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2+必背古诗词(考点剖析+对点训练)-练习.zip 试卷 0 次下载
-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2《蜀道难》《蜀相》(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 试卷 0 次下载
-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3《望海潮》《扬州慢》(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 试卷 0 次下载
-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4+文言文阅读(1)(考点剖析+对点训练)-练习.zip 试卷 0 次下载
-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4《阿Q正传》(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 试卷 0 次下载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3+诗歌鉴赏(考点剖析+对点训练)-练习.zip
展开如何鉴赏诗歌五个入手点: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试题题型(一)选择题(分值3分)
思考角度一 是否错析形象(特点)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通常指形象身份理解错误,人物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不当等。特别是诗歌意境和意象的分析有误。
思考角度二 是否错析内容情感
通常指诗歌情感或主旨表述有误。
思考角度三 是否错析语言(风格)
通常指词语解释错误、语言特色错误、语言风格错误等。
思考角度四 是否错析技巧(艺术手法)
通常指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等。
表达技巧在诗歌里包含的内容很广,所有在表达方面的技巧都包括在内。
思考角度五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解题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析注释,整体感知明选项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情语、意象、题材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大意的最佳切入点。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然后再解题。
第二步,抓情语、品意象,启动情思巧筛选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大概率也是不恰当的。
第三步,画重点、明要求,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真伪、细分析,对照诗句作判断
针对不同的考查点和命题方式,考生在分析比对时应有不同的策略。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曲解原意的情况。如选项中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采用的设误手段有:错析形象(特点)、错析内容情感、错析语言(风格)、错析技巧、错析基础内容。有的将多个错误点杂糅在一个选项中。艺术技巧判断错误和诗人观点态度理解错误是选择题的高频设错点,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特别是对诗句中关键词的理解是近几年的命题新趋势。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试题题型(二)简答题(分值6分)
诗歌重点,高考难点,答题中的综合点
表达技巧,称其为诗歌重点,是因为它成就了诗歌的精粹美,任何一首诗,都有其独到的表达技巧;称其为高考难点,是因为考生对一些表达技巧界定不准,区分不清,赏析不到位,肚里有话不会说;称其为答题中的综合点,是因为其他题型的解答,常须结合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或称艺术手法,或称艺术技巧,一般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
二是表现手法,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等组织材料的方式。
三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
四是结构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
题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双关、叠字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答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简要翻译解释)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题型二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时,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题型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鉴赏的重点是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方式。
题型四 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
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读题目,明范围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则暗含文章的主旨,有的形象地表现中心,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
二、读作者,知背景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
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积极入世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表露出来。
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入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三.读注释,解难点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
四.读诗句,解诗意
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弄懂诗的语句,才能把握诗的内容,进而进行评价赏析,因而先解诗句才能读懂诗。
五、找诗眼,明中心
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分类别,明方向
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叙事诗。但是叙事诗篇幅过长,不便于考核。因而考核的诗歌主要是抒情诗。
理结构,明思路
古诗的层次结构,主是从诗歌的景(境)与情、事与情、事与志、景(境)与人、时间与空间等角度来考虑。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③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先”意思相同。
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
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
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文中指“苏轼的母亲”,文中作本义。
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
B.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
C.第②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
5.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②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
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7.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③?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唐代宗广德元年末时,杜甫客居四川阆州。②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③请缨:将士请命杀敌。
8.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岁暮》前四句陈时事,后四句抒怀抱,饱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对国家的热爱。
C.《岁暮》“烟尘”与后文的“鼓角”视听结合,突出了边地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岁暮》诗人客居西蜀,渴望济世,不敢吝惜一己之性命,但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9.《无衣》与《岁暮》两首诗中,先秦与唐朝将士对待战争的态度形成鲜明反差,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种不同态度。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小题。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中主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
C.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整首诗既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雄劲。
D.杨炯《从军行》中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功成画麟阁④,独有霍嫖姚⑤。
【注】①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②麟阁:也称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汉宣帝时曾图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写马壮是为了说明兵强,骏马奔驰表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同时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从“辞”到“破”、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的过程,不着战场痕迹,却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也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用“尽”“消”形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正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在赞扬将士们的献身精神之余,也许“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12.本诗和《无衣》一样,都表现将士们慷慨赴敌的英雄形象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但两首诗塑造形象表现精神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2)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
B.《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
15.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抒发的情感和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王风·君子于役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②?
