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知识梳理·填准记牢——自主·预习·先知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阅读教材P7~8,完成下列填空: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
二、种群的“J”形增长阅读教材P8~9,完成下列填空:1.模型假设(1)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充裕。(2)气候适宜。(3)没有________和其他竞争物种等。(4)种群的数量每年以___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________倍。2.建立模型:Nt=N0λtN0: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的“S”形增长阅读教材P9,完成下列填空:1.形成条件:自然界的________和________总是有限的。2.环境容纳量(K):(1)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____________。(2)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能继续增加的原因3.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_________,如为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设立的卧龙山自然保护区。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阅读教材P10,完成下列填空:1.数量变化: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中,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2.研究意义: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________为基础。对那些已经________种群延续所需要的最小种群数量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知识应用·强化落实——效果·检测·定向1.连一连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J”形增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形增长。( )(3)对于“S”形增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4)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再发生变化。( )(5)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6)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内容就是“J”形和“S”形增长。( )(7)曲线图同数学公式相比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 )(8)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
解析:(5)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中,该种群也可能不适应新环境会被淘汰。(6)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
课程标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素养达成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科学思维)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科学探究)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社会责任)
设疑激趣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种群数量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节我们来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
夯基提能·分层突破——互动·探究·智涂学习主题一 种群数量的增长、变化曲线及应用活动1 分析下面某种细菌分裂繁殖的规律,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思考题,掌握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1.观察图中细菌数量(N)和繁殖代数(n)之间的关系,写出相应的方程式:_______。2.根据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1)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绘图原则先描点再连线)(2)从曲线的变化可以预计:在________________(理想条件下)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3)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________;数学方程式能更精确计算出种群数量,但________。
活动2 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示,完成下列分析:1.环颈雉引入某一岛屿最初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变化分析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如图甲)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图乙是在1937~1942年期间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
(1)从图乙看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该种群每年的增长倍数都保持不变),则:①一年后种群数量N1=________,两年后种群数量N2=________,t年后种群数量Nt=________。②若λ>1,请绘出数学方程式Nt=N0λt中种群数量Nt随t的变化曲线图。
(3)种群增长率指在一段时间内,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数量的比例,“J”形曲线中年增长率公式可表示为种群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λ是个定值,种群增长率也是个定值。若λ=1,种群数量不变;若0<λ<1,种群数量减小;若λ=0,雌性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中灭亡。
(Nt-Nt-1)/Nt-1
2.高斯的大草履虫培养实验分析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连续6天,得到一曲线模式图(如下图):(1)对曲线的分析
(2)K值的辨析及应用①同一种群的K值________固定不变的。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K值________相同。③影响K值大小的因素有生物自身的________和所生存的______条件。④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食物和活动范围缩小,K值变小,而建立___________,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___________。⑤为控制鼠害,可采取养殖或释放天敌、打扫卫生、硬化地面、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以降低________。
易错警示:1.λ与年龄结构的关系①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②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③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误区警示:“比值”≠“差值”。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若R=出生率/死亡率,则R>1时,种群数量增加;R=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R<1时,种群数量减少。若R=出生率-死亡率,则R>0时,种群数量增加;R=0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R<0时,种群数量减少。
师说核心1.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的比较
2.“三看法”辨别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应用(1)曲线分析:
4.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图中t1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间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5.K值的变化分析(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6.种群迁入新环境后,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1)类似于外来物种入侵,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开始时种群数量类似于“J”形增长,最终导致该地区其他生物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该外来物种成为当地优势物种而长期存在(如图中曲线A所示)。(2)能在新栖息地生存下来,但是受到天敌、资源和空间等的制约,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没有对当地原物种造成太大影响(如图中曲线B所示)。(3)不能适应新栖息地的环境,最终在新栖息地消亡(如图中曲线C所示)。
1.(学业水平三)下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
解析: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b点之前就已经出现环境阻力,A错误;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d点之后,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C错误;改变种群性别比例,可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正确。
2.(学业水平三)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有限资源和空间的情况下,种群数量最终都会稳定在K值B.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提高环境容纳量,从而提高被保护动物的数量C.使用金属粮仓可以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从而降低其出生率D.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无限大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解析:如果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将无法最终稳定在K值,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的干扰,可以提高环境容纳量,从而提高被保护动物的数量,B正确;使用金属粮仓可以减少老鼠的食物来源,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从而降低其出生率,C正确;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无限大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正确。
3.(学业水平四)如图中表示自然生态系统中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新生的鹿的数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数量B.鹿群年龄结构在B点时属于增长型C.鹿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由于正反馈调节D.环境中的限制因素没有起作用
解析:由图可知,A→B鹿的种群数量减少,说明新生的鹿的数量小于死亡的鹿的数量,A错误;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B点之后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故B点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鹿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由于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使种群数量能够在K值上下波动,C错误;环境中的限制因素会对种群数量的变化起作用,如干旱条件下植被可能减少,鹿的食物来源因此减少,鹿的种群数量可能会下降,D错误。
4.(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解析:据图可知,甲种群在0~t3段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再增加,而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直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的Nt+1/Nt>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2~t3段的种群数量仍在下降,C错误;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错误。
学习主题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师问导学活动1 沿着科学探究的方法完成该实验的探究(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开始一段时间呈________形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________、有害代谢产物的________、pH的改变,酵母菌数量呈________形增长。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3)探究步骤①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②将酵母菌________到试管中的培养液。③将试管放在________条件下培养。
