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2ml·L-1,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Na:23 P:31 S:32 Cl:35.5 Fe:56 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固体氯化钠不能导电,但氯化钠是电解质
B. 纯水的pH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C. pH= (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D. 用大量水稀释溶液,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要减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固体氯化钠不能导电,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是电解质,故A正确;
B.加热促进水电离,随温度的升高,纯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大,纯水的pH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B正确;
C.pH= (为水的离子积常数),即c2(H+)= c (H+)×c (OH-),所以c (H+)=c (OH-),溶液一定呈中性,故C正确;
D.用大量水稀释溶液,若溶液呈酸性c (OH-)增大,若溶液呈碱性c (H+)增大,若溶液呈中性c (H+)、c (OH-)不变,故D错误;
选D。
2.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4LCl2通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溶液中N(Cl-)+N(HClO)+N(ClO-)的数目和为0.2NA
B. 反应N2(g)+3H2(g) 2NH3(g) △H=-92.4kJ/ml,若放出热量46.2kJ,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A
C. 常温下,1L pH=9的CH3COONa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数为1×10-5 NA
D. 将0.2 ml NH4Cl固体溶于一定量稀氨水,所得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含数目大于0.2NA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标准状况下,2.24LCl2通入足量的水充分反应,该反应可逆,溶液中含有部分Cl2,所以溶液中N(Cl-)+N(HClO)+N(ClO-)的数目和小于0.2NA,故A错误;
B.反应N2(g)+3H2(g) 2NH3(g) △H=-92.4kJ/ml,若放出热量46.2kJ,则参加反应的N2的物质的量为,N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为-3,则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NA,故B正确;
C.常温下,pH=9的CH3COONa溶液,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1×10-5ml/L,1L pH=9的CH3COONa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分子数为1×10-5 NA,故C正确;
D.将0.2 ml NH4Cl固体溶于一定量稀氨水,所得溶液呈碱性,说明氨水的电离大于NH4Cl的水解,则溶液中含数目大于0.2NA,故D正确;
选A。
3.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 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加氯化铵溶液,加热沉淀溶解:
B. 用Na2CO3溶液处理水垢中CaSO4:
C. Na2SO3溶液吸收少量Cl2:
D. Mg(HCO3)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氯化铵溶液水解显酸性,沉淀溶解,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用Na2CO3溶液处理水垢中的CaSO4,将微溶的硫酸钙转化为难溶的碳酸钙沉淀,故B正确;
C.氯气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自身被还原成为HCl,因氯气少量,HCl进一步和亚硫酸根反应生成亚硫酸氢根和氯离子,故C正确;
D.过量氢氧化钠,应生成氢氧化镁,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4. 如图是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ml·L-1
B. 该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49%
C. 配制250mL 4.6m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62.5 mL
D. 用该硫酸配置250mL 4.6ml·L-1的稀硫酸,若量取该硫酸时仰视,则所配稀硫酸浓度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l·L-1,故A错误;
B.等体积的水质量小于硫酸的质量,所以该硫酸与等体积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49%,故B错误;
C.根据稀释前后硫酸物质的量不变,配制250mL 4.6ml·L-1的稀硫酸需取该硫酸62.5 mL,故C正确;
D.用该硫酸配置250mL 4.6ml·L-1的稀硫酸,若量取该硫酸时仰视,量取浓硫酸的体积偏大,则所配稀硫酸浓度偏大,故D错误;
错C。
5.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 中性溶液中:Fe3+、Al3+、、
B. lg=1010的溶液中:Na+、K+、CH3COO-、ClO-
C. 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10-13ml/L的溶液中:K+、Na+、、[Al(OH)4]-
D. 加入铝粉会产生H2的溶液中:Cu2+、Mg2+、、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3+易发生水解,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不能存在于中性溶液,即中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Fe3+,A不符合题意;
