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古诗文默写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共11 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展”为专题展览,长期对公众展出。初二年级的同学们走进国博,开展以“匠心瓷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溯循瓷迹】
    1. 下面是小语同学撰写的参观笔记。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夏商之际便有了原始瓷的烧制工艺,至隋唐五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五代是“秘色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用 ①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了越窑瓷器釉色的精美。此后,秘色瓷逐渐(xiā)声匿迹。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遍布各地,并形成多个以著名窑场为核心的窑业体系。元代前期的青花瓷使用的是未经提炼的钴料绘彩,得到的只能是晦暗的蓝色。后经改革,生产出釉质滋润透亮、色泽浓翠鲜丽的青花瓷器。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其瓷器或端庄(dūn)实、古拙典雅,或色彩绚烂、华丽高贵,往往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这些多种多样 ② 精巧美丽的瓷器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匠人用创意与智慧,共同书写了中国瓷文化的灿烂篇章。
    (1)文段中括号里填写的汉字及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iā)声匿迹”中“xiā”有“消失”的意思,应写作“消”。
    B.“晦暗”在文中的意思是“暗淡无光”,“晦”应读作“huì”。
    C.“(dūn)实”有“粗短而结实”的意思,“dūn”应写作“敦”。
    D.“古拙”在文中的意思是“古朴少修饰”,“拙”应读作“zhuō”。
    (2)在文段的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任务二:品味瓷韵】
    从2022年7月开始,国家博物馆出现了两位特殊的新员工,他们是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tóng)古今。
    2. 艾雯雯为同学们细致地讲解了瓷器上的各种纹饰,大家兴致盎然。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瓷器纹饰图片。请从下图中选出一个字进行临摹,判断它的书体,并谈谈你在临摹时的感受。
    临摹:______
    这个字属于______书。 在临摹时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
    3. 下图中的宋代瓷枕上“家国永安”四个字传递出人们对家国安宁的深切企盼。本学期所学的《大道之行也》中也有这样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_》(填写书名)。
    4. 同学们在字典中查到“匠”的义项有:①有专门手艺的人;②灵巧,巧妙;③指在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请你根据字典释义及【任务一】中的文段内容,解释本次研学主题“匠心瓷韵”的含义。
    【任务三:探寻瓷路】
    5. 下面是仝古今的讲解词。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与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
    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形成,从中唐开始,中国陶瓷已行销海外。宋元时期,陶瓷海上贸易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航海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国瓷器进入大规模、长时间持续对外输出的阶段。这使得中国在环球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中国瓷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与风情,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德国和荷兰的工匠也都从中国制瓷技艺等方面找寻创作灵感,进行了本土化变革……总之,瓷器贸易的繁荣,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递海外,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1)你发现仝古今的讲解词在结尾部分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将画线句修改正确。
    ________________。
    (2)仝古今拟用一副对联为此次讲解作结。请将它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往事越千年,陶瓷惊艳 ①
    匠心 ②,瓷韵浸染中外心
    A.①丝绸路 ②绝艺传 B.①泣鬼神 ②续真传
    C.①泣鬼神 ②真传续 D.①丝绸路 ②传绝艺
    6. 请结合这次研学活动的相关内容,以中国瓷器文化的历史或传承为视角,写下你的感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春 ②. 篆 ③. 感受示例一:这个字体正势圆,古拙典雅,与光滑圆润、端庄大气的瓷器相得益彰。
    感受示例二:这个字写起来笔画复杂,曲笔弧线很多,方中有圆,粗细均匀。
    3. 礼记(或礼记正义)
    4. 示例一:(中国瓷器)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文化韵味。
    示例二:有手艺的工匠用心制作的瓷器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5. ①. 示例:瓷器贸易的繁荣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播海外。 ②. D
    6. 示例:中国瓷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精巧绝伦的中国瓷器,就像桥梁一般沟通了古今,连接了中外。
    【解析】
    【1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销声匿迹(xiā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销(xiā):通“消”,消失。所以“xiā”应写作“销”,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第①空:根据上下文可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中的诗句,引用诗句是要使用双引号,所以第①空所填标点符号为:“(前引号)。第②空:根据上下文可知,该标点符号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多种多样”“精巧美丽”为并列关系,都是用来形容瓷器的。在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应使用顿号,所以第②空所填标点符号为:、(顿号)。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字体。
    上海博物馆的“春寿瓶”肩上有篆书“春寿”二字,笔路清晰,风格朴实。该瓶上的“春寿”二字可解为“酒寿”之意,即“贺寿之酒”。故带春寿儿子应是洪武朱元璋于宫中庆祝时的酒器。篆书的特征:①因形立意,古拙多变。大篆中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结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因此比较难认。但大都属于因形立意,或因意造型,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到了后来的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仍然保持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像文字。②曲笔弧线,体正势圆。篆字都是中锋用笔,一律曲笔弧线,结体平正,横必平,竖必直,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方中有圆。③左不见撇,右不见捺。篆字基本上是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字,而且起止藏锋、粗细均匀,没有撇、捺出现。
