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4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5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6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7页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网络构建,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雪线高储雪少,雪线低储雪多,热点应用,真题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点1 地域差异的形成(基础)知识点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知识点3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知识点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知识点2 垂直带谱(重点)知识点3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重点)考点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热点应用01 长白山植被演替02 高山苔原带与高山草甸带
    考点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1 地域差异的形成(基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差异:地域内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
    地域外部条件——太阳辐射
    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
    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湿润趋向干旱。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地域外部条件——距海远近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①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②较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③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自然带是地域分异的直观体现。自然带概念: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因为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自然带的命名: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易错警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下图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若想在沿途欣赏森林、草原、荒漠三种典型自然植被景观,则应选择线路( )A.① B.②C.③ D.④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知识点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分异基础:热量(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分异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地区一定范围内。如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原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热量带:热带 → 亚热带 → 温带 → 亚寒带 → 寒带植被:雨林 → 常绿阔(硬)叶林 → 落叶阔叶林 → 针叶林 → 苔原 → 冰原土壤:酸性、中性、偏碱性
    分布:①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苔原带(高纬)亚寒带针叶林带(高纬)热带雨林带(低纬)②中纬度大陆东岸的自然带(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③中纬度大陆西岸的自然带(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阔叶阔叶林带。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植被分布示意图。该区域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土壤D.地形
    十年磨一件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分异基础:水分表 现: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在中纬度大陆表现得更为明显土壤: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典例: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知识点3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中纬度地区:东西方向上,虽然热量变化不大,但因距海远近不同,水分变化明显,所以由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东西方向上,热量变化不大,水分变化也不大,所以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表现明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温带草原景观温带荒漠景观温带草原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主导因素是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题型02 干湿度地带性
    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一般与物种的多样性、种间竞争有关。黄土高原植被多样性丰富,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荒漠带。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稳定性越高。黄土高原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
    A.纬度跨度大B.干湿度差异大C.相对高度大D.土壤类型多样
    考点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1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
    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形成基础:水热状况。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影响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山麓到山顶)分异特点: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更替与山地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水平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表现: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分布:沿等高线延伸,垂直方向更替。典型地区:低纬度高山地区变化最明显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基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垂直方向上大约每升高800-1000米更替一个自然带,相当于水平纬向变化10°更替一个自然带。
    知识点2 垂直带谱(重点)
    垂直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其完整性标志是几条重要界限(或带):基带、林线、雪线和顶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用于判断山体位置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基带的类型决定了整个带谱的性质和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的结构。
