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第1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第2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7页。
    【活动一】读诗(26分)
    1. 美句赏读:根据开场白的内容,完成汉字书写。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相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liá____动心弦的遇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李白与黄河欢喜的遇见;“那轻,那pīng____婷,你是,鲜yán____。”这是林徽因与四月美景温暖的遇见。今天,我们yín______诗会友,畅享人生,这是文字与生命的遇见……
    【答案】 ①. 撩 ②. 娉 ③. 妍 ④. 吟
    【解析】
    【详解】撩(liá):挑,拨;
    娉婷(pīng tíng):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鲜妍(xiān yán):鲜艳;
    吟(yín):吟咏。
    2. 诗词玩读:和小语一起打卡经典诗句,按要求完成诗句填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感慨也是千千万万古今人的感慨。
    沿着时光隧道往前穿行,在唐代的隧道里,我们逗留一会儿。你听得到杜甫对一代贤相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切叹息:“出师未捷身先死,①____。”你看得到元稹对已故妻子的深情怀思:“曾经沧海难为水,②_____。”你感受得到刘禹锡巧用典故抒发世事变迁的伤怀:“③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纵使人生多歧路,李白铿锵有力的千古绝叹:“④____,⑤____。”又将激起多少昂扬的斗志,整装待发,再向成功彼岸出发。
    人生有坦途,有坎坷,起伏波折,才有了斑斓人生。苏轼从郁闷中渐渐领悟,从而通透、豁达,仰望明月,寄语千千万万人希望和祝福:“但愿人长久,⑥____”。
    【答案】 ①.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 除却巫山不是云 ③.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④.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⑥. 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襟、笛、赋、济、沧、婵娟”等字词的书写。
    3. 艾青趣读:小语在阅读《艾青诗选》作品中发现艾青的诗歌具有浓厚的绘画美,他拿起画笔,邀请你共同体验这一份美。
    阳光在远处
    艾青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嘻笑地
    射在沙漠深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 苏伊士河上
    在读该诗时,小语发现本诗结构加上色彩后可以形成下面这样的一个闭环,他发现:
    意象组合的特点:整首诗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由“阳光”始,经过“①____”“暗的风”“②____”“暗的旅客的心”,又回到“阳光”。所以这首诗采用了③______的意象组合方式。
    从色彩角度,我发现其明暗的变化规律:④______。根据这些意象,我分析这首诗的情感:⑤______。
    【答案】 ①. 暗云 ②. 暗的沙土 ③. 意象并置 ④. 亮色-暗色-亮色 ⑤. 诗人行船在海上,在这一过程中他看到的是“暗云”“暗的风”等灰暗的画面,这其实象征着作者本抱着美好的信念去体验生活却感到现实与理想有着巨大反差的艰辛、晦暗,但诗人最终能将灵魂挣脱出那种晦黯的境地,“阳光嘻笑着”,这里阳光的意象表达作者最终更加坚定地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世界露出笑脸,他的内心仍有希望。
    【解析】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诗歌情感的把握。
    ①根据“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可概括出此处应填:暗的云。
    ②根据“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可概括出此处应填:暗的沙土。
    ③这首诗形成了一个圆形结构,由“阳光”始,经过“暗的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又回到“阳光”。这几个意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这是把两个以上(含两个)意象以并列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根据“知识卡片”中的“意象并置:指的是两个以上(含两个)意象以并列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连结它们的主要纽带”可知这首诗采用了“意象并置”的意象方式组合。
    ④根据题干“从色彩角度”可知,本题应结合这首诗中关于色彩的内容进行分析。这首诗先写了“阳光”,阳光是亮色。接着写了“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暗的旅客的心”,这是暗色。最后又写了“阳光”,这是亮色。据此可知,这首诗明暗的变化规律是亮色-暗色-亮色。