    据此选择临摹的字并根据篆书的特点表达感悟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而作。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据此可知,《大道之行也》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或《礼记正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任务一】“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匠人用创意与智慧,共同书写了中国瓷文化的灿烂篇章”可知,这里的“匠人”指的是指在瓷器行业潜心研究,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工作态度的瓷器手工艺人。所以“匠”指的是在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韵”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义为风度、情趣、意味等。据此来解释主题“匠心瓷韵”的含义即可。
    示例:瓷之韵,匠之心,每一件精致瓷器的诞生,都需要经过繁多的步骤,这背后都是瓷工们的智慧跟创新。
    【5题详解】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画线句“瓷器贸易的繁荣,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递海外,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递海外”和“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语序不当,应该是先为自己国家带来的巨大利益,再阐述瓷器贸易的世界影响。
    所以应修改为:瓷器贸易的繁荣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播海外。
    (2)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写作上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律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注意对联一般讲究“仄起平收”。上联第①空应和下联“中外心”相对,且上联最后一字应该是仄声,所以应选同样为偏正短语的“丝绸路”;下联的第②空应和上联的“越千年”相对,所以应选择同样为动宾短语的“传绝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主题“中国瓷器文化历史或传承”,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示例:瓷器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带有中国文人的情操休养和心灵追求。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她无生命,但具有高远的人格象征。在千年文明中,青瓷文化也是对中国精神的一种诠释,闪耀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光芒。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7.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黄发垂髫,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庄子用比喻来描述大鹏鸟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③乐器在古代生活中经常起到重要的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就有写到乐器的语句:“_____”和“________”。
    ④下面是《卖炭翁》的插图,请你依据画面,写出相应的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并怡然自乐 ②. 怒而飞 ③.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 琴瑟友之 ⑤. 钟鼓乐之 ⑥. 手把文书口称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怡、翼、琴瑟、鼓、敕”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形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____”字写出狂风的威力之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___________的情景,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9.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主张“(乐府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阅读他的《观刈麦》,说说杜甫和白居易在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答案】8. ①. 卷 ②. 风定云起(天色昏暗、黑云密布等)
    9. 共同点示例: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示例:杜甫在诗中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宏愿;白居易则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不事农桑却享受俸禄的惭愧(不安、自省)之情。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思是: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其中一个“卷”字用得恰到好处。风将茅草卷起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秋风之肆虐和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表现狂风的威力之大。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意思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描绘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诗人的住所,马上要经历一场风雨,心理愁苦而无可奈何,渲染了沉郁的气氛,烘托人物凄凉的心情,为下文写屋漏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和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非常清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表现了诗人推及己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感慨。
    所以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关心和同情。
    而不同点是:《观刈麦》由“观”而起,是旁观者所见所感。同情农民之余,反思身为父母官的自己:“今我何功德?”诗人没有因为自己是“公务员”而清高,而是屈尊把个人的待遇与普通百姓的作比较,“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显然是当时有社会担当的士大夫的自觉行为,充满着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记叙亲身体会,诗人即为受害者,诗人推己及人,由自身的不幸联想到“天下寒士”的不幸,进而突发联想:如果有足够多的房屋,使芸芸众生得以安居乐业,即使“我”的房子被吹倒,自己受冻而死也好!可以说感情更加真挚,也尤为动人。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鄱阳山水名天下,而龙停溪最胜。众山面内,环拥林立,层峦叠嶂,烟云相连。苍藤 翠木,蒙络摇缀。……而大豁①横其前,众水入焉。旁有涌泉,雷辊②雹散。跳波急洑③,千 态万状。既停既平,循山而行。大者潴④为湖,小者聚为潭。如曳雪练,如卧白虹,沉沉无 声,尽水之变。
    每遇胜日,披风松下,待月竹间,观澜石上,行吟坐啸,纵意所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
    (选自北宋孙觌(dí)《鄱阳湖山水记》,有删改)
    注:①豁:开阔的山谷②辊(gǔn):很快地转动。③洑:(fú)漩涡④潴(zhū):水流停聚的地方。
    10. 学习古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图表。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潭边的树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理解:本句描写小石潭周围青树翠蔓生机盎然,体现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愉悦。
    B.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四周竹林的影子倒映在潭中石头上。