    特别注意:基带是山体上符合当地自然带的垂直带谱,并不是海拔最低的垂直带谱。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某一山体山麓地带由于人类破坏而导致海拔最低的垂直带谱为荒漠带。此时的基带不会是此荒漠带,而是与当地自然带相符的落叶阔叶林带。
    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影响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主要因素。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海拔和相对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②山地海拔——同一纬度,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如下图(45°N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自然带)所示:
    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5km4km3km2km1km0
    珠峰两侧坡向垂直带谱数量有何差异?为什么?南坡垂直带谱数量更多,更复杂。原因: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或南坡相对高度大)。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①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②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阳坡高、阴坡低
    阴坡 阳坡
    阳坡 阴坡
    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③坡向——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太行山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西坡高于东坡)
    注意:先考虑热量差异,如果两坡无明显热量差异,再考虑降水差异
    不同坡向热量差异小时,迎风坡海拔高,背风坡海拔低。
    不考虑其他因素,阳坡海拔高,阴坡海拔低。
    山地阴坡、阳坡判断方法① 根据半球位置判断:北半球山脉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半球反之② 根据自然带分布海拔判断: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自然带分布海拔较高③ 根据等温线海拔判断:阳坡热量条件好,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
    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它是永久性积雪与季节性积雪的界限。其大致与山地夏季0℃等温线一致。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积雪逐渐发育为冰川。
    全球雪线分布: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我国雪线分布:①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②由沿海向内陆雪线逐渐升高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案例: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②阿尔卑斯山和天山,北坡为阴坡,蒸发弱;又是西风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因此它们的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③乞力马扎罗山:南坡的雪线低原因:迎风坡(东南信风)
    林线: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10℃,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纬度低,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坡向:阳坡(高)、阴坡(低)
    纬度:信风或副高控制(低)
    坡向:迎风坡(高)、背风坡(低)
    海陆位置:沿海(高)、内陆(低)
    纬度:纬度高,气温低,海拔低
    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
    当热量与水分冲突时 热量因素﹥降水因素
    当森林出现下限,即低于该海拔就没有森林分布时,林线呈腰带状环绕在山地上,这种情况称为林线倒置。
    植被茂密程度与光照、降水的关系
    顶带:某一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自然带。它是垂直带谱完整性的标志。一个完整垂直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及生态环境相对应的其他自然带。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东西坡降水差异,两坡针叶林种群有较大差异。图为“贡嘎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数字①、③代表的自然带分别为( )A.高山寒漠带、常绿阔叶林带B.高山苔原带、常绿硬叶林带C.高山草甸带、常绿硬叶林带D.高山灌丛带、常绿阔叶林带2.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推测西坡针叶林( )A.喜温喜湿 B.耐寒耐旱C.喜温耐旱 D.耐寒喜湿
    “带幅”指山地某一自然带能达到的最高与最低海拔差。我国秦岭太白山落叶阔叶林带是世界上带幅最宽、结构最复杂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带,被称为“超级垂直带”,而同纬度的日本富士山落叶阔叶林带带幅为500米左右。研究发现,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环境功能强于针叶林,弱于常绿阔叶林。下图示意我国秦岭太白山和日本富士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秦岭太白山落叶阔叶林“超级垂直带”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地处气候过渡带 B.相对高度较大C.山区的人口稀少 D.地形复杂多样
    4.为提升富士山的山地落叶阔叶林生态功能,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培育耐寒的落叶林品种B.培育耐热的落叶林品种C.在落叶林带培育常绿林D.山麓多种植落叶林
    知识点3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重点)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规律总结 “四步法”判读山地垂直带谱第一步,分析基带类型:由基带类型可推知山地所处的气候区。第二步,分析垂直带谱的丰富程度:一定高度的山地,垂直带谱越丰富,说明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第三步,分析同一自然地带在山地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地带在阳坡、迎风坡分布的海拔较高。第四步,分析雪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高低:雪线较低的往往为迎风坡。
    题型04 垂直带谱的判读
    图为北半球某山地南、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图中实线、虚线分别代表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海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山地的南坡与北坡相比( )A.热量较少B.海拔较高C.雪线较低D.降水较少2.与北坡相比,该山地南坡自然带丰富,主要是因南坡( )A.距海近,降水多B.海拔高,坡度大C.地势高差大,纬度低D.坡向朝南,温度高