鸡栖于桀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埘(shí):在土墙上挖洞做成的鸡舍。②佸(huó):会,到。③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④括:相会,会集。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有“六义”,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这两首诗都运用了“赋”的手法来叙事。
B.根据内容分析,《无衣》反映了战士们勇于从军征战、保家卫国的豪情;《君子于役》表达了妻子对戍守边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C.《无衣》主旋律激昂奋发,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但战士们在行动上高度自觉,对战争前途充满坚定乐观的信念。
D.《君子于役》是一首朴素的诗,女主人公以不加修饰的语言抒发情感,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有天然之妙。
17.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差异。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8.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19.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20.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衣》全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重章叠唱”,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岁暮》颔联的“烟尘”与后文“鼓角”相应,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D.边地战争不息,朝廷之臣无人请缨,江湖之士的杜甫一时报国无门,只得暂时保全自己。
21.两首诗都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但情感各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
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23.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枫”“浦”在诗中也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显得诗中的离情荡漾,诗意曲折有致。
B.言“谁家”,可见不止一家,言“何处”,可见不止一处。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跳出一户一牖,走出一人一事,走进被月亮笼罩的大千世界的春夜,望见了天下离人的愁情。
C.“可怜”“应照”二句,诗人不直接书写分离的悲和泪,而是借“月”来烘托,赋予月光以灵性,描绘出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诗歌节选部分赞叹自然的奇丽,却超越了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讴歌爱情的纯洁,却不局限于抒儿女别情离绪。而是以月为核心意象,形成了一种景与情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25.清人王闿运赞叹本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请结合节选诗句,分析其语言上“竟为大家”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6.下列对《望月怀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而不露痕迹。
B.“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人恼恨着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
C.“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灭烛之后,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
D.“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诗人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但这奇想无法实现,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之情。
27.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28.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9.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迫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离开家乡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步伐,久久不忍离去。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30.有人说,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前两联,都是从《春江花月夜》化用而来,请结合《春江花月夜》全诗,简要阐释张诗前两联是如何化用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云”“青枫浦”是常见意象,白云飘忽是说游子行踪不定,“青枫浦”则常用作离别的景物、处所,从而引出了离愁别恨。
B.“谁家”“何处”两问句,正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如此发问让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C.“可怜”“应照”二句赋予月光以灵性,描绘出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D.诗歌节选部分以月为主体,融诗情、画意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32.“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语言精妙,请结合节选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邺都引①
[唐]张说
君不见魏武②草创争天禄③,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④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春江花月夜 (节选)
[唐]张若虚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14年,作者贬相州刺史期间。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213年曹操封为魏王,定都于邺。③天禄,天赐的福禄,后多指帝位。④汗漫,漫无边际。
33.下列对本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在“昼携壮士破坚阵”的紧张后紧接以“夜接词人赋华屋”的清雅,是为了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
B.第一首诗“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侧面描写曹操的政绩,城池绵延环绕,桑榆沿河密布,一派富庶的景象。
C.第二首诗,作者面对辽阔江天的一轮孤月,由写景转向人生的思考,借月阐理,兼有抒情,为下文写相思起到过渡作用。
D.第二首诗中,“白云”飘忽,比喻游子像白云一样缓缓离去,行踪不定,“青枫浦”更是增添了思妇、游子离别之愁苦。
34.请分析两首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布局谋篇,其中“月”是全诗核心意象,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B.此诗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结合,语言通俗易懂、清丽自然、优美流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用典、互文、烘托、叠字、顶真、虚实相生、托物寓情等多种艺术手法。
C.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赞叹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探索人生的哲理,巧妙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其中“卷”和“拂”用得最为精到,恼人的月色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卷”不走也“拂”不去,表现了扁舟子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36.《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因蕴含哲理而引发人们的沉思,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7.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
38.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诗歌内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包含了诗歌内容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所体现的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B.诗人由春江的美景写起,写江上的明月,并由江月生发出江月永恒、人生代代的哲学思考。
C.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在下半篇转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上,借月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全诗以江为主体,融诗情、画意、暂理为一体,赞叹自然的奇丽,讴歌爱情的纯洁,探索人生的哲理,构成奇妙的艺术世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
李 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④。
注:①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②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③拏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④呜呃:悲叹。
39.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
40.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1.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堂:古代对父母的敬称B.会须:应当
C.钟鼓馔玉:代指富贵生活D.将出:牵出,拿出
42.全诗大起大落,由悲转乐,由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请你结合诗句分析“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挟天风裹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豪迈诗情。
C.诗人在诗中有对人生失意的激愤和慨叹,有对时光流逝的暗示,所以总的基调是悲哀消沉的,展现了其人生的失意。
D.诗中所云“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等语句,表面看是宣扬及时行乐,实则展现了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
44.请简要赏析李白《将进酒》的抒情手法。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⑤。
注:①本诗为作者途经陕西华山时所作。②衣如飞鹑:衣衫褴褛。③旗亭:酒肆,④贳(shì):抵押,⑤豗:冲击。
4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景;秋风萧瑟,百草干枯,华山苍碧的影子在傍晚中寒意愈浓。
B.三、四句中,“枯兰”形象地写出了人生失意的悲苦,也喻指诗人高洁的品格。
C.九、十句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诗人却愁绪满怀,把酒唤天。
D.最后两句点题,写酒肆主人劝解诗人应保养身心,不要为世俗之物所困扰。
46.本诗七、八两句与下面诗句都写到以物换酒,从中可看出诗人的形象。请结合这些诗句,分析诗人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4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48.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①万事非(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②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chāng)门:本为苏州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新垅:新坟。
49.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与苏词中“明月夜,短松冈”一样同属想象。
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50.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B.整首诗歌以“梦”为线索,上片精细摹写词人思念亡妻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下片以写实手法,用语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C.“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D.这首诗是记梦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通过记梦来写实,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52.请找出词中“记梦”部分,并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3.《南乡子·送述古》的体裁是