    理解:本句对潭中阳光和竹林影子的描写,突出了小石潭中景物丰富,充满生机。
    C. 层峦叠嶂,烟云相连。
    翻译:悬崖层层,峭壁排排,(山间)烟雾与云气相接交织在一起。
    理解:龙停溪四周群山高大峻伟,山间烟云飘渺,深邃迷离。这些景象都体现出龙停溪的美丽。
    12.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笔记。
    一篇好的游记,应该具备三个写作要素。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游览见闻。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甲文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用了______结合的手法,借游鱼状态 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文中“跳波急洑”写出水流的_____,而“如卧白虹”,用比喻写 出水流的平缓,让人感受到水流形态的多样。要素三:写景同时,应寄寓“观感”,这是游 记的灵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______之情;“纵意所 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则让人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_______之情。
    【答案】10. ①. B ②. D ③. 像冰雹一样散开 11. B
    12. ①. 动静(正面侧面) ②. 湍急(急速、迅疾等) ③. 落寞(孤寂、失意等 ④. 喜悦(陶醉、自得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①空,依据“潭中鱼可百许头”句意可知,其理解为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其中“许”的意思是“大约”。依据字典中“许”的四个意项可知,可解释为“表示约数。大约”。
    故选B。
    ②空,依据“每遇胜日”句意可知,意思是每当遇到盛大的节日。其中,“胜”的意思是“盛大”。依据字典中“胜”的四个意项可知,应理解为“优美的”的意思。
    故选D。
    ③空,依据“雷辊雹散”局依可知,其意思是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咆哮声音,快速地转动。依据“斗折蛇行”中的 “斗折”的意思可知,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推断可知,“雹散”的意思是“像冰雹一样散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辨析能力。
    B.“四周竹林的影子倒映在潭中石头上”翻译有误。依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这里指阳化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因此,依据“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本句应理解为作者借助鱼自由自在游动的景象,烘托自己和游人愉悦的心情。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甲】文中的“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句意可知,其中“佁然不动”的意思是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是静态描写;依据“俶尔远逝”句意可知,是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的意思。这是动态描写。因此,本空应该填写“动静结合”。
    ②空,依据“跳波急洑”局依可知,这里是写泉水奔涌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潭水水流湍急的特点。因此,本空可填写湍急(急速或迅疾)即可。
    ③空,依据《小石潭记》写作背景可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生动刻画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极其特点,从而烘托出作者凄凉冷寂的心境。据此,本空可填写“落寞”、“孤寂”或“失意等词语即可。
    ④空,依据【乙】中的“纵意所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句意可知,这说明作者在此可以放松无拘束的在此游览山水之景,而且产生了即使美丽的桃花源也无法与之相比的美好感受,从而后烘托了作者喜悦(或陶醉)的心情。据此,本空可填写“喜悦”或“陶醉”等词语。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鄱阳湖的山水景色闻名天下,然而远胜过鄱阳山水其他景观的是龙停溪。许多高山朝向龙溪, 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环绕着,悬崖层层,峭壁排排,(山间)烟雾与云气相接交织在一起。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它的正前方有一个开阔的山谷,四周的水都流进了山谷。附近有喷涌而出的泉水,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咆哮声音,快速地转动,(又)如同冰雹一样散开。水波跳跃(向前),打着旋,呈现各种各样的姿态。(等到)水势稍缓的时候,水面就显得平静,沿着山脚(缓缓)。流动大的聚而为湖,小的聚而为潭。如同白练串上一眼眼水井,又象白虹长卧山间,它们是那么宁静安详,无声地变化着不同的姿态。
    每当遇到盛大的节日,迎着风站在松树下面,在竹林中(赏景)直到夜间,在石头上观看潭水中激起的大波浪,或者行走、或者吟诵、或者坐下休息,或者吟唱,按照自己心里的意愿无拘无束的游荡。即使是桃花源也比不上。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3. 下面是名著《经典常谈》阅读课的课堂现场片段。请你参与课堂讨论,参考目录,围绕你所选的兴趣点,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老师:《经典常谈》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专门为中学生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书。同学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收获?请结合选读内容,各抒己见。
    同学甲:我对历史感兴趣。读了《经典常谈》,我知道了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除《史记》外,其他的都是仿照《汉书》断代成书。
    同学乙:我对古诗感兴趣。从《诗第十二》我知道了杜甫之所以 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用诗来抒写时代,表现更广大的人生。比如这 学期学的《石壕吏》就是记录了安史之乱时老百姓的悲惨生活,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
    ……
    老师:《经典常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要想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选读相应的书籍。
    【答案】示例:我对汉字感兴趣。读了《经典常谈》,我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经典常谈》把它放在第一篇就是告诉我们阅读经史子集首先要有文字学基础。我也借助书中的知识,对一些汉字有了更深入地把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任选一部名著进行阐述即可。
    示例:“四书”中的《论语》是我最感兴趣的经典之一。《论语》是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所组成。它汇集了孔子本人及其弟子们的话语,涵盖了礼、乐、政、法、射、御等多个领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4. “名场面”是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人熟知的经典场景或经典情节。它可能体现对主人公的重大历练和考验,也可能是主人公迅速成长的重要契机……比如,_______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与保尔有关的“名场面”,表现出他____的性格特征。
    【答案】 ①. 保尔花费六个月写成的小说原稿被遗失,但他决定重新开始 ②. 坚毅不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开放性试题。任意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与保尔有关的“名场面”,并结合“名场面”写出对应的性格特点即可。