④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用_______计数,估算10 mL酵母菌的初始种群数N0,然后连续观察7 d,记录每天的数值。记录结果时可设计成下面的记录表:⑤分析数据,画出曲线。进行数形转换,以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线图,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活动2 实验总结(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轻轻振荡几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探究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但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____________后再计数。(4)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酵母菌均匀分布,计数准确
随着时间的延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所以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得平均值
只计算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养料、温度、pH及有害代谢废物等
智涂笔记易错警示: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两个注意点。(1)本实验中是有对照组的,除了设置养料或温度等条件不同形成对照外,接种的酵母菌要相同。(2)计数时要注意盖盖玻片和滴加培养液的先后顺序,盖盖玻片在前滴加培养液在后,而不是滴加培养液在前。
方法技巧:酵母菌的计数方法(1)仪器:血细胞计数板(如图)一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每个大方格共分为16个中方格,共有25×16个小方格。(2)用计数公式计算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设四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为A,稀释倍数为B,由于1 mL=1 000 mm3,所以1 mL菌液的总菌数=A/4×16×10 000×B=40 000AB。
名师提醒:(1)取样方法:定期取样(每隔相同一段时间抽取样液)进行计数检测。(2)减小误差的措施:①设置重复实验,取其平均数;②抽取样液前需振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③将盖玻片盖于计数室上,样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④静置,待酵母菌沉于计数室底部再计数。(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师说核心1.实验原理及步骤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1)每天取样计数的时间要固定。(2)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3)血细胞计数板必须保持干燥,否则培养液将不能渗入计数室。(4)清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方法是浸泡和冲洗,不能用试管刷或抹布擦洗。冲洗干净后不能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应自然晾干、烘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3.酵母菌增长曲线图(如图1)及转化后的增长速率曲线图(如图2)
4.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1)在培养初期,酵母菌个体数少,营养、空间相对充足,种群呈类似“J”形增长。随着种群数量增长,剩余营养和空间不足,种群增长趋于缓慢、停止,甚至下降。(2)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培养液的温度、pH、溶氧量、甚至代谢产物积累都影响酵母菌的种群数量。
1.(学业水平三)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析: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A正确;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将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D正确。
2.(学业水平三)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种群呈“J”形增长,d种群呈“S”形增长B.更换培养液只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增大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解析: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与b、c种群相比,a种群更换营养液的周期最短,酵母菌的营养最丰富,环境最适宜,因此a种群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的速度最快,最接近于“J”形增长,但b、c种群的增长不属于“J”形增长,A错误;更换培养液,既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又减少了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B错误;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营养物质出现匮乏,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减小,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因没有将死亡的酵母菌排除,导致其结果比实际值偏高,D正确。
3.(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甲 乙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不一定达到K值
解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菌体外还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5小时前每个小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小时后每个小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小时后种群密度增加200倍,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无法判断。
4.(学业水平四)(不定项选择)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形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尽相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
强化落实·学业达标——归纳·提升·素养
高效课堂·实践运用——巩固·达标·反馈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A.m·2t B.m·220C.m·22t D.m·23t
解析:细菌进行分裂生殖,一分为二,20 min分裂繁殖一代,每小时繁殖三代,所以t h共繁殖3t代,种群个体总数为m·23t。
2.如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解析:由于环境资源有限,种群密度越大,种内竞争会越剧烈,从而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受环境(包括气候条件)的影响;c点时种群的增长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有利于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
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逐个计数的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改变培养液的pH会改变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应采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错误;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C错误;营养、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4.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C.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时D.在t1~t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t2时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值,所以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大于t1;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上升。
5.温度在15~35 ℃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同学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25 ℃C.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
解析: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但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否则无法进行比较酵母菌在每天某一特定时间的数量变化。
6.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其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绘制如图甲,a表示每3 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形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形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情况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
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
解析:(1)曲线a对应的酵母菌种群,在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情况下,处于理想状态,呈“J”形增长。呈现“J”形增长的种群必须处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2)曲线d对应的种群,由于不更换培养液,生活条件受到限制,呈“S”形增长。呈“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最后为零,其在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达到最大。(3)题图乙显示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K值附近波动。
疑难解答·全程培优——释疑·解惑·教材教材第12页►【练习与应用】一、概念检测1.(1)×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这个生物种群才会出现“J”形增长。(2)× 在自然界,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3)× 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如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氧气含量等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达到K值后,由于营养物质减少、氧气含量降低、代谢废物积累等,酵母菌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2.B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大小会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接近0,死亡率升高时,出生率也升高,C错误;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生物人教版 (2019)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2019)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优质课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min,Nn2n,种群的“J”形增长,种群的“S”形增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备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新知导学,合理的假设,检验或修正,曲线图,微思考,种群数量,食物和空间,一定的倍数,Nt=N0·λt,趋于稳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业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ABC,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BCD,迁入率和迁出率,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板,加盖盖玻片,减少实验误差,平均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