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学期化学期中试卷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学期化学期中试卷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 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时需要用,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下列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供给呼吸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主张的是
A. 用洗菜水冲厕所B. 城市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C. 推广使用节水器具D. 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洗菜水冲厕所,一水多用,符合节约用水的主张,选项A正确;
B、城市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会造成污染,不符合防治水污染的主张,选项B错误;
C、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可以降低每次的用水量,符合节约用水的主张,选项C正确;
D、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少和降低化肥与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符合防治水污染的主张,选项D正确。
故选:B。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 硅B. 氧C. 铁D. 铝
【答案】B
【解析】
本题的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考查,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图,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3.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 钠NAB. 镁mgC. 氮NeD. 铁Fe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素符号通常用元素的拉丁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在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后面加上元素名称中另一个字母(必须小写)以示区别。
A、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Na,A错误;
B、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即Mg,B错误;
C、氮的元素符号是N,C错误;
D、铁的元素符号是Fe,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微粒数,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 电子数B. 中子数C. 质子数D. 电子层数
【答案】C
【解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故选C.
5. 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氦(He-3),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 1B. 2C. 3D. 4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氦(He-3)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选B。
考点:原子的构成。
点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6.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 添加酒精B. 取用块状固体C. 滴加液体D. 加热液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容易引起火灾,A错误;
B、取用块状固体,应将试管横放,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地滑到试管底部,B错误;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保持橡胶胶帽在上,垂直于试管滴下液体,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C正确;
D、加热液体时,应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D错误;
故选C。
7. 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
A. 碘单质B. 碘原子C. 碘分子D. 碘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加碘食盐中一般添加的是碘酸钾,碘酸钾中含有的碘元素可以有效预防甲状腺肿大,故答案选D。
【点睛】人体补钙、铁、碘、锌等补的均为元素,只需要摄入含有此种元素的物质即可。
8. 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时需要用
A. 试管B. 烧杯C. 量筒D. 托盘天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量取一定体积的水需要用量筒,故选C。
9.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 氮气B. 铁C. 汞D. 氯化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金属单质、非金属固态单质和稀有气体都直接由原子构成。
【详解】A、两个氮原子构成一个氮气分子,氮分子构成氮气,选项正确。
B、铁直接由铁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C、汞直接由汞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D、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氯化钠,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A。
10. 下列符号表示2个氧分子的是
A. 2OB. 2O2C. 2O2-D. O2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表示2个氧原子,B表示2个氧分子,C表示2个氧离子,D表示氧气或者一个氧气分子。
故选B。
11. 生活中软化硬水的常用方法为
A. 沉淀B. 吸附C. 煮沸D. 搅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沉淀是将水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沉降下来,不能软化硬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吸附是除去水中的一些杂质,不能软化硬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煮沸是生活中软化硬水的常用方法,此选项符合题意;
D、搅拌能加速溶解,不能软化硬水,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在压强和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18mL的液态水完全蒸发成水蒸气后,体积扩大了约1700倍。这是由于
A. 分子体积变大B. 分子停止运动
C. 分子数目增多D. 分子间空隙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18mL的液态水完全蒸发成水蒸气后,体积扩大了约1700倍,此过程是物理变化。
A、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大,A错误;
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错误;
C、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分子数目没有增多,C错误;
D、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发生了改变,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氧气无色无味B. 酒精易燃烧
C. 蔗糖易溶于水D. 冰的密度比水的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无色无味,描述的是氧气的颜色和气味,不需经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酒精易燃烧,酒精在燃烧过程中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表现出化学性质,选项B符合题意;
C、蔗糖易溶于水,描述的是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表现物理性质,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冰的密度比水小,描述的是冰与水的密度关系,不需经过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氧气(O2)B. 水(H2O)
C. 甲烷(CH4)D. 高锰酸钾(KMnO4)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A、氧气由一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B、水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C、甲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
D、高锰酸钾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B
15. 医用双氧水的有效成分是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该化学式可获得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C. 过氧化氢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D. 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此选项正确;
B、分子都由原子构成,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此选项错误;
C、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此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1:16,故过氧化氢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相等,此选项错误。
故选A。
16. 人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如果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碳原子,则下图中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CO2;
通过图示可知
A、化学式为O2,错误;
B、化学式为CO,错误;
C、化学式为CO2,正确;
D、化学式为C2O,错误;
故选C。
17.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①装药品;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固定装置;④加热;⑤收集气体;⑥撤酒精灯;⑦从水槽中撤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
A. ②①③④⑤⑥⑦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⑦⑥D. ②①③④⑤⑦⑥
【答案】D
【解析】
根据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可记住口诀“查装定点收离熄”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④⑤⑦⑥。故选D。
18.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只有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C. 加入催化剂可增加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质量
D. 加入催化剂可加快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能是减慢反应速率,A错误;