    例如:①因救朱赫来而入狱,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②坚贞不屈。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科技为文化创意插上腾飞的翅膀。近二十年来, 。从在线只读的静态图文,到可分享点评的视频故事,再到“感知即交互”的数字空间,数字文创媒介形式的升级为人们带来三维动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
    数字文创产品市场发展可以激活文创产业的创新活力,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广,推动文化消费新风潮。这也与我国文化数字化国家战略不谋而合,但当前的数字文创产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容表达上缺少创意。
    材料二
    数字沉浸带来的独特体验是由许多突破性技术支撑的。在数字沉浸背后,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推动数字沉浸体验越来越逼真、细腻,同时推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出现。包括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头部追踪、面部识别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人机交互技术,不断提升互动的丰富性和敏捷性;3D建模和实时渲染技术,如光线追踪、体积渲染等,支撑创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和角色;云计算技术通过提供弹性、灵活、安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支持海量的用户访问和数据处理,让数字沉浸更加稳定和可靠;5G技术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特性,为数字沉浸提供更加流畅、快速、稳定的网络支持,完善用户体验。
    在不断迭代的技术驱动下,越来越多沉浸式展演进入公众视野,但随着一些技术“喧宾夺主”,内容“似曾相识”的数字沉浸产品在市场反馈上遇冷,行业内外逐渐认识到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创作生产兼具内容巧思与科技含量的沉浸式产品,渐已成为业界共识。
    材料三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的二十大的重要部署,也是数字中国建设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敦煌研究院2022年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19类专题6500 份素材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线上素材库的建立,不仅方便人们学习文化遗产知识,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创作和交流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上传并出售自己对素材的二次创作。比如自行设计敦煌丝巾图案并定制,为“敦煌动画剧”配音等。
    数字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通过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同时又做好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文博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
    15. 根据【材料一】的图文信息,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6. 观众体验数字沉浸展演时,感觉画面有些失真。作为技术人员,请你借助【材料二】的内容,推断可能是以下哪一项技术出现了问题( )
    A. 人机交互技术B. 云计算技术C. 3D建模和实时渲染技术D. 5G技术
    17. 结合三则材料来看,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在哪几方面有所突破?
    【答案】15. 示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文创用户体验不断增强。
    示例二:数字技术迭代(进步)推动数字文创媒介形式不断升级。 16. C
    17. 要点:①数字化文创产品避免同质化(产品的内容表达需要追求新意) ②创作生产数字沉浸产品需要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 ③做好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材料一首段的中心句“科技为文化创意插上腾飞的翅膀”及横线后面的“从在线只读的静态图文,到可分享点评的视频故事,再到‘感知即交互’的数字空间,数字文创媒介形式的升级为人们带来三维动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可知,横线处所要补充的内容是概括“近二十年来”数字科技给数字文创带来的益处,即数字科技推动数字文创媒介形式不断升级,给用户带来更新更多的互动体验。据此进行补充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示例:数字科技推动数字文创媒介形式不断升级,给用户带来更新的体验。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题干“观众体验数字沉浸展演时,感觉画面有些失真”可知,题目强调的是观众的画面体验感有些虚拟不真实。再由材料二第一段“3D建模和实时渲染技术,如光线追踪、体积渲染等,支撑创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和角色”可知,3D建模和实时渲染技术是支撑创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和角色的数字技术;如果画面有些失真,那只能是3D建模和实时渲染技术出现了问题。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在哪几方面有所突破?”可知,寻找突破点也就是寻找哪里出现了问题需要解决,据此理解结合三则材料寻找答案。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但当前的数字文创产品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容表达上缺少创意”可知,数字文创产品要避免同质化(产品的内容表达需要追求创意);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但随着一些技术‘喧宾夺主’,内容‘似曾相识’的数字沉浸产品在市场反馈上遇冷,行业内外逐渐认识到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可知,创作生产数字沉浸产品需要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
    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如何通过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同时又做好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这是文博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可知,要做好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阅读《登黄山记》,完成小题。
    登黄山记
    季羡林
    ①汽车终于来到了黄山大门外。
    ②一走进黄山大门,天都峰就像一团无限巨大的黑色云层,黑乎乎地像泰山压顶一般对着我的头顶压了下来,好像就要倒在我的头上。经温泉右转进山,山势一下子就陡了起 来。我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台阶,台阶,台阶。拾级而上一直爬到了一线天的门口。一线天 真正是名副其实。在两个峭壁中,只存一条缝隙,仅容人体,抬眼一看,只见高处露出一 线光明,上面是蓝蓝的天。这一团光明就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我们也就真的一个个精 神抖擞,鼓足勇气,爬了上去。
    ③过了一线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楼,这里是从温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一 转过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长着一棵松树。这棵松树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你看它伸出 双臂,其实是不知道多少臂,仿佛想同来游的人握手,拥抱。你若问它的高寿,那就很难 说。它干并不粗,也不特别高,看样子它至多也不过几十年至百年。然而据人说,它挺立 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 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真让人拍手称奇。我在这 里祝它长寿!
