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写在密封线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犹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 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 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并不是社会原因。
    C. 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 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 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 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 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3分)( )

    A. 天一晴就走B. 幸福就在身边
    C. 抽刀断水水更流D. 感时花溅泪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5. 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红 棉 袄
    孙 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②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③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④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⑤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⑥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⑦我说:“是。”
    ⑧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
    ⑨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⑩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 ”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⑨段中头发梳得“平”写出姑娘的干净利落,和人说话时眼睛“盯”住人,表明姑娘善于观察,聪慧机警。
    B. 想到要接待陌生人时表现出踌躇以及提出治疗打摆子的迷信方法,这些情节使姑娘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 从人物的身份角度考虑,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
    D. 《百合花》中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盖上棉被的悲剧结局比《红棉袄》的结局更耐人寻味,更有感染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①②③段中对风的描写,既渲染充满寒意的氛围,也推动两人需要落脚休息和顾林打摆子需要保暖等情节的发展。
    B. 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渲染手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
    C. 本文中的物象“红棉袄”具有象征意味,“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表达对前方战士的有力支持。
    D. 文中姑娘并无名字,可见作者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某个具体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以小见大表现冀中女性的群体形象。
    8. 小说《红棉袄》中的“我”,并非故事的主人公,但在文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为什么?(4分)




    9. 这篇《红棉袄》和教材中的《百合花》存在很多相似点,请结合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圣大贤,岂能胜若谗哉!是以忠臣之常有灾伤也。臣闻古者之士,可与进之,不可与退之。臣请逃之矣。”遂鞭马而出。
    公使韩子休追之,曰:“孤不仁不能顺教夫子休国焉而往寡人将从而后。”晏子遂鞭马而返。
    (节选自《晏子春秋·卷一》,有删改)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孤不仁A不能B顺教C夫子D休国焉E而往F寡人G将H从而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与“犯颜直谏”的“谏”词义不同。
    B. 蔽,指蒙蔽,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C. 所以,指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所以”词义相同。
    D. 适,指到,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适”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齐景公听信并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这让晏子感到很不满;他面见齐景公,对朝廷内外的胡作非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B. 晏子认为,古代贤士为官与否在于国君是否可以亲附,而现在齐景公疏远贤臣,于是他便策马离开了齐国;景公派人把他追回,并当面向他道歉。
    C. 晏子离开齐国时,路过自己曾帮过的北郭骚的家门,北郭骚恭敬地迎接晏子,晏子向他辞别并说明离开原因,北郭骚只是简单地劝慰,晏子叹息不已。
    D. 北郭骚为报答晏子恩义,在朝廷门前自刎,而他的好友有感于他的义举,随后也在朝廷门前自刎;晏子回来后得知此事,深感自己太不了解士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4分)


    (2)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4分)


    14. 齐国君王两次追回晏子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
    许月卿
    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①。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①天根:星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歌起笔于登临之事,收笔处生发人生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B. 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临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C. 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由“塔高”“江阔”产生的思考与感悟。
    D. 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16. 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了“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的铺垫。
    (2) 《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战船千里,声势浩大,他“ , ”,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3) 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在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2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们常说“好天气好心情”,可见天气与人们的心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家常常感觉天气晴朗,心情也会充满阳光。这是因为阳光对情绪的确有好处。尤其是春季和初冬季节,温暖的阳光加上相对舒适的温度,会帮助身体产生维生素D3,促使大脑生成更多的血清素,非常利于人们心情放松,心境平和。
    但是, A ,①阳光比较炙热, 加上较高的温度,②如果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就会有情绪“中暑”现象,③出现急躁、冲动甚至是情绪反常的状态。
    ④阴天、雨天心情就会相对低沉,⑤尤其是那种连续的阴雨天气,人们更会觉得心情低落,⑥甚至会出现烦躁、消沉的情绪。⑦而在暴雨来临前,情绪却会异常兴奋和活跃,⑧这是因为这个时候大气中的负离子升高了。⑨负离子有疗养保健甚至净化空气的作用,⑩可以使人感觉舒适。
    除了晴天、雨天, 大自然中的风也对人们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干燥的热风和潮湿的冷风会降低人们的大脑兴奋度,使人反应速度慢,办事效率低,处理问题犹豫不决, B 。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4分)
    A
    B
    19. 文中第三、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儿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像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囱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这真是:成家喜怒哀乐皆因促织得失起,黎庶悲欢离合全由君王爱好生。
    20. 请说说文中“摸摸、探探”这种重叠形式和“摸、探”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3分)



