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教学设计,共5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小节内容是八年级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重要基础,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探究轴对称的形的性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本小节内容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八年级(3)班学生整体水品一般,空间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领悟能力较差,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也较差。
(三).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师准备相应的PPT。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难点: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通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图案和标志,请大家观赏。(投影显示)
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十三章:轴对称.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一节,认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教学说明:创设情景将生活中的对称图案和标志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活动1
出示课本的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从中间分开后,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小结: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现在同学们就从我们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来找一些具有对称特征的例子.
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活动2
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概念后,我们来做一做.
取一张质地较硬的纸,将纸对折,并用小刀在纸的中央随意刻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你得到两个成轴对称的图案了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结论:位于折痕两侧的图案是对称的,它们可以互相重合.
由此可以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活动3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有关对称轴的问题.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却不止一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甚至有无数条。
下列各图,你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结果:图(1)有四条对称轴;图(2)有四条对称轴;图(3)有无数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5)有七条对称轴.
活动4
出示下列投影,大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小结
(三).练习实践,巩固新知
通过随堂练习(教科书第60页)让学生巩固轴对称的概念。
(四).课堂总结
先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再进行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学会了什么是对称轴,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五).作业布置
教科书第64页 习题13.1第1、2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本节课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一般,学生学习兴趣还行,但课堂练习不够,如果能在多一点课堂练习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轴对称图形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区别
一个图形
两个图形
联系
1.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够互相重合(即直线两旁的两部分全等)
2.都有对称轴(至少一条)
3.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13.1 轴对称13.1.1 轴对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1 轴对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