    ④走过迎客松,山路便陡然下降,一直降到涧底。这一段路走起来非常舒服,右边可 以看到指路石,回头则见牛鼻峰上的犀牛望月,奇石嶙峋,引人遐思。拿做文章来比,我 们走这一段山路,好像是在作“承”的那一段,“起”得突兀,“承”得和缓。但是,“承”过以后,就来了“转”,这一“转”,可真不得了。到了涧底,抬眼一看,前面是八百级的莲 花沟。黄山的奇景险境,仿佛现在才算是开始。身右峭壁凌空,左边却是悬崖无地,好像 泰山上的阴阳界一样。蓦然抬头,在远处的山崖上,忽然看到“万绿丛中一点红”。此时正 是盛夏,早过了春暖花开的时节。这一点红是哪里来的呢?我无法攀上悬崖去看,无从探索 与研究。【甲】我只有沉入幻想中,幻想暮春四五月间,黄山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的情况。 我眼前的黄山一下子变了样,“日出山花红似火”,红色的火焰仿佛燃遍了全山,直凌太空, 形成了一幅红透宇宙的奇景。
    ⑤就这样,一路幻想下去。树木蓊郁,翠竹夹道,两旁蝉声啼不住,轻身已到北海边。
    ⑥北海真是个好地方。人们已经看过了天都峰和莲花峰,大概总会觉得黄山胜境已经 探过,到了北海已经成为尾声了。
    ⑦实则不然。
    ⑧再拿写文章作比,如果过了玉屏楼算是“转”,那么到了北海就算是“合”。一篇精 巧的文章写到这里,才算是达到精妙的顶点。我从小读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时”,觉得这个境界真是奇妙,心向往之久矣。我们正在北海的一个山头上,猛回头,看到 隔山的深涧忽然冒起白色的浓烟。我直觉地认为这是炊烟。但是继而一想,炊烟哪能有这 样的势头呢?我才恍然:这就是云起。升起来的云彩,初时还成丝成缕,慢慢地转成一片 一团,颜色由淡白转浓。最初群山的影子还隐约可见,转瞬就成了一片云海,所有的山影 都被遮住,云气翻滚,宛若海涛。然而又一转瞬,被隐藏起来的山峰的影子又逐渐清晰, 终于又由浓转淡,直到山峰露出了真面目,云气全消,依然青山滴翠,红日皓皓。所有这 一切都发生在几分钟之内,真是宇宙奇观。这算不算是云海呢?旁边有人说:“还不能算是。 真正的云海,那要大雨之后。”我只好相信他的话。但是,“慰情聊胜无”,不是比没有看到 这种近似云海的景象要好得多吗?
