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五天,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阅读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 供给(gěi) 船舷(xián) 入不敷出(fù)
    B.粗犷(kuàng) 蓊郁(wěng) 袅娜(niǎ) 卷帙浩繁(zhì)
    C.酣睡(hān) 卑鄙(bǐ) 奢侈(shē) 洵美且异(xún)
    D.皮癣(xiàn) 躄进(bì) 脊梁(jǐ) 自怨自艾(yì)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帷幕 水蒸气 班门弄斧 怨天犹人
    B.谦恭 蒸汽机 九霄云外 专心致志
    C.典范 顶呱呱 舜息万变 触景生情
    D.忧闲 侦查兵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3.(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罗庚同志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B.她来到上海才三、五天,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
    C.“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他问道。“难道还在工作吗?”
    D.我们应当怎样思考、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呢?
    4.(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_____。
    ②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_____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
    ③他在花园里____发现,当地菜农给甜瓜苗打顶是在甜瓜苗刚长出两片真叶时就着手的。
    ④我想您会给我这种____: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A.义不容辞 虔诚 偶然 荣幸
    B.有求必应 诚恳 偶尔 荣耀
    C.有求必应 虔诚 偶然 荣幸
    D.义不容辞 诚恳 偶尔 荣耀
    5.(3分)依次排列下面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⑥④②⑤①③B.⑤③⑥④①②C.⑥④③②①⑤D.⑤③②⑥④①
    6.(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这一场大病,你依然安然无恙,身体真棒。
    B.除夕的街市上拥挤不堪,而我的家中清炉冷灶,只有老母一人。
    C.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她挥舞。
    D.他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
    7.(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有一定消极影响。
    B.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C.同学们十分敬佩李老师,因为不仅他课讲得好,而且品德高尚,多才多艺。
    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8.(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B.《师说》的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亦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C.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D.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9.(3分)下列对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10.(3分)对下面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A.“常插梅花醉”一句,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
    B.“赢得满衣清泪”一句,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C.“故应难看梅花”一句,则写了词人晚年难以见到梅花。
    D.该词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阅读题(共30分,每小题9分)
    1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1)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2)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12.(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1)结合全文,给“可燃冰”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B.“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C.“可燃冰”是一种能产生大量热量的能源。
    D.“可燃冰”是一种能清洁燃烧的新能源。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主要原因是什么
    A.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B.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造大型的勘探船,耗资巨大。
    C.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
    D.“甲烷气的大量散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
    13.(12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三、填空和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4.(9分)补写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 ;行成于思,毁于随。
    (2)总之,我们要拿来。 , , 。
    (3) ,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爱而不见, 。
    (5)问君能有几多愁, 。
    15.(5分)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写出句式、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请分别以“大海”“大地”开头仿写)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


    16.(6分)下边是张贴在校内的招领启事有六处错误,请认真阅读并按照文的要求答题。
    招领启事
    昨天中午,本人在从教室到校礼堂的路上拾到一串钥匙。这串钥匙有五个是铝制的,两个是铜制的。拴钥匙的链上还挂着一只红色的塑料小熊猫。
    望失主速来认领。
    章小春
    填空题:
    (1)本启事的书写格式有两处错误:
    ①是
    ②是
    (2)启事的内容中有关物件的 、 不应交待得这样具体明确。
    (3)启事的内容中有关联认领的 、 等还没有交待清楚。
    四、作文(40分)
    17.(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雨。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然后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南山职业技术学校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 供给(gěi) 船舷(xián) 入不敷出(fù)
    B.粗犷(kuàng) 蓊郁(wěng) 袅娜(niǎ) 卷帙浩繁(zhì)
    C.酣睡(hān) 卑鄙(bǐ) 奢侈(shē) 洵美且异(xún)
    D.皮癣(xiàn) 躄进(bì) 脊梁(jǐ) 自怨自艾(yì)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生僻字、多音字、形似字容易读错。
    【解答】A.“供给”中的“给”应读作“jǐ”,“入不敷出”中的“敷”应读“fū”;
    B.“粗犷”中的“犷”应读作“guǎng”;
    C.正确;
    D.“皮癣”中的“癣”应读作“xuǎn”;
    故选:C。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帷幕 水蒸气 班门弄斧 怨天犹人
    B.谦恭 蒸汽机 九霄云外 专心致志
    C.典范 顶呱呱 舜息万变 触景生情
    D.忧闲 侦查兵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A.“怨天犹人”中“犹”应改为“尤”;
    B.全部正确;
    C.“舜息万变”中“舜”应改为“瞬”;
    D.“忧闲”中“忧”应改为“悠”,“侦查兵”中“查”应改为“察”。
    故选:B。
    3.(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罗庚同志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B.她来到上海才三、五天,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环境。
    C.“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他问道。“难道还在工作吗?”