    21. 文中有多个“了”字,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请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4分)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请结合所学课文内容,运用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同样的手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聚沙成塔做学问, 。(荀子《劝学》)
    ,授学业传承师道无关年龄。(韩愈《师说》)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全文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写成诗歌。
    江苏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迎考卷(A卷)
    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 A(3分) 解析:B项,强加因果,“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并不是社会原因”理解错误,原文说“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即不能轻易判断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C项,说法绝对化。“只要写进了诗歌中”,不一定具有雅语色彩,如原文所举的“沙瓶煮豆软如酥”之例,如果不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就不免俚俗。D项,“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于文无据。
    2. C(3分) 解析:“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疫情’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说法不正确,因为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因此并不一定。
    3. B(3分) 解析:A项,由“只要天一晴,就走”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C项,由“抽刀断水,但水更流”紧缩而成;D项,由“因为感时,所以花溅泪了”紧缩而成。
    4.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2分)接着从道理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1分)然后举苏轼的诗作为例子论证中心论点。(2分)最后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突出中心论点。(1分)
    5. 所谓“语言之体”,是指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2分)“文化之用”是指中国诗歌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2分)
    6. C(3分) 解析:“本文中的‘姑娘’比《百合花》中的‘新媳妇’更能体现出军民鱼水情的主旨”错误。本文中姑娘还有一重身份是妇女自卫队队员,而新媳妇是一名普通老百姓,相比较而言,新媳妇毫不犹豫为牺牲战士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更能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旨。
    7. B(3分) 解析:“主要采用渲染手法”说法错误。本文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主要是白描手法,如“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选项中“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得生动传神”描述的正是白描手法的艺术效果。
    8. 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姑娘,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4分。每点2分)
    解析: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用“我”叙述,写“我”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中,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随机表达自我的内心感受,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观察姑娘,展开叙述,使情节显得真实可信,增强了真切感人的效果。“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如文中写“我”同顾林在老乡家借宿,遇到红棉袄姑娘,通过“我”的叙述展现故事的进程,如为何到老乡家借宿,顾林的病况,红棉袄姑娘如何帮助我们等,以“我”的见闻和行动串联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9. ①主要人物相似,且人物身份也具有共性。两个“我”都是具备文化知识的工作人员,两个“小战士”都是革命战士,两个女孩都是后方女性。②重点情节相似。“小姑娘”为病重的“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与“小媳妇”为牺牲后的“小通讯员”盖上自己新婚用的百合花被子的情节相似。③表现的主题有共性。两篇小说均表现了人性之美。④主要物象都具有象征意义。“红棉袄”的红色象征革命精神,棉袄象征着温暖与关爱。“百合花”象征纯洁与美好,“棉被”象征温暖与关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艺术技巧等角度进行联系,发现异同。
    10. ACF(3分) 解析:句意:我不仁德,不能顺从您的教诲,您弃国到哪里,我就跟着到哪里。“孤不仁”是否定判断,语意完整,“仁”后断开,即A处;“不能顺教”承上省略主语“孤”,语意完整,“教”后断开,即C处;专有名词“寡人”是“将从而后”的主语,“寡人”前断开,即F处。故在A、C、F三处断开。
    11. A(3分) 解析:A.“词义不同”错误,都是规劝的意思。
    12. B(3分) 解析:“当面向他道歉”错误,原文“公使韩子休追之,曰……晏子遂鞭马而返”,是说景公派韩子休去追回晏子,并让韩子休向晏子转告他的歉意。
    13. (1)晏子派人拿出仓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分给北郭骚,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4分)
    (2)现在晏子被猜忌,我将以死为他洗清冤屈。(4分)
    解析:(1)“使”,派;“遗”,给,赠给;“辞”,谢绝,拒绝。(2)“见”,被;“白”,为……洗清冤屈。
    14. ①第一次是景公在晏子进谏之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②第二次是齐国君王被北郭骚及其友人的行为震惊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3分)