    ⑨就这样,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我都领略过了。再拿做文章来打个比方,起承 转合,这几个大股都已作完,文章应该结束了。
    ⑩然而不然,从我的感情和印象说起来,合还没有合完,文章也就不能结束。我们最 后怀着惜别的心情,离开北海的时候,我的内心如潮涌,如云起,一步三回头。
    ⑪我想到过去游览过国内外的名山大川。我一时想到泰山,一时又想到石林。这都是 天下奇秀,有口皆碑。【乙】但是我觉得,同黄山比起来,泰山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石 林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黄山是大则气势磅礴,神笼宇宙;小则剔透玲珑,耐人寻味。 黄山奇在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
    ⑫我一下子又想到,天下名山多矣,中外皆然。但是像黄山这样的名山,却真如凤毛 麟角。为什么中国竟会有黄山这样的山呢?古人会说,这是灵气所钟。世界各国都有它们 灵气所钟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只要我能走到看到,我都喜爱欣赏。但是,有黄山这样 灵气所钟的地方,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与幸福。
    ⑬我就是这样一边走,一边想,一边还欣赏四周奇丽景色,不知不觉地就回到了温泉。古时候有一首关于黄山的诗:“踏遍峨嵋与九嶷①,无兹殊胜幻迷离。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我还没有历游五岳,也还没有到过峨嵋与九嶷。但我相信,即使有朝一日 真的游五岳,登峨嵋,探九嶷,我再到黄山来仍然会叫奇不绝的。
    (选自《季羡林文集》,有删改)
    注:①九嶷(yí):山名,在湖南省。
    18. 一位同学根据本文绘制了一张黄山游览图,并根据景物特点为几个重要地点设计了景点名片。请根据文章,仿照示例,帮助他将游览图补充完整。
    19. 季羡林散文笔法丰富,灵活多变。同学们通过旁批来学习其写景的方法。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乙处补写两处旁批。
    20. 季羡林登黄山叫奇不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游黄山,并写下日记称奇。请根据 上文和材料,说说他们各自认为黄山奇在何处以及他们所生发的情感。
    【材料】
    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 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 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 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有此奇品也!
    (选自徐霞客《游黄山日记》,有删改)
    【答案】18. ①巍然俊秀 ②凌空险峻 ③北海(云海)
    19. ①. 旁批1示例:“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用词典雅,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②. 旁批 2示例:运用对比,将黄山与泰山、石林相对比,突出黄山雄伟磅礴与玲珑秀丽之美,表现对黄山的喜爱之情。
    20. 答案示例:季羡林认为黄山奇在奇松、怪石、云海,奇在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徐霞客认为黄山奇在山的高、陡,奇在松树形态各异。季羡林在文中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骄傲和热爱之情;徐霞客文中的“不意奇山中有此奇品也”,表达出对黄山奇景的震撼、惊奇、赞叹之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①根据文章第③段“然而据人说,它挺立 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 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真让人拍手称奇”可知,这棵千年的迎客松在寒冰与酷暑中巍然屹立却依旧挺拔,据此可总结出它的特点是坚毅俊美。
    ②根据文章第④段“身右峭壁凌空,左边却是悬崖无地,好像 泰山上的阴阳界一样”可知,莲花沟的地势非常险峻,右边是峭壁,左边是悬崖,据此可总结出它的特点是险要腾空。
    ③根据文章第⑧段“我们正在北海的一个山头上,猛回头,看到 隔山的深涧忽然冒起白色的浓烟。我直觉地认为这是炊烟。但是继而一想,炊烟哪能有这 样的势头呢?我才恍然:这就是云起。升起来的云彩,初时还成丝成缕,慢慢地转成一片一团,颜色由淡白转浓。最初群山的影子还隐约可见,转瞬就成了一片云海,所有的山影 都被遮住,云气翻滚,宛若海涛”可知,我们在北海看到了如波涛般翻滚的云气,所以具有云雾翻卷特点的地点是北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通过阅读乙句“泰山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石林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黄山是大则气势磅礴,神笼宇宙;小则剔透玲珑,耐人寻味”可以发现“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及“大则气势磅礴,神笼宇宙;小则剔透玲珑,耐人寻味”句式相同,这样就显得句式整齐,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再看其用词,“雄伟”“幽峭”“神笼宇宙”“剔透玲珑”等词语都具有庄重高雅的特点。
    (2)通过阅读乙句“泰山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石林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可知,本句将泰山与黄山对比,突出了黄山秀丽的特点;将石林与黄山对比,突出了黄山雄健的特点。由此可知,本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与泰山及石林的对比,突出了黄山兼具雄健与秀丽的特点,体现着作者对黄山深深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文章第③段“然而据人说,它挺立 在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山高风劲,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却至今巍 然屹立,俊秀挺拔,苍翠欲滴,枝头笼烟,仿佛正当妙龄青春,真让人拍手称奇”、第④段“这一段路走起来非常舒服,右边可 以看到指路石,回头则见牛鼻峰上的犀牛望月,奇石嶙峋,引人遐思”、第⑧段“最初群山的影子还隐约可见,转瞬就成了一片云海,所有的山影 都被遮住,云气翻滚,宛若海涛。然而又一转瞬,被隐藏起来的山峰的影子又逐渐清晰, 终于又由浓转淡,直到山峰露出了真面目,云气全消,依然青山滴翠,红日皓皓。所有这 一切都发生在几分钟之内,真是宇宙奇观”及第⑪段“黄山奇在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可知,本文通过描写黄山的一线天、迎客松、指路石、莲花沟及云海,刻画了这里的奇松、奇石、奇云,以及这里既有阳刚之美,又有阴柔之美的奇景,通过第⑬段“但我相信,即使有朝一日 真的游五岳,登峨嵋,探九嶷,我再到黄山来仍然会叫奇不绝的”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黄山奇景的赞叹及喜爱之情。
    根据材料“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 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及“高者不盈丈, 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有此奇品也”可知,徐霞客首先描写了黄山上各个山峰争着向上、既高又陡的奇景,其次描写了这里的松树的形态与别处的不一样,非常奇异,通过“不意奇山中有此奇品也”可知,作者感叹没想到这里不仅有奇景还有奇异的品种,表达了作者深受震撼,以及对这奇景、奇品的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仰视黄山群峰盘根错节,天都峰独自巍然屹立于群峰之上。往上走数里路,石级越发险唆,积雪越发深厚。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各座山峰争奇竞秀,就像是替天都峰做护卫。从这里进去,险绝的山峰和巍峻的高崖上,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超过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顶上的松针很短,盘根错节而枝干弯曲如虬,越是短粗的越是老松,越是矮小的越是怪异,想不到这奇山中又有这样奇异的品种啊!