    D.我们应当怎样思考、怎样发挥思考的威力呢?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时,要明确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是对于那些易混淆的标点,更要弄清它们的区别,从而正确地使用和判断。
    【解答】A.句号使用错误,本句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里面,应将句号放在双引号里面。
    B.顿号使用错误,“三、五天”是约数,约数之间不用顿号,应将顿号删去,。
    C.“他问道”后面的句号使用错误,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时,提示语后应加逗号,应将句号改为逗号。
    D.正确。
    故选:D。
    4.(3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_____。
    ②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_____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
    ③他在花园里____发现,当地菜农给甜瓜苗打顶是在甜瓜苗刚长出两片真叶时就着手的。
    ④我想您会给我这种____: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
    A.义不容辞 虔诚 偶然 荣幸
    B.有求必应 诚恳 偶尔 荣耀
    C.有求必应 虔诚 偶然 荣幸
    D.义不容辞 诚恳 偶尔 荣耀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解答】①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本句语境中刮痧、剃头、绞脸都不属于“道义”的范畴,选用“有求必应”更合适。
    ②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诚恳:真诚而恳切。本句语境中,烧纸钱、点香带有恭敬的意味,属于信仰的范畴,选用“虔诚”更合适。
    ③偶然:不经常,不是必然的。偶尔:间或,有时候。本句强调的是“他在花园里”发现的某种现象,是不经常的,不是必然的,所以选用“偶然”更合适。
    ④荣幸:光荣而幸运。荣耀:光荣。本句语境中“让我明白您的首长是如何工作的”,不仅含有“光荣”的意思,还有为能得到这个“明白首长如何工作”的机会感到幸运的含义,选用“荣幸”更合适。
    故选:C。
    5.(3分)依次排列下面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无论岁月怎么发黄,那不染尘埃的情感,终会在记忆发黄的纸页上留有痕迹
    ②虽然书信正在悄无声息地渐离我们的生活,但那份美丽,依然值得我们永久地回味
    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更是一种文化
    ④那人情似纸般的纯净,不假修饰、任情感宣泄的年代
    ⑤书信曾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传统方式
    ⑥我们怀念那用笔带着心血书写思念的时代。
    A.⑥④②⑤①③B.⑤③⑥④①②C.⑥④③②①⑤D.⑤③②⑥④①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本题没有语境,只能凭借六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进行排序,所以首先要通读给出的六句话,把握语段话题,然后再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可以使用排除法。
    【解答】本段话题为“书信”,确定中心句⑤;③开头代词“它”,显然指书信,接⑤;②为语意转折,句末落在“回味”二字上,⑥起句为“怀念”,所以接⑥;④结构与⑥相同,紧接⑥;①在最后抒情;
    故选:D。
    6.(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这一场大病,你依然安然无恙,身体真棒。
    B.除夕的街市上拥挤不堪,而我的家中清炉冷灶,只有老母一人。
    C.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她挥舞。
    D.他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家都不喜欢他。
    【分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本题语境中“经过一场大病”说明已经生过病了,所以“安然无恙”不合适。
    B.清炉冷灶:形容家境窘困潦倒且冷清的场面。正确。
    C.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战战兢兢: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本题前句使用了“战战兢兢”来形容心情,“却”在第二句开头表转折,说明后面应使用“战战兢兢”的反义词,形容丝毫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如“毫不在乎”。所以“漫不经心”不合适。
    D.当仁不让:遇到该做的事情,主动去做,不推辞。本题语境中“爱占小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属于不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当仁不让”不合适。
    故选:B。
    7.(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件事有一定消极影响。
    B.天渐渐转暗,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C.同学们十分敬佩李老师,因为不仅他课讲得好,而且品德高尚,多才多艺。
    D.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答】A.没有语病。
    B.搭配不当,“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墨似的乌云布满天空,倾盆大雨顿时从空中倾泻下来。”
    C.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应中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故应将“他”放在关联词“不仅……而且……”前面。
    D.表意不明。“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一句中,“和你一起去的”究竟是“我”还是“老师”,语义含混,可以在“老师”后面加上“让我”二字。
    故选:A。
    8.(3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六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B.《师说》的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亦称韩吏部。又因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C.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D.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解答】D.“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新乐府运动”说法错误,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倡的是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是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而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的诗歌革新运动。
    故选:D。
    9.(3分)下列对公益广告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踩,我怕疼。(“爱护草坪”公益广告)﹣﹣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
    B.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学好普通话的显而易见的好处。
    C.为何血浓于水?因为爱在其中。(“无偿献血”公益广告)﹣﹣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思考,呼唤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大爱。
    D.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人们出行平安、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
