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Zn65Ba137, 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l2O16Al27Cl35.5Zn65Ba137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La-Ni合金储氢是利用其与H2形成金属氢化物
B. 石墨烯可做礼服材料是利用烯烃碳碳双键发生加聚反应
C. 点卤制豆腐是利用蛋白质变性的原理
D. Al2O3陶瓷可做灯具是利用金属材料能导电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储氢材料是一类能可逆地吸收和释放氢气的材料,La-Ni合金能大量吸收H2形成金属氢化物,是目前解决氢气的储存和运输问题的材料,A正确;
B.石墨烯可做礼服材料是利用其形成的纳米材料质地轻,密度小、柔韧的特点,B错误;
C.点卤制豆腐是利用蛋白质遇盐时,溶解度降低而发生盐析现象,而不是蛋白质发生变性,C错误;
D.Al2O3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2. 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错误的是
A. 分子的VSEPR模型:四面体形
B.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于烧碱溶液:
C. 甲烷分子中C-H之间的键为键
D.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尿素与甲醛制备线型脲醛树脂: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3+=4,分子的VSEPR模型:四面体形,故A正确;
B.中铝原子有一个空轨道,可与氢氧根离子形成配位键,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于烧碱溶液:,故B正确;
C.甲烷分子中碳为sp3杂化,C-H之间的键为键,故C正确;
D.尿素和甲醛制备线型脲醛树脂时,两者按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生成(n-1)个水,化学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3. 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的重大贡献是建立分子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8个碳原子构成的碳环分子的结构如图甲所示,该分子属于有机物
B. 的结构如图乙,可看作分子中H原子被硝基取代而形成,是非极性分子
C. 白磷()晶胞如图丙所示,白磷晶体中1个分子周围有8个紧邻的分子
D. 图丁中,环戊二烯中的原子有两种杂化方式,双环戊二烯合铁又称二茂铁为极性分子,无离子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A. 18个碳原子构成的碳环分子的结构如图甲所示,分子式为C18,属于单质,该分子不属于有机物,故A错误;
B.的结构如图乙,可看作分子中H原子被硝基取代而形成,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叠,是极性分子,故B错误;
C.白磷()晶胞如图丙所示,属于面心结构,白磷晶体中1个分子周围有12个紧邻的分子,故C错误;
D.图丁中,环戊二烯中的碳原子有sp2、sp3两种杂化方式,双环戊二烯合铁又称二茂铁为极性分子,分子中有C-C、C-H、环戊二烯与铁间配位键等类型的共价键,无离子键,故D正确;
故选D。
4. 以天然气为原料经由合成气(CO、)制备的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2.4L中所含的质子总数为10
B. 1ml中含有的键数为5
C. 1ml完全分解为C和,转移的电子数为
D. 1ml石墨和1ml金刚石中所含共价键数目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22.4L,未给标况,无法计算甲烷的物质的量,A错误;
B.1个分子中有5个键,故1ml中含有的键数为5,B正确;
C.1ml完全分解为C和,转移的电子数为4,C错误;
D.1ml石墨中有1.5ml的共价键,1ml金刚石中有2ml的共价键,D错误;
故选B。
5. 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保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为埋在地下的钢管道采用牺牲阳极法防腐
B. 装置乙可用于制备并收集少量干燥氨气
C. 图丙所示装置可吸收多余氨气且能防止倒吸
D. 装置丁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时,NaOH要缓慢倒入稀硫酸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甲为埋在地下的钢管道采用牺牲阳极法防腐,利用原电池原理,将活泼金属镁作电池的负极,先发生氧化,故A正确;
B.装置乙可用于制备干燥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应用向下排空集气法收集,故B错误;
C.氨气能与酸反应,不能防止倒吸,故C错误;
D.装置丁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时,要快速一次性将NaOH溶液倒入稀硫酸中,故D错误;
故选A。
6. 下列有关物质的制备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将氯气通入冷的石灰乳中制备漂白粉
B. 用加热分解HgO的方法制备金属Hg
C. 工业上常用的一种海水提溴技术叫做“吹出法”,过程主要包括:氧化、吹出、吸收、萃取
D. 工业制硫酸中用98.3%的浓硫酸吸收;工业制硝酸中,用吸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氯气通入冷的石灰乳中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用该反应制备漂白粉,故A正确;
B.HgO受热分解为Hg和O2,用加热分解HgO的方法制备金属Hg,故B正确;
C. “吹出法”海水提溴,过程主要包括:酸化、氧化、吹出、吸收、氧化、蒸馏,故C错误;
D.工业上用98.3%的浓硫酸吸收制硫酸;工业上用吸收制硝酸,故D正确;
选C。
7. 制备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中共价键的键能约为
C. D. 很小,说明沸点很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是化学键断裂吸热过程,是化学键形成的放热过程,故,选项A错误;
