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材料的题材类型, 材料的文体特征, 材料的组合特点,答题模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信息类阅读”的考查要求
关于“信息类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的“质量水平描述”明确了具体要求:
①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多角度、多层面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②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分析其推论的合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
③能比较多个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
④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能从多个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
⑤能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
题型特点归纳
1. 材料的题材类型
(1) 关注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如2022年的选文,强调了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紧扣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重要话题。
(2) 重点选取相关专业的浅显的论文或随笔,如儒道思想的探讨、历史观的新视角等。此类文本,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多元解读、思辨质疑和审美的能力。如2021年选取的文艺美学方面的评论,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强调在阅读的同时,能受到审美的浸润。
2. 材料的文体特征
从材料的文体样式来看,思辨性材料,多以社科类文本为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经过加工的材料,篇幅虽短,但“五脏俱全”,是一篇完整的论述文本的缩影。实用性材料,涉及当代文化参与,且来自不同的媒介——既有传统媒介的新闻报道,也有网络新文体。
3. 材料的组合特点
从材料的组织形式来看,新高考采用了“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的形式,要求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并运用于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学以致用,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新高考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考查的重点,目的在于强化考生能够掌握利用不同媒介、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筛选、提炼、概括、整合、迁移、运用)的能力,以及辨识同一题材不同媒体的立场和角度的能力。
简答题典型设问分析
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逻辑关系
信息类文本因其严密的逻辑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考查的重点在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逻辑关系上,设题点基本都立足于概括、提炼信息上。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信息的筛选、整合、理解、分析和概括。表现为要点概括、思路梳理等,并能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
2. 关系(观点与材料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表现为对语句或论据的作用分析。
3. 材料观点态度的把握,以及对观点的推理、质疑和迁移应用。表现为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从历年的高考变化来看,选择题与简答题更趋于平衡考查。一方面考查快速检索、提炼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考查逻辑思维以及组织语言等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提醒考生,不仅要注意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还要注意进行基于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
备考目标
● 理解“论证”;认识论证的两种主要目的——证明和解释。
● 了解必要的逻辑知识,并运用到信息类阅读的论证分析中。
● 熟悉思辨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并学会概括与提取“有用信息”。
● 学会分析论证,并能够准确辨析命题选项中的“逻辑谬误”。
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主要有:
①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梳理行文脉络(思路)等;
③增设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具体情境,分析根据文章观点/理论阐释实际问题)
“守正”中不断“创新”,“不变”中寻找“变化”
1、“不变”的是:论证结构或论证思路、行文脉络仍然是考查重点,也可能融进对论证方法、论证特色等题目出现。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下定义”与分析“行文思路”,到了2021年的新高考Ⅰ、Ⅱ卷第4题延续了论证思路的考查,还增加了论证结构常见的题型。
2、“变化”的是:2021年的新高考Ⅰ、Ⅱ卷的第5题为创新题型,通过设置情境(文外材料),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关联内外,探究实际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而到了2022年新高考Ⅰ、Ⅱ卷的两个简答题都巧设情境,延续了2021年第5题的命题思路,进一步加大了考生对基于文本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并要求考生“能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能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比较异同”等能力。
3.反套路型:2023新课标一卷第4题,请简要说明文本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看似考“概括要点”,实则考“辨析概念”。第5题,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看似考“论证方法”,实则考“反驳的方法”。
题型新探索——多文本比较阅读的考查
“课标”提出,要能发现群文在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根据需要深入探究问题。并且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
1.有鲜明的比较意图
新高考中“非连续性”材料的选择与组合,体现了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要求。为此,要特别关注材料“源”和各个材料围绕某个话题的论述角度,在此基础上,思考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比较异同做好铺垫。
2.有清晰的比较角度
从近两年的考题分析来看,此类考题比较的角度和层面,如内容(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和写作意图(如报道角度和立场)方面都有显性的要求。
尤其是新闻类材料,对同样的人或事件进行报道,有的侧重介绍人物的成长经历,有的侧重人物的突出贡献,有的侧重新闻事实的重要意义,有的侧重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趋势等。高考命题,往往就是要求分析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相关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