B.的溶液显酸性,H+与CH3COO-、ClO-,结合成CH3COOH,HClO,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3ml•L-1的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可以是酸性溶液或者碱性溶液,酸性溶液中H+与、[Al(OH)4]-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碱性溶液中各离子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碱性环境Mg2+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Cu2+和OH-反应生成Cu(OH)2沉淀,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铝反应不会生成氢气,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都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以氯酸钠(NaClO3)等为原料制备亚氯酸钠(NaClO2)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反应1中,每生成1mlClO2有0.5mlSO2被氧化
B. 从母液中可以提取Na2SO4
C. 反应2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 采用减压蒸发可能是为了防止NaClO2受热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应1中,2NaClO3+SO2=Na2SO4+2ClO2;反应2中,2ClO2+H2O2+2NaOH=2NaClO2+O2+2H2O。
【详解】A.从反应1中可以看出,NaClO3作氧化剂,SO2作还原剂,每生成1mlClO2,有0.5mlSO2被氧化,A正确;
B.反应1生成ClO2的同时,有Na2SO4生成,所以从母液中可以提取Na2SO4,B正确;
C.反应2中,氧化剂为ClO2,还原剂为H2O2,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不正确;
D.NaClO2受热易分解,采用减压蒸发可以节省能源,也可以防止NaClO2受热分解,D正确;
故选C。
7.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应选pH计,A错误;
B.观察褪色的快慢,那么初始的颜色应一样,应取等体积等浓度的KMnO4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不同浓度的H2C2O4溶液,观察褪色的快慢,B错误;
C.溴乙烷和NaOH水溶液混合加热条件下生成,应先加稀硝酸酸化,中和过量的NaOH,再滴加AgNO3溶液,根据沉淀颜色来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原子,若未加稀硝酸,混合溶液中剩余的会结合生成沉淀从而干扰的检验,C错误;
D.根据知,KI溶液过量而FeCl3溶液少量,若二者反应无反应限度,混合溶液总不含,则加KSCN溶液后溶液无明显变化,若有反应限度,溶液中还会有,则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红色,D正确;
故选D。
8. MgCO3和CaCO3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M=Ca、M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ΔH1(MgCO3)>ΔH1(CaCO3)>0
B. ΔH2(MgCO3)=ΔH2(CaCO3)>0
C. ΔH1(CaCO3)-ΔH1(MgCO3)=ΔH3(CaO)-ΔH3(MgO)
D. ΔH1+ΔH2>ΔH3
【答案】C
【解析】
【详解】A.第一步过程为断裂化学键,镁离子的半径比钙离子小因此碳酸镁的晶格能比碳酸钙的晶格能大,有ΔH1(MgCO3)>ΔH1(CaCO3)>0,故A正确;
B.对于两种物质而言,第二步过程相同都是因此有ΔH2(MgCO3)=ΔH2(CaCO3)>0,故B正确;
C.对于两种物质而言,第二步反应的实质相同,故有而故,故C错误;
D.前两步都是断键、第三步是形成键、、有,故D正确;
故选C。
9. 把锌片和铁片放在盛有稀食盐水和酚酞试液混合溶液的玻璃皿中(如图所示平面图),经过一段时间后,首先观察到溶液变红的区域是
A. Ⅰ和Ⅲ附近B. Ⅱ和Ⅲ附近
C. Ⅰ和Ⅳ附近D. Ⅱ和Ⅳ附近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1中锌和铁在食盐水中构成电解池,锌为阴极,铁为阳极,铁失去电子生成亚铁离子,锌电极上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所以锌极附近颜色变红。图2中锌铁在食盐水中形成原电池,锌为负极,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铁为正极,氧气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铁电极附近颜色变红。
故选C。
【点睛】掌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在电解池中阳极金属失去电子,阴极金属不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
10. 除去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CaO与水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钙,增大与乙醇的沸点差异,然后蒸馏可分离,A正确;
B.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会引入新杂质,B错误;
C.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不能分离,C错误;
D.与二氧化硫均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D错误;
故选A。
11. 利用传感技术可探究压强对2NO2(g) N2O4(g)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往注射器中充入适量NO2气体如图甲所示;再分别在t1、t2时快速移动注射器活塞并保持活塞位置不变,测得注射器内气体总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B、E两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
B. C到D点,平衡逆向移动,针筒内气体颜色比点深
C. 在E,F,H三点中,H点的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D. B点处NO2的转化率为6%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B、E两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A说法正确;
B.D点压强小于B点压强,二氧化氮浓度是B点大于D点,所以针筒内气体颜色比点浅,B说法错误;
C.t2时刻移动了活塞,压强迅速增大,说明针筒内气体体积缩小,保持活塞位置不变后,平衡向着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逐渐减小,由可知,E、F、H三点中H点对应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大,C说法正确;