54.以下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南乡子》写临平山上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
B.《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矛盾之间,真实而深刻地揭示情谊之深。
C.两首词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表情达意。
D.两首词都写到“夜”的意象以衬托情感至深。
55.中国古典诗词收结处往往“词尽意不尽”,两首词结尾划线处都极妙,请赏析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6.下列对《燕歌行并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因时事而作。前四句交代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给予褒奖恩宠,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下伏笔。
B.“摐金伐鼓下榆关”引出的四句写出征阵容。意象鲜明,凸显了边塞诗的特点。鼓角齐鸣,旌旗如云,羽书飞传,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见敌阵森严。
C.“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一片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D.“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将军骄惰轻敌,不恤战士,一面是战士拼死苦战,一面是将军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57.《燕歌行并序》序言说“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那么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①。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②,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①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②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③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汉武帝时随天马一起引入中原。
5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二句首先写“行人”的从军生活,有时需要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警报,有时又要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生活紧张凶险,又压抑单调。
B.诗歌五、六句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其中“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则突出其凄冷酷寒。
C.诗歌七、八句中“夜夜”、“双双”连用两处叠字,表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悲凉,直接点出边疆将士的哀怨之感。
D.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喻力。
59.同为边塞诗,《古从军行》的“闻道玉门”四句与《燕歌行》的结尾四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柳永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盖。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③肠先断。
【注】①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②梁尘,梁上的尘土,化用了刘向《别录》"晨歌动梁尘"一句。③玉山未倒,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
6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所描写的歌声,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同时获得了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B.开头三句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虚实结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C.歌女演唱时牙板拍节声如珍珠落玉盘,振得梁。上尘土不知不觉落人晶莹碧透的酒杯。
D.词人借助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传说,以“深”“孤”“怨”传达出歌声幽怨而渺远。
61.本词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表现音乐之美的佳作,但描写音乐的主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B.诗歌前两句先写弹琴人、时间、地点,三四句写琴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
C.诗人写“紫皇”,用巧妙自然的过渡手法,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D.“老”和“瘦”这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和“龙”,使音乐形象更丰满。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分别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①兼春②远,南陵③寓使④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①北斗:北斗星,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③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唐时属宣州。④寓使:托去传信的使者。
6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凉思》诗写了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前两句主要写“凉”,后六句主要写“思”。
B.《凉思》诗中后四句,描写了诗人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对友人的猜疑,情思悲愁抑郁。
C.《锦瑟》诗中诗人以“无端”描述锦瑟的五十弦,流露出自己虚度时光的愧悔之情。
D.《锦瑟》全诗情感复杂而难以言说,诗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具有缥缈、迷离、恍惚的特点。
64.请比较赏析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5.《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有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66.《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二首·其一
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①?
[注]①龙盘:诸葛亮曾称赞金陵形势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
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了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
B.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
C.第三句“三百年间同晓梦”,概括六朝三百年的历史,如同破晓时美好的残梦。渲染各代灭亡之迅速,以夸张的语气加强了艺术效果。
D.诗歌前两句写景,作为铺垫;后两句议论抒情,揭示意蕴。史事与今景融合,层层展开。最后一句总摄全篇,形成高潮,有画龙点睛之妙。
68.请简要分析本诗“钟山何处有龙盘”一句的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9.对这两首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都属于七律B.都有四个韵脚
C.中间两联都用对仗D.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7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首句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B.《蜀相》全诗结构紧凑,感情深挚,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C.《书愤》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描绘了一次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D.《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71.两首诗虽然都写了诸葛亮,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死。
7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73.“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4.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议论抒情,写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75.“书愤”之“愤”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7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颔联描写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B.“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刘备的典故。
C.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D.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77.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南宋】陆游 蜀相 【唐】杜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陆游写《书愤》时62岁,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杜甫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定居成都后,探访诸葛武侯祠有感而写。
78.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这两首诗的一书是( )
A.《咏怀诗选》B.《咏史菁华》C.《古诗选集》D.《律诗集萃》
7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诗“楼船”两句用名词性短语形成诗句,描述两幅雄壮苍凉的战场画卷。
B.陆诗全诗紧扣“愤”字,既表现年轻时的壮志雄心,又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
C.杜诗中“柏”这个意象有象征意义,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
D.杜诗中诗人虽面对春意盎然的景象,却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80.两首诗都写到了“出师”,用意有何不同?请引用重点句子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相》首联一问一答,从一开始就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寻”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之情。“森森”形容柏树,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B.《蜀相》颔联描绘了武侯祠内盎然的春意,“自”与“空”互文,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作者对如此美妙的景色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C.《书愤》颔联“楼船”两句由六个名词构成,通过意象组合,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D.《书愤》颈联中作者以“塞上长城”自许,可见他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之大,但一个“空”字又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无心救国使自己的企盼一再落空的愤慨之情。
8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但所表达的情感有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三、小阅读-课内
8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
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
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赞美和担忧之情。
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