    五、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21. 按要求写作。
    行走在山水间,我们看到神奇瑰丽的自然之美;行走在人世间,我们感受到情意的可贵、品行的美好;行走在过去或未来,我们拥有更多超越时空的思考……
    请将“行走在”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行走在乡村中
    “咯—咯—咯”一声充满活力的鸡鸣啼破晨晓,红日在东方升起。天,一点点亮起来。勤劳的农民开始耕作,活泼的鸟儿开始婉转歌唱,新的一天开始运转。而我,也该出发了。
    迈出门,就与清晨的微风撞了个满怀。门前栽的两棵小橘树,用它挂着红红小桔子的树枝向我打招呼。圆圆的小橘子是太阳的颜色,还带着几点昨夜下的雨珠,闪闪地发亮。走到池塘边,轻轻踏上湿滑的墨绿色青苔,在铺满翠绿浮萍的水面上,猛然钻出几只鹅黄的小鸭子,扑棱着翅膀互相追逐打闹着,“嘎嘎”几声鸟叫后,它们又伸长脖子钻进水面,在水的漩涡中消失不见了。只有那一道荡开的浮萍,见证着它们刚才的戏耍。
    走到田野间,空气中泛着清新而湿润的青草味,每呼吸一口都让人心旷神怡。田垄周围的小溪里,清楚可见小小的鱼虾在细石中穿梭游荡。我蹲下身子,把手轻轻地、轻轻地伸入水面,希望不要打扰到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但我的手一触及水面,这些小鱼虾就立马弹开了,或许它们还不习惯陌生的东西。我感受到冰冰凉凉的水,在我手指下流淌。不错,是秋天的溪水啊,我好像闻到了秋水清冽的气味。
    在青黄交杂混色的田野上,一位头戴斗笠的老爷爷正弯腰在一下又一下的割着水稻。他一边劳作,一边唱着歌,歌声雄浑富有节奏感,或许他在庆祝今年的丰收吧!我走过时歌声忽然停了,他侧着眼问我一句:“囡囡,出来玩?”我点点头,朝他笑着。我不认识他,可他给我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他身上显露着一种悠闲自在的心境,让我觉得很亲切。
    朋友,来,跟我一并行走在乡村阡陌,赏一派田园风光吧,相信你也会喜欢上她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作文题的关键词是“行走”,这里说的行走不一定是现实中的行走在山边、海边观看风景,也可以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想象中的行走。要确定我们是写现实美景,还是心中的想象,或者记忆中的经历。我们在人生中可能会有无数次行走的历程,可选择生命中印象深刻的一次“行走”感触来写作。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行走在现实的美丽景色中(如山林涧泉、碧海沙滩、钢筋水泥的城市、幽静僻远的乡村),二是行走在自己的心路历程中(孤独、喜悦、惆怅、笑容),三是行走在自己的想象中(如书籍中的奇思妙想、与各种伟大人物的对话、奇特世界的遐想)。行走的经过是文章的写作重点,写出这一次行走对自己的影响和作用,它给我鼓励,它给我温暖,它给我启示,它让我收获成长等。描写语言要细腻,重点写出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变化过程,能够让读者印象深刻。
    第二,选材构思。文章的体裁应该是记叙散文,要有具体的事件叙述。写作时可以在内容上创新,不仅可以写自己行走在自然美景中,也可以写自己行走在历史长河中,看见各种历史人物的过程,如李白、苏轼、范仲淹等。还可以写自己行走在书籍世界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鲜活人物,也收获了许多的独特情感体验。通过这些行走的经历,表现自己对某种精神品质的认识和感受;还可以从形式上创新,习作时可以在文章前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将自己感受深刻的行走故事串联起来,让文章的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注意写作时要写积极健康的行走,情感倾向阳光积极。
    22. 按要求写作。
    乘风借力,是智慧;乘风破浪,是勇气;乘风远航,是志向;乘风翱翔,是自由……
    请以“乘着风”为题作文。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乘着风
    乘风破浪,亦可用来描绘人们在大江大河中游泳的英姿。当汹涌的波涛奔袭而来之时,只有稳住神、屏住气,乘着风、踏浪前行,才能将浪花抛在身后,体味进击的愉悦。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有畅游大江大河的经验,但在人生和事业的旅途中,同样有风雨来袭,甚至会遭遇惊涛骇浪。面对风浪考验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激扬乘风破浪、奋勇前进的精气神。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既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自信力,积蓄着乘风破浪的底气。风雨来袭,如果自己先慌了神、乱了方寸,还怎么去破浪前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定力,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心绪不宁、人云亦云,甚至随波逐流。