B.中的4个键的键能是不相同的,但通常取平均值。因表示6个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所以中共价键的键能约为,选项B正确;
C.根据盖斯定律,,选项C错误;
D.是分子晶体,沸腾时克服范德华力,而表示的共价键形成时的能量变化,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8. 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碳酸钠固体中加入少量水,白色粉末变成了晶体,Na2CO3与H2O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Na2CO3·10H2O,故A正确;
B.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某粉末用酒精润湿后,用铂丝蘸取做焰色试验身,该粉末中一定含有钠元素,但不一定为钠盐,故B错误;
C.用熔融氯化铝做导电性实验,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氯化铝的水溶液能导电,氯化铝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将铁粉加入过量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故D错误;
故选A。
9. 杯芳烃在医药、分子识别、催化剂、模拟酶等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某大学团队合成类杯芳烃结构窄光谱蓝光分子硼氮掺杂杯[4]芳烃的反应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已知:-Ph为苯基。
A. 甲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B. 甲分子在核磁共振氢谱上有4组峰
C. 乙分子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D. 共价键键能大小决定甲、乙的熔点高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中不含碳碳双键等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官能团,A错误;
B.甲分子高度对称,苯环上只有一种氢,甲基相同,羟基相同,亚甲基相同,在核磁共振氢谱上有4组峰,B正确;
C.乙分子苯环上含有甲基,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错误;
D.甲乙为分子晶体,其熔点高低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与化学键键能无关,D错误;
故选B。
10. 已知短周期主族元素T、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核外电子总数等于T、W的核外电子总数之和。化合物TZ的水溶液呈酸性且可用于刻蚀玻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加热条件下,Li与单质反应的产物为
B. 简单离子半径:Y>Z>T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W>X
D.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Z>Y>X
【答案】C
【解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T、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化合物TZ的水溶液呈酸性且可用于刻蚀玻璃,则T为H,Z为F,由图可知,W为B,X为C,Y为O。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元素Y为O,加热条件下,Li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为Li2O,A正确;
B.简单离子半径:O2->F->H+(或H-),B正确;
C.W的最高价含氧酸为H3BO3,X的为H2CO3,由于C的非金属性强于B,因此碳酸酸性强于硼酸,C错误;
D.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F>H2O>CH4,D正确;
故选C。
11. 某种浓差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碱液室中加入电石渣浆液[主要成分为],酸液室通入 (以NaCl为支持电解质),产生电能的同时可生产纯碱等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子由N极经外电路流向M极
B. N电极区的电极反应式为↑
C. 在碱液室可以生成
D. 放电一段时间后,酸液室溶液pH减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氢气在电极M表面失电子转化为氢离子,为电池的负极,碱液室中的氢氧根离子透过阴离子交换膜,中和正电荷。酸液室中的氢离子透过质子交换膜,在电极N表面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N为电池的正极,同时,酸液室中的氯离子透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碱液室,补充负电荷,据此答题。
【详解】A.电极M为电池的负极,电子由M极经外电路流向N极,故A错误;
B.酸液室中的氢离子透过质子交换膜,在电极N表面得到电子生成氢气,N电极区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故B正确;
C.酸液室与碱液室之间为阴离子交换膜,钠离子不能进入碱液室,应在酸液室得到NaHCO3、Na2CO3,故C错误;
D.放电一段时间后,酸液室氢离子被消耗,最终得到NaHCO3、Na2CO3,溶液pH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12. 化学研究所报道了化合物1催化氢化机理。由单个化合物1(固体)→化合物2(固体)过程的机理和相对能量曲线如图(假设1eV=QkJ)。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合物是该过程的催化剂
B. 图中化合物1和的总能量小于化合物2的总能量
C. 化合物2中,CO作配体,由C原子提供孤电子对
D. 过程①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示,化合物是该过程的中间产物,故A错误;
B.由相对能量曲线可知,总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图中化合物1和的总能量大于化合物2的总能量,故B错误;
C.化合物2中,CO作为配体,由结构示意图可知C原子提供孤电子对,故C正确;
D.单个化合物1(固体) 的物质的量不可知,所以无法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故D错误;
