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266138/0-1705892175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266138/0-17058921757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266138/0-17058921757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Ca 40,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下列化学仪器名称正确的是, 下列实验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2Cu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废旧报纸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其他垃圾”标志的垃圾桶用来装不属于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垃圾,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选项A不正确;
B、“可回收物”垃圾桶应投入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织物和瓶罐等,废旧报纸应投入其中,选项B正确;
C、“有害垃圾”标志的垃圾桶用来装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包括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报纸不属于此类,选项C不正确;
D、“厨余垃圾”标志的垃圾桶用来装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厨房垃圾,报纸不属于此类,选项D不正确。故选B。
2.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2B. K2SO4C. NaOHD. S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硫酸钾是由K、S、O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是由Na、O、H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三氧化硫是由S、O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选D。
3.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升华
B. 衣服晾干
C. 冰雪融化
D. 食物腐败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干冰升华描述的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气态的二氧化碳,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
B、衣服晾干描述的是衣服中的水分子运动到大气中,使衣服晾干。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错误;
C、冰雪融化描述的是固态的冰雪融化成液态的水,该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
D、食物腐败描述的是细菌、微生物等在食物上进行繁殖,消耗食物内的一些物质,生成新的物质,从而导致食物腐败。该过程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正确。
故选D
4. 下列化学仪器名称正确的是( )
A. 表面皿B. 燃烧匙
C. 研钵D. 钳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A中的化学仪器是蒸发皿,A错误;
B、B中的化学仪器是药匙,B错误;
C、C中的化学仪器是研钵,C正确;
D、D中的化学仪器是镊子,D错误;
故选C。
5. 四氯化钛(TiCl4)可用于冶炼金属钛。四氯化钛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A. +4B. -4C. 0D. -1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x,因为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则x+(-1)×4=0,x=+4,故选:A。
6. 下列实验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B. 称量固体
C. 滴加液体D. 检查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7. 下列关于元素以及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上
B. 温度升高,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了
C. 地壳中、人体中以及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元素
D. 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不符合题意;
B、温度升高,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体积不变,不符合题意;
C、地壳中、人体中以及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元素,符合题意;
D、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五氧化二磷:P2O5
B. 银元素:AG
C. 2个镁离子:2Mg+2
D. 8个硫原子:S8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故A选项正确;
B、银的元素符号是:Ag,故B选项错误;
C、两个镁离子:2Mg2+,故C选项错误;
D、8个硫原子:8S,故D选项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书写元素符号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书写离子符号时,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带正电荷为+,负电荷为-,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如果电荷数是1,则1可以省略。若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9. 工业用反应来制备纯碱,该反应属于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分解反应特征是“一变多”,故符合题意;
B、化合反应的特征是“多变一”,故不符合题意;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彼此交换成分,且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氧气可供给呼吸
B.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D. 焊接或切割金属时使用纯氧代替空气以获得更高的温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能够支持动植物的呼吸,选项正确;
B、氧气不易溶于水,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足以供给鱼类在水中的呼吸,选项错误;
C、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该变化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选项正确;
D、可燃物与浓度大的纯氧气燃烧较剧烈,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多,温度高,容易焊接或切割金属,选项正确,故选B。
11. 化学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下面历史人物与研究发现内容相一致的选项是( )
A.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B. 中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精确测定了铟、铈等相对原子质量
C.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
D.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中的氩气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
B、中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精确测定了铟、铈等相对原子质量,符合题意;
C、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不符合题意;
D、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了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 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镁条燃烧:
B. 铜绿分解:
C.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D. 铁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中方程式未配平,不符合题意;
B、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苏州东山白沙枇杷是中国“十大” 枇杷品牌之一。枇杷中富含的维生素A1具有预防夜盲症、抗衰老和促进骨髓生长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20H30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维生素A1属于氧化物
B. 维生素 A1是由20个碳元素,30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
C. 维生素A1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0:30 : 1
D. 维生素A1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维生素A的化学式C20H30O可知,维生素A1是由三种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B错误;
C、根据维生素A的化学式C20H30O可知,维生素A1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16=240:30:16=120:15:8,故C错误;
D、根据维生素A1的化学式C20H30O可知,维生素A1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16=240:30:16=120:15:8,可见维生素A1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
14.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天然气难溶于水,可用作燃料
B.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可用作化肥
C.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的电极
D. 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天然气由于具有可燃性,燃烧能放出热量,所以能用来作燃料,故A项不正确;
B、碳酸氢铵能用作化肥,是因为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故B项不正确;
C、石墨有导电性,能用作电极,故C选项正确;
D、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故D选项不正确;
选C。
15.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A.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
B. 制取O2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C. 点燃H2前,必须先检验H2的纯度
D. 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装药品,A正确;
B、制取O2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破裂,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B错误;
C、点燃H2前,必须先检验H2的纯度,防止氢气不纯点燃时容易发生爆炸,C正确;
D、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加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D正确;
故选B。
16. 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 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 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D. 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A错误;
B、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故B正确;
C、纯净物按元素的种类的多少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故是并列关系,故C错误;
D、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两种,是并列关系,故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有关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缺碘元素会使儿童发育停滞,严重会导致侏儒症
B. 缺钙元素会导致骨骼疏松,易得佝偻病
C. 缺少铁元素会患贫血症
D.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少,但会影响身体健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侏儒症是生长素分泌不足造成的,故A错误;
B、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B正确;
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C正确;
D、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虽然含量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摄入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故D正确。故选A。
18. 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物质常用的试剂或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白醋和白酒 (观察颜色)B. 水与双氧水(取样,加少量二氧化锰)
C. 二氧化碳与氮气(燃着的木条)D. 食盐与蔗糖(闻气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白酒和白醋,二者都为白色不能鉴别;B选项水和双氧水加入二氧化锰,双氧水中能产生大量的气泡,能加以鉴别;C选项二氧化碳与氮气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鉴别;D选项食盐和蔗糖二者的气味相同,不能鉴别;故答案选择B
考点:物质的鉴别
19. 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B. 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C. 水分子间的间隔: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知识整理都正确的是, 下列“>”,成立的是,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题及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煮沸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