3.有考查材料组合逻辑的趋势
虽然材料来自不同的文本,但命题者选编时却有清晰的逻辑。因此,概括出每则材料的要点后,还要分析比较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异同以及多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多篇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组合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或解决问题的策略、程序和方法,这在未来的高考备考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类:概括信息
例1.乡村文化振兴所造就的美丽乡村,美在何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美在村庄环境改善。②美在村民关系和谐。③美在村民文化生活丰富。④美在乡村敬老孝道等德治文化建设(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例2.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4分)
【答案】 ①人际传播; ②有关茶的专著、文学传播;③商品流通(传播)。
【答题方法总结】
①分点作答,根据分值设点。
②简单的直接概括。
③复杂的筛选、概括、整合,合并同类项(文中信息如无法直接提取,则需要筛选,整合转述,但是不要偷换关键词,不能改变原意)。
④简要概括题一般只概括不用分析。
第二类:①行文脉络(行文思路)
例1.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①首先介绍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以及本次出舱活动的意义;②其次介绍了太空行走的作用和类型;③然后阐述了影响太空行走的因素和应对措施;④最后再次强调了本次太空行走的意义价值。
【答题方法总结】
①回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把全文分好层次,概括写作内容,分点依次回答即可。
②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时,要抓住文章标题、论点、分论点,注意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划分层次,加以概括。
③注意规范用语,用体现行文思路或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例2.变式问: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中医药走进中小学”逐步展开论述的。(4分)
审题:所谓“逐步”,即是有先后次序的,这就是“思路”的问题。
[答案]①首先从中医药的特点、意义与现实困境说起,引发对中医药出路的探讨(1分),②然后从中小学这个切入点引出“中医药走进中小学”话题(1分),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两条落实中医药进中小学的具体建议(2分)。
②论证思路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答题方法总结:【注意,不同于“行文思路(脉络)”,但是大同小异。行文结构+论证方法】①论证思路及论证过程,要把全文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呈现的说清楚。②重在论证过程 ,一定要有学科术语,如“提出……论点”“阐述”“推理”“得出结论”等。③最好使用表承接的连词,表现出文章的思路脉络;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③论证结构
例1.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答案】①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先分析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②局部论证采用总分结构,先分后总论述应废除握手礼,先总后分论述应重行拱手礼。
【答题方法总结】①先做判断,指出是什么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然后解释每部分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结构的,比如每部分之间如何体现递进,如何体现对照,如何体现总分关系。
④论证方法
例1.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答题方法总结】论证方法+文本说明,分点作答。
①先做判断,是什么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还是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然后结合文本分析每种论证方法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⑤论证的严密性
例1.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论证的严密性。(4分)
【答案】①论证结构严谨。文段采用总分结构,先以设问引出观点,然后按事理逻辑逐层分析。②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所举“夸父追日”等事例,所引孔孟等言论都能恰切论证观点。③用词精练准确。运用“事实上”可以说”等词语,使表达恰当、有分寸。
【答题方法总结】扣住论证严密性分析,切入角度:①严谨结构使论证严密;②论点与分论点、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上严密;③语言运用上严密。
⑥论证特点
例1.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答题方法总结】论证特点几乎包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如①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②论证结构特点;③论证方法;④论证思路;⑤论证语言特点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另外,表述力求简练达意,比如论证语言特点: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第三类:创设问题情境,分析根据“文章观点/理论”阐释实际问题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 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2.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 ①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②他又认为“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的“起兴”句子多了,“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
3. 请以材料三为例,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对晚明小品特点的认识。(6 分)
【答案】①晚明小品篇幅短小,《湖心亭看雪》 全文不到 200 字,写雪夜游湖情景,交待了时 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②晚明小品言简意丰,以小见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雪景描绘用 语极俭省传神,借生活细琐之事传达文人情趣雅致和高洁品格。③晚明小品抒张个性,追求自由。 “大雪三日,湖中人声俱绝”而作者却在夜里独往 看雪,痴态十足,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与湖中两人偶遇共饮,突出表现作者真情真我的个性。
【答题方法总结】
用文本内观点来分析文本外材料(外关联)
1.审题:①认真阅读题干中文本外的材料内容;②审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从哪一角度来对文本外材料进行分析。
2.材料中关于“文本外材料角度的观点”有哪些?
3.文本外的材料内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地方在哪里?