    【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常用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设问、排比、反问等,本题着重考查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拟人的动作和情感。
    【解答】A.“表现小草柔美的身姿、娇贵的情态”说法错误,这则公益广告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小草惹人怜悯的请求,意在提醒人们小草也是有生命的,要爱护小草;起到让人心生怜悯、感同身受的作用。
    B.理解正确。
    C.理解正确。
    D.理解正确。
    故选:A。
    10.(3分)对下面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A.“常插梅花醉”一句,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
    B.“赢得满衣清泪”一句,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
    C.“故应难看梅花”一句,则写了词人晚年难以见到梅花。
    D.该词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译文:
    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赏析: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她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在词中都约略可见。饱经沧桑之后,内中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
    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可作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注脚。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李清照在抒情时善于将无形的内心感情通过有形的外部动作表现出来,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更挼残芯,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诉衷情》),“夜阑犹剪烛花弄”(《蝶恋花》)。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里,李赵两家相继罹祸,紧接着就开始了长期的“屏居乡里”的生活。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这两句写的就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本词中“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
    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最后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似,都寄寓着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情绪。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元宵》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解答】C.“写了词人晚年难以见到梅花”说法错误。词的上片忆旧,下片伤今。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所以她“没有心思”看梅花,并不是指“晚年难以见到梅花”。
    故选:C。
    二、阅读题(共30分,每小题9分)
    1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1)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2)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D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解答】(1)本题中,本文作者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另外,“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就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了。
    B.“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文章虽然由“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开始,但仍然以“理论为主”。
    C.“产生波澜”错误,文章由“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出“拿来主义”,并无“波澜”可言。
    D.“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错误。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后文和“拿来主义”作对比,从而衬托“拿来主义”的正确性,并不是想“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
    故选A。
    (2)本题中要求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首先要注意作者的态度。鲁迅在文章第一段叙述的主要是“只要送出去”而没有拿来的文化守旧的社会背景;幽默讽刺的也只是国民政府文化输出的寒酸而绝不是文化输出本身。正常国际文化交流本来都是不应该批判和讽刺的,但是所谓的“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作者在“大师”“发扬国光”特意加了双引号,我们既能体会鲁迅语言的幽默讽刺,又能体会鲁迅语言的分寸感。所以这里“捧”字充分刻画出所谓的“大师们”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故选C。
    (3)A.“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使用了反语的手法。“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
    B.“叫做‘发扬国光’”使用了反语的手法。“发扬国光”实则是讽刺国民党“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C.“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了反语的手法。“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故选D。
    答案:
    (1)A
    (2)C
    (3)D
    12.(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0年后,我们能烧“冰”?
    一种名为“可燃冰”的新能源矿藏有望在10年之后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昨日在沪举行的院士讲坛上,国家973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汪品先透露,在我国南海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可燃冰”。目前国家已启动8.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造大型的勘探船,以便在南海深入寻找“可燃冰”资源。
    据汪院士介绍,“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原因是冰内含有大量的甲烷。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
    汪院士表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也就是说,“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便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
    据透露,我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但目前对于这座新能源的宝库,科学家还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倍~20倍。所以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