8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逄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以眼前之景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8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B.前四句先写琴、声,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龙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8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与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的情感一句相似。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那知”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
C.“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和“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悲愤也愈是强烈。因而这首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D.陆游始终坚持抗金,即使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成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参考答案:
1.D 2.A 3.C 4.(1)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
(2)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 5.①详细询问苏轼办事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奉承之人。③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轼有所忘”中,“所忘”是“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在这里作“有”的宾语。同时“君”作“辄能记之”的主语,故在“君”前断开,排除AB;
根据前文可知,“问”的宾语是“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省略主语“君”,故应在“则”前断开,排除C。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先”,对已去世的前辈的尊称/在……之前。句意:侍奉我的父母/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
B.正确。
C.正确。“归”,女子出嫁/回到。句意: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D.正确。句意:以后有机会,千万要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错。根据后文“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可知,苏轼是在王弗嫁过来后才慢慢了解她的,更谈不上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日”,每天;“所以”,用来……的;“相语”,告诫我。
(2)“期年”,满一年,;“没”,去世;“以”,按照。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可知,详细询问苏轼办事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
②由原文“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可知,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奉承之人。
③由原文“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可知,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参考译文: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快要失去她的时候,她的话很多都是值得一听的良言,像一个很有见识的人。我失去她的时候,她仅仅二十七岁。刚失去她,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
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6.C 7.(1)重章叠句。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2)问答句式。“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
(3)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子偕作’……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错误,“与子偕作”,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才是奔赴前线。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由原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可知,诗歌使用重章叠句,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反复强调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2)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
(3)“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
8.D 9.①与子“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意思是与你同穿战袍、共同前进对敌,体现了将士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团结互助、共同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用反问句式,意思是,面对惨烈战争时,唐朝将士却懦弱无能,无人担当大任,请命杀敌。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分析错误,“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无衣》中“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岁暮》中“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
10.(1)B
(2)《无衣》
①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
②《无衣》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
《从军行》
①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②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形容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反衬出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
③直抒胸臆,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
《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
《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
“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11.C 12.《塞下曲》主要用了以下手法:①侧面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通过“鸣鞭”“弯弓” “插羽”等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斗志昂扬、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③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场星光暗淡,大漠雾气消尽,战斗结束,一片死寂,可见敌军大败,侧面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④巧妙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无衣》主要运用了赋的手法,直陈其事。如采用一问一答的设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同泽、同裳”,一问一答,反复咏叹,表现了虽面对困难但团结互助的精神;还如用反复咏唱、重章叠句,“与子同仇、偕作、偕行”多次反复,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尽”“消”是用来描写战场情景,表明战争已经结束,并未“表现战争的残酷”。另外此联也非“正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而应是“侧面”。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塞下曲》: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是侧面描写。
从“鸣鞭”“弯弓”到“插羽”,这是动作细节描写,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
颈联写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敌军营寨空无一人,可见敌军大败,用“尽”“消”形象表现了战争已经结束,侧面表现将士们神勇无比的形象。
尾联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用霍去病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无衣》: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赋”的特点就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就一事铺陈开来。这首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以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唱,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第二句在“同袍”、“同泽”、“同裳”的变化中,不仅写尽了战士间的手足亲情,而且,由外衣到内衣,由上衣到下裳的变化,使这种友情、亲情逐层加深,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内在精神。
13.(1)A
(2)①《无衣》表达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以一位战士的口吻叙说大敌当前之际,应以大局为重,不计其余,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表现了积极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②《出关》表达的是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士卒“回头”的动作,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家乡的眷恋。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
A.“以‘兴’为主”分析有误,《无衣》一诗以“赋”为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首《无衣》中,以一位战士的口吻展开叙说,“岂日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表现了积极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第二首《出关》中,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马后桃花马前雪”的意思是,座骑后的土地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座骑前的关外却依然飘飞着雪花、寒威肆虐。该句中有种对比,关内春花正艳丽,关外现在是严寒。因而,士卒在出关的刹那不禁犹豫,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这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另外,“出关争得不回头”意为:出关的将士又怎能不回头留念呢?士兵们“回头”的动作也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故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14.A 15.《从军北征》小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笛声幽咽,如“横笛遍吹《行路难》”,令人神驰意伤,将征人望乡思归的衷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风·无衣》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有力地展现这次行军的环境特点”表述错误,应该是“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军北征》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横笛遍吹”一句折射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表现了征人望月思归的惆怅之情。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矫健爽朗的战歌,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和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