4.答题模式:先陈述材料观点(文中),再结合文本外内容分析(即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用材料甲的观点来分析材料乙的实例(以材料乙的案例来印证材料甲的观点)(内关联)
【答题方法总结】
1.先看材料甲有什么样的理论要点,再找材料乙是怎样体现这样的理论要点。
2.用小序号标明答题层次内容,先观点,后分析,即“主要观点+文本分析”模式。
信息类阅读主观题之教考衔接
[2021·新I卷]
材料一:
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困》:“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菜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2021·新Ⅰ卷]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阅读材料一可知,材料一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第1段由《拉奥孔》引出本文的论点,即“诗画异质”说;
第2-8段分别介绍了史诗中的拉奥孔和雕塑中的拉奥孔,通过对比史诗和雕塑中拉奥孔形象的不同,论证了“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前文详细分析了“诗画异质”后,第9段作者发出“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的疑问,并进一步指出图画也可以叙述动作,诗也可以描写静物。
阅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第1段首先介绍了《拉奥孔》的主要观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引出了中国古人对该问题的看法,介绍了陆机和邵雍对此问题的相关论述;
第2段指出莱辛的议论更加透彻,将绘画、诗歌与时间、空间联系了起来,并通过沈括批驳唐代传说和徐凝的《观钓台画图》佐证了这一观点。
解题方法:首先,通读全文。其次,概括每一段段意。最后,结合答题术语,组织答案。
答: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
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通读材料,梳理材料行文思路,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
首先:提出…论点/引出…论题
通过…的事例/引用名言/传说、故事等,得出…论点
然后:从哪几个方面/角度,
用(举例、道理、比喻、因果、类比、归谬法)论证方法
阐述[论述/分析]…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阐明…论点
重申论点,得出…结论
照应开篇…论点/论题
总结全文,归纳…论点
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一)“2步”概括层意
方法小结
第1步:概括出段意
论述类文本段落大多都有明显的中心句或结论句,画出提取即可。论述类文本段落在三四个左右(个别有例外),其中无中心句或结论句的段落不过一两个而已,对这一两个段落划分层次,归纳合并即可。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2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再概括
这步概括主要是合并段落的问题。如何合并呢?一般而言,首段与尾段较好确定,中间几个段落确定起来较难,这时关键要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转折关系、正反关系、总分关系等。像“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的可并为一层,像“转折”“总分”关系的可分开,有正反关系的可合可分。这步概括做好了,就接近成功了。
(二)分清“论”与“述”,分条作答
1.概括段意与层次要注意分清“论”与“述”部分
论述,是“论”加上“述”。论,是作论断;述,是陈述材料,分析事例。
2.题型技巧
论述类文本段落在三四个左右(个别有例外),层次大都是三到四个,每个层次得分是两分。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当然,考场上的“王道”还是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出发,不能形成思维定式。
3.分条组织答案
(1)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
(2)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先正面论述……,后从反面举例……”。
(3)“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不只是语言组织的序数词,它们还表示了文本层次,这一点务必注意。
类型一: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现象
【例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2022新高考Ⅰ卷)
【能力】学生要能理解文本观点,并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评价文外材料的能力。
【误区】很多同学错在没有抓住两个核心观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隔靴搔痒。
【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学的“恕道”,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②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启示】⑴当看到题干有“结合材料”的类似要求,就要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观点,不能脱离观点另起炉灶。⑵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理”是材料观点,“据”是文外材料,而且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有“分析”过程。⑶就这道题而言,还需要阐释句子含义和价值。
【评价】
1.核心素养对得准——文化传承与理解,对《论语》经典核心观点的学习,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有重要意义。
2.课程目标对得准——理解多样文化,能有效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3.命题导向价值高——符合“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的命题原则。
类型二: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解决文本问题
【例题】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2022新高考Ⅰ卷)
【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答案分散在文本的多处论述之中,学生要能辨别筛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和概括。
【误区】⑴不少学生可能找错了对应的材料,如果只从材料一里找答案,就犯了方向性错误,得分肯定不高。⑵即使在材料二中找答案,也可能会有遗漏,如材料二的末段比较了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优缺点,发挥中国古典诗化的优点也是推动中国古典诗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 之一,学生可能就发现不了。
【答案】①要加深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鉴西方文论。③要寻求与当下审美需求相契合的形式,协同解决新诗面临的问题。④要发挥中国古典诗论在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⑴准确定位材料,锁定关键句,知道从哪里找答案依据。如材料二第三段“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中的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⑵4分题有“2+2”和“1+1+1+1”两种赋分,这里是第二种,四个答案分别对应四个角度——师古、师洋、解决当下问题、发挥自身长处,每点1分,有遗漏就得不到该点的分数。