    除此以外,由于“可燃冰”埋藏于海底的岩石中,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汪院士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1)结合全文,给“可燃冰”下一个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B
    A.“可燃冰”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B.“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冰雪般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C.“可燃冰”是一种能产生大量热量的能源。
    D.“可燃冰”是一种能清洁燃烧的新能源。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A
    (3)文中说:“对可燃冰的开采,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主要原因是什么 D
    A.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急剧增加。
    B.大量存在于海底大陆坡上段500米~1000米处造大型的勘探船,耗资巨大。
    C.其在海底接近冰点和近50个大气压的淤泥中,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
    D.“甲烷气的大量散失”和“不易开采和运输”。
    【分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类题型,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其次是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如果是说明性语段,还要注意抓住说明对象,扣住其特征。
    (2)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运用说明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假设。其次,要根据文章的具体信息、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辨析或者选用最佳方法。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整理出答案。
    【解答】(1)A.“是一种甲烷气体的水合物”说法不准确,没有指出可燃冰的形态特征和存在地点,概括不全面。
    C.“产生大量热能的热源”说法不准确,这并不是可燃冰的本质特征,而是可燃冰冻作用和意义信息,不能用来定义可燃冰。
    D.“能清洁燃烧的新能源”说法不准确,原文中说的是“‘可燃冰’如能作为一种新能源”,说明到目前为止它尚不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不能用来定义可燃冰。
    故选B。
    (2)本题中的画线句中,“1立方米的‘可燃冰’燃烧,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对可燃冰燃烧的热值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可燃冰中的有机碳总量和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等的含碳量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可燃冰含碳量之高。
    故选A。
    (3)本题中要求选出“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的主要原因,原文中说“除此以外……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说明“不易开采和运输”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以外”的“此”指的是上文“这种矿藏在遭到破坏后,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因此,“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的原因是“不易开采和运输”和“甲烷气的大量散失”。
    故选D。
    答案:
    (1)B
    (2)A
    (3)D
    13.(12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D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C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3)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B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根据句子中的关键信息推断出合理的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本题中的实词,在课本的注解里都有释义,平时要注意对照注释,加深理解。
    (3)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4)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解答】(1)A.“学者”,古义:探求学问的人;今义:学识渊博的人。B.“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C.“从而”,古义:跟从;今义:因果连词。D.“先后”,古义:早与晚;今义:早与晚。
    (2)C.第①句中的“惑”,名词,可译作“疑惑”;第②句中的“惑”,形容词,可译作“糊涂”;第③句中的“所以”,可译作“……原因”;第④句中的“所以”,可译作“是用来……的”。因此,①与②中的“惑”不相同,③与④中的“所以”也不相同。
    故选C。
    (3)A.状语后置句。即“夫庸知其年之(于吾)先后生乎”。句意:哪里要知道他在我前面还是后面出生呢。
    B.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惑。
    C.“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即“于余学”。句意:不被世俗拘束,向我学习。
    D.状语后置,于宾短语“于弟子”用在形容词“贤”后面,表比较,并充当述语“贤”的状语后置为介宾补语。即“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4)B.“……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教儿童读书、学习“句读”的老师,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惑”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并不是认为“童子之师”只是“小学”而已,因此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而是认为小的方面例如“句读”都向老师学习,大的方面却不愿意请教老师,指出了当时不好从师的风气的谬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批判。
    答案:
    (1)D
    (2)C
    (3)B
    (4)B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三、填空和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4.(9分)补写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业精于勤 , 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2)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 , 或存放 , 或毁灭 。
    (3) 知我者 ,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
    (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故答案为:
    (1)业精于勤,荒于嬉 (重点字:嬉)
    (2)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重点字:毁)
    (3)知我者,谓我心忧 (重点字:忧)
    (4)搔首踟蹰 (重点字;踟蹰)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重点字:恰)
    15.(5分)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写出句式、修辞手法相同的句子。(请分别以“大海”“大地”开头仿写)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
