持种群延续;借助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原材料
同一时间段,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群落,图中虚线表示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线表示食物链,可以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序号
选项
1
2
3
4~6
A
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
B
神经系统的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细胞体、树突、轴突
C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
大脑、小脑、脑干
D
免疫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B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处理
处理3个月后进行小鼠水迷宫实验
突变体
饲喂含适宜浓度甲状腺激素的普通饲料
在水中放置平台(以●表示),训练小鼠记忆平台位置,之后撤去平台,观察小鼠寻找平台的运动轨迹,记录找到平台位置的时间,实验结果如图1。
野生型
饲喂普通饲料
实验一
实验二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向培养液中添加同位素标记的ABA
向保卫细胞内直接注射足以引起
气孔关闭的一定浓度ABA
步骤三
检测 ______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细胞膜表面放射性明显强于细胞内,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实验三
Ⅰ组
Ⅱ组
步骤一
培养叶片下表皮组织
步骤二
将i ______ 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将ii ______ 显微注射入保卫细胞内
步骤三
用iii ______ 照射保卫细胞30s
步骤四
检测气孔开放程度
实验结果
气孔关闭
气孔不关闭
分组
籽粒苋
土壤
植株镉含量(mg•kg-1)
植株干重
(g/株)
SOD活性
(U•g-1)
CAT活性
(U•g-1•min-1)
总镉含量
(mg•kg-1)
Cd2+含量(mg•kg-1)
pH
对照组
70.05
15.10
75
2.50
45.83
12.12
6.65
实验组
90.26
22.52
90
2.80
40.62
14.51
6.47
氨基酸
组氨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甲硫
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植物提供
+
-
-
-
-
-
-
-
\
-
布氏菌合成
-
+
+
+
+
+
+
+
\
+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生长素
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顶端优势利用;促进插条生根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的组织中,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的大量脱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广州重点大学附中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