    ⑤《阳光在远处》是著名诗人艾青1932年作于异国他乡的诗作。22岁的海外游子在辛劳中奔波。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祖国。一边打工,一边读书,一次又一次经受了异国他乡的世态炎凉。诗的第一句喷泻而出。也许这一句“阳光在沙漠的远处”是写实的。诗人在船上看到了“阳光在沙漠的远处”的真实情景。很自然、很贴切地写出了这一画面,突出的是阳光。单看这句诗,似乎很平,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和后面的诗句连起来看,便可看出这句诗的份量。这句诗不仅是写实,而且具有了象征意义。接着,诗人紧紧抓住第二句中的“暗”字,在下面的句中连着用了三个“暗”字,成为这一首诗的脊梁。这几个“暗”字,一次比一次重,直至落到“暗的旅客的心啊”,似已有千钧之力。前面的“暗云”、“暗的风”、“暗的沙土”,都是为“暗的旅客的心啊”服务的,使人一步步走入旅客的心,而这颗心暗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最后一句“阳光嘻笑地/射在沙漠的远处。”和第一句呼应,并加强了效果。特别是一个“射”字,传神地写出了阳光的神态。总的来看,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对比。阳光,是一种象征,象征光明,象征温暖。而却“射在沙漠的远处”,且是“嘻笑地”。而船上“旅客的心”却是“暗”的,这个暗字,把“旅客的心”中种种积淤完全概括了,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索余地。一明一暗形成震撼人心的对比。这里阳光的意象表达作者最终更加坚定地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世界露出笑脸,他的内心仍有希望。
    4. 新诗试读:和小语一起读穆旦的《春》,完成下面任务。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一九四二年二月
    (1)小语想朗读诗歌第一节,请你推荐下面朗读设计最贴切一项( )
    A. 语气激动,语调平静,语速较快
    B. 语气悲伤,语调低沉,语速较快
    C. 语气悲伤,语调低沉,语速较慢
    D. 语气激动,语调平静,语速较慢
    (2)请你从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角度赏析下面诗句的加点字。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3)教授方铭说:“《春》这首诗将官能的知感与理性的思维交织而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请结合诗歌内容从“官能的知感”和“理性的思维”两个角度分析本诗的主题。
    【答案】(1)A (2)这里运用了主谓反常搭配的陌生化手法,花朵的生长开放,作者以“反抗”来表现,“反抗”二字,准确而深刻地展现了春天的性质,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争,花朵是反抗者,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的春天就被诗人表现出来了。
    (3)诗人看到春天摇曳的“绿色的火焰”,触到吹来烦恼或欢笑的暖风,感受到春天的热烈,这是在官能中对春天的感知。但作者不局限在春天,他从春天无限的美丽中思考青年的状态,这些“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和自然不同,他们有欲望,但无处施展;有力量,又“无处归依”。虽然如此,他们仍“等待伸入新的组合”,他们置身于彷徨、苦闷中但又坚韧不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第一节中“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展现了春天来临,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自在生长的画面,所以朗读时语气应显得激动,语调平静,语速较快,表现期待春的来临;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鉴赏。
    “反抗”指抵抗、反对。“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中“反抗”形容花朵抵抗土地,运用主谓反常搭配的陌生化手法,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天来临,花朵不畏经历寒冷冬天变得坚硬的土地,花朵在黑暗中与泥土作斗争,花朵是反抗者,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动展现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竞相生长的特点。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
    春天来临,田野上的小草蓬勃摇荡,被诗人幻化为“绿色的火焰”,这不仅是形似,更主要的是春草顽强的生命力与火焰的野性有着内在精神上的联系;生长的渴望在呼唤花朵,花朵也是强悍的,受着春的召唤,它“反抗着土地”,露出自己的芽苞和蓓蕾,“反抗”二字,准确而深刻地展开了春天的性质,它使我们联想到冬天土地的寒冷僵硬、花朵在黑泥巴中不屈的抗争……绿草是野火冲腾,花朵是反抗者,一个充满生机和竞争的春天就被诗人表现出来了;草和花不是简单的春天的景象,而是精神,是本质,体现了诗人的理性思考;“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感受暖风吹来,“看”到的美丽的自然图像,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热烈,在官能中感知春的到来;
    第二节诗人从春天巧妙地过渡到青春,又以许多感性形象来比喻青春的渴望和焦虑、幸福与痛苦。二十岁的灵与肉,在这充满欲望和创造活力的春天,被“被点燃”,更加躁动不安。“永远的谜”就是生命内部的冲突,青年人为它所“蛊惑”,他们有欲望,有力量。要宣泄要创造,因为他们的生命也燃着“绿色的火焰”,开着反抗的花朵。但人的生命意志并不能如自然那般恣肆,他还被“禁闭”着,像一只泥土做成的鸟,那歌声那翅膀是无望的,徒有冲动,“却无处归依”,他们被春天“点燃”,但只能“卷曲又卷曲”。这里,自然的春和人类的青春构成反差,人受到压抑,他在内部激烈地斗争着,积累着打破压抑的内在力量。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有理想有气节的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心态,他们有欲望,但无处施展:有力量,又”无处归依”,就这样置身于彷徨、苦闷而又坚韧不屈的氛围中。但诗人意识到“春”是一种必然,创造和反抗是一种必然,自然界的一切都在昭示人们;“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这首诗,以自然充分释放的力来对比人被压抑的力,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并不悲观,展现了理性的思维。
    【活动二】论诗(18分)
    完成“读诗”环节,我们和小语一起来“论诗”吧!