B、除了二氧化锰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其他物质也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例如CuO等,B错误;
C、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C错误;
D、加入催化剂可加快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速率,D正确;
故选D。
19. 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 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C. 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D. 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A、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说法正确;
B、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说法正确;
C、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由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说法正确;
D、由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微粒的质子数=电子数,表示的微粒是一种原子,说法错误;
故选D。
20. 下图是氢分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水分子的示意图。从该图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 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C.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此选项正确;
B、分子都由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此选项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此选项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不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生活现象解释〗
21. 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潜水员水下作业时需携带氧气瓶,因为氧气能________。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生活中常用作________。
【答案】 (1). 供给呼吸 (2). 保护气(或食品保存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解析】
【详解】(1)潜水员水下作业时需携带氧气瓶,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2)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生活中常用作保护气(或食品保存等,答案合理即给分)。
22. 能源利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如煤、_______、天然气等。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3)甲烷(CH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答案】 (1). 石油 (2).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3). 3:1
【解析】
【详解】(1)化石燃料包含煤、石油、天然气等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其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3)甲烷(CH4)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1×4)=3:1。
23. 搭篝火是露营的一项传统活动。
(1)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木柴属于________。
(2)搭篝火时通常将木柴架空燃烧,这是为了_______(填序号)。
A 加快散热
B 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C 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3)用沙土可以盖灭篝火,其灭火原理为_________。
【答案】 (1). 可燃物 (2). C (3). 隔绝氧气
【解析】
【详解】(1)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木柴属于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2)A.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些,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而不是加快散热速度,故选项A错误;
B.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些,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而不是降低木柴着火点,故选项B错误;
C.点燃篝火时,将木柴架空些,目的是增大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故选项C正确。
故填:C。
(3)用沙土可以盖灭篝火,其灭火原理为隔绝氧气;故填:隔绝氧气。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増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4. 我国科学家在利用镓进行肿瘤的早期精准诊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元素周期表中镓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
(1)镓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答案】 (1). 金属 (2). 69.72
【解析】
【详解】(1)镓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填:69.72。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25. 维生素C(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发育、增强抵抗力。
(1)维生素C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
(2)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
【答案】 (1). 3:4:3 (2). 12×6+1×8+16×6
【解析】
【详解】(1)化合物中原子的个数比为右下角标数字之比,则维生素C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6:8:6=3:4:3;
(2)维生素C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式=12×6+1×8+16×6。
〖科普阅读理解〗
26.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分。成人体内约含钙1.2kg,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主要以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晶体的形式存在,它使得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因此,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钙的需要量也相对较大,可达成人需要量的2~4倍,要特别注意补充。
人体对钙的需要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奶、奶制品、豆类、虾皮等食物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较好来源。因缺钙而导致骨质疏松、佝偻病等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钙药品。体育运动可使肌肉互相牵拉,刺激骨骼,加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减少钙质丢失,同时有利于人体对饮食中钙的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钙的吸收,因此多晒太阳对补钙有助益。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的组成元素有_________种。
(2)青少年缺钙会患_________。
(3)下列食物可为人体补钙的是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 牛奶 B 酸奶 C 豆腐 D 虾皮
(4)如图是某品牌钙片的部分说明,按说明服用每天可为人体补钙________g。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人体中的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B 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摄入更多的钙
C 日常补钙应大量服用补钙药品
D 加强户外运动有利于为人体补钙
【答案】 (1). 四 (2). 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3). ABCD (4). 0.6 (5). ABD
【解析】
【详解】(1)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由钙、磷、氧、氢四种元素组成,故填:四;
(2)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故填: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3)由短文的信息可知,奶、奶制品、豆类、虾皮等食物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较好来源,牛奶、酸奶、豆腐、虾皮可为人体补钙;故填:ABCD;
(4)按说明服用每天可为人体补钙的质量为:1.5g××100%=0.6g;故填:0.6
(5)A.人体中的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说法正确;
B.未成年人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摄入更多的钙,说法正确;
C.日常补钙不能大量服用补钙药品,应该适量,说法错误;
D.加强户外运动有利于为人体补钙,说法正确;
故填:ABD。
〖生产实际分析〗
27. 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此方法是以空气为原料,利用液氮与液氧沸点不同,将其分离。主要流程如下图。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________%。
(2)“分离液态空气法”发生的是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上述流程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________(填序号)。
A 空气 B 洁净空气 C 液态空气 D 氮气 E 液氧
【答案】 (1). 21 (2). 物理 (3). ABCE
【解析】
【详解】(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2)“分离液态空气法”无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3)氧气中含有氧分子,含有氧气的物质中也含有氧分子,则上述流程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空气、洁净空气、液态空气、液氧,故选ABCE。
28.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净化流程如下图。
(1)河水属于__________(填序号)。
A 纯净物 B 混合物 C 化合物
(2)常用的净水絮凝剂为硫酸铝,其化学式为________。
(3)通过隔网和滤水池可去除水体中的________(填“可溶性”或“不溶性”)杂质。
(4)向清水池中投放二氧化氯(ClO2),可以消毒灭菌。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答案】 (1). B (2). Al2(SO4)3 (3). 不溶性 (4). +4
【解析】
【详解】(1)河水由不同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选B。