    考点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又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原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表现: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现象。举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1)高而陡的山坡,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2)河谷地带,水分条件好,生长草甸植被。(3)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低洼的河谷,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高而陡的山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
    自然带受某些扰动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和理论自然带不一致的现象,这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判断是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原则就是先判断理论自然带,若一致就是地带性,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换言之,非地带性现象就是分异规律中的“例外”。非地带性分异与地方性分异: (1)两者形成因素不同:非地带性分异多为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所致;地方性分异是物质、能量再分配形成的。 (2)尺度不同:非地带性分异尺度有大有小;而地方性分异是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40°S~50°S安第斯山的东侧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带性。
    自然地带受海陆分布、局部水分差异、地形起伏、洋流、河流等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非地带性的分布。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
    东非高原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热带雨林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热带草原带形成原因: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部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热带雨林带形成原因:地处来自海洋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是暖流,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与当地水平自然地带一致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高山植物区形成原因:海拔高,温度低,降水发生垂直及水平方向的递变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温带荒漠带形成原因: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中纬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形成原因: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低纬和高纬呈南北延伸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热带荒漠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直逼海岸形成原因:副热带大陆西岸沿海强大的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部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延伸形成原因:受势力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东岸自然地带向低纬延伸、西岸向高纬延伸形成原因:大陆东岸受沿岸寒流影响,西岸受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纬度分布相当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形成原因:大陆东岸受沿岸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海陆分布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北极地区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冰原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无形成原因:为海洋,陆地缺失
    昆仑山麓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温带荒漠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绿洲形成原因:有丰富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地带性(理想状态)分布:热带荒漠带地方性(实际状态)分布:绿洲形成原因:尼罗河水的灌溉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带;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带;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以东的温带荒漠带等。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尤卡坦半岛、古巴岛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雨林带?地形平坦,不能产生地形雨)
    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①南非高原中东部(30°S附近地区):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多雾、空气湿度大。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海拔较高,蒸发减弱。没有形成沙漠气候)②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干季受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③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高原:(依纬度,该地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④澳大利亚北部:湿季是由于雨季(夏季)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势力较弱,降水有限,故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干季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⑤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⑥澳大利亚南部:(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类似,只是降水偏少,为半干旱地区) 湿季:由于冬季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北风(西风带)影响,降水多; 干季:因为夏季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⑦印度德干高原、中南半岛内部为热带季风气候,而自然地为热带草原带。原因:山脉的阻挡,降水减少