    诗与直觉
    朱光潜
    ①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②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甲】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作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③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乙】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①,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④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⑤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选自朱光潜《诗论》,本文有删改)
    注:①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5. 小语为更好理解本文,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帮他完成。
    6. 小语发现例子对理解作者观点很有帮助,但觉得甲、乙两处的例子大同小异显得多余,建议删去甲处例子,你觉得可以删吗?请阐述理由。
    7. 小语读完《月夜忆舍弟》一诗,看到诗中的“雁”“月”,想到这些都是思乡意象的代表,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这是“直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8.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面这首诗如何在读者心中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答案】5. (1)欣赏或创造诗歌,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
    或:能否达到诗的境界,全靠“见”的左右如何。
    (2)诗的“见”必为直觉
    (3)思考与联想对诗歌同样重要
    (4)诗歌要在读者心中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6. 不可以删。两个例子虽在论证过程中都起到促进理解观点的作用,但其具体论证的观点不同。甲处作者通过例举“看梅花”,并指出三种可能的“见”,具体地说明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而乙处作者以《长干行》作为事实论据,进而形象地论证“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不同。
    7. 不是。因为“直觉”是将全副精神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而小语看到“雁”“月”想到这是“思乡意象的代表”,这一思维过程其实是“A为B”的“名理的知”。因此小语感受的思乡之情并不来自于直觉,而是来源于“这是思乡意象”这一认识之上。
    8. 示例:文章提到“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而这种“见”必是“直觉”。“直觉”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读者读王维的《鹿柴》,一顷刻间便能在脑海里看到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深林”的图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这样的情境中读者聚精会神地观赏、玩味,暂时忘却它以外的一切事物,只感到一种空寂幽深的境界,从而体会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闲适自得。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
    第一空考查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中心论点一般在三个地方,分别是:题目、开头、结尾。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头,依据第①自然段“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可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欣赏或创造诗歌,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或:能否达到诗的境界,全靠“见”的左右如何。
    本文在第①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紧接着用三个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三个方面就是本文的三个分论点,分别对应第②③④自然段:诗的“见”必为“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思考和联想对于诗同样重要。故第二空答案是分论点一:诗的“见”必为“直觉”;第三空的答案是分论点三:思考和联想对于诗同样重要。
    第四空,根据第⑤自然段“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可知,作者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诗歌要在读者心中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论据主要是用来论证分论点的,不同的论据论证不同的分论点。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
    甲处结合第②自然段“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可知,甲处的例子主要说明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进而论证分论点:诗的“见”必为“直觉”。