16.C 17.①抒情方法,《无衣》直抒胸臆,表达与战友的团结友爱之情。《君子于役》借景抒情,借用农村具体生活场景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②修辞手法,《无衣》以反问“岂曰无衣”表达同甘共苦的豪情,《君子于役》以疑问“曷至哉“表达盼归的心情。
③描写手法,《无衣》以士兵间以交谈的口吻相互勉励,共御外侮。《君子于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女子对丈夫的牵挂。
④行文结构,《无衣》句式整齐、短促有力,通过词语变换层层推进,产生战前动员的感召力。《君子于役》以重章叠句推进,但第二章末句与第一章末句完全不同,从盼归转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福。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C.“反映了征战生涯中的艰难与困苦”错。《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抒情方法上,《无衣》直抒胸臆,内容简括明了,语言平浅质朴,明白如话,然而含蕴深远,令人百读不厌,表达与战友的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君子于役》借景抒情,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归栏的农家生活作了极为生动而细腻的描绘,借用农村具体生活场景表达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修辞手法上,《无衣》以反问句“岂曰无衣”进行询问,表面是说“谁说我们没衣穿”,实际上是表达秦国军民同甘共苦的豪情壮志;《君子于役》运用疑问句式,“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的意思,不知道对方哪年哪月才能归来,以疑问句“曷至哉”表达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描写手法上,《无衣》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士兵间相互勉励的口吻、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君子于役》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习见,语言之真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来感人肺腑。
行文结构上,《无衣》句式整齐、短促有力,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通过词语变换层层推进,产生战前动员的感召力。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君子于役》以重章叠句推进,这首诗的两节在句式的使用上基本一致,这种复沓叠唱不仅使整首诗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因为重章叠句的艺术结构往往对诗歌的艺术气围和意境起着极强的营造作用。诗歌就在反复地吟咏中把思妇内心无奈思念的悲苦和深情祝愿的泪水延伸得绵绵涟涟,极为浓烈,使读者的心仿佛与深情款款的妻子一同黯然欲泣。但第二章末句与第一章末句语意完全不同,从思妇盼望丈夫回家转为对丈夫的无限牵挂和美好祝福。
18.B 19.《无衣》:
(1)全诗采用了《诗经》常见的重章复沓(迭唱)的结构形式,既突出了音韵和谐之美,又起到了加强情感抒发的作用。
(2)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3)赋的手法等。
《从军行》:全诗首句为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第二句及尾联直抒胸臆;其间运用借代、反衬等多种修辞,综合表达诗人奋勇参军、保家卫国的情怀。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错误。全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无衣》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首二句,都以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生死与共、兄弟情深的战友情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分别从情绪方面、行动的开始方面、行训往方面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形成一种层进关系,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
《无衣》全诗三章,反复提到“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这是用赋的手法铺陈内容,增强了感染力,表明与战友同赴战场,表现出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无畏的爱国精神,凸显主题。
《从军行》中“烽火照西京”以虚写实,说明军情紧急;
“心中自不平”直抒胸臆,此情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用了借代的手法。“烽火”“牙璋”“凤阙”分别代指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营造战争氛围,表达保家卫国的情怀;
用了反衬修辞。“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抒胸臆,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20.D 21.①《无衣》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②《岁暮》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只得暂时保全自己”错,“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第一句是反问句,表示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可见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诗中无“只得暂时保全自己”的意思。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是在“王于兴师”之时,“与你同穿战袍、同穿内衣、同穿战裙”,与你共同对敌、一起出发、与你共前进。体现了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敌的精神。
《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朝廷中无人请缨,无人能当大任,是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是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22.B 23.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
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有误,“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实景,应为喻体。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24.C 25.①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节选部分白云、枫树、扁舟、高楼、镜台、卷帘、衣砧等生活意象,与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卷。②巧用动词。“玉户”“捣衣”两句用“卷”和“拂”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③多用修辞手法。作者将月拟人化,“裴回”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一直陪伴着她,不忍离去。诗人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之情。④问答句式,且四句一换韵,节奏优美而强烈。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追随游子”错误,“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月的照耀下,江水、天空、枫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以及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②巧用动词。“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巧用“照”“卷”和“拂”等动词。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卷”和“拂”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
③多用修辞手法。“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不肯离开。诗人写出了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月亮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裴回”二字非常传神。
④问答句式,且四句一换韵,节奏优美而强烈。“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为设问句,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完美地体现了情、景、理、声交融的美妙诗境。
26.C 27.C 28.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更觉自己的可怜”错。“灭烛怜光满”的“怜”意思是“可爱”,是写月华的光满可爱。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两个“生”字都赋予明月和海水以活力,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述的是明月慢慢从大海上升起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物,又表达了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别有情趣。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29.C 30.①张诗的“海上生明月”是由“海上明月共潮生”直接化用出来的,“生”运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具有动态美。②张诗的“天涯共此时”来自“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天涯”概括了“千万里”,以“共此时”来概括“何处春江无月明”;③张诗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来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情人”指游子、思妇,“遥夜”就是指他们在夜晚遥隔万里,整个晚上都弥漫着相思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离开家乡的游子……”错误,“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
《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别有情趣。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张诗的“海上生明月”是由“海上明月共潮生”直接化用出来的,“生”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意思是“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而张诗“天涯共此时”中的“天涯”概括了“千万里”,“共此时”概括了“何处春江无月明”。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意思是“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见张诗“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的“情人”指游子、思妇,“遥夜”就是游子、思妇相隔万里、弥漫着相思之情的夜晚。
31.C 32.①拟人。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如“裴回”二字非常传神,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
②用典。诗人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之情。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不能传音讯,又该平添多少愁苦。
③巧用动词。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这里用“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
④互文。“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诗人以此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更加突出了思念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描绘出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月以悲悯的柔光追随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错误,“可怜楼上月装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月拟人化,赋予月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不肯离开。诗人写出了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月亮一直陪伴着她,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裴回”二字非常传神。
②“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运用了典故。借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的典故,寄托相思之情。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一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不能传音讯,平添了主人公的多少愁苦,典故的运用更加含蓄地表达了愁苦之情。