【评价】这道题的价值大概在两个方面——
1.体现出命题专家超强的反侦察能力和刻意追求的反套路倾向。符合“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的命题原则。
2.区分度和效度高,考查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避免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低端考查。命题人有意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能否准确抓住和提炼有效信息的实战能力。
类型三:比较异同或评价材料的观点态度
【例题】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2022新高考Ⅱ卷)
【能力】本题从比较角度设问,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仍然是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误区】⑴漏掉要点,如“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是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⑵理解能力不足,如根据“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而回答“杨宪译采用‘临摹式翻译’”。
【答案】①霍克思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宪益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启示】
⑴两个答案要点是“2+2”赋分,每个要点是“1+1”赋分,即每人的翻译追求1分,译文特点1分。⑵先分要点,后分层次,即先确定要答两个要点,再考虑每个要点答两句话,一句答追求,一句答特点,这样思考,写出来的答案既简洁又避免重复。
【提醒】这种“比较”考法非常受命题人青睐,如——
2022年全国乙卷诗歌鉴赏题:本诗(《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0年浙江卷诗歌鉴赏题: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后有附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6分)
《秋江送别》(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类型四:论证方面以理清思路、分析论证结构为主
【例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2021新高考Ⅰ卷)
【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分析各段之间或段内的逻辑关系,进而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
【误区】⑴方法不对,不知道从哪里下手。⑵宏观把握能力不足,不知道材料一是纵向论证思路,材料二是段内照应关系展开。⑶具体概括能力不足,如不能准确概括材料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论证思路
横:构成要素:一个层面不同角度。
纵:循事物内在联系:表及里、现象到本质、因到果。
反:反面着眼,向相反方向延伸。
比喻、类比:运用能和论点构成类比或比喻的故事、寓言、事物展开论述。
正反对比: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来论证。
论证特点:
①中心论点的提出(直接/间接:背景、原因)
②论证结构
③论证方法
④论证方式(先破后立/先破后立)
类型五:创新突破,如和语言文字运用题放在一起考
【例一】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2020新高考Ⅰ卷)
【能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获取、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下定义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误区】⑴下定义的格式弄错,不符合“……是……”的句式要求。⑵属概念过大或过小。⑶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取不全面。⑷本质特征排序不当,写成语序不当类病句。
【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验证】①句对应下定义的格式和属概念,得1分。②③④分别从“时空结合的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个方面界定了该定义的本质属性,每点1分,共3分。
【提醒】本题将“下定义”这种老题型与信息类文本阅读放在一题里考,有突破性意义,体现高考命题创新与守正统一的基本思路。
这种突破可能还会衍生出其它新的考法,如将阅读文本的话题与作文材料的话题关联起来考,将《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信息类文本或文学作品阅读放在一题里比较……
【例二】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2020新高考Ⅱ卷)
【相关语段】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积累】句子作用一般看四个方面:一看句子内容(意思+观点),二看句子位置(结构+线索),三看句子运用的手法,四看句子的语言特点。
【误区】⑴层次不明,如句子作用对应的四个方面相互交叉。⑵理解不透,如不能通过句子的表面意思看到深刻含意。⑶界定错误,如句子手法用的是借代,答成比喻或其它。
【答案】①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与奥逊·威尔斯“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遥相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再一次强调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人类也不例外”,突出了文本主题。②同时,作者引用两句观点对立的名言,旨在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表达观点,总结全文,使读者获得愉悦的审美阅读体验。
【验证】5分题的赋分方式有“3+2”“1+2+2”“2+2+1”等三种情况。本题是“3+2”赋分:第一点3分,强调了什么观点、呼应前文哪个地方、结构严谨各1分;第二点2分,“对立”1分,“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或“愉悦的审美体验”,答到其中一点得1分。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上述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②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等。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交往的事件,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主旨意蕴“四要求”,探究意蕴挖掘“2层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小说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心理等,反面人物性格特点常用术语,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文件包含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练习原卷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专题04概括分析与探究迁移练习解析版-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