    乙处,结合第③自然段“比如说崔颢的《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分析可知,这个例子论证的是分论点二: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结合第③自然段“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可知“直觉”是将全副精神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而联想一旦发生,就变成名理的“知”,即“A为B”。故小语看到诗中的“雁”“月”,想到这些都是思乡意象的代表,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这不是“直觉”,是名理的“知”。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阅读,作答时首先在文中找到理论依据,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指的是诗的境界。结合第③自然段可知,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他要求我们“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鹿柴》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这首诗创造出空寂幽深的境界。在这样的情境中读者聚精会神地观赏、玩味,暂时忘却它以外的一切事物,从而达到“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即诗的境界。
    【活动三】用诗(16分)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①,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②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③,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④万物,牢笼⑤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本文有删改)
    次韵补柳子厚八愚诗(其八)
    咏愚亭
    〔宋〕汪炎昶(chǎng)
    拂翳藤袅风,渍澡松助雨。幽抱逼池光,妙趣味禽语。
    愚岂异曩⑥日,优惟绝浮慕。当有来者知,泉石良可抚。
    注:①龂(yín)龂然:争辩的样子。②鉴:照。③锵(qiāng)鸣金石:水声象金石一样铿锵作响。锵,金石撞击声。金石,用金属、石头制成的钟、磬一类乐器。④漱涤:洗涤。⑤牢笼:包罗,概括。⑥曩(nǎng):以往;从前。
    9. 阅读一篇文言文,小语习惯做文言积累,请帮助小语完成下面的文言积累。
    10. 小语在阅读下面句子时遇到困难,请你帮他断句。(断3处)
    幽 邃 浅 狭 蛟 龙 不 屑 不 能 兴 云 雨 无 以 利 世
    11. 看到柳宗元认为愚溪“适类于余”,小语不理解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他解惑。
    12. 柳宗元的《八愚诗》早已散佚,小语找到了汪炎昶的《次韵补柳子厚八愚诗(其八)咏愚亭》,他觉得“当有来者知,泉石良可抚”正合柳宗元之意,请结合下面两句话分析原因。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愚溪诗序》)
    【答案】9. ①. 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 名字; ③. 我; ④. 名词作动词,安家 ⑤. 离开。
    10.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11. 愚溪“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无以利世”,是对人们而言毫无用处的一条溪流。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变法“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心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亦如这愚溪一样毫无用处,故作者是借此称“愚”以自嘲。
    12.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变法而被贬,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通过游山玩水排解内心的愁绪,借泉石美景来抚慰内心,是谓“泉石良可抚”。然而柳宗元终究未能完全解脱,在小石潭虽有好友相伴,但仍觉得“寂寥无人”,实际是因为他们虽与之相伴,但并不理解他,他感到“寂寥而莫我知也”,他多么渴望能够有一个理解他的“来者”。由此可见“当有来者知,泉石良可抚”正合柳宗元之意。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句意: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名:名字。
    ③句意: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余:我。句意: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予:我。
    ④句意:我就把家安在这里。家:名词作动词,安家。
    ⑤句意: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去:离开。
    【10题详解】
    考查断句。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位置偏僻溪水细长浅狭,蛟龙不屑一顾,因为靠它不能兴云布雨,不能给世人带来利益。“幽邃浅狭”的意思是:位置偏僻溪水细长浅狭。“蛟龙不屑”的意思是:蛟龙不屑一顾。“不 能 兴 云 雨”的意思是:因为靠它不能兴云布雨。这几个句子意思都完整,因此应在它们之间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结合文章内容,找到柳宗元和愚溪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
    结合文章“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可知,此时柳宗元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联系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可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心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
    结合文章第三段“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可知,愚溪“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无以利世”,是对人们而言毫无用处的一条溪流。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可知,柳宗元政治上的失意,心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寄情于山水。而愚溪对人们而言毫无用处的一条溪流。这是两者相似之处。据此分析即可。
    【12题详解】