③“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巧用“照”“卷”和“拂”等动词。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多情的月要与思妇为伴,把清辉洒在“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上,“卷”和“拂”这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惆怅和迷惘。
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谁家”“何处”两句互文见义,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诗人用互文的手法说明此情不止一家一处,更加突出了思念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33.A 34.异:“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比,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同:都抒发了对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是为了凸显曹操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错误,是为了表现曹操极具儒将风度的形象。
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城郭为虚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都邑已经变为废墟,朝代已经更替,只有自然之景依旧,结合诗句前文,两相对比,可知作者抒发的是对曹魏颓败,世事无常的惋惜之情以及时光易逝、人生如寄的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生代代相继,能够和年年如此的江月共存表现了宇宙永恒,生命无限。结合诗句前文对春江花月夜美好景色的描写,可知作者抒发的是对美景和人生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主要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两首诗都抒发了对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感慨。
35.D 36.①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慨,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②对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探索,古已有之,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③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诗人从澄明透彻、永恒的江月中悟道人类的永恒,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扁舟子”错误,“月徘徊”、“离人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表现的是思妇内心无法排遣的离愁。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情感的能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这是诗人对人生和江月的哲理思考。诗句表现了人生易老,一代一代老去,可是又生生不息,无穷无尽地更替,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的自然永恒的哲理。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个人的生命在江月面前是短暂即逝的,但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传的、无穷无尽的,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绵延久长,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
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为中国文人找到了突破个体生命的限度而达宇宙永恒的一条情思寄托途径。
37.(1)“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2)《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38.D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绘了在无比无际的海面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生”有一种子脱母腹的渐现的动态感,生动形象,表现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中的“生”字,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 “全诗以江为主体”分析错误,全诗以月为主体。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故选D。
39.A 40.(1)相同点: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
(2)不同处:①《致酒行》结尾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心情。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②《将进酒》结尾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李白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错。这首诗中的“客”就是“我”,店主人在向“我”致酒。
故选A。
40.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致酒行》此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一种哀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大亮。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句,既是自我激励,也是一种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所以“少年心事当拏云”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认为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
《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口气很大;而且具有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可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41.A 42.①人生短暂,生命渺小;②圣贤寂寞,知音难觅;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高堂:高大的厅堂。句意:在高大的厅堂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故选A。
4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四句,表现了诗人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之愁。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表现了诗人圣贤寂寞,知音难觅之愁。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
43.C 44.①直抒胸臆。“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与尔同销万古愁”直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郁、激愤之情,并表达了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
②用典。诗人借陈王曹植于丕、叡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并化用其《名都篇》诗句传达出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③借议论抒情。诗人开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从空间和时间上写出人生易老,生命短促、渺小;又以“莫使”“空”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等语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用世渴望和自信。
④借叙事抒情。四组三字短句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生逢知己、酒逢对手,诗人的积极乐观跃然纸上。又转入“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引出下文对自我的豪迈自信、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的书写,情感深沉,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所以总的基调是悲哀消沉的”错误,这是一首劝酒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及时行乐的消极一面,但并不颓唐,相反,联系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是在鼓吹人应当积极把握现实人生,努力创造自我价值。
故选C。
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抒情手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抒胸臆,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厌恶,也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并表达渴望建立功业的强烈意愿。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诗人由歌咏“饮者”联想到陈王曹植,这是借典故抒情。此典出自曹植《名都篇》,诗中描写了游侠少年(包括曹植自己)如何被服鲜丽,如何以不凡的身手走马射猎,最后,他们“归来宴平乐,美酒壮斗十千。”曹植用这快意一时的宴乐来平息他因受到猜忌“怀抱利器无所施”所产生的痛苦与愤懑。李白用曹植一掷千金买酒取醉的豪情来安慰自己,感到自己和他有相通之处。
“天生我材必有用”“会须一饮三百杯”是借议论抒情,谈阔论,狂歌纵酒原是为了平息自己内心难以压抑的痛苦,取得暂时的麻醉,但内心的隐痛,酒酣耳热之时,却最易涌上心头。他想到自己所受的冷淡和欺骗,想到统治者对自己嘲弄与轻视,难道自己真是永远失败了吗?不,诗人不会承认这一点,他自信而又自豪地唱出了这气势磅礴的诗句。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是借叙事抒情。叙写酒席上劝酒情境,诗人兴致越来越高,他不仅自己开怀畅饮,而且也竭力劝友人。由于酒兴高涨,心中兴奋,于是诗的句式缩短了,节奏加快了。这几句表现了诗人的积极乐观、豪迈自信,以及怀才不遇的激愤与积极用世的渴望。
45.C 46.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形象。李贺“请贳宜阳一壶酒”和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均靠酒排解心中抑郁。
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一个“贳”字,生动形象地将买酒需用衣物抵押的困顿展现出来;李白诗,狂放豪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李白虽失意却依旧豪迈狂放的心境。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错,九、十句写醉后呼天,天也不应,浮云蔽日,白昼如冥,看不到一点希望的光亮,诗人忧心如焚,而不是“乐景写哀情,白昼万里、浮云悠闲”。
故选C。
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两首诗中诗人喝酒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借酒浇愁,但因为两人的性格、际遇等不同,诗歌中反映出的形象也就不同。
本诗“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要得解脱,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可是诗人身无分文,于是下马脱下“秋衣”,拿到酒店换酒。这两句进一步表现诗人穷愁潦倒的生活境况。秋天的傍晚,寒气侵肤,诗人竟在这时脱衣换酒,他已经穷困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衣不可脱而非脱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展现了一个借酒浇愁、志不得伸、极度苦闷诗人形象。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此句也写借酒浇愁,但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典裘当马,换取美酒,可见诗人不拘形迹的豪迈形象,“万古愁”语意深沉,悲壮而雄壮。
由此得到答案:
相同之处:都是借酒浇愁、志不得伸的失意者形象。李贺“请贳宜阳一壶酒”和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均靠酒排解心中抑郁。
不同之处:李贺诗,潦倒困顿。一个“贳”字,生动形象地将买酒需用衣物抵押的困顿展现出来;李白诗,狂放豪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写出了李白虽失意却依旧豪迈狂放的心境。
47.B 48.示例一:“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
示例二:“明月夜,短松冈”,是对亡妻坟前景象的描写,词人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B。