(2)硫酸铝由铝离子、硫酸根离子构成,铝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比为2:3,其化学式为Al2(SO4)3。
(3)通过隔网和滤水池可去除水体中的不溶性杂质。
(4)二氧化氯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x+(-2)×2=0,x=+4。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29. 下列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2). 分解 (3). AD
【解析】
【详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选择发生装置A,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且与空气中的成分不发生反应,所以可选择D装置来收集气体。故填:AD。
【点睛】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以及是否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30. 用下图所示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
(1)实验1中,可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2)实验2中,可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放热。验证木炭燃烧后的生成物,需向集气瓶内倒入________。
【答案】 (1). 生成黑色固体 (2).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 发白光 (4). 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
【详解】(1)实验1中,可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2)实验2中,可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放热。木炭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需向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
31. 为研究分子的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1中, A烧杯溶液无明显变化,B烧杯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
(2)实验2中,品红在_______(填“冷”或“热”)水中扩散更快。
【答案】 (1). 分子在不停地的运动 (2). 热
【解析】
【详解】(1)A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通过不断运动扩散到B烧杯中,溶于酚酞溶液使其显红色。故填:分子在不停地的运动;
(2)将等质量的品红分别加到冷水和热水中,热水迅速变成红色,而冷水缓慢变成红色,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故填:热。
32. 电解水实验揭示了水的组成,装置如图所示。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2)得到氧气试管是________(填“1”或“2”)。
(3)若试管1中产生10mL气体,则试管2中产生_____mL气体。
(4)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填序号)组成的。
A 氢元素和氧元素 B 氢原子和氧原子 C 氢分子和氧分子
【答案】 (1). 水 氢气+氧气 (2). 2 (3). 5 (4). A
【解析】
【详解】(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
(2)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故得到氧气的试管是2。
(3)若试管1中产生10mL气体,则试管2中产生10mL÷2=5mL气体。
(4)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A。
33.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2)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__。
(3)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A 将80℃水加热至90℃
B 将白磷从80℃水中取出
C 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答案】 (1). 温度达到着火点 (2). 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3). BC
【解析】
【详解】(1)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故对比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烧杯中的白磷是可燃物,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没有接触氧气,故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操作是将白磷从80℃水中取出或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选BC。
34. 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该实验中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
(2)该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填序号)。
① 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
②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③ 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④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5等份。
(3)若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可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能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 (1).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 ④①③② (3). 偏小 (4). 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
【解析】
【详解】(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故填: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操作步骤为:首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红磷充分反应并熄灭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让烧杯中的水倒流回集气瓶中。故填:④①③②;
(3)若实验中红磷量不足,氧气不能充分反应,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减少,导致实验测定结果偏小。故填:偏小;
(4)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降低,烧杯中的水倒流回瓶中。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五分之一,因此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也约占五分之一,水面上升到刻度1的位置。故填: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至刻度1处。
〖科学探究〗
35.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相关实验。
Ⅰ.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2)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
(3)若要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可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取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处,观察到________,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Ⅱ.探究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实验1:取6 mL30%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数据如下表:
(4)由此得出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
实验2:取50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进行实验,数据如下表:
(5)实验2-2中,a为_________。
(6)根据实验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锰的用量越大,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
B 其它条件相同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果与其用量有关
C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加入的二氧化锰越多越好
【答案】 (1). 过氧化氢氧气+水 (2). 氧气不易溶于水 (3). 木条复燃 (4). 温度 (5). 20 (6). AB
【解析】
【详解】(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故填:过氧化氢水+氧气;
(2)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填:氧气不易溶于水;
(3)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用于氧气的检验。故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分析实验1表中数据可知,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越大,说明温度是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之一。故填:温度;
(5)实验2是探究不同质量的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温度等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因此实验2-2中的温度应与其他组实验的温度相同,即a=20。故填:20;
(6)A、由实验2-1、2-2、2-3数据可知,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情况下,保持温度一致,增加二氧化锰的用量,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增大,说明反应速率越快。选项A正确;
B、由实验2-3、2-4、2-5数据可知,二氧化锰用量增大到一定程度,相同时间内收集到氧气的体积保持不变,说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与其用量有关,不能无限增大。选项B正确;
C、由B选项分析可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加入的二氧化锰并不是越多越好。选项C错误。
故选:AB。
实验序号
1-1
1-2
1-3
温度/℃
20
35
55
二氧化锰的用量/g
0
0
0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0
1.9
7.8
反应时间/分
40
40
40
实验序号
2-1
2-2
2-3
2-4
2-5
温度/℃
20
a
20
20
20
二氧化锰的用量/g
0.1
0.3
0.5
0.7
0.9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80
195
570
570
570
反应时间/分
1
1
1
1
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初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及答案,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上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部分共13题,共45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