    考查对比阅读。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结合《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可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柳宗元心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只能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与“泉石良可抚”表达的意思一致。而“寂寥无人”的意思是:寂静没有旁人。“寂寥而莫我知也”的意思是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柳宗元游览小石潭,同游者有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但柳宗元仍旧觉得寂静没有旁人。结合“寂寥而莫我知也”可知,柳宗元觉得无人的意思是没有谁能了解他。这与“当有来者知”表达的意思一致。据此可知,“当有来者知,泉石良可抚”正合柳宗元之意。
    【点睛】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往东流进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又有人说,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字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
    在愚溪的下面,我买了一个小丘,叫它愚丘。自愚丘向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我又买下它自己使用,叫它愚泉。愚泉有六个泉眼,都出在山下的平地,泉水原来部是向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流向南去,形成了一条沟,我叫它愚沟。我又挑土垒石,堵塞狭窄的泉水通道,围成一个水池,叫它愚池。在愚池东边的厅堂,叫愚堂。愚堂南边的亭子,叫愚亭,愚池的中央有个小岛,叫它愚岛。这一带还有许多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石头,参差交错排列着,这些都是山水奇美的景色,由于我的缘故,都被“愚”字屈辱了。
    水,智者乐之。可是现在这条溪地被愚者屈辱了。什么原因呢?由于它的水道太低,不能灌溉农田;又险峻湍急,中间多浅滩和石头,大船不能驶入,位置偏僻溪水细长浅狭,蛟龙不屑一顾,因为靠它不能兴云布雨。不能给世人带来利益,不过,它和我很类似。这样以愚字来屈称它,也是可以的了。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活动四】融诗(37分)
    13. 【融情于诗】
    正所谓“诗言志”,请根据下面关于“三行情诗”介绍,仿写一则,表达你的情感。
    知识卡片
    “三行情书”源于日本汉字协会为推广汉字教育而发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往往以某事物为主题,要求作者以60字以内、排列成三句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用三行字来表达你的爱,亦可以表达祝福、牵挂以及对往事的追忆等情感。
    示例:
    我跟妈妈说:给我寄双鞋子吧。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
    鞋子、袜子,毛衣和手套
    你的仿写:
    【答案】示例:我笑妈妈没有梦想
    她说梦想已经实现
    就是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明确表述的对象,用三行字来表达对所述对象的感情即可。
    示例一:母亲,您鬓角的白发
    不是岁月的痕迹
    而是为我付出留下的印记
    示例二:母亲,别人说我们相隔万里之遥
    我听着,笑了
    他们不知道,只要心中有牵挂,天涯也是咫尺
    14. 【写作】
    通过本次的活动,你一定收获颇丰吧!请从下面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作为本次活动的总结!
    任务一:在你读诗的过程中,你一定和诗歌发生过一些难以忘怀的故事,请把它写下来。
    任务二:高晓松认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你觉得生活与诗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写作要求:①任选一个任务,明确写作目的,依据文体进行构思,表达自己的思考。②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参考范文
    诗歌伴我成长
    我喜欢诗人,我喜欢诗歌,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
    儿时的我,喜欢的是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稍大一些,我又喜欢上了别的诗。我喜欢上了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以及常建的“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上了初中,学习负担重了,天天捧着书本读啊读,心里很烦,此时,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便成了我读书唯一的动力。对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现在还不好好学,难道等老了再来后悔?
    现在,我已是初二学生,虽然课外阅读时间少了,但是,我依旧喜欢着诗。年纪大了,对诗已有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喜欢的也就与儿时不太一样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杜秋娘的“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使我动容,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了它们。
    诗歌伴我成长,诗歌让我知道了丰富的诗歌的知识,诗歌让我懂得很多很多,诗歌让我学到很多很多,让我看见了很多很多。诗歌教会了我很多很多,诗歌伴我成长。
    生活要有诗意
    品一盏青涩白茶,赏一抹草长莺飞的春色,抚一缕西子湖畔的翠柳,拾一枚娇艳似锦的花瓣,接一片晶莹清凉的雪花……那诗意犹在,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锦瑟笙歌,静好年华……
    伴着茶香,窗外桃红柳绿的一片。我在书房,拿宣纸为舟,拿素手为桨,穿行于大江东去,晓风残月,千古思念,吟哦着平仄顿挫,温雅豪放;品味着诗词歌赋,欣赏着千古风流人物。在诗词中斟杯清酒,盛满了相思离人的泪;在书页间点墨,作尽万古的文化;在琴弦中抚曲,谱遍了山河的痴情。历史辗转,碾碎了玉砌雕栏;杨柳羌笛,吹散了山花烂漫。