    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
    森林收容每一棵树木,不论其贵贱,所以森林丰饶无尽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能力层级表达运用E级。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求分别以“大海”“大地”开头仿写例句,注意句式和修辞手法相同。
    【解答】本题给出的例句中,相同的词语有“收容”“每一”“不论其”“所以”,因此,仿句的结构也必须是“……收容每一……,不论其……,所以……”。例句中的主语是“天空”“高山”这类景物名词,所以仿句可以用“大海”“森林”一类词语来作主语。然后再根据例句中“云彩”属于“天空”,“岩石”属于“高山”的归属关系,确定仿句中“浪花”应该属于“大海”,“树木”应该属于“森林”。最后,根据例句中“天空”的特点“广阔”,“高山”的特点“雄壮”,可以确定仿句中“大海”的特点“慷慨”,“森林”的特点“丰饶”。根据上述条件,连缀成句即是“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远近,所以大海慷慨无限。森林收容每一棵树木,不论其贵贱,所以森林丰饶无尽。”
    故答案为: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森林收容每一棵树木,不论其贵贱,所以森林丰饶无尽。
    16.(6分)下边是张贴在校内的招领启事有六处错误,请认真阅读并按照文的要求答题。
    招领启事
    昨天中午,本人在从教室到校礼堂的路上拾到一串钥匙。这串钥匙有五个是铝制的,两个是铜制的。拴钥匙的链上还挂着一只红色的塑料小熊猫。
    望失主速来认领。
    章小春
    填空题:
    (1)本启事的书写格式有两处错误:
    ①是 “招领启事”未居中
    ②是 落款未署时间
    (2)启事的内容中有关物件的 特征 、 数量 不应交待得这样具体明确。
    (3)启事的内容中有关联认领的 时间 、 地点 等还没有交待清楚。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解答】本题是一则招领启事。招领启事是指拾到东西后寻找失主前来认领的一种应用文书。主要包括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首先,应在第一行中央写上“招领启事”字样,字体稍大于正文。本题的所给出的“招领启事”位置没有居中。其次,一般来说,在招领启事中只写拾到东西的名称,以及失主到何地、找何人认领。所拾东西的时间、地点、数量、特征等具体情况留待失主认领时核实,以防止他人冒领。本题中,将钥匙的数量“五个是铝制的,两个是铜制的”和钥匙的特点“挂着一只红色的塑料小熊猫”都交代得过于清楚,却没有写清失主认领钥匙的时间和地点。最后要注意落款,写清招领启事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在其下方标明发布招领启事的日期。本题中的落款下没有时间。
    故答案为:
    (1)“招领启事”未居中 (2)落款未署时间 (3)特征 (4)数量 (5)时间 (6)地点
    四、作文(40分)
    17.(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到暴风雨。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做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请结合以上材料,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然后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话题作文能力。话题作文是近几年出现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形式,它的开放性体现在考生根据作文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这“三自”给考生在作文内容、题材、形式和手法上以充分的施展才华的余地,它允许运用各种形式、使用各种方法、利用最擅长的手段表达各种各样的主题。话题作文虽具开放性,但仍有一定的限制,“作文要求”规定和限制了行文的范围及关联对象,作者必须涉及或围绕指定话题写作,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约束的。这种有限制的开放性作文体现了鼓励创新、张扬个性的命题新思路。怎样用好这块“余地”而使行文不偏离话题,审清题意,正确立意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这是一道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引出“心灵的选择”话题的材料是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显示出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登山者是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还是冒险停下来救援一个陌生人?这确实是对人的最大考验。顺从人的生理本能,也许会选择继续赶路自己求生,而恶劣的气候和荒无人烟的环境更是强化了这种选择。但是登山者内心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同类的生命,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登山者毅然停下来向一个陌生人伸出救援之手。这是崇高品德的选择,这是伟大精神的选择。话题的范围,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的”。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考生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这就是说,你所写的事件,不论是小事还是大事,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发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选择,只有进入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
    【解答】
    抉 择
    落日熔金,暮运合璧,夜开始笼罩于阴森的囚室。身陷缧绁,我不曾想,却也该是意料之中的事。北帅给了我两个选择:生可尽享荣华富贵,否则那是“死路一条”。我无语,任凭思绪把我带远……
    身处乱世之中,受命于危难之秋。我虽深知我所处的朝廷的腐败,但是作为热血男儿,又岂能置国家安危人民生死于不顾。记得北上被困时,吕师孟曾劝说:“身处乱世,当择良枝而栖之。子虽贤良,安能抗日之西垂乎?”也记得一位告病还乡的同僚说过:“举世浑浊时莫若隐。”是的,隐,永远是人们逃避现实的最好做法。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普天之下又岂会找不到几处荒山来安置那颗落寞的心呢?可是我知道,无论到哪里,我都无法使我的心归于淡泊。屈子不是说过:“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确,清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亦不会以皓皓之身蒙世之尘。
    “弃暗投明,择善从之。”北帅的话似乎仍缭绕我耳际。生与死,择其一。“哼”,我冷笑一声,曾经以为世上有千千万万种选择,而当生命中只剩下两种选择的时候,这是多么的悲哀。其实这已无所谓选择了。从我受命北上开始,从我诟敌诋酋开始,从我联兵抗元开始,从我孤军奋战开始,无数次地,我已作出了选择。死﹣﹣不是我想要的。但当屈辱的生与悲壮的死绞在一起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它。也许后人会说我傻,但气节在我看来的确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我所要的是一个朗朗乾坤,当我不能得到时,我只能用鲜血来呼唤它。是的,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毁灭一只蜡烛的光明!
    我拖着沉沉的锁链来到窗前,寒星悬空,明月朗照,呜呼!愿民生不再多艰,安享太平美满。我展纸挥毫,潸然泪下:
    乱世羁旅,夜沉沉,不尽悠悠愁绪。故国山河,西北望,废池春深人寂。遥想当年,金戈铁马,誓死中原地。不堪回首,零丁孤梦难继。……但愿丹心照,青史人寰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便是我的抉择!A.作比较
    列数字
    B.作比较
    举例子
    C.打比方
    列数字
    D.打比方
    举例子
    A.作比较
    列数字
    B.作比较
    举例子
    C.打比方
    列数字
    D.打比方
    举例子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共1页。

    四川省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