4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写到亡妻坟上草上的露珠刚刚晒干。运用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的典故,同时又运用了比的手法,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引出下文“旧栖新垅两依依”。所以这一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妻子的思念。
“明月夜,短松冈”,是作者从梦境回到了现实,意思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作者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深沉的悼念之情。
49.C 50.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同属想象”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实写,并非想象。
故选C。
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51.B 52.①记梦部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②赏析:“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诗人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乡,隐含着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小轩窗,正梳妆”描写妻子正在梳妆打扮,塑造了一位美丽娴静的少妇形象,折射出诗人当初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对爱侣永恒的眷恋,一方面也衬托了此时生死相隔的痛苦之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写作者无言落泪,梦与现实无从分辨,表达了作者的凄凉、沉痛之情。
【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下片以写实手法”错误,下片借助记梦和想象的手法抒怀,不是写实手法,是虚写。
故选B。
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说“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是词中的“记梦”部分。
“夜来幽梦忽还乡”作为过渡句,自然地折入写梦,“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隐含着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塑造了一位美丽娴静的少妇形象,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对爱侣永恒的眷恋,一方面也衬托了此时作者和亡妻生死相隔“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痛苦之情。
夫妻二人在梦中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里与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映照。前者说情思萦绕,怅惘空虚,后者说纵使相逢,苦不堪言。此时无言胜过有言,夫妻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此处写夫妻二人无言落泪,梦与现实无从分辨,表达了作者的凄凉、沉痛之情。
53.小令 54.C 55.同:都表达了极深的思念之情。异:《南乡子》运用衬托,即连绵的秋雨都停止了,而自己的泪水还没有停止,表达浓浓的思念。《江城子》运用以景结情,通过描写亡妻坟墓的明月、黑夜、松冈,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
小令是指篇幅短小的词,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南乡子》是词牌,共五十六字,体裁是小令。
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两首词都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以表情达意”错,《南乡子·送述古》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运用了拟人手法,但这首词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江城子》中“鬓如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但这首词中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故选C。
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南乡子》尾句写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点点滴滴的连绵秋雨已经放晴,而思念友人的泪水却如同淅沥的秋雨,绵绵不断。“秋雨晴时泪不晴”句,用衬托手法,以“秋雨晴时”来反衬人“泪不晴”,极写词人思念友人之苦。
《江城子》尾句写词人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以景结情,通过尾句亡妻坟墓的明月、黑夜、松冈等景色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
综上,这两首词尾句都表达了极深的思念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思念之情的手法上不同:《南乡子》是用衬托手法,《江城子》则用以景结情。
56.C 57.①对将士奋勇戍边的期待,前八句写边疆战事紧急,将士们应奋勇报国;②慨叹征战之苦,“山川”“大漠”句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③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身当恩遇恒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④对将军士兵不公待遇的愤懑,“战士”句,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反映将士间苦乐不均的社会现实。
【解析】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C.“这正有利于与胡骑厮杀,突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错误,事实上“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突出的是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即利于对敌,而不是利于己方。
故选C。
5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就是期待将士们要保家卫国,杀敌立功,报答皇恩。
“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等句说明边塞条件艰苦,征战戍守很不容易,慨叹征战之苦,突出了战士们的顽强,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身当恩遇恒轻敌”,表明主旨,揭示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出作者对主帅指挥者的愤恨,战士们战死疆场,而主帅们却歌舞升平、醉生梦死,这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利。诗人通过战场情景的再现,表现了对战士们的同情和对将帅的不作为和荒淫无耻的批判。
58.C 59.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异:李诗中“空见蒲桃入汉家”还表达了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不顾士兵死活的批判;高诗中“死节从来岂顾勋”表达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或者:借“至今犹忆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
【解析】5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直接点出”有误,这两句意为土生土长的胡雁胡儿,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所以是以胡雁胡儿之悲来衬托边疆将士之怨。
故选C。
5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听说玉门关的交通还被关闭阻断;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随将军去拼搏。“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汉家。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表达了对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赞赏之情。“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至今犹忆李将军”以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边将。
可见,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士苦战沙场甚至壮烈牺牲的同情。
60.B 61.①《凤栖梧》主要运用典故来表现歌声之美。“梁尘”“梧桐”“孤凤”“玉山未倒”等都属于用典,词人化用典故,不仅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而且使描写的歌声具有画面感。②《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李凭弹奏箜筷的高超技艺。诗人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等比喻句来描写琴声,以声写声,构思独特,具有形神兼备之妙。
【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虚写歌声的美妙,实写歌女之美”错误,歌女演唱时能听到“清歌”,却“不见如花面",是虚实相生,“虚” 指如花面,歌女的美貌;“实” 指隔帘听到的“清歌”。
故选B。
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风栖梧》写歌声之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牙板数敲珠一串”一句,化用《礼记·乐记》描写歌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 ”,“珠一串” 形象化了歌女圆润流转、有板有眼,再妙手拈来“牙板数敲”的打击乐器伴奏,较原典增加了节拍感和音响效果。“梁尘暗落琉璃盏”一句,化用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词人以“梁尘暗落”渲染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再别出心裁增加了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盏”,以这器皿来承接落下来的梁尘,化虚为实,使虚拟的带有夸张意味的意象更具实感。“桐树花深孤凤怨”一句,虽没有直接运用前人写音乐的诗文,但“梧桐”、“凤凰”是古代诗文中习见的意象,而且古代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传说,柳永借助这些绘制了一个画面,极易引发读者对歌声的诸多联想。“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化用《列子·汤问》秦青歌声“响遏行云”的典故,但词人加一渐字,就写出了歌声由细到壮、由弱到强不断增大的力度。
《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风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风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写乐声,表现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62.(1)B
(2)“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是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前两句先写弹琴人、时间、地点,三四句写琴声”错误,应该是前三句先写琴,写声,然后第四句写人。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说“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这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玉碎”是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是写声音的清脆,因此“昆山玉碎凤凰叫”是用声音来写声音,运用比喻,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可见,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因此“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以形写声,写出了音乐的优美动听。
63.C 64.相同点:都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凉思》中“疑误有新知”想象对方有了新的朋友,《锦瑟》中“庄生”“望帝”“珠有泪”“玉生烟”等也充满了想象。不同点:《凉思》诗多处直抒胸臆,如“永怀”;《锦瑟》诗使用典故、象征、暗示等手法,通篇委婉含蓄。
【解析】6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流露出自己虚度时光的愧悔之情”说法错误,“无端”二字流露出诗人心底的嗔怨。
故选C。
6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都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凉思》中“疑误有新知”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想象对方有了新的朋友,《锦瑟》中“庄生”“望帝”“珠有泪”“玉生烟”等也充满了想象。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不同点:《凉思》诗多处直抒胸臆,如“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锦瑟》诗使用典故、象征、暗示等手法,通篇委婉含蓄。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却不明确表达,而是借助朦胧而有象征、暗示意味的画面,让读者自己去揣摩、体会,从而造成了迷离惝恍而又绮丽哀伤的诗歌意境。