    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西海岸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②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③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所以呈南北狭长分布。非洲大陆东岸索马里半岛的沙漠的形成:①冬季:由于东北信风从纬度较高吹向纬度较低(来自阿拉伯半岛),较干燥;海岸地形起伏小,不易登陆抬升致雨,降水较少;②夏季:盛行的西南风(离岸风),风向与海岸平行或离岸,水汽较少,干燥少雨。且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背风坡,气流下沉,绝热增温,蒸发旺盛。”③夏季索马里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塔尔沙漠(印度河下游):①夏季:气压上高下低,对流作用受阻,不易致雨;其西部处印度低压的西侧,盛行西北风(气流多来自撒哈拉和阿拉伯沙漠地区,较干燥);西南季风影响微弱,又受伊朗高原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深入;②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季风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③古代植被的破坏,使该地产生了浮尘作用,白天上空尘埃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形成逆温层,使近地面空气不易上升;夜晚尘埃顶部空气散热冷却下沉,难以成云致雨。④该地地势低平,难以形成地形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北美洲西北部、南美洲西南部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②北美洲西北部有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2)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部):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西部无陆地阻挡)。(3)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原因:①欧洲西部位于中纬度(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地区,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②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扩展。③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使西风可向东深入内陆。④海岸线曲折,海洋水汽可以深入内陆,使海洋性气候向东扩展。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地方性分异的表现:有序性:有序性指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例如: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距离海洋越远,受海洋带来的气流影响越小,导致该区域昼夜温差大。反之,昼夜温差小。
    地方性分异的表现:重复性:重复性则表现为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墚、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
    地方性分异还发生在更小的尺度上。诸如坡麓、坡面、坡顶的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小尺度地域分异。
    大别山主峰南北两侧景色差异:山之南桃花灿烂,山之北白雪皑皑。大别山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因此造成景色差异。
    岩性和土质的差别也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由于基岩风化壳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在相同的地貌部位,岩性的差别可以形成不同的小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种类。
    大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多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小结
    图左为大兴安岭中段东西坡自然带分布图,图右为大兴安岭地区的水系及湿地分布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大兴安岭东坡基带为温带草原带体现了( )A.地方性分异规律B.海陆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温度带分异规律
    2.大兴安岭东坡基带的成因是( )①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②有季节性冻土,乔木根系难以深扎③土壤较贫瘠,降水少④有大面积沼泽分布,乔木难以生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图为陕北黄土丘陵区某局部地区植被群落变化情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沟坡与沟谷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C.土壤水分 D.土壤温度4.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该地的草本群落将逐渐演替为( )A.荒漠B.草原C.灌木D.乔木
    山地生态系统是响应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域。小叶章为长白山岳桦林(约1800-2000米)下禾本科草本优势物种。1986年风灾使长白山岳桦林带形成的林窗(风倒区),科考队发现,风灾后的小叶章成功侵入西坡高山苔原带,多分布于火山灰裸地,形成小叶章斑块,且呈扩张趋势,而其他坡向未见此现象。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降水丰富、蒸发强、生长季短,植被覆盖率高且多匍匐于地表,生长缓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86年风灾对小叶章侵入高山苔原带的影响可能是( )A.生存空间增大B.获得较多水分C.提供大量种源D.种间竞争增强
    2.推测长白山西坡小叶章侵入高山苔原带后,苔原带植被( )A.数量增多,群落多样性减小B.数量减少,群落多样性减小,C.数量增多,群落多样性增大D.数量减少,群落多样性增大。3.其他坡向未见小叶章侵入高山苔原带,其原因不可能是( )A.内力作用强弱B.全球气候变暖C.演替进程差异D.人类活动干扰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植被垂直差异显著,垂直带谱中缺失高山草甸带,其中的高山苔原带(海拔约2100米以上)是我国仅有的两处高山苔原分布区之一,而且规模最大,景观最典型。该高山苔原带年均温-5℃以下,年均降水1700mm左右,风力大,植物多为旱生湿冷的低矮草状灌木丛及苔藓、地衣,极地区系植物所占比例较大。
    大约800年前,长白山天池火山大规模喷发,形成了全域性火山喷发物裸地。火山喷发改变了成土母质、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火山喷发后,植被重新发育,依次呈现亚高山针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高山冻原的变化,但这种完整的垂直变化仅出现于北坡(北坡是阴坡,气候冷湿,利于对热量条件要求不高的亚高山针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高山冻原的自然带分布;北坡没有大量的浮石和火山灰掩埋,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没被破坏中断;北坡阴冷,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东坡海拔较高处的自然带呈斑块状分布,自然带演替较慢(该地区火山喷发频繁,自然带演替过程经常被中断,植被破坏严重,加上火山灰的掩埋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火山喷发除了有火山灰肯定也有岩浆和浮石等,不利于发育土壤)。
    植被演替是指裸地上植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在800年前发生了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山上大量的原始植被被烧毁,导致植被重新演替。研究表明,火山灰是长白山植被演替滞后的主要原因,长白山北坡植被演替开始时间早,现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东坡植被演替开始较晚。左图示意目前长白山北坡、东坡的植被带分布,右图示意长白山亚高山区(海拔约2000-2200米)的植被演替模式。
    火山喷发后造成长白山北坡和东坡植被演替差异,原因:北坡火山灰数量少,较早的被侵蚀殆尽,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替早;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处于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推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界的变化方向:岳桦林向上移动。依据:根据亚高山植被演替模式,北坡在亚高山地区火山灰数量少,地质稳定,应以苔原或森林为主;苔原最终演变成森林,所以岳桦林应向上移动。