    解析:结合材料一,根据“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和景公“使韩子休追之”等内容,可以看出景公认识到自己亲近奸佞小人而疏远贤士的错误,因此派人追回了晏子;结合材料二,依据晏子出逃后,“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可以看出齐国君王被北郭骚及其友人的行为震惊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前往追回晏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景公听信任用谗邪奸佞之人,赏赐无功之人,惩罚无罪之人。晏子进谏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仰慕圣人而听信他们的教诲,没有听说听从谗邪奸佞之人来进行赏罚的。现在君王与近臣们相互逢迎取悦,说:‘将死的人还尽力寻欢作乐呢!我怎么能为仁义而活得不如犯人!’所以宫内受宠的嫔妃,对国库的资财强夺豪取,宫外受宠的臣子,在边境巧取豪夺,执法的官吏,都苛待百姓。人民忧愁苦恼而贫困生病,奸人跟从此风更加放纵,隐瞒实情、掩盖罪恶,蒙蔽阿谀他们的国君,所以即使有至圣大贤,怎能承受得了像这样的谗佞之人!因此忠臣常遭祸患。我听说古代的贤士,遇到可以亲附的明君就为官,不能亲附的就隐退。我请求离去。”于是策马离开。
    景公命韩子休追赶晏子,说:“我不仁德,不能顺从您的教诲,您弃国到哪里,我就跟着到哪里。”晏子于是策马返回了。
    材料二: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亲自上门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听闻先生的道义,希望能求得粮食用来奉养母亲。”晏子派人拿出仓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分给北郭骚,北郭骚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离开齐国投奔他国,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辞别。北郭骚洗发洗身恭敬地出来迎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被齐君猜忌,将要离开齐国投奔他国。”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说:“我逃亡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人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招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用来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抵挡他的危难。’现在晏子被猜忌,我将以死为他洗清冤屈。”(北郭骚)穿戴好衣帽,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捧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请求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如果离去,那么齐国必定被侵犯。与其看到国家被侵犯,不如自己先死去。请让我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屈。”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了。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竹匣交给了那个官吏。他的朋友对旁观的人说:“北郭骚为国而死,我将为北郭骚而死。”(说罢)也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国家的边境追赶上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返回了,听说北郭骚用死来为自己洗清冤屈,说:“我逃亡难道不正应该吗?我越来越不了解士人了。”
    15. D(3分) 解析:“沮丧之情”错误。流露的应该是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勇往直前、拼搏向上之情。
    16. ①要寻根究底,学深学透;②要渊博学识,博古通今;③要不惧困难,勇攀高峰;④要牢固基础,德业俱尊。(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17. (1)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6分)
    18. 示例:A夏季暑热的晴天(2分, “夏季” “晴天”) B从而情绪不佳(心情不好)(2分, “从而”“情绪不佳”。写出“从而”,后文用词不对也可给1分)
    19. 示例:①去掉“比较”(表意不清,“炙热”意为像火烤一样热,形容极热);⑧将“升高”改为“增加”(搭配不当);⑨将“疗养保健”与“净化空气”互换位置(逻辑有误)。(每处2分,6分。指出序号,但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20. “摸摸、探探”这种动词重叠形式比“摸、探”更口语化,而且在语义上有减缓,强调了动作的轻柔、试探,逼真地表现出成名夫妻当时心有未甘、还怀有一丝希望的心理。(3分)
    21. ①句中的“了”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加强了“真的这样”的已然语气;②“了”字突出了成名在得知蛐蛐死后的绝望心理;③“了”字以平淡的语气表达沉重的心理,此种反差(化重为轻)的效果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 (4分)
    22. 对偶 积善为德备圣心 解己惑求教他人莫问身份(3分,每空1分)
    23. 略(60分)
    审题指导: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人群”“孤独”,这两个词是明显的对立关系,“人群”是热闹喧嚣的,“孤独”是冷静独立的。“被迫”一词含有不得不的意思,“自守”具有自我坚守之意。从这四个词可以看出,材料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不得不身处喧嚣和热闹中时,常常是我们最应该保持冷静、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时候;我们不要被热闹和喧嚣裹挟,要在内心为自己留一方净土。
    参考立意:①身在闹市,心若止水。②耐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③浸润喧嚣,依然年少。④不被繁华裹挟,保留心中净土。
    说明:没有题目,扣2分。错别字三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52—60分)
    切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58分以上。
    二类卷
    (43—51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49分以上。
    三类卷
    (35—42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41分以上。
    四类卷
    (3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34分为基准分浮动。

    相关试卷

    2024届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4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b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b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迎考语文a卷含答案,共15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