D.反应开始时总压强是100 kPa,B点处压强是97 kPa,减少3 kPa,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反应消耗6 kPa NO2,由于在恒温恒容时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比等于压强之比,故NO2的转化率:,D说法正确;
答案选B。
12. 利用无机物离子[(L)RuⅢ(H2O)]5-和CeⅣ,实现了利用水制氧气。用H218O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了产物氧气中的氧原子完全来自水,其相关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CeⅣ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B. 催化氧化水的反应为2H2O O2↑+2H2↑
C. 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前需排尽体系中的空气
D. 若H218O参与反应,则[(L)RuⅢOOH]6-中存在18O
【答案】B
【解析】
【详解】A.如图所示,CeⅣ→CeIII,Ce元素化合价降低,CeⅣ在反应中作氧化剂,A正确;
B.由图中可知,催化氧化水产物中是O2和H+,没有生成H2,B错误;
C.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对实验造成干扰,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前应将体系中的空气排尽,C正确;
D.由图中可知,吸收被标记的氧原子形成,H218O参与反应时,中存在18O,D正确;
答案选A。
13. 图1为浓差电池,图2为电渗析法制备磷酸二氢钠,用浓差电池为电源完成电渗析法制备磷酸二氢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电极a应与Ag(II)相连
B. 电渗析装置中膜b为阳离子交换膜
C. 电渗析过程中左、右室中H2SO4和NaOH的浓度均增大
D. 电池从开始到停止放电,理论上可制备2.4gNaH2PO4
【答案】D
【解析】
【分析】电化学题目重点在于电极的判断,浓差电池是一种利用电解质溶液浓度差产生电势差而形成的电池,则Ag(I)为负极,Ag(II)正极。
【详解】A.浓差电池中由于右侧AgNO3,浓度大,则Ag(I)为负极,Ag(II)正极;电渗析法制备磷酸二氢钠,左室中的氢离子通过膜a进入中间室,中间室中的钠离子通过膜b进入右室,则电a为阳极,电极b为阴极;电极a应与Ag(II)相连,故A正确;
B.左室中的氢离子通过膜a进入中间室,中间室中的钠离子通过膜b进入右室,膜b为阳离子交换膜,故B正确;
C.阳极中的水失电子电解生成氧气和氢离子,氢离子通过膜a进入中间室,消耗水,硫酸的浓度增大;阴极水得电子电解生成氢气,中间室中的钠离子通过膜b进入右室NaOH的浓度增大,故C正确;
D.电池从开始到停止放电时,则浓差电池两边AgNO3浓度相等,所以正极析出0.02ml银,电路中转移0.02 ml电子,电渗析装置生成0.01 ml NaH2PO4,质量为1.2g,故D错误;
故选D。
14. 有研究认为,强碱性环境下反应:I-+ClO-IO-+Cl-可能分如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ClO-+H2OHClO+OH- K1=3.3×10-10
第二步:…… K2=……
第三步:HIO+OH-IO-+H2O K3=2.3×10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
B. 由K值大小可以判断第三步反应比第一步快
C. 升高温度会使K1变小、K3变大
D. OH-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A.总反应式减去第一步和第三步反应即可得第二步反应式为HClO+I-HIO+Cl-,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2=,故A正确;
B.平衡常数只能体现反应进行的程度,无法判断反应的速率快慢,即由K不能确定反应第三步比第一步快,故B错误;
C.温度升高对于吸热反应平衡正向移动,K值增大,未知第一步和第三步的反应热,则升高温度不确定K1、K3变化,故C错误;
D.OH-参与该反应的进行,是中间产物,故D错误;
故选:A。
15. 可逆反应A(g)+xB(g) 2C(g) 达平衡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8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 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 x=1D. 30min~40min间使用了催化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30min时,A的浓度瞬时由1.0ml/L变成0.75ml/L,C的浓度瞬时由2.0ml/L变成1.5ml/L,由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则30min时扩大容器体积为原来的,而此时反应速率同等程度的减小,说明减压平衡不移动,x=1;40min时,A的浓度逐渐增大,C的浓度逐渐减小,而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该反应正方向为放热反应。
【详解】A.8min时,A的浓度还在减少,C的浓度还在增加,说明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由分析知,40min时改变的条件是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
C.由分析知,30min时扩大了容器体积,压强减小,但平衡不移动,说明x=1,C正确;
D.根据第一幅图可知30~40min内,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瞬间降低后不再变化,反应速率瞬间降低后也不再变化,平衡没有发生移动,而催化剂不能改变浓度,D错误。
故选D。
16. 常温下,均为2、体积均为的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为,溶液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常温下:Ka(HB) > Ka(HC)
B. 的电离度:a点< b点
C. 当时,升高温度,减小
D. 恰好中和均为2、体积均为V0的三种酸溶液,消耗的NaOH溶液一样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常温下,=2的强酸加水稀释,减小增大,稀释后的强酸溶液=2+,=2的弱酸加水稀释时,弱酸电离平衡发生移动向电离产生离子的方向移动,使H+的物质的量增加,稀释后弱酸溶液大于稀释相同倍数后强酸溶液,弱酸溶液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下列实验装置及表述正确的是, 已知常温下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含答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高三化学试卷docx、20232024学年上期期中高三化学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