涵养定力和自信力,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把世界看真切,把事物看透彻,不为任何表象所迷惑;才能“何妨吟啸且徐行”,在沉潜中让自己更加强大,从容办好自己的事情。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回顾我国近年来的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场面蔚为壮观,多个领域都正在发生着绿色、智能等为特征的技术革命;人们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奔跑。满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我们就能踏准时代节拍、一路高歌猛进,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李大钊同志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保持“乘风破浪”的姿态,拿出“中流击水”的劲头,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我们必将抵达“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境界,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首先思考,题目中的“风”是什么风?是本义还是比喻义?联系引导语,命题中的“风”既可以是本义,也可以是比喻义,但行文中应侧重于比喻义的剖析。可由自然界中的风引出社会之风、人性之风、历史之风、艺术之风等。“乘着风”的意思是指驾着风,凭借风力,根据题干可知,“乘风借力”指借助风的力量,让自己非得更远;“乘风破浪”用以比喻不畏艰险,奋勇直前。容易让人想到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体现了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坚定自信的人生态度。所以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当“风”是逆境、困难时,“乘着风”可以理解为迎着困难而行,理解为一种不惧困难的态度;当“风”是风气时,“乘着风”可以理解为对不良风气的对抗,也可以理解为对良好风气的顺从、践行;当风是方向时,“乘着风”可以理解为顺着正确的方向一直前行。
    二.选材构思。若写成记叙文,可先明确“风”所指为何,是困难,是良好的风气,是不良的风气,是人生的方向,从中选择一个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合适的素材。例如,写自己与家人相处,精神滋养中的成长,如茶艺中的智慧,茶借助水沉浮,你在微风、暖风中成长。记叙文重在细节、情节,要抓住自己的神态、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心情、情感,进而表现主题。若写成议论文,首先要结合材料内容确定立意,如“我们要借风顺势而为”,然后按照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拆分分论点,列出简要的提纲,如借风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借风能够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等,最后得出结论。注意论点要明确,可采用“总-分-总”或递进式结构,恰当使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以增强说服力。
    方 法
    理解词义
    字典查阅法
    “许”的义项:
    A.答应,允许 B.表示约数 C.这样 D.处所,地方
    潭中鱼可百许头①“许”词义:选项_____。
    “胜”的义项:
    A.能承担,能承受 B.尽 C.胜过,超过 D.优美的
    每遇胜日②“胜”词义:选_____项
    课内知识迁移法
    斗折蛇行 “斗折”词义: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雷辊雹散③ “雹散”词义:____
    甲句:我只有沉入幻想中,幻想暮春四五月间,黄山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的情况。我眼前的黄山一下子变了样,“日出山花红似火”,红色的火焰仿佛燃遍了全山,直凌太空,形成了一幅红透宇宙的奇景。
    旁批1:
    由眼前“一点红”,想象出杜鹃花漫山之美景,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的陶醉之情。
    旁批2:
    “燃遍”“直凌”极尽夸张,将杜鹃艳红如火之颜色、漫山遍野之长势写得淋漓尽致。
    乙句:但是我觉得,同黄山比起来,泰山有其雄伟,而无其秀丽;石林有其幽峭,而无其雄健。黄山是大则气势磅礴,神笼宇宙;小则剔透玲珑,耐人寻味。
    旁批1: _____
    旁批2: ____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古诗文默写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