故选C。
13. 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是一种强还原剂,广泛用于纺织工业。某种的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若在实验室模拟该工艺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用银氨溶液鉴别甲酸中是否含有甲醛
B. NaCl溶解度大于的溶解度
C. 过滤操作中需要用的玻璃仪器只有漏斗、烧杯
D. 由溶液A制备溶液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则直接加入新制备氢氧化铜浊液或银氨溶液不能鉴别是否含有甲醛,A项错误;
B.溶液加入NaCl晶体冷却,过滤可以得到,可以得到NaCl晶体溶解度大于溶解度,B项正确;
C.过滤操作中需要用的玻璃仪器只有漏斗、烧杯、玻璃棒,C项错误;
D.氧化剂是,还原剂是,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2:1,D项错误;
答案选B。
14. 向体积均为1L的两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lX和1mlY发生反应:,其中甲为绝热过程,乙为恒温过程,两反应体系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C. 反应速率:
D. 若乙过程加入优良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活化能,并减少,节约能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象可知:在甲绝热下,开始反应时压强开始增大,说明反应发生后体系温度升高,故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ΔH<0,A错误;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气体压强增大。a、c两点气体压强相同,由于温度:a>c,所以气体的物质的量:na<nc, B正确;
C.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为甲是在绝热条件下,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反应温度:a>c,则化学反应速率:va正>vb正,C错误;
D.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活化能,但并不能减少,D错误;
故选B。
15.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以非晶态Ni(Ⅲ)基硫化物为催化剂,能有效催化OER(析氧反应)和UOR(尿素氧化反应),从而降低电解水制氢过程中的能耗,其工作原理和反应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UOR的电化学反应总过程为
B. 电解过程中,电极A附近溶液的pH不变
C. OER分四步进行,其中没有非极性键的形成与断裂
D. 若将光伏电池换成铅蓄电池,电极A应连接铅蓄电池的电极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分析:该装置是电解池,电解水制氢,电极A上水得到电子生成氢气,电极反应式为,电极B上尿素失电子生成氮气,电极反应式为:。
【详解】A. 结合此题右图UOR为尿素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故其反应总过程为:,A正确;
B.电解过程中,电极A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故电解过程中电极A附近不断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A附近溶液的pH增大,B错误;
C.结合右图,OER分四步进行,其中过程Ⅱ涉及到了氧氧非极性键的形成,C错误;
D.电极A为电解池的阴极,应该与铅蓄电池的负极也即是Pb极相连,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验证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将Na、Mg、Al分别投入足量0.05ml/L盐酸中,实验结果:钠与盐酸反应最剧烈;Na、Mg、Al中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
(2)以镁为例,随着反应的进行,化学反应速率是先加快后减慢,分析先加快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不考虑固体质量的减少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填序号)_____。
A.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 温度升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盐酸浓度降低对速率的影响
D. 温度升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小于盐酸浓度降低对速率的影响
(3)将某铝的氯化物加热,180℃时开始升华;500K和Pa时,它的蒸气密度(换算成标准状况)是密度的133.5倍。则该铝的氯化物的结构式是_____。
Ⅱ.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证明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F和G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F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ⅳ
(4)溴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
(5)A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6)为证明非金属性Br>I,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_____。
(7)过程G实验的目的是_____。
【答案】(1)N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120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质量监测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一)化学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