    总有一些感叹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葡萄美酒斟满了夜光杯,塞北的思念随号角振鼓并传至家乡。离别愁绪刻骨铭心,漂白了江心茫茫轮月,琵琶管弦奏落了一地春花,芬芳远去。古道西风吹得黄沙漫漫,游子断肠,形影单,却韶华不逝难。那小桥流水人家,是深夜人静时思念着的,不是故园,便是旧梦。
    回眸,一切皆已远去,只剩下历史的车辙自顾自地蜿蜒着曾经沧桑。美人一笑倾城倾国,却总不知亡国恨;夜里挑灯醉剑,斩得沙场万骨枯;明月不语静笑,还照深宫幕僚;落红无言,流水仍前,滋润了乡村农田。
    诗意,如同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无声间已注定了惆怅。
    荷花隐在田田荷叶中孤芳自赏,如此良辰美景不复,也无星光交辉同住,再没有人去品味孤独,尘埃乘风上升,不觉地升到了一个无根基的高度,反射出流光溢彩,变得粉装玉砌,诠释那苍白单调的浮。烟雨霏霏飘洒,杨柳依依拂动,一旁的油纸伞下,有伊人在望穿秋水;天上燕字归来,却没有锦书传递;西楼,有人在叹息。
    有人在芸芸之中寻寻觅觅,在空虚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却不知人心中再无空间承载千年诗词所有的意韵。
    那么,寻找诗意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月照轩窗,桂华流霜,我伴着茶香,任这喧嚣世界远去。西子湖畔,清晨的露,还残留着昨夜月,绿柳如烟,小楼珠帘,飞红万纤,大漠孤烟,明媚的角落竟蕴藏了无限的诗意。生活如这茶,苦而后甘,那诗意便是那悠长的回味。
    【解析】
    【详解】任务一: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
    一、审题立意。本题要求十分简单。根据题干“在你读诗的过程中,你一定和诗歌发生过一些难以忘怀的故事,请把它写下来”可知,只要叙述自己在读诗的过程中和诗歌之间发生过的难以忘怀的故事即可。重点需写出诗歌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如诗歌能体现民族或个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往往能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更多的是给予人们生活的信心,勇气,和一种崇高的精神,能让自己感受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救赎灵魂、反观现实、正视自身,慰藉苦难的心灵,成就自我,对人的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帮助减轻生活的压力等等。
    二、选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读过哪些诗歌,在读诗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者自己从这些诗歌中获得了哪些感悟启示。也可以写自己分别读了哪些诗人的作品,如李白、杜甫、陆游等,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并从他们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还可以品味一下自己喜欢的诗词,说说这些诗词如何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三、文体。根据“你一定和诗歌发生过一些难以忘怀的故事,请把它写下来”中的“故事”二字,可知本文应写记叙文。
    任务二: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
    一、审题立意。根据题干“你觉得生活与诗是怎样的关系呢”可知,本文应阐述自己关于生活和诗的关系的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或阅读体验,阐述诗对于生活起到的重要意义,由此来阐述生活与诗歌的关系。据此可以立意:①生活需要诗意;②诗可以点缀生活。③诗歌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等等。
    二、选材。可以围绕“生活需要诗意”这个观点展开,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列举诗歌带给人的重要意义,如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更能让人内心恬淡、更能让人感受自然或生活的美等等。
    三、文体。根据“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可知本文适合写出议论文。
    【结束语】(4分)
    15. 同学们,经过激烈比拼,比赛结果已揭晓。希望大家拥有《岳阳楼记》中“①____,②____”的豁达,不要过于在意胜败得失。大家的喜悲不应当以奖项决定,正如《醉翁亭记》中所说:“③______,④______”。希望本次活动能让同学们认识诗词之美,享受浸润于古典文化之中的乐趣。
    【答案】 ①. 不以物喜 ②. 不以己悲 ③. 醉翁之意不在酒 ④.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己、醉”等字词的书写。
    知识卡片:
    意象组合方式
    1.意象交错
    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
    2.意象并置
    指的是两个以上(含两个)意象以并列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连结它们的主要纽带。
    3.意象叠加
    将一个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意象之上。
    文言现象
    例句并举
    一词多义
    名之以其能①________
    而名莫能定②________
    一义多词
    余以愚触罪
    今予家是溪③________
    词类活用
    得其尤绝者家焉④________
    古今异义
    乐而不能去也
    古义:⑤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相关试卷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夯实知识之基,推开名著之门,感受诗歌之美,探究理趣之思,聆听古典之韵,打开写作之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卷首语】,【寻一份变化】,【描一幅山水】,【话一段人情】,【裁一段情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卷首语】,【寻一份变化】,【描一幅山水】,【话一段人情】,【裁一段情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