65.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些句子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 66.用典:庄生梦蝶,望帝杜鹃。通感兼夸张:珠有泪,玉生烟。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解析】6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颔联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
颈联上句写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下句写玉之精气,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
由此,这两联写的是悲欢离合。而尾联中一个“此”字概括了这两联的情感。
6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这两联还有用典的手法。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庄周?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
另外“珠有泪”写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是夸张手法;“玉生烟”写玉气透过地表冉冉上腾,既是通感又是夸张,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
67.C 68.①此句用反问来否定,作者认为地势的险要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②揭示了国家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的意蕴。③暗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警示。
【解析】6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美好的残梦”错误,此句强调的是六朝衰朽灭亡的迅速,用“美好”来修饰不妥。
故选C。
6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
“钟山何处有龙盘?”意思是: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所以作者认为地势的险要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诗人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并通过“一片降旗”这一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着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揭示了国家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的意蕴。
联系咏史诗借古伤今的写作手法,可知还暗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警示。
69.B 70.C 71.《书愤》则借歌颂诸葛亮上表北伐的业绩来反衬自己不能收复失地的郁闷、悲哀和对收复沦陷河山的渴望。
《蜀相》主要抒发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和对他壮志未酬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解析】6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蜀相》有三个韵脚,分别是音、心、襟,这三个字押“in”韵;《书愤》有五个韵脚,分别是艰、山、关、斑、间,这三个字押“an”韵。
故选B。
7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描绘了一次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错,“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诗人用这两句诗描绘了两次战斗的战场画卷。
故选C。
7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 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所以此诗尾联是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而诸葛亮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这是在抒发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72.C 73.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
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
【解析】7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C.“详尽且形象”错。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景物描写不是“详尽且形象”。
故选C。
7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
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本诗写“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意思是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说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体现出诗人感到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郁愤。
74.B 75.(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2)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解析】7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错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这是追忆25年的两次抗金胜仗,并非“和平图画”。
故选B。
7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综合来看,“愤”包含的感情是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愤”,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
76.B 77.①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②以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③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解析】7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刘备的典故”分析错误。“出师一表真名世”用的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典故。
故选B。
7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书愤”的“书”做动词,书写。标题“书愤”意为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颔联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大志落空,揽镜自照,已是衰鬓先斑。此联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
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词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整首诗歌,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78.D 79.B 80.《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以诸葛亮自况,借《出师表》的北伐之志,表达自己渴望北伐的心愿;而《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不得重用、壮志未酬的痛苦。
【解析】7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书愤》和《蜀相》都是四联八句,每句七言,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押韵,属于典型的律诗;《书愤 》题材是咏怀诗,不是咏史诗,《蜀相》是咏史诗,不是咏怀诗。排除ABC。因此应收入《律诗集萃》。
故选D。
7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暗示今日的意志消沉”错,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故选B。
8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再结合写作背景“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表现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无奈)和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81.C 82.同:杜甫和陆游都通过颂诸葛亮表达强烈的仰慕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异:杜甫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陆游还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激之情。
【解析】8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错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而不是“将自己力图恢复中原之志具体化”。
故选C。
8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同:《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表达了强烈的仰慕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书愤》中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表达了强烈的仰慕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异:《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意为: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身先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事。“英雄”,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为:《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和自己要追慕先贤的仰慕之情,也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激之情。
8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笔端饱含诗人赞美和担忧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可见应是对“幽并客”的“皆共尘沙老”悲凉结局的惋惜与无奈。
故选C。
8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亦比亦兴,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不是为了状眼前之景。
故选C。
8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错误。诗歌是通过对琴声及其效果的描摹和联想,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故选D。
86.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B.“一词隐含着对年轻时不知世事艰难的自责”错误。这里并没有自责,而是有些遗憾。
故选B。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6《陈情表》(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6《陈情表》(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6《陈情表》基础知识+提分作业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6《陈情表》基础知识+提分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5《茶馆》(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5《茶馆》(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5《茶馆》基础知识+提分作业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5《茶馆》基础知识+提分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5+文言文阅读(2)(考点剖析+对点训练)-练习.zip: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5+文言文阅读(2)(考点剖析+对点训练)-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5文言文阅读2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5文言文阅读2考点剖析+对点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