    火山喷发后植被演替,从耐贫瘠耐旱的简单先锋植物开始,它首先占据裸露的岩石,然后随环境变化演化到复杂植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长白山林木植被中,岳桦林种子为风媒传播,是演替的先锋树种。长白山植被恢复、演替的顺序为:草本植物-灌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1986年8月28日,长白山西坡和南坡遭受从朝鲜半岛登陆的台风席卷,近1万公顷森林发生部分倒伏,风倒强度78.2%。台风过境后,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产生了风倒区,形成了大量的林窗。西坡高山苔原带植被覆盖度较高,植物多匍匐于地表,繁茂的枝叶以及较厚的枯枝落叶层使得种子难以落到土壤上生根发芽。大量岳桦林树木倒伏后,小叶章获得更多光照,得以大量繁殖,随风传播到苔原带的种子数量明显增加;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地表多为疏松的火山岩风化物和火山灰等火山喷发物;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形成火山灰裸地,为小叶章种子着床提供场所。
    但近年来,在人为强干扰下,在长白山地区除自然保护区外,红松阔叶林地基本消失,代之以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灌木林(或幼龄林)、白桦林(或杨木林、蒙古栋林)、阔叶杂木林干扰更重地区,已退化为草地。发生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
    02 高山苔原带与高山草甸带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区可能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的是( )A.横断山B.武夷山C.长白山D.喜马拉雅山2.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A.种类稀少B.生长迅速C.直立生长D.根系发达
    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现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山地苔原几乎与平原苔原同时形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北极苔原在最后一次冰期时,南迁达到我国北纬42~43°。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北极苔原退缩至50°N及其以北长白山地区林线上升,苔原植被随之向上迁移,形成“孤岛”状分布,由于生态环境相宜而被保存下来。有观测显示,北极苔原带的生态系统正因全球变暖而变化,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森林,这种变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由于全球变暖,苔原带的一些地区已经长出了高大的树木,局部形成了森林。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
    高山苔原带:中国不存在极地苔原,而在长白山(天池周围)和阿尔泰山西北部的高山带出现高山苔原,海拔分别在2100米和3000米以上。其中,长白山是湿润高山苔原,阿尔泰山是干燥高山苔原,干燥到纯粹的苔藓地衣了。珠峰出现的地衣带可认为是苔原带。足够高的山不一定会出现高山苔原带,如乞力马扎罗山。有没有要看气候的干湿程度或植物的生存环境。长白山的苔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天池周围地表,是寸草不生的沙砾,顺坡往下几十米,便有植物出现,一直到2100米左右的岳桦林,皆是苔原带,苔原带内几乎所有植物都是低矮的,不但矮,甚至呈垫状,都有粗壮的根。7月的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就是花的海洋。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枝,交织成网,形成密集而松软的垫状植物,能够适应高山苔原地带特殊的气候环境。
    草甸: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甸与草原的区别在于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而一般的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
    高山草甸带:又称“高寒草甸”,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高山及祁连山、天山和帕米尔等高山,向东延伸到秦岭主峰太白山和小五台山南台。高山草甸分布区气候高寒、中湿、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风大,一般土层较厚,肥力较高。高山草甸具有草层低矮、结构简单、层次分化不明显,一般仅草本一层,草群生长密集、覆盖度大、生长季节短、生物生产量低等特点。高山草甸是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地带性植被,在我国其他高山,高山草甸位于林线以上,是山地垂直带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界线随着气候由湿变干,自南而北和由东往西逐渐升高。高寒草甸的下部与高寒灌丛呈复合分布,上部与高寒垫状植被接壤。一般海拔3500~5000米。分布界线从北向南逐渐升高。
    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中同时存在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苔原带。仅从植被景观上来说,阿尔泰山高山苔原带的植被覆盖度要远低于高山草甸带。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2. (2021·北京卷)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下图是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读图,图中为针叶树种的折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21·河北卷)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下图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据此完成下题。
    4.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  )A.Ⅰ—Ⅱ—Ⅲ B. Ⅰ—Ⅱ—ⅣC.Ⅱ—Ⅳ—Ⅴ D. Ⅳ—Ⅴ—Ⅵ
    5.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  )①风速大 ②坡度大③土层薄 ④蒸发强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2020·全国乙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7.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8.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相关课件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原卷版docx、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第18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讲义+练习(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原卷版docx、第18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编第6章第20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编第6章第20讲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件PPT+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文件包含第1编第6章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PPT-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